吳堡縣位于陜西省東北,榆林市東南部。北靠佳縣,西接綏德,東臨黃河,與山西省臨縣、柳林相望。南北長30.4千米,東西寬26.8千米,總面積428平方千米,耕地1.27萬公頃。吳堡縣扼秦晉之交通要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陜北通往華東、華北的橋頭堡。吳堡縣是陜西省5個蠶?;乜h之一,紅棗產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黃河大橋連接秦晉兩省,咸宋公路過境。名勝古跡有黃河二磧——吳堡大同磧、吳堡石城、太平寺、柳青故居、橫溝溫泉等。
中文名稱吳堡縣外文名稱Wubu County別 名銅吳堡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榆林市下轄地區宋家川鎮,郭家溝鎮,寇家塬鎮等政府駐地宋家川鎮電話區號0912郵政區碼718200地理位置陜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面 積420.85平方千米人 口8萬(2008年)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太平寺,吳堡石城,柳青故居等火車站吳堡站車牌代碼陜K行政區劃代碼610829年降水量463.8毫米年平均氣溫11.3℃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礦藏資源? 植被資源? 動物資源5 人口6 交通7 經濟? 農業? 工業8 社會? 衛生? 教育9 文化藝術10 旅游? 橫溝溫泉? 吳堡石城建制沿革編輯據考古資料記載,舊石器時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動。
吳堡縣全景年縣境內發現有打制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很多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更加頻繁,沿黃河和清水河域、統匯川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比比皆是,已發現有27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有磨制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后,農牧業成為重要生產活動。夏(約前21~前16世紀),屬傳說中的雍州地,為狄夷活動區之一。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鬼戎活動區域之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翟人活動之地。 吳堡縣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先為白翟屬地,后屬晉。戰國時期,先屬趙,后屬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納上郡于秦;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又歸趙。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統天下,戰國終,全國劃36郡,本境屬上郡膚施縣。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七月復故。今吳堡仍為膚施縣屬地。元朔四年(前125)并入并州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增山縣,元始二年(公元2年),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隰城縣(存疑)。后王莽設增山縣,本境又屬之。東漢初屬上郡膚施縣,后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藺縣(存疑)。三國時,西河郡黃河西岸被羌人所據,本境屬之。西晉時,本境仍屬羌胡領帶。東晉十六國時,晉咸和二年(327),為后趙屬地;晉太和元年(366),為前秦領地,隸屬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屬后秦,隸屬上郡;公元409年屬大夏國。公元431年,北魏滅赫連氏大夏國,設統萬鎮,今吳堡地和綏德東部地設政和縣。西魏初仍名政和縣,隸朔方郡。大統十二年(546),屬綏州。廢帝元年(552),改名延陵縣,隸于綏州撫寧郡。公元562年屬銀州撫寧郡,572年改屬綏州撫寧郡。公元581年,隋文帝統一中國,設190郡,延陵屬撫寧郡(今米脂)。開皇三年(583)撤郡制,實行州、縣制,延陵改屬綏州,隋開皇十七年(597),改縣名為延福,大業元年(605)綏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延??h屬之。唐武德六年(623),延??h范圍內曾權設三州七縣,歷時5年,延??h隸于關內道(監察區)綏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為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設定難軍,領夏、綏、銀、宥等州,延??h隸綏州。五代十國,前四代,延??h屬定難軍綏州。后漢滅亡,“十國”中的北漢建立,修吳堡水寨。宋開寶九年(976)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破北漢吳堡寨歸宋,屬綏州延??h。宋至道三年(997),全國分十五路,領府、軍、州、縣。延??h屬定難軍綏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吳堡寨歸屬。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復吳堡寨,歸神木營,熙寧間(1068~1077)又失于西夏。元豐四年(1081),沈括,種諤克西夏之葭蘆、吳堡、義合、俘圖、塞門等六寨(見《綱鑒易知錄》)。元豐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吳堡寨隸于河東路石州定胡縣。元符二年(1099),隸于河東路晉寧軍定胡縣,治所在今山西柳林縣孟門鎮的黃河灘(清咸豐六年,孟門被黃河洪峰沖毀)。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領,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屬河東北路葭州定胡縣(在今山西柳林孟門鎮),吳堡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為縣,始定名吳堡縣。隸于鹿延路葭州。金天興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隸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元代,全國劃11個行中書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銷吳堡縣,并入綏州;次年(1265)復設,屬陜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志元二十八年(1291),吳堡縣升為吳州,隸于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元貞元年(1295),撤州設縣,仍稱吳堡縣,屬于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葭州。明代,吳堡先隸于陜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隸于綏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廢縣并入綏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復縣制,隸于延安府葭州。清初劃全國19行省。順治元年(1644),吳堡由陜西省延安府直隸,雍正三年(1725)。隸于陜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隸于綏德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廢府、廳、州,陜西分三道,吳堡屬延綏榆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行政督察區,吳堡屬陜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區(綏德)。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吳堡縣國共兩黨軍事斗爭激烈,縣城、集鎮、要道為國民黨軍隊占據,廣大農村為紅軍游擊區。共產黨于1934年冬建立縣革命委員會,后改為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陜北省(省府在瓦窯堡)領導。此時國民黨縣政權依然存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國共兩黨合作,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保安隊屬國民黨,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718團(后改為警備8團)進駐吳堡縣,各聯保派共產黨的駐軍代表。1940年2月28日,吳堡軍民趕走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建立工吳堡縣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吳堡屬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管轄。1949年5月吳堡屬陜北行政區(行署在延安)綏德分區管轄。1950年2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吳堡縣屬陜西省綏德專區管轄。1956年9月,撤銷綏德專區,改屬榆林專區。1957年11月,撤銷吳堡縣,轄地并入綏德縣。1959年秋,設宋家川中心鄉,1960年12月又撤銷。1961年8月,恢復吳堡縣,屬榆林專區。1968年“專區”改為“地區”,稱榆林地區,歸屬未變。
行政區劃編輯吳堡縣轄6個鎮:宋家川鎮、辛家溝鎮、郭家溝鎮、寇家塬鎮、張家山鎮、岔上鎮。名稱直轄
宋家川鎮轄古城路、龍鳳山、新建路、河濱路、人民路5個居委會,宋家川、下新莊、棗塌、郭家腰、麥地山、郭家莊、墕底、城里、柏樹坪、南王家山、張家莊、前廟山、石沙墕、王家川、楊家店、康家塔、下園子溝、慕家崖、羊路圪達、呼家莊、李家寨、東車家塌、塌子溝、下高家莊、張家墕、呼家山、褡連坡、呂家山、黃路墕、辛家山、寨峁上、雕墕、前王家山、后王家山、任家溝、劉家溝、三皇園則、西山、白家塌子、弓家圪嶗、杏子塌、任家山、西車家塌、下張家山、后墕、白家山、雷家莊、后廟山48個行政村
辛家溝鎮轄辛家溝、景家溝、周家莊、中高家莊、張家崄、呼家渠、霍家山、霍家溝、尚家坪、尚家圪塝、老莊、白家灣、慕家下山、深砭墕、丁家塌、寇家塌、呼家塌、賈家山、辛家下山、尚家崖、弓家山、李家河、和好峁、袁家山24個行政村
郭家溝鎮轄郭家溝、下山畔、齊家山、漢灘、李家墕、下候家墕、袁家山、鉆天咀、楊家溝、馮家墕、馮家峁、秦家圪嶗、白家峁、小塌子、車家塌、門家塌、于家溝、千尺峁、薛家莊、王家梁、小周家墕、安家梁、候家墕、李家莊、劉家墕、紅崖灣、團棗坪、史家塔、山頭、耩元咀、斜側、孟家山32個行政村
寇家塬鎮轄寇家塬、辛家塬、李家塬、尚家塬、井道上、牛家山、馬跑泉、宋家塬、景家圪嶗、車家塬、田家塬、馮家塬、薛家塬、慕家塬、前薛家坬、李家塌下、紅灣、東莊、馬家渠、郝家山、李家塌、劉家塬頭、楊家塬、于家圪嶗,薛下、前山、后山、水游、橫溝、寨山、安家山、大石坬、南山上、李家圪嶗、東王家山、武家山、磚窯山、畔畔山、李家溝、槐樹港、棗豐樹、準則山、續家坬、小王家山、薛上、廟岔上、南峪則、前胡家山、王家圪嶗、辛社窠、后胡家山51個行政村
張家山鎮轄張家山、宋家溝、上園子溝、寺溝、趙家圪嶗、馬蹄岔、上李家溝、上高家莊、周家墕、景家山、路墕、薛家山、高家山、白洛現、曉寺則、上新莊、冉溝、高家塄、格針廟、寬灘、寬洪坪、馬家石、張家溝、溫家灣24個行政村
岔上鎮轄岔上、郭家山、丁家圪坨、樊家圪坨、樊家畔、坪灣、丁家梁、穆家溝、川口、任家莊、赤沐浴、高尚墕、劉家里、宋家條、薛家峁、井峁上、康家墕、東張家溝、崖窯上,丁家灣、橋子溝、楊家畔、賀家畔、薛家耩、馮家岔、秦家崖、薛家塌、丁家畔、董家灣、后畔、前畔、薛張家山、葉家園溝、一步墕、大棗灣、王家塌、郭家墕、逯家塌38個行政村
吳堡縣
吳堡縣,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的東南部,地處東經110°32′322"~110°477′04",北緯37°26′25″~37°43′01"之間。屬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北距佳縣城112公里,榆林城176公里;西距綏德縣城62公里;東距山西省柳林縣城28公里,呂梁地區所在地離石城57公里;南距地延安市260公里,距陜西省省會西安市628公里。
地貌
吳堡縣境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204米,相對高差577米溝壑面積占吳堡縣面積的47.2%,溝道3542條,其中10公里以上的溝道5條。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匯入黃河,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貌景觀。由于侵蝕程度不同,東西部地貌組合有別。東南部黃河沿岸土壤侵蝕嚴重,基巖裸露,梁峁頂部黃土甚薄,大量紅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為土石鑲嵌,溝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蝕劇烈,當前侵蝕程度較東南部大,呈典型的黃土溝壑地貌,溝壑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中部土壤侵蝕程度較低,有殘塬保存,塬面已經破損,分成東、中、西三道塬。塬面東西較窄,南北較長。三道塬由西到東呈現行書“川”子形。
氣候
吳堡位于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區,大陸度67.3%,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3℃,無霜期170—190天。氣候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變化率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86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干旱頻繁,春旱嚴重。平均年日照時數2738.0小時,作物生長季節,光能充分,熱量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副業。平均年日照2632.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1%。6月日照時間最長,2月日照時間最短。平均投射在吳堡縣地面上的太陽輻射總量為5.9×10的14次方千卡/平方厘米,相當于84000億噸標準煤。
資源編輯礦藏資源
縣境內有煤炭、煤層氣、濁氟石等礦藏。煤炭:境內儲有全國少有、陜西唯一的優質主焦煤,已經探明的儲量達15億噸。其主焦煤為2.1億噸。分布在縣城至丁家灣之間,東以黃河為界,西至寇家塬一線,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4公里的長方形地段,埋藏深度在400—970米之間,煤段厚100~160米,煤層3~6層,薄者0.4米,厚者10.15米。煤層氣:儲量為37.82萬立方米,與煤炭分布一致,埋深400—970米之間,厚度214—300米。主要成分是甲烷,占93%以上。次含少量乙烷、丙烷和氮氣等;水的主要成分為氨、硫化氫等,腐蝕性強。濁氟石:布在張家焉和后王家山一帶,藏量可觀,含量25~40%。
植被資源
吳堡縣已無原始植被,除耕作地帶外,多為次生草本植物群落,灌木叢和稀疏喬木,或由人工栽培的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及部分天然薪炭林。森林覆蓋率24.4%。境內有林地198000畝,占吳堡縣土地面積的35%,有樹種22科,28屬,49種。天然草場16.61萬畝,其中灌從草叢63670畝,草甸草原34302畝,農林隙地類草場6.81萬畝。人工草場保留面積2440畝。林草總覆蓋充達31%。
動物資源
吳堡縣地處與華北交界處,動物區系以華北區系為主,省區又劃分在黃土高原森林草原-黑壚土景觀區動物群區內。由于歷史原因,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代表性植被剩有耐寒抗旱性的雜草、如針茅、白草及蒿類。天然森林已蕩然無存。單一的自然景觀,致使運動種類數量減少。由于森林草原的破壞,大型食草類、食肉類野生動物大大減少,嚙齒類不僅存活下來,而且得已發展,成為優勢種。
人口編輯1953年,全縣共有10365戶,44568人(男22131人,女22437人)。1964年,總戶數13376戶,總人口54760人,其中男性27949人,女性26811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75人,高中程度453人,初中程度2504人,小學13602人,文盲、半文盲21037人,未入學兒童2800人。有3個民族,漢族54755人,回族4人,藏族1人。1982年,本縣有16112戶,63274人,其中男性32715人,女性30559人。大學畢業生142人,大學肄業或在校生10人,高中文化程度4939人,初中文化程度13483人,小學21252人。有3個民族,漢族63267人,回族3人,藏族4人。 2011年,全縣總人口865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243人,常住人口為75800人 。全年出生人口1158人,出生率為13‰,死亡人口1117人,死亡率為12.9‰。
交通編輯1949年前,吳堡縣僅有國民黨軍隊圍剿陜北蘇區時應急
吳堡縣宋家川而修成的綏宋公路,路面窄而坡度大。廣大農村多是羊腸小道,行旅舉步維艱,運輸靠人背畜馱。解放后,先后三次對綏宋公路進行改造提高,達到二級路面。50年代,縣鄉公路建設起步,由近及遠,先溝通“三道塬”。1972年底,吳堡縣92.4公里環形公路勝利竣工通車。1973年底,實現社社通公路。1989年,通公路的行政村199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4%。其中岔上、丁家灣、郭家溝三鄉村村通了公路。干線公路、環線公路、專用公路與鄉村簡易公路總長370.5公里。有各種汽車178輛,各種拖拉機506臺。 2011年,吳堡縣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全年客運周轉量9906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70664萬噸公里。公路總里程508.3 公里。其中:干線公路(307國道)35.2 公里,高速公路18.2公里,三級路48.4公里,四級油路441.7 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