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地處武漢市城區東南部,與漢口、漢陽區隔江相望,北至余家頭羅家港與青山區毗鄰;東、南與洪山區洪山街道、青菱鄉交錯接壤,西臨長江。武昌始建于1800年前的戰國時期,現為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200多家外地駐漢機構和眾多金融機構、商貿企業、大公司總部匯集在此,形成武漢市的江南核心區。
行政區劃編輯武昌區行政區劃表(區政府駐中山路307號)
自然地理編輯位置
武昌區位于武漢市的中東部,東、南與洪山區接壤,西與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毗鄰,北與青山區相接。長江位于武昌區西岸。地形以平原為主,有蛇山、鳳凰山、洪山、小洪山、珞珈山等殘丘,區內有沙湖、東湖、曬湖等湖泊塘堰。
地形
武昌的地形屬于典型的殘丘性
武昌區河湖沖擊平原。歷史上,武昌山多水多,崗嶺起伏,湖河交錯,“外扼地理要沖,內依地勢險阻”,為兵家必爭之地。原武昌城內的山丘,民間有十三山之說。這十三山為:蛇山的5個山段黃鵠山,黃龍山,殷家山,高觀山,棋盤山;炮架山,崇福山,鳳凰山,胭脂山,一字山,朱石山,梅亭山,肖山?,F武昌轄區北有紫金山、鳳凰山、小龜山,南有蛇山、洪山、珞珈山平行而立,另有花園山、胭脂山、梅亭山、肖山、雙峰山等鑲嵌在蛇山山脈的前后。武昌諸山之中尤以蛇山、洪山、珞珈山馳名于世。武昌地處長江側畔,現武昌除濱臨長江外,轄區還有東湖、沙湖、水果湖以及南湖的部分水域。
氣候
武昌的氣候特征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侯,由于隔江而踞,與武昌區的行政區域劃分漢陽、漢口略有差異,溫差一般為1-2度。武昌的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分,雨熱同季,夏熱冬冷,無霜期較長。春秋短各約60天,冬夏長分別約為110天和135天。
經濟編輯概況
武昌區2012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0億元,增長12.6%;其中,服務業完成增加值537億元,增長13%,占GDP的84%。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百億,達到110.6億元,增長20%;區級財政收入規模連續第8年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達到47.2億元,增長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6億元,增長19%,規模繼續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8.6億元,增長13.5%,規模居武漢市中心城區第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萬元,增長14%,超過GDP增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6億元,增長19%,規模居武漢市中心城區首位。武昌先后榮獲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中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中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中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中國文化產業工作先進集體、中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中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中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文明城區、湖北省依法行政示范區等稱號。
工業
早在“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國家在武昌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美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地及境內的一批上市企業也來武昌發展通訊、軟件、環保等高科技產業,美國PDC公司也正著手在武昌投資大型“城市娛樂中心”項目,武昌正逐漸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內外資的進入,帶來了嶄新的商業業態,推動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新世紀,武昌著眼發展,放眼全球,正著手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強公司總部區,引進國內外金融、保險、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雙語學校、醫院及知名企業集團總部入駐,努力建設國際化、市場化的新武昌。
第三產業
2010年銀行、保險、 證券等金融業加快發展,武昌區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到 1297 家。 “武昌·中部設計之都”品牌效應逐步放大,2010 年設計產業完成 產值 117 億元,年均增長 23.9%。 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建成科技、 文化創意園區 8 個, 集聚企業 216 家。 商貿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持續增加,新增五星級酒店 2 家,2010 年社會 2 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353 億元,年均增長 14.8%。企業改制取得較大 進展,完成 36 家區屬困難企業改制工作,妥善安置企業職工 5800 余 名;投入 1 億多元資金,解決了 9000 多名區屬困難企業職工的養老、 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規劃實施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 功能區建設,累計投資達到 300 億元以上。武昌古城內實施了蛇山南 坡拆建還綠工程和曇華林歷史街區、都府堤紅色景區、戶部巷風情街 區、解放路、糧道街等環境綜合整治,啟動了辛亥革命博物館、首義 地下空間、楚望臺遺址公園等建設,改擴建了首義廣場。公司總部區 新建成和開工建設商務樓宇 56 棟、260 余萬平方米,規劃面積 1.7 平方公里的東湖生態文化旅游區拆遷基本完成,楚河、漢街及沙湖大道全面開工建設。
社會事業編輯武昌區作為省會之區和武漢江南核心功能區,武昌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公共服務便捷,社會秩序和諧,中央駐漢單位、省直部門、外地政府機構等行政資源豐富,各種生產要素廣泛匯集,省會經濟特征突出,發展現代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現實基礎和比較優勢明顯。
對外開放
自1992年以來,武昌區共設立了三資企業187家,投資總額2.9億美元,引進內資近50億元人民幣。近兩年,三資企業成為地區出口創匯的主力軍,英國百安居、美國普爾斯馬特、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等世界500強大型商業企業紛紛進駐武昌,美國PDC公司也正著手在武昌投資大型“城市娛樂中心”項目,
武昌區武昌正逐漸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內外資的進入,帶來了嶄新的商業業態,推動了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城市的外向度,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新世紀,武昌著眼發展,放眼全球,正著手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以上的500強公司總部區,武昌的城市建設發展潛力巨大,90年代以來,政府加大投入,在武昌新建、擴建了多條重要交通干道,形成與三鎮快速連接的“五縱六橫”交通網絡格局;洪山廣場、紅樓廣場、黃鶴樓景區、東湖環湖景區等景觀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武昌的環境質量及中心城區功能;南湖寶安花園、藍灣俊園、東湖鳥語林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展示了21世紀高品味、高質量的居住環境;沿沙湖占地800畝的“碧水藍天”小區已進入規劃;武昌臨江大道、和平大道成片開發改造工程也開始實施,對臨江大道至沙湖邊約3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全面拆遷改造,拆遷面積為112萬平方米,規劃形成臨江商務中心區和休閑觀江景區。城市規劃: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確定在武昌區規劃布局江南核心區等,重點發展金融貿易,省級行政中心、教育科研、機電、高科技產業及文化旅游等職能。結合武昌的發展態勢,將形成沙湖體育文化旅游發展區、武昌首義文化區、中南路—水果湖省級商貿行政區、東湖風景名勝旅游區、南湖居住風景旅游區、街道口大學城、徐東路—梨園商貿居住區、沿江制造業紡織業發展區、白沙洲—武泰閘現代制造業發展區等九大板塊。
金融商貿
在東漢時期,武昌就成了重要商埠,直至清末,十里“長街”商賈云集,成為繁華的商貿市場。建國50多年來,武昌的商貿金融業得到空前發展,第三產業占了地區國民經濟的85%,轄區內近60家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形成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內外大型商貿企業均扎堆武昌,形成現代商貿新業態。規劃中的武漢中央文化區、武昌濱江商務區已初具規模。
地區工業
早在“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國家在武昌進行了大武昌區規模的工業建設,相繼建成了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昌車輛廠、湖北建筑機械廠等一批重要工業企業,成為國家重要的制造業基地。經過40多年的建設,地區工業形成了以機械、電子、造船、輕紡、化工、建材等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最大的重型機床生產基地、建筑機械生產基地、鍋爐生產基地、船舶生產基地和冷藏車輛生產基地,在重型和超重型精密數控機床、超高壓和壓臨界鍋爐、工程船舶、計算機應用等方面在國內享有了較高聲譽,信息產業及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迅速崛起,計算機軟件、環保設備、機電一體化、激光應用、新材料等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機電、化工、輕紡等一批產品也躋身國際市場?!笆濉逼陂g,武昌區將依托地區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和雄厚的技術開發能力,大力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都市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形成以沿江—楊園制造業紡織業發展區、白沙洲—武泰閘現代制造業發展區、八一路—小洪山高科技產業孵化區。
投資環境
硬環境方面,武昌區將實行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并重的策略,一方面,改造舊城區,降低核心區人口密度,提高環境質量和居住水平;另一方面,重點開發外圍區域,完善公共與市政配套,建立健全良好的社區服務體系,創造吸引投資的綜合環境,帶動現代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房地產業、金融商貿業、文化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
文化編輯武昌城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各類歷史遺存眾多,有起義門、紅樓、放鷹臺、無影塔等物質遺存10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38處,居武漢市之首。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這里打響,武昌也因此劃時代事件名揚海內外?,F代革命歷史時期,毛澤東在這里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國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解放后,毛澤東久居東湖梅嶺,這里也成為建國后除中南海外,毛澤東工作、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武昌文化資源豐富,聚集了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廣電集團、知音傳媒集團、湖北劇院、田漢劇院等3000余家文化機構和活動場所。武昌科研院所林立,擁有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鐵道第四勘察設計院、中南電力設計院等一大批高等學府和科研、設計院所,是中國知名的智力密集區,堪稱“中部設計之都”。武昌基礎教育綜合實力較強,是中國首批課改試驗區、湖北省首批素質教育試驗區和武漢市首批教育先進區。
教育科研編輯武昌是中國聞名的智力密集區,其密集程度武昌區僅次于北京的海淀區。轄區內有著名的武漢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和以中科院武漢分院為代表的48所國家、省、市級科研機構,擁有10多萬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在校大學生12萬人,每年產出800余項科研成果。占地120畝的武昌寶安科技創新園入孵企業已達58家,建設中的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中部)基地和1.5平方公里的武昌科技工業園將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武昌是全省的教育大區,有中小學131所,在校學生12萬人,擁有多所省市級重點名牌學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可塑人才,中國唯一的“少年科學院士”就產生在武昌實驗中學。
交通編輯京廣鐵路、107國道、長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黃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脈在武昌成米字形交匯,旅客運輸在1000公里范圍內基本實現“夕發朝至”,公路長途運輸履蓋半徑延伸至1500公里范圍。武漢的長江一、二、三橋和規劃中的兩條過江隧道均座擁武昌,沿江分布有多個客貨運碼頭,城區西側有臨江大道、和平大道、武青三干道等三條市區主干道,東側有中北路、中南路、迎賓大道等干道,北邊和南邊分別有徐東路、武珞路與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相接,形成通暢的內環。投資8億元人民幣對武昌火車站進行改造,京廣線將成為京廣高速客運線。武昌地處武漢市的南大門,具有湖北省地理要沖和華中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京廣鐵路、107國道、長江水道、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黃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命脈在武昌成米字形交匯,鐵道部將投資8億元人民幣對武昌火車站進行改造,京廣線將成為京廣高速客運線。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于2012年12月28日完工并投入試運營,讓武昌的交通更加快捷便利。
旅游編輯武昌依山傍水,濱江濱湖,擁有17公里的長江岸線及東湖、沙湖、紫陽湖、水果湖等8個大小湖泊、37平方公里的水域,其中東湖為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里。武昌山色秀麗,崗陵起伏,有蛇山、洪山、珞珈山等大小山體10余座 。武昌知名旅游景點較多,有黃鶴樓、東湖、紅樓、省博物館、農講所、中共五大會址、長春觀、寶通寺等,武漢市6處國家4A及4A級以上景區有5處在武昌。此外,戶部巷、曇華林、都府堤等特色歷史街區也是到武昌旅游的新亮點。武昌是一個美麗的城區,依山傍水,文化歷史厚重,集中了武漢市70%的風景名勝和革命勝跡,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的黃鶴樓,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佛教勝地寶通禪寺始建于南朝,歷經了2000余年的滄桑;有2500年歷史的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的長春觀,每逢慶典之日,祈禳活動甚為壯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的水面面積32.8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戰國出土文物古編鐘,更飽蘸了濃郁的楚文化風韻,成為湖北省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在大革命時期由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由毛澤東實際主持工作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現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的辛亥革命,給武昌留下了辛亥起義鄂軍總督府、起義門、工程營、楚望臺軍械庫、黃興拜將臺等一大批首義遺址和勝跡,一代名艦“中山艦”將永久停泊在武昌的長江邊,辛亥革命博物館也在規劃建設中。武昌還匯集了洪山體育館、洪山廣場、湖北大劇院等大型文化體育設施及一批高檔酒店,構成旅游的配套功能。東湖風景名勝區位于武漢市城區的內環與中環之間,景區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還是毛澤東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東湖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萬人次,1999年還被國家授予“中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2002年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東湖風景名勝區有著濃郁的楚風楚韻景觀,并已逐漸成為中國楚文化游覽的中心。東湖經過50多年的楚文化發掘與建設,形成了一批楚文化游覽景點,如紀念屈原的行吟閣、屈原塑像,屈原紀念館,離騷碑,楚人進行商賈貿易的楚市、濃縮楚國經濟、文化、發展歷史的楚才園。磨山、楓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緊緊環繞東湖碧水。據統計,這里有雪松、水杉、樟樹共394種、300余萬株,最具東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其中梅花建有專門觀賞園林,面積800余畝,園內培育種植了301個品種的近萬株梅樹,是中國第一大梅園。世界梅花品種進行了3次登錄,共登錄200個品種,其中東湖梅園就占了142個。中國花卉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與“中國荷花研究中心”都設在東湖。東湖還建有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的東湖櫻花園,第一座寓言雕塑園,以及鳥類的樂園——鳥語林等多種景園100多處。東湖又新建成了楚風園、疑海沙灘浴場、親水平臺、東湖新三景、劉備郊天壇等多處新景觀,其中疑海沙灘浴場為最大的內陸海沙泳場。形成了聽濤水上娛樂游覽區、磨山楚文化游覽區、落雁生態休閑游覽區,以及環東湖文化景觀群等。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楚河漢街是武漢中央文化區一期項目重要內容。項目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340萬平方米,是萬達集團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傾力打造的以文化為核心,兼具旅游、商業、商務、居住功能的世界級文化旅游項目?!俺印比L2.2公里,連通東湖和沙湖,是國務院批準的中部最大城市武漢市“六湖連通水網治理工程”的首個工程?!笆琢x十八景”主要包括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孫中山銅像、起義門、楚望臺、首義英雄烈士雕像、抱冰堂、蛇山炮臺等遺址遺跡以及新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館、楚望臺遺址公園、辛亥百年紀念碑林等旅游景區(點)。武漢長江大橋位于龜蛇二山之間,1957年10月15日大橋的貫通,使長期分割的武漢三鎮連為一體,從此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廣線。武漢長江大橋是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全長1670米,正橋部分為1156米,兩岸引橋共514米。橋梁跨度每孔128米,橋梁寬度:18+2X2.5米,上層公路路面寬達18米,可以并行行使六輛汽車、兩側設有人行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武漢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以武大櫻園而聞名于世,武漢大學早期建筑被列入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校位于美麗的珞珈山麓,武漢東湖畔,占地面積5,166畝,建筑面積256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被稱為“世界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