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湛江市代管,位于廣東省西南部的鑒江平原上,東接茂名市茂南區、電白區,北接化州,西接湛江市坡頭區,南瀕南海。國道325線橫貫東西全境,茂湛鐵路和廣湛高速公路分別從該市經過;境西10余公里可達南方大港湛江港,境北10余公里有水東港,境內有可直航港澳的黃坡港及將擴建成為萬噸級泊位的漁商兩用博茂港;航空運輸有正在籌建中的粵西國際機場。吳川是湛江地區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縣城,在語言、風俗、觀念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與湛江其它縣區有很大的不同。在改革開放初期,“吳川模式”與同時期的“溫州模式”并駕齊驅,在當時以“北有溫州,南有吳川”享譽全國,也是著名的建筑之鄉。吳川濱江臨海、三江過境、水系發達、日照充足、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是中國南海之濱的具有江海文化特色的安康宜居城市。吳川市民營經濟發達,2012年民營經濟占GDP比重超過70%??偯娣e848.5平方公里。2013年,吳川市戶籍人口111.1394萬人,人口密度1277人/平方公里。 1994年5月,吳川市轄5個街道,10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共193個村(居)委會。
吳川境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江)之水(鑒江、袂花江、梅江),故曰吳川。 (古名:又名吳江。注:歷史上,吳川還包含今坡頭區,特呈島,南三島,硇洲島)
吳川江心島
設治前
吳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吳川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人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
設治后
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7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0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6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 清朝末年,吳川縣域東臨南海,西連遂溪、廉江,北接化州,東北至梅菉與茂名交界。全縣管17個都、8個寄
吳川 (6張)
都(相當于區)。其中南部四個都:南一都(麻斜)、南二都(坡頭)、南三都(南三)、南四都(硇洲島),包括“廣州灣、北顏窖、調神(順)島”等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法殖民主義者脅迫清政府簽訂《中法互訂廣州灣租借條約》,把吳川南四都同遂溪管轄的海頭、赤坎、東頭山及東海島一起借給法國。法國把租借的陸地和附近海灣統稱廣州灣。 民國初年廢府建道。民國2年(1913年),吳川屬廣東省高雷道;民國14年(1925年),屬廣東省南路行政委員公署;民國21年(1932年),屬南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1943年)3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灣,至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8日,國民政府與法國簽訂《中國交收廣州灣租借專約》,在接收廣州灣后,宣布廣州灣范圍劃設為湛江市,前屬吳川劃去的麻斜、坡頭、南三及硇洲、特呈、調順諸島,仍由湛江市管轄。 民國38年(1949年),吳川屬廣東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吳川隸屬廣東省南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屬廣東省高雷區專員公署;1952年5月6日,與梅茂縣合并為吳梅縣,1953年4月30日更名為吳川縣,屬廣東省粵西區行政公署;1956年屬廣東省湛江專區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吳川縣與化縣合并為化州縣;1961年4月5日,吳川縣從化州縣分出,恢復吳川縣,屬湛江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湛江專區改稱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吳川屬之;1971年屬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吳川屬之;1983年,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撤銷湛江地區,分設湛江、茂名兩市,吳川縣屬湛江市。1994年5月,經民政部批復同意撤吳川縣設立縣級吳川市,由廣東省直轄,由湛江市代管。[5-6]
行政區劃編輯縣治
南朝劉宋元嘉年間(224~443年)設平定縣,是吳川縣的前身,縣治在今吳川市黃坡鎮平定村。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平定縣,始置吳川縣,縣治在今吳陽鎮城里村。民國15年(1926年),吳川縣治遷黃坡圩,民國17年(1928年)又遷回吳陽,民國27年(1938年)再遷黃坡。民國30年(1941年)為防避日本飛機轟炸,縣治從黃坡遷往塘土叕圩,民國35年(1946年)春,又從塘土叕遷回黃坡。1952年,吳川縣與梅茂縣合并為吳梅縣,1953年復名吳川縣,縣治梅菉鎮。1959年吳川縣與化縣合并為化州縣,縣治在化州鎮。1961年吳川從化州縣分出獨立,縣治在梅菉鎮。1994年縣改市,吳川市政府繼續設在梅菉。此外,吳川境內還有兩個古代縣治:一是潘水縣縣治、在今博鋪街道,于唐武德五年(622年)設立,于永徽元年(650年)廢。二是翔龍縣縣治,南宋末祥興元年(1278年)設立,衛王趙 即位于原屬吳川的硇洲,并升硇洲為翔龍縣,至元朝統治即廢。
區劃沿革
清代末年,吳川行政設置17個都、8個寄都。民國初年,全縣設置10個區:一區(吳陽)、二區(芷寮)、三區(振文)、四區(龍頭)、五區(塘土叕)、六區(黃坡)、七區(山圩)、八區(坡頭)、九區(石門)、十區(硇洲)。民國18年(1929年)將區改為自治區,全縣設3個自治區(吳陽、塘土叕、黃坡)。民國38年(1949年)仍分為3個區(塘土叕、黃坡、振文),但把33個鄉縮為13個鄉和1個鎮。1949年11月27日,吳川全境解放。1951年1月,南路行署把劃入湛江的濱海區(坡頭、南三)劃歸吳川。6月又將濱海區劃歸湛江市。1952年調整區劃,再將濱海區劃歸吳川,并分為兩區:六區(坡頭)、七區(南三)。1952年5月6日,吳川縣與梅茂縣合并為吳梅縣,1953年復稱吳川縣,管轄地方包括原吳川縣的吳陽、黃坡、中山、塘土叕(“土、叕”合為一字) 、板橋、塘尾、振文、樟鋪和銀嶺等區鄉鎮,以及原梅茂縣的6鄉(覃巴、博茂、王村港、梅博、橫溪、嶺尾)、2鎮(康平、同德)。1953年12月12日,南三區從吳川劃
吳川衛星地圖歸雷東縣。1958年,吳川縣與化縣合并為化州縣,是年10月,坡頭、龍頭兩區又從吳川縣劃歸湛江市;覃巴區劃給電白縣。同時,從茂名縣劃出蘭石、龍首、雙塘等鄉歸入吳川。1959年,覃巴公社又重新劃歸吳川。1961年4月5日,吳川縣從化州縣分出獨立,管轄合并前原有的地區,不作新的調整。從1961年以來,吳川的境域沒有變動。1979年,吳川縣轄長岐、前進、覃巴、王村港、振文、樟鋪、吳陽、塘尾、塘土叕(“土、叕”合為一字) 、板橋、黃坡、中山、蘭石、大山江、附城等15個公社和1個梅菉鎮,共381個大隊,1559條自然村。1987年撤銷公社,改為14個區、兩個鎮。1987年又撤區改為15個鎮和1個鄉。1988年全縣轄16個鎮、173個管理區、1384個村(居)民委員會。16個鎮包括梅菉、博鋪、淺水、長岐、蘭石、覃巴、王村港、大山江、塘尾、吳陽、振文、樟鋪、板橋、塘土叕(“土、叕”合為一字) 、黃坡和中山。1994年,吳川縣改為吳川市。1996年改梅菉鎮為街道,1997年新設海濱街道,2002年又把博鋪、大山江、塘尾3個鎮改為街道。2003年把板橋鎮并入塘土叕(“土、叕”合為一字)鎮,把中山鎮并入黃坡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下轄5個街道(梅菉街道、博鋪街道、海濱街道、塘尾街道、大山江街道)、10個鎮(蘭石鎮、覃巴鎮、吳陽鎮、黃坡鎮、振文鎮、樟鋪鎮、塘土叕鎮、長岐鎮、淺水鎮、王村港鎮),共轄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市人民政府駐梅菉街道。
交通概況編輯吳川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方便,境內有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等運輸樞紐。航空粵西國際機場(籌建中) 鐵路茂湛高速鐵路中間站吳川火車站和越行站塘綴站,屆時將連接廣東西部沿海高速鐵路。公路325國道橫貫東西全境,建設中的茂湛鐵路和已通車的廣湛高速公路公路分別從該市經過。港口吳川市境西10余公里可達南方大港湛江港和湛江機場,境北10余公里有水東港;境內有可直航港澳的國家二級裝卸口岸黃坡港,博茂港將擴建成為萬噸級泊位的漁商兩用港口。黃坡港是國家二級裝卸口岸,是吳川市水上運輸貨物的集散地之一。沙角漩港可進出100噸以上的船只。還有4個漁港:王村港、吉兆港、沙田港、博茂港。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吳川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坐標北緯21°28’,東經110°46’。東鄰茂名市電白區,西接湛江市坡頭區與廉江市,南臨南海,北靠化州市。吳川境域東西最長53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總面積848.5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梅菉街道,距省會廣州公路里程366公里,距湛江市區60公里。 吳川濱臨南海,有海濱街道、大山江街道、塘尾街道和王村港、覃巴、吳陽、黃坡4個鎮靠海,海岸線平直,全長48公里,沿海多沙灘,少港灣,無島嶼。
地形
吳川市大部分地區屬鑒江下游沖積平原和半平原。全市地勢北高南低,緩緩向海傾斜,沒有明顯山脈。地形大致分為低丘、平原、臺地和沙土四類。西北、東部是低丘陵地區,占市總面積30%。山丘一般高20~30米,最高塘特思山(尖山嶺)海拔172米,淺水高羅大嶺海拔65米,板橋麗山(高山嶺)海拔56米。中、南部一片平原;海拔最低0.86米。臺地10~20米,分布于東南部和中部。沙土分布于東南沿海一帶。
水文
三江匯聚吳川市江河縱橫交錯,粵西地區最大的河流鑒江,起源于信宜縣,從北至南貫穿吳川全境,是條主流,其它袂花江、梅江、三丫江分布于市東北部;塘土叕河、板橋河、烏泥河分布于市西南部。各條河流匯入鑒江,注入南海,形成了鑒東和鑒西兩大水網。鑒江在境內流長46.3公里,平均水位2.39米,150噸量船可在境內常年航行。還有人造河兩條:塘尾分洪河和博茂分洪河。
氣候
風和日麗吳川屬亞熱帶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高溫多雨,據氣象部門統計資料(1963年~2000年)分析,多年平均日照總計為2008.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5.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平均相對濕度為85%;平均氣溫攝氏22.5℃,夏季平均27.8℃,冬季平均17.9℃。年均降雨量為1597.8毫米。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冬季以偏東北風為主,夏季多從海洋吹來溫暖濕潤的東南風。氣候宜人,春秋溫暖,夏季較熱,冬季無霜雪,全年陽光充足,四季常青,一片南國風光。由于本市面臨南海,地處低緯,受太平洋臺風影響較大,歷史上自然災害頻繁。在1980年以后,出現大的自然災害不多,影響不斷縮小。本地平均每年受3、4個臺風影響,影響時間從5月到11月,以7、8、9三個月為最。
人口編輯2013年,吳川市總人口111.1394萬人,人口密度1277人/平方公里。2013年,共出生人口13010人,人口出生率約12.39‰,出生人口13010人中,有男嬰6898人,女嬰6112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2.86,比目標值(110)高2.86個比值。 60歲以上老人12萬多人,占總人口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