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區地處成都市西南部,1991年1月1日正式成立,因境內武侯祠而得名,成都市都市區之一。武侯區幅員面積76.56平方公里,管理17個街道;2014年末,全區戶籍人口629522人。武侯區是國務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區”、“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是“中國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特色示范區”、“中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
中文名稱武侯區外文名稱Wuhou District行政區類別區所屬地區成都市下轄地區17個街道政府駐地漿洗街街道武侯祠大街264號電話區號028郵政區碼610041地理位置成都平原東部,成都主城西南面 積76.56k㎡人 口1083806(常住人口)方 言西南官話成渝方言氣候條件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武侯祠、望江樓、琴臺路、清水河機 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火車站成都南站、紅牌樓站車牌代碼川A行政代碼510107GDP739.32億元(2014年)人口密度14451人/k㎡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自然環境? 位置? 地形? 氣候4 人口民族5 經濟發展? 概況?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6 社會事業? 教育? 衛生? 科技? 文化? 保障7 交通8 旅游景點建制沿革編輯武侯區因區內蜚聲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所轄區域古為蜀國地域。秦時屬蜀郡,三國時屬漢益州蜀郡成都縣,唐時分屬益州華陽縣和雙流縣。宋、元、明、清、民國時分屬成都府、華陽縣和雙流縣。20世紀50年代分屬成都市東城區、西城區、郊區及雙流縣、華陽縣。60年代以后,分屬成都市東城區、西城區、金牛區和雙流縣。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成都市區劃調整設立錦江、青
成都武侯區羊、金牛、武侯、成華等5個城區。1991年1月1日,武侯區正式對外辦公,轄小天竺、致民路、望江路、漿洗街、跳傘塔、玉林等6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和桂溪、石羊場、永豐、簇橋等4個鄉(分別增掛三瓦窯街道辦事處、石羊場街道辦事處、永豐場街道辦事處、簇橋街道辦事處牌子)。1994年4月,設立肖家河街道辦事處。1995年6月,設立芳草街街道辦事處。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1996年5月,成都高新區從武侯區劃出;石羊場鄉(含石羊場街道辦事處)、桂溪鄉(含三瓦窯街道辦事處)、肖家河街道辦事處和芳草街街道辦事處劃歸成都高新區;另設立火車南站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桂溪鄉鐵路以北、二環路以南區域;同時,雙流縣行政區劃調整后的金花鎮和機投鎮劃歸武侯區管轄。1997年6月,設立雙楠街道辦事處。1999年1月,分別在金花鎮和機投鎮設立金花橋街道辦事處、機投橋街道辦事處。2000年12月設立晉陽街道辦事處。2002年6月,永豐場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紅牌樓街道辦事處。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2004年8月,撤銷永豐鄉、簇橋鄉、機投鎮和金花鎮的鄉鎮建制,實行單一的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2007年3月,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小天竺、致民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將其管轄區域劃歸望江路、跳傘塔、玉林等3個街道辦事處管轄;將原簇橋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一分為三,分別由簇橋街道辦事處和新設的簇錦街道辦事處、華興街道辦事處管轄。 2010年1月對金花橋、簇橋、機投橋和華興等4個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的九架車、花龍門、文昌、涼水井、新苗、馬家河、七里、白佛、瓦房、雙鳳等10個行政村進行調整。2014年末,武侯區轄漿洗街、望江路、火車南站、跳傘塔、玉林、雙楠、紅牌樓、晉陽、機投橋、簇錦、華興、簇橋、金花橋等13個街道辦事處、1個管委會,87個社區,。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12月31日,武侯區管理17個街道:漿洗街街道、
武侯區行政區劃圖望江路街道、玉林街道、跳傘塔街道、火車南站街道、雙楠街道、晉陽街道、紅牌樓街道、簇橋街道、機投橋街道、金花橋街道、簇錦街道、華興街道、芳草街街道(成都高新區托管)、肖家河街道(成都高新區托管)、石羊街道(成都高新區托管)、桂溪街道(成都高新區托管)。
自然環境編輯位置
武侯區位于成都市城區西南部,東與錦江區隔河相望,北與青羊區毗鄰,西南與雙流縣接壤,東南與高新區相連。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3°56′45″~104°05′33″北緯30°34′31″~30°39′49″之間。東西長約13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
武侯區
地形
武侯區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略微傾斜,政區地形呈蝶狀,平均海拔高度570.50米,以沙土為主,土地肥沃,屬都江堰自流灌區。江安河、錦江(南河、府河)、清水河流經武侯區時于東、西、北三面形成環圍之狀。
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但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出現倒春寒;夏季較熱,多大雨、暴雨;秋季氣溫下降快,多連綿陰雨;冬季溫暖,空氣潮濕,少霜雪,多云霧,日照少,少數年份有積雪。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0年武侯區常住人口為108.38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十年凈增加47.11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5.87%,戶籍人口58.84萬人,比2000年的40.01萬人,增加18.83萬人。人口增加主要是外來人口的增加。武侯區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為14451人/平方公里。 2010年武侯區家庭戶達到36.93萬戶,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17.59萬戶增加了19.34萬戶,增長109.95%。2010年11月1日零時,武侯區65歲及以上人口為7.78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3.79萬人增加3.99萬人,增長105.28%,占全區常住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6.18%上升到7.18%,增加1.0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按照這個標準,武侯區人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2010年,武侯區少數民族人口17830人,比2000年的11028人增加6802人,增長62.59%,少數民族人口占我區總人口的比重1.65%,比2000年下降了0.15個百分點。人口數位居我區前十位的少數民族是:藏族,回族,彝族,土家族,滿族,苗族,蒙古族,羌族,壯族,白族。十個民族共計15212人,占我區全部少數民族的85.32%。 2014年末,全區戶籍人口629522人。全年出生人口7138人,出生率11.3‰;死亡人口2249人,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7.8‰;人口機械增長率14.5‰。全區符合政策生育率99.03%。
經濟發展編輯概況
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9.32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03億元,同比下降29.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9.72億元,同比下降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69.57億元,同比增長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0.4%,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在各行業中,第三產業已成為全區經濟的主要支撐,三次產業比重為0.00:22.96:77.04。全年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23.05億元,同比增長6.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7%。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9.86億元,同比增長0.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3.18億元,同比增長8.7%。非公有制企業(指個體、私營企業、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稅收收入44.07億元,同比增長15%。民間投資實現210.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56.3%。民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十一年保持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評價第一名。全年財政總收入176.67億元,同比增長13.0%。地方公共財政收入51.19億元,同比增長3.9%。實現地方稅收收入31.62億元,同比增長2.2%。公共財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增長較快。公共財政支出60.64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7.19億元,同比增長0.3%;公共安全支出3.83億元,同比增長9.3%;教育支出11.41億元,同比下降2.09%;科學技術支出1.08億元,同比增長11.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3億元,同比增長8.2%;醫療衛生支出3.55億元,同比下降1.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8.48億元,同比增長22.9%。
第一產業
2014年全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59萬元,同比下降33.1%。其中:農業產值127萬元,同比下降21.6%;林業產值52萬元,同比下降7.1%;牧業產值280萬元,同比下降45.1%;服務業產值100萬元,同比下降7.4%。
第二產業
2014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26.95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9%。全區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1.62億元,同比下降8.3%,實現利潤總額17.16億元,同比增長0.5%,實現利稅總額22.28億元,同比下降2.5%,年末資產總計179.19億元,同比下降1.8%。全年工業投資38.0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10.2%。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10.16億元,同比增長3.0%;施工面積1535.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3%;竣工產值105.73億元,同比增長32.6%;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2.77億元,同比增長2.1%。
第三產業
2007年武侯區第三產業對武侯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8.5%。引進總投資19億元的中國西南成都物流中心項目,是經國家發改委立項的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物流園區,屬四川省和成都市
成都武侯區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管理、銷售、展示、調配、貨運、倉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物流中心。房地產業實現稅收6.03億元。武侯區獲得“中國西部家具商貿之都”稱號;科技一條街獲得“中國特色商業街”稱號。2014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同比增長12.3%,消費品市場較為活躍。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74.92億元,同比增長14.2%;零售業零售額491.48億元,同比增長12.6%;住宿業零售額5.87億元,同比增長8.1%;餐飲業零售額38.24億元,同比增長6.5%。401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企業實現零售額499.43億元,同比增長17.3%。2014年全年共引進省外內資項目500個,實際到位內資247.4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9.72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8.3億美元,同比下降59.0%。全年新簽約引進市級重大項目36個,引進市級特別重大項目10個。2014年,落戶我區的境外《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新增2家,分別為美國國際集團和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新進入2014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單3家,分別為韓華集團、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爸髽I四川行”簽約項目4個,簽約總金額88.5億元;第十五屆“西博會”簽約項目26個,簽約總金額192.6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3年武侯區出臺《武侯區關于加強名校教育集團工作的
二十條意見》,舉辦第二屆武侯國際交流月活動,承辦“2013年中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討會”,新增公益性幼兒園11所、國際友好學校6所,完成4所學校的新(改、擴)建,榮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全國數字化學習先進區”稱號。武侯區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評為全市教育現代化先進區。開辦全市首家市民開放大學,推動校園一鍵式報警全覆蓋,全面接收隨遷子女入學,共接受符合政策的隨遷子女26347人,入學率達100%。新增2所公益性幼兒園,新建1所公辦幼兒園;小學學科質量抽樣監測達標率并列全市第一,優秀等級學生比例全市第二;成為全國新教育實驗區;20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成使用;被市教育局評為普通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等級,川大附中、西北中學、武侯高中被評為優秀學校,西北中學被評為全市進步最快學校;名校集團辦學加快發展,川大附小、龍江路小學、棕北中學、川大附中獲全市名校集團考評一等獎;職業教育加快發展,禮儀職中被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三部委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社區教育持續發展,社區學院本部建設完成,5所社區學校分校投入使用,年培訓規模達40余萬人次,學校向社區開放體育設施率保持100%。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全面提高,實施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6所,啟動新建8所幼兒園前期工作;投入4669.4萬元,圓滿完成學校暑期基建維修項目56個。教育現代化裝備配置全面加強,投入7000余萬元加強學校教育教學設備裝備,配備圖書30余萬冊、課桌椅1萬余套、學生計算機3800余臺、電子白板600余套,創建10個中學理科數字化實驗室、10個小學科學創新實驗室。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教育國際化總實現度全市領先,政策環境、資源配置、國際交流、課程建設、接收國(境)外學生實現度100%;8所學校入選教育部“中美千校攜手”項目學校;禮儀職中、武侯高中、棕北中學3名校長受邀在亞洲教育論壇上演講;取得聘請外籍教師資格的學校增加到46所。教育惠民政策資金全面落實,全年發放兩類高中國家助學金637.38萬元,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價格補助77.39萬元,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住宿費補助77.45萬元,發放低保、孤兒、殘疾學生、特困戶子女教育資助19.66萬元,發放年滿3歲至學齡前幼兒及城鄉低保家庭幼兒補助1157.62萬元;累計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費1618.55萬元,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費198.87萬元,免除義務教育段學生課本費、作業本費1506.76萬元。共累計落實惠民政策資金5293.68萬元。截至2014年底,全區有小學40所,在校學生6.67萬人;普通中學31所,在校學生3.2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1.1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73人;幼兒園142所,幼兒在園人數3.25萬人。
衛生
2014年,武侯區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在全國16個試點城市中領先;2014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論壇在武侯區召開;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群眾滿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晉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被評選為“成都10大改革創新人物”。全區民辦醫療機構達712家,4家民營醫院達到三級醫院規模,6家民營醫院業務總收入過億元。武侯區人民醫院通過二甲復審。區屬3家醫院門診總量達119萬人次,住院總量達3.57萬人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惠民136.06萬人次,惠民金額1403.06萬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醫療服務量187.95萬人次,公共衛生服務量240萬人次。全年無甲類傳染病報告,乙類傳染病發病率81.21/10萬。完成艾滋病初篩56.29萬人次,實施免費抗病毒治療761人,被國家衛計委確定為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全區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率達90.7%,糖尿病規范化管理率達90.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區管理率85.2%。常規免疫接種率和擴大免疫規劃接種率均超過99%。全年免費婚檢2552對,孕產婦死亡率為0,剖宮產率為52.54%。依法開展公共場所、二次供水單位、學校、醫療機構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全年共計檢查各類場所14568戶次。
科技
2014年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9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32家。全年組織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00項,立項263項,其中國家級立項4項,獲得資助資金395萬元;省、市級立項259項,獲得資助資金7363萬元。全年共安排區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2949萬元。組織企業申報上級科技進步獎,獲得市科技進步獎和專利獎12項,其中四川環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的“超磁分離技術在井下礦井水處理中的應用”、成都博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究的“基于物聯網通信的用電信息采集技術”、成都唐源電氣有限責任公司研究的“TJWC系列接觸網檢測裝置”項目獲成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協助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年申請各類專利11259件,其中發明專利3209件。
文化
武侯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4年,武侯區舉辦第24屆“武侯鬧春”活動14場;“夢想大舞臺·多彩武侯人”文化惠民巡演活動40場;開展“文化直通車進校園”演出活動20場;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七夕”、“國慶”等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全年舉辦大型文化活動200余場。組織創作的戲劇小品《精忠報國》被四川省委宣傳部、省委農村工作委員會和省文化廳評為“四川省首屆農民藝術節暨民間藝術節”優秀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完成調查單位135家。加強對文物保護點潘文華將軍墓維修工作。全面推進城市文化地標建設,完成華西壩片區、老成都民俗公園、致民路戲臺、鐵佛寺、九眼橋、水電報投放點、聯合國沼氣訓練班舊址、古百花潭遺址、古安順橋、濃園藝術村、馬祖寺的文化地標建設及展示工作。文化領域開展“掃黃打非”集中行動13次,立案查處違規違法單位6家,收繳4.5萬余張各類非法光碟、2000余冊盜版書刊。
保障
2014年,全區城鎮職工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征收37.55億元。全年擴面凈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9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27萬人、工傷保險2.74萬人、生育保險4.01萬人、失業保險2.7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0.00萬人,參保覆蓋率達到98%。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5723人,參保覆蓋率達到92%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參保率達100%。全年兌現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累計546.55萬人次,總額16.77億元。為符合條件按企業辦法參保的28644名企業和個體的領取養老金人員調整養老金待遇。2014年底,全區建成并投入使用14家惠民超市,為低保人員提供124.18萬余元資助。在全力資助低保困難群眾的基礎上將部分邊緣困難群眾納入“慈善惠民超市”資助范圍。最低生活保障累計24838人次,支出保障金972.57萬元。醫療救助累計6175人次,救助資金216.24萬元。資助低保家庭學生207名,資助金額21.7萬余元。低收入群體及孤兒一次性價格補貼2011人,累計支出80.44萬元。為16位特困老人提供政府購買服務,支出居家養老服務金5.57萬元,向42位百歲老人發放高齡補貼15.12萬元。截至2014年末全區有敬老院、養老院9所,床位數1250張,入住老人777人。
交通編輯武侯區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349公里,二級以上公路占39
成都武侯區%。區內縱向有人民南路、高新大道、成雙大道、武侯大道、草金路等,橫向有一環路、二環路、三環路、武青路、繞城高速公路等。過境公交線路有100余條,主要線路是1路、6路、8路、10路、11路、12路、16路、19路、21路、26路、27路、28路、34路、35路、42路、43路、45路、47路、48路、49路、51路、52路、53路、55路等。位于新南門的成都旅游集散中心(原新南門汽車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旅游客運中心,該站營運線路45條,客運線路遍布全川并輻射省外,車站可容納400位旅客,日均運送旅客9500余人次。 旅游景點編輯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門武候祠大街,武候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候祠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候諸葛亮的祠堂。
武侯祠武侯祠占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今存高達12米的劉備墓(惠陵)、蜀漢“直百五銖錢”和47尊蜀漢人物塑像等珍貴文物。尤以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和文、書、刻號稱“三絕”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為知名。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
成都大廟會的三國文化圣地。它位于成都市區,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江樓公園望江樓公園位于成都市區,園內的主要建筑,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其紀念性建筑有:薛濤井、濯錦樓、吟詩樓、浣箋亭、五云仙館等。園內崇麗閣系晚清重建,極為壯觀,是成都一大標志性建筑。園中種植100余種竹。形成該園獨有的風格。 清水河公園清水河公園位于成都市武侯區機投橋街道萬壽村,緊鄰清水河與三環路接壤,占地面積33.33萬平方米。公園于2004年12月開工,2005年9月竣工,總投資2230萬元。公園以市樹銀杏、市花芙蓉為主題,其歷史內涵源于前蜀皇帝王建。公園景區由主大門景區、銀杏廣場景區、兒童活動娛樂和健身區、湖岸景區、郊野森林氧吧景區五大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