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縣,舊名長樂縣,民國初改現名,廣東省梅州市轄縣,革命老區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介于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之間,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畬龍獅殿,北至新橋洋塘尾。東南與豐順縣、揭西縣、陸河交界,西南與河源市紫金縣接壤,西北與龍川相連,東北與興寧毗鄰。東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長為87.99公里。全縣地形成為菱形,總面積達3226.06平方公里,占廣東省面積的1.47%。
歷史沿革
五華縣。據史書記載: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臺于五華山下,名為長樂臺。以后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五華縣,戰國時為百越地。秦漢西晉時為南??埓h地,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南齊時屬齊昌縣,梁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隋朝時屬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東)。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去循州總管府,原循州總管府轄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歸廣州總管府,此后為唐嶺南五管。廣州總管府轄下的循州,轄境相當于廣東省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興寧、五華、陸豐、海豐、惠陽、惠東、博羅、紫金等地及揭西縣西部。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析循州置禎州,循州移治雷公墩(今五華華城鎮)。河源縣、博羅縣、歸善縣屬禎州;齊昌縣(今興寧市)升格為齊昌府;龍川縣、興寧縣(今五華縣)屬循州,治所雷公墩。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循州遷治龍川佗城。1071年(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筑臺于五華山下,稱長樂臺,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h治初設長樂鎮,1149年(宋高宗紹興十九年)遷至七都九龍崗,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復縣治于長樂鎮。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是惠州府七縣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筑城墻。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1936(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今興寧市、梅縣區、龍川縣、大埔縣、蕉嶺縣、和平縣、平遠縣、連平縣、五華縣等9個區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1949(民國38年)初改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興梅專區。1952年后屬粵東行政區。1954年縣治遷至水寨鎮。1956年后屬汕頭專區。1965年6月屬梅縣地區。1988年1月地改市,五華隸屬梅州市。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五華縣轄16個鎮(水寨鎮、河東鎮、郭田鎮、雙華鎮、棉洋鎮、安流鎮、梅林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周江鎮、長布鎮、潭下鎮、岐嶺鎮、轉水鎮、華城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五華縣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上游,介于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h境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畬香爐山,北止新橋洋塘尾。東西寬71.59公里,南北長87.99公里,總面積3226.1平方公里??h版圖略呈三角形。東南界豐順、揭西、陸河,西南接東源、紫金,西北鄰龍川,東北連興寧。
氣候
五華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北回歸線橫跨縣境南端,屬中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水豐富,夏秋溫熱多雨,冬季較短,開春較早,有利于植物生長。1979~2000年,縣境年均氣溫21.2℃,年均降水1519.7毫米;年均雷暴天數77天,無霜期330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干旱、低溫霜凍、寒露風、倒春寒等。
交通編輯境內有長深高速、汕昆高速、濟廣高速線上,廣梅汕鐵路,205國道以東西方向橫穿境內,華(城)陸(豐)高速,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橫穿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省道穿縣境內,廣梅汕鐵路設有華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廣州,深圳,武昌,汕頭,梅州等城市。2006年,該縣繼續加大交通公路建設。全年省養公路建設投入資金3000萬元,完成公路改造35.8公里,基本實現省養公路消滅沙土路目標??h養公路投入建設資金1.38億元,完成改造公路61公里,新鋪鎮通村水泥硬底化公路250公里,新開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50公里。全縣公路通車里程214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6.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