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烏江下游,在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境內有 “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武隆縣東鄰彭水縣、酉陽縣,南接貴州省道真縣,西靠南川區、涪陵區,北與豐都縣相連。至2013年底,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186個行政村,戶籍人口414488人。有漢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個民族。 武隆縣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文明單位 ,獲得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縣”、“2012年度中國十大體育營銷城市”、“中國戶外運動基地”等榮譽稱號。
武隆縣在重慶的位置(紅色處)武隆,周、春秋為巴國屬地,戰國為枳縣所屬。 秦漢時期,為枳縣管轄,隸屬巴郡。蜀漢,后主延熙十二年(249年),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漢平縣并入枳縣。 南北朝,南齊至北周復置漢平縣,隸屬涪陵郡。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徙漢平縣于涪陵。開皇十三年(593年),改名涪陵縣,隸屬巴郡。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涪陵縣分置武龍縣。宋朝,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改名枳縣。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復名。明朝,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武龍縣并入彭水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改“龍”為“隆”,更名武隆縣,隸屬涪州。
武隆縣地圖清朝,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撤銷武隆縣并入涪州??滴跗吣?1668年),改為巡檢司。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涪州第五區,區署設羊角磧。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廢涪州為涪陵縣,改稱涪陵縣第五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五月,劃為涪陵縣武隆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從涪陵縣分置武隆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2月5日成立武隆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涪陵區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6月12日,涪陵縣廟埡區的鴨江、永興、高建、鳳來、七星、團結、廟埡、尋華、人民、月升、送月、工農12鄉劃歸武隆縣。1958年11月25日,武隆縣羊角區龍塘鄉劃歸涪陵縣。1968年涪陵專區改稱涪陵地區,武隆縣隸屬涪陵地區。1995年11月5日,涪陵設立地級市,武隆縣為涪陵市下的一個縣。1998年12月,正式撤銷涪陵市,武隆縣由重慶市直管。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武隆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邊緣,在武陵山與大婁山結合部,屬于中國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區。地處東經107°13'-108°05'、北緯29°02'—29°40'之間。東西長82.7公里,南北寬75公里,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武隆縣東連彭水,西接南川、涪陵,北抵豐都,南鄰貴州道真,距重慶市區139公里,處于重慶“一圈兩翼”的交匯點 。
地質地貌
武隆縣地質構造雛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和南北徑向構造體系,川黔南北構造帶。江口等地區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褶皺構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構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龍場背斜、甘田灣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匯背斜、車盤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層多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龍場背斜多為寒武系。向斜軸部為三迭系中上統地層。構造形態多為短軸構造,兩翼巖層傾角差異較大。斷裂構造發育,多與背斜伴生。其性質為沖斷層、正斷層、逆斷層。主要斷層有芙蓉江沖斷層、土坎正斷層、三匯沖斷層、煤炭廠逆斷層、四眼坪逆斷層。
天生三橋景觀武隆縣屬渝東南邊緣大婁山脈褶皺帶,多深丘、河谷,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東山菁、白馬山、彈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組成桐梓、木根、雙河、鐵礦、白云高地。因婁山褶皺背斜寬廣而開闊,為寒武系石灰巖構成,在地質作用過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蝕。烏江由東向西從中部橫斷全境。烏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屬武陵山系,烏江南面的白馬山、彈子山屬大婁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長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兩翼匯入烏江。由于深度溶蝕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錯出現,構成武隆縣崇山峻嶺,崗巒陡險,溝谷縱橫。仙女山主峰磨槽灣海拔最高,達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壩外,絕大多數為坡地梯土。土壤多屬黃壤、黃棕壤,其次紫色土。
氣候
武隆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濕,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8℃,年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5℃,最高41.7℃,無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災害有冰雹、山洪、大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每年約有五個月的多雨季節,雨霧蒙蒙,日照少,氣溫低,霜期長,秋風冷露對農作物生長影響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區,易遭旱災。山上山下溫差10度左右,立體氣候較顯著。
行政區劃編輯1997年,武隆縣轄10鎮26鄉,縣政府駐巷口鎮。
2000年,武隆縣轄巷口、桐梓、火爐、江口、羊角、土坎、白馬、長壩、鴨江、平橋10個鎮;后坪、魚子、接龍、土地、白果、核桃、泡溝、石橋、賈角山、浩口、文復、黃草、中嘴、黃鶯、龍洞、車盤、碑埡、木根、雙河、白云、鐵礦、東山、趙家、鳳來、廟埡、和順、興順、龍壩、石峰、天星、廣楊、蒲板、青吉、茶園、送月、中溪36個鄉。 2002年4月,撤銷白果鄉,并將巷口鎮的荊竹村、楊柳村、茶坪村、土坎鎮的四合村、和順村,雙河鄉的仙女村共6個村劃出設立仙女山鎮。武隆縣轄11個鎮、35個鄉,21個居委會、427個村委會。2003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武隆縣將11個鎮、35個鄉調整為11個鎮、15個鄉。2007年末,武隆縣轄26個鄉鎮:巷口鎮、白馬鎮、江口鎮、仙女山鎮、鴨江鎮、平橋鎮、長壩鎮、羊角鎮、土坎鎮、火爐鎮、桐梓鎮、黃鶯鄉、廟埡鄉、鳳來鄉、和順鄉、趙家鄉、白云鄉、鐵礦鄉、雙河鄉、石橋鄉、文復鄉、浩口鄉、滄溝鄉、后坪鄉、接龍鄉、土地鄉,187個行政村,縣城所在地為巷口鎮。 2009年,撤銷和順鄉,設立和順鎮;撤銷石橋、文復、后坪、浩口四鄉,分別改為石橋苗族土家族鄉、文復苗族土家族鄉、后坪苗族土家族鄉、浩口苗族仡佬族鄉。
武隆縣行政區劃圖截止到2013年,武隆縣幅員面積2901.3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巷口鎮、火爐鎮、白馬鎮、江口鎮、仙女山鎮、鴨江鎮、羊角鎮、長壩鎮、平橋鎮、桐梓鎮、土坎鎮、和順鎮、鳳來鄉、廟埡鄉、石橋鄉、雙河鄉、黃鶯鄉、滄溝鄉、文復鄉、土地鄉、白云鄉、后坪鄉、浩口鄉、接龍鄉、趙家鄉、鐵礦鄉,187個行政村,縣城所在地為巷口鎮。 巷口鎮巷口鎮位于武隆縣中部偏南,為縣城所在地。幅員面積276.1平方千米。轄21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有170個村民小組和35個居民小組。川湘公路橫貫其中。 火爐鎮火爐鎮位于武隆縣東北部,距縣城30千米。幅員面積179.6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有112個農業社和2個居民小組。中桐公路過境。 白馬鎮白馬鎮位于武隆縣西北部,距縣城24千米。幅員面積221.7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是武隆縣工業重鎮、移民大鎮,也是市級中心鎮之一,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處于烏江港口和(川湘)國道、涪(陵)白(馬)公路交會處。江口鎮江口鎮位于武隆縣東部,距縣城17千米。幅員面積138.5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渝懷鐵路、319(川湘)國道貫境。 仙女山鎮仙女山鎮位于武隆縣中北部,距縣城20千米。幅員面積278平方千米。轄22個行政村。景點有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等。 鴨江鎮鴨江鎮位于武隆縣西北部,距縣城56千米。幅員面積120.7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羊角鎮羊角鎮位于武隆縣西北部,距縣城14千米。幅員面積110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渝懷鐵路、319(川湘)國道貫境。 長壩鎮長壩鎮位于武隆縣西部,距縣城38千米。幅員面積104.4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319(川湘)國道貫境。平橋鎮平橋鎮位于武隆縣西部,距縣城69千米。幅員面積73.4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南涪鐵路、省道石(柱)雷(神廟)公路以及渝湘高速公路過境。 桐梓鎮桐梓鎮位于武隆縣東北部,距縣城80千米。幅員面積100.8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有重晶石、瑩石等礦產資源。 土坎鎮土坎鎮位于武隆縣中部,距縣城8千米。幅員面積41.3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渝懷鐵路、319國道、烏江黃金水線貫境。
龍水峽地縫和順鎮和順鎮位于武隆縣西北部,距縣城84千米。幅員面積103.2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鳳來鄉鳳來鄉位于武隆縣最西部,距縣城80余千米。幅員面積52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旅游資源主要有大石箐寺廟群、四眼坪萬畝竹海等。 廟埡鄉廟埡鄉位于武隆縣西北部,距縣城123千米。幅員面積35.9平方千米。轄9個行政村。屬純農業鄉之一。 黃鶯鄉黃鶯鄉位于武隆縣南部,距縣城16千米。幅員面積149.3平方千米。轄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有白馬山、鷹嘴巖、天星寨、七星吊斗、九落凼十三丫、七門洞峽谷、黃泊渡等生態景觀資源。 趙家鄉趙家鄉位于武隆縣西南,距縣城50千米。幅員面積60.2平方千米。轄2個行政村 。白云鄉白云鄉位于武隆縣西部,距縣城57千米。幅員面積40.5平方千米。轄4個行政村。以境內白云山命名。 鐵礦鄉鐵礦鄉位于武隆縣西南部,距縣城70千米。幅員面積62.7平方千米。轄3個行政村。礦產資源豐富,有鐵礦、鋁土礦、煤、石棉礦、大理石礦等。 雙河鄉雙河鄉地處武隆縣北部,距縣城47千米。幅員面積227.8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 武(隆)豐(都)公路貫境。
武隆高速公路滄溝鄉滄溝鄉位于武隆縣東北部,距縣城56千米。幅員面積73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 。接龍鄉接龍鄉位于武隆縣東北部,距縣城81千米。幅員面積114.4平方千米。轄3個行政村。為大仙女山環線鄉村旅游示范帶鄉鎮。 土地鄉土地鄉位于武隆縣東北部,距縣城59千米。幅員面積75.8平方千米。轄4個行政村。是典型的農業鄉 。石橋苗族土家族鄉石橋苗族土家族鄉位于武隆縣東南部,距縣城38千米。幅員面積102.7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屬縣旅游開發重點鄉鎮。
芙蓉洞文復苗族土家族鄉文復鄉位于武隆縣東部,距縣城35千米。幅員面積109.9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后坪苗族土家族鄉后坪苗族土家族鄉位于武隆縣東北角,距縣城108千米。幅員面積87.3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 。浩口苗族仡佬族鄉浩口苗族仡佬族鄉位于武隆縣東南角,距縣城40千米。幅員面積84.5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有朱子溪、石墻、紅軍渡、化石峽谷等豐富的旅游資源,楊梅、老蔭茶等土特產品和豐富的鋁土礦。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武隆縣有草場174萬畝、耕地面積2.95萬公頃、林地19.05萬公頃。
礦產資源
武隆縣探明的礦產有鋁土礦、大理石、煤、鐵等22種,其中煤礦儲量達4000萬噸,大理石出露面積約43平方公里,重晶石儲量300萬噸,鋁土礦探明儲量1.6億噸。
水能資源
武隆縣有大小河流50多條,水能蘊藏量240萬千瓦,可開發量190萬千瓦,已開發55萬千瓦,是重慶市水力資源最為豐富的縣之一。
生物資源
植物
武隆石橋湖武隆縣以中亞熱帶植物為主,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葉林、竹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叢草地。植被中有速生優質樹種馬尾松、杉木、鐵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銀杉、珙桐、水杉,二、三級保護樹種的鵝掌秋、胡桃、銀雀樹等;還有經濟樹種油桐、茶、漆、獼猴桃等。 動物動物有哺乳類4目12科34種,爬行類2目2科14種,兩棲類2目3科12種,鳥類18科26種,魚類7目8科34種,包括國家一、二、三級珍稀動物金錢豹、小熊貓、大鯢、白腹錦雞、中華鱘等。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至2013年末,武隆縣戶籍總數為141479戶,總人口414488人,男女性別比為110.4:100。其中,非農業人口116798人,農業人口297690人。出生人口4208人,死亡人口25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2‰,出生男女性別比為111.9:100。
民族
至2010年,武隆縣有13個民族,人口以漢族為主(占79%),其次為土家族(占11%)、苗族(占6%)、其他民族(占4%)。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浩口、鐵礦兩鄉。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武隆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908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1263萬元,增長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1389萬元,增長2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6436萬元,增長8.0%。三次產業結構為14.9:40.0:45.1。
第一產業
2013年,武隆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558萬元,比2012年增長7.1%(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1%)。農業110721萬元,增長4.5%;林業6399萬元,增長7.3%;畜牧業39228萬元,增長5.1%;漁業4327萬元,增長21.9%;農林牧漁服務業587萬元,增長9.9%。糧食播種面積49046公頃,下降0.2%,糧食綜合畝產229公斤,增長1.0%。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907公頃,增長4.2%??緹煵シN面積3824公頃,增長2.4%。中藥材在地面積3413.3公頃,增長2.0%。蔬菜播種面積23067.33公頃,增長3.64%。年末生豬存欄35.42萬頭,下降1.1%;牛存欄4.12萬頭,增長1.3%;羊存欄13.40萬只,增長2.7%;家禽存欄95.0萬只,下降0.1%。
第二產業
工業
武隆縣景點2013年,武隆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9921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2.1%。2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3167萬元,增長20.4%。其中,大中型企業199170萬元,增長31.6%;國有控股企業149421萬元,下降12.8%。輕工業總產值85146萬元,增長71.3%;重工業總產值338020萬元,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5572萬元,下降12.0%;利稅總額68346萬元,增長1.0%。 建筑業2013年,武隆縣在地建筑業總產值512879萬元,比2012年增長0.6%。注冊在地建筑業總產值98385萬元,下降3.2%。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32175萬元,增長24.4%。
第三產業
商貿、對外開放2013年,武隆縣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09107萬元,增長11.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57393萬元,增長6.9%。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7937萬元,下降11.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0851萬元,增長19.1%;住宿業實現零售額29280萬元,增長14.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2867萬元,增長9.6%。實現商品銷售總額644929萬元,增長20.6%。其中,批發業194543萬元,增長13.9%;零售業450386萬元,增長23.7%。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75053萬元,增長18.2%。其中,住宿業78099萬元,增長17.2%;餐飲業96954萬元,增長19.0%。2013年,武隆縣外貿進出口總額801.57萬美元,下降86.9%,其中,出口801.57萬美元,下降86.9%。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00萬美元,增長61.3%。利用內資89312萬元,下降80.6%。 交通運輸、郵電和旅游
武隆公路2013年,武隆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6368萬元,比2012年增長6.5%。完成貨運量449萬噸、貨運周轉量48096萬噸公里,分別增長-1.1%和2.6%;完成客運量1697萬人、客運周轉量102772萬人公里,分別增長11.5%和12.7%。運輸總周轉量為76571萬噸公里,增長7.1%。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415828噸,其中,出港157274噸,進港258554噸。2013年,武隆縣實現郵電業務收入20349萬元,增長12.2%。其中,郵政業務收入825萬元,增長18.7%;電信業務收入19525萬元,增長11.9%。年末有固定電話5.03萬戶,下降4.5%。年末移動電話31.12萬戶,增長6.5%;互聯網用戶數5.55萬戶,增長16.1%。2013年,武隆縣共接待游客1750萬人次,增長8.7%,實現國內旅游總收入88.07億元,增長8.7%。農家樂215家,其中星級農家樂113家。星級酒店共8家。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武隆中學至2013年底,武隆縣有高中(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8所,職業高中學校1所,小學80所,幼兒園4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聾人學校)。在校高中生6887人,在校初中生12614人,在校小學生26589人,在園幼兒12962人。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3010人,其中普通中學1196人、小學1814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46人。
衛生
至2013年底,武隆縣有衛生機構297個,實有病床1477張。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128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449人、注冊護士346人、藥師47人、技師60人。有醫院6所、鄉鎮衛生院26個、村衛生室171個。
文化
至2013年底,武隆縣有鄉鎮文體中心26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藏品2594件;縣級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121456冊、件,其中圖書76253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4個,其中市級名錄8個,縣級名錄16個。
體育
至2013年底,武隆縣有體育館2個,體育場1個,標準游泳池1個,標準籃球場55個,網球場20個。全縣中小學校塑膠運動場38片,其中周長大于200米的有18片。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100%,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3096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39964萬戶。
交通編輯武隆縣是重慶一小時經濟圈輻射渝東南和黔東北的重要樞紐。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渝懷鐵路從境內通過。隨著仙女山機場、肖家灣鐵路、土坎大坨灣散貨碼頭的建成,武隆縣將成為渝東南和黔西北的物流集散中心。
鐵路
渝懷鐵路貫穿武隆縣全境,在境內長49.82公里,設有6個車站(白馬、羊角、土坎、武隆、中嘴、黃草),每天經停武隆的列車有13對 。
公路
武隆縣境內有多條高等級公路穿過。渝湘高速公路在境內長67公里;國道319線;武務公路,二級公路;墊道公路,二級公路;S409水白公路,三級公路。
航空
武隆仙女山機場按4C標準建設,規劃開通北京、廣州、上海、深圳、南京等主要航線,預計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水路
烏江在武隆縣境內長79公里。白馬港處于三峽庫區深水位段,1000噸級輪船能長年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