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縣,位于福建省龍巖市西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的最南端,龍 巖市 最西端。介于東經115°51′~116°23′,北緯24°47′~25°29′之間。東鄰福建省上杭縣,西接江西省尋烏縣、會昌縣,南連廣東省蕉嶺縣、平遠縣,北靠福建省長汀縣,是閩西、粵東、贛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集散地,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武平縣為低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274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溝壑縱橫,山脈連綿,最高峰梁山頂,海拔1538米,西北部多高山,東南部多寬廣的平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7—19.6度,年降雨量為1450—2200毫米。河流屬汀江、梅江、贛江水系,全縣大小河流200多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條。武平縣是革命老區縣、中央蘇區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城市”、“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中國粵商最佳投資城市”、“中國金融生態縣”、“第三批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是“全國生態旅游大縣”,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自然環境編輯地貌
武平縣處于武夷山南西端,屬閩西南上古生代覆蓋層。北部中低山縱橫,間有指伏山間盆谷;南部低山丘嶺起伏,多低丘河谷,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北部的大禾、湘店、永平、桃溪鎮大部分地區為低山、高丘地貌區。海拔500~800米低山占該區面積的57.4%,海拔250~500米高丘占36.84%,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總面積的5.76%。中部的桃溪鎮新瀾、新華,中堡鎮大績、梧地、新湖、羅助、林坊、朝嶺、章豐一帶為中山、低山地貌區。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占該區面積的51.91%,500~800米低山占31.29%,250~500米高丘只占總面積的16.8%。西部、西南部的大禾鄉西部、東留鄉和民主鄉大部分地區,屬武夷山脈南段主體,為高丘、低山地貌區。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47.6%,500~800米的低山占38.2%,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18%,150~250米的低丘谷地僅占總面積的6.02%。南部的萬安、平川、城廂、中山、中赤、下壩等鄉鎮,與平川河、中赤河、下壩河流域峽谷山地相排列,為低山谷地地貌。海拔500米以下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68.93%,500~800米的低山占27.54%,800米以上的中山只占總面積的3.53%。東南部的十方、巖前鎮及武東、中堡鎮的一部分,為丘陵、盆地地貌。海拔250~500米的高丘占該區面積的51.28%,500~800米的低山占44.93%,800米以上的中山和250米以下的低丘僅占總面積的3.79%。
氣候
武平處于北緯24°47′~25°29′,南距南海180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雨熱同期,降雨相對集中,干濕季節明顯,四季分明,夏長冬短。2月中旬,全縣平均氣溫開始達到10℃以上,進入春季,歷時80天左右;5月上旬,平均氣溫開始達到22℃以上,進入夏季,歷時160天左右;10月上旬,開始進入秋季,歷時80天左右;12月下旬,平均氣溫開始低于10℃,進入冬季,歷時40天左右。由于境內地形復雜,海拔高度相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區域氣候差別較大,各地四季的開始與持續時間長短也有差異。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春季要推遲3~5天,秋季要縮短2~3天。
水文
境內群山重迭,溪流密布,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河有18條,境內總長499.4公里,縣內流域面積2283平方公里。呈放射形向東西南北流出縣境,分屬梅江、汀江、贛江三個水系,多年平均逕流量25.6億立方米。
資源編輯截止2006年12月,武平自然資源豐富,煤炭儲量7000萬噸,
武平縣城區一角石灰石2.8億噸,膨潤土1300多萬噸,白云石1.8億噸,錳礦200萬噸,還富含鐵、鉬、鈾等金屬礦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鉀長石、瑩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林地面積320萬畝,木材蓄積量1100多萬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1、煤炭資源:根據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和196煤田地質勘探隊提供的D級以上的煤炭資源儲量4700多萬噸,分布該縣巖前鎮和十方鎮,煤系地層約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寧洋礦區南井田、北井田和龍井井田。根據福建省礦業協會儲量核實報告,并通過省國土資源評審中心評審的2006年初保有各級別登記儲量約(指持證礦山11家)13,470萬噸(333級別以上)。2、石灰巖資源:分布于該縣巖前鎮、十方鎮和中堡鎮,已探明并登記儲量(333級別以上)約1.4億噸,其中中堡鎮新湖村380萬噸,十方鎮葉坑村280萬噸,其余分布在巖前鎮。預測儲量(主要指水平基準面以下儲量)約3.1億噸。由于該縣的的石灰巖總體質量較差,大部分僅作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用,少量大理巖化的灰巖可作生產白水泥、建筑石米、重鈣粉等產品。3、白云巖資源:根據福建省建材地質總隊提交的白云巖礦區地質詳查報告,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和豐貴村白云巖礦石儲量(333和334級別)約1.8億噸(扣除永武高速公路壓覆儲量369萬噸。另中堡鎮新湖村石灰巖礦周邊發現部分白云巖資源,但仍未做任何地質工作,儲量未探明。4、膨潤土礦:主要分布在城廂鄉和中山鎮,儲量約1700多萬噸。礦體兩層,分為鈉基和鈣基倆種,由于礦體表層覆蓋有瓷土,并該瓷土礦含鐵較高、給開發帶來較大困難。5、銀、銅多金屬礦資源:主要分布在中堡鎮悅洋地區,主要礦體為銀礦體。2006年初保有儲量金屬銀642.8噸(包括332和333)。西礦段詳查地質工作剛結束,根據二九五地質大隊已提交的詳查地質報告,金屬量銀約700噸,銅約3萬噸(儲量級別為333),另外,悅洋金礦外圍仍在探礦之中,深部剛開始上鉆探,預測有一定的資源量。龍江亭銅礦正在勘查之中,預測銅金屬量在5萬噸以上。東留背寨、封候金礦區還在預查之中,資源情況不是很明朗。悅洋礦區外圍(中堡鎮青徑地區)銅多金屬礦區仍屬空白區。6、錳礦石:武平錳礦石主要為淋積堆積型,品位較低,含硅、鐵較高,工業價值較低,主要分布在巖前鎮和十方鎮,巖前逕田錳礦區已探明儲量約13.4萬噸,十方鎮梅坑錳礦區6.7萬噸,另外巖前大布、雙坊,十方鮮水、葉坑等其它礦區預測儲量約180萬噸。7、高嶺土資源:該縣高嶺土礦分為兩種,花崗巖高嶺石風化型和偉晶巖型,花崗巖高嶺石風化型含鐵較高,以湘店湘湖高嶺土礦為代表,探明儲量52萬噸,遠景儲量約1000多萬噸,另有城廂鄉東云高嶺土、巖前大布高嶺土礦為偉晶巖型,規模較小,儲量均在5萬噸以下。8、鉀長石、硅石資源:該縣鉀長石、硅石基本以偉晶巖型伴生在一起,資源較豐富,分布各鄉鎮,預測鉀長石儲量約200萬噸,硅石儲量約500萬噸。9、大理巖資源:主要分布在巖前鎮澄邦村,預測儲量約100萬噸以上。10、鉬、錫等其它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巖前、象洞、大禾、永平。11、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分布在該縣大部分鄉鎮,并且品位較高,配分齊全,價值較高,但均未做正規地質報告,并未做儲量評估報告,預測氧化稀土礦在5000噸以上。12、飾面石材:均為雪花白普通品種,主要分布中堡、東留、中山、民主等鄉鎮。區劃編輯1988年,全縣劃為3個鎮、14個鄉,1個居民委員會、209個村民委員會,2578個自然村,2487個村民小組。2000年,全縣劃為6個鎮、11個鄉,3個居民委員會、214個村民委員會,2561個村民小組。
撤鄉建鎮
1989年11月撤銷中山鄉,設立中山鎮;1995年11月撤銷中堡鄉、桃溪鄉,分別設立中堡鎮、桃溪鎮。2012年撤銷城廂鄉,設立城廂鎮;2012年,全縣有7個鎮、10個鄉。二、村(居)變更1989年5月,武東鄉袁畬村分為袁上、袁下兩個行政村;東文村分為新東、教文兩個行政村;9月,永平鄉孔下村分為孔下、朝陽兩個行政村;10月,桃溪鄉湘坑村分為湘坑、湘溪兩個行政村。1992年7月,永平鄉昭信村分為昭信、龍歸礤兩個行政村;2000年,全縣有214個行政村。三、居民委員會設置1996年4月,平川鎮設立河西居民委員會,9月,增設南門居民委員會。2000年,全縣有3個居民委員會。 2012年,武平縣城區面積擴大到6平方公里,轄7個鎮、10個鄉,214個村委會:平川鎮:駐城南,轄3個居委會(河東、河西、南門)、5個村(七坊、紅東、西廂、興南、城南)。巖前鎮:駐靈巖,轄16個村(靈巖、大布、將軍、東峰、逕田、上墩、伏虎、三河、洋坑、寧洋、和安、龍井、雙坊、峰貴、澄邦、楊梅)。十方鎮:駐十方,轄19個村(十方、黎明、黎畬、三坑、白土、來福、中和、和平、處明、梅坑、鮮南、丘坑、集賢、葉坑、高梧、彭寨、熊新、樂畬、鮮水)。中山鎮:駐老城,轄11個村(上嶺、上峰、武溪、太平、三聯、老城、新城、城中、陽民、龍濟、卦坑)。中堡鎮:駐朱坊,轄21個村(嶺頭、下村、芳洋、遠富、悅洋、互助、朱坊、中堡、田坑、大績、大坪、羅助、梧地、林坊、朝嶺、章豐、新湖、新化、小嶺、上濟、烏石)。桃溪鎮:駐桃溪,轄15個村(桃溪、小蘭村、亭頭、田雁、新田、江坑、魯溪、新貢、湘坑、洋畬、湘里、新礤、新華、新瀾、湘溪)。城廂鎮:駐七坊,轄16個村(堯祿、云礤、東云、園丁、南通、始通、靈通、凹坑、汾水、長居、金橋、文溪、□文、下東、上東、東崗)。萬安鄉:駐下鎮,轄6個村(小密、捷文、賢溪、上鎮、五里、下鎮)。東留鄉:駐大明,轄18個村(大明、蘇湖、桂坑、背寨、蘭畬、龍溪、中坊、大聯、永福、新中、小溪、黃坊、封侯、新聯、新福、大陽、泥洋、南坊)。民主鄉:駐民主,轄6個村(民主、嶺下、高書、高橫、林榮、坪畬)。下壩鄉:駐下壩,轄9個村(下壩、大田、大成、石營、園豐、美溪、露冕、福興、貴揚)。中赤鄉:駐中赤,轄7個村(育平、中赤、上赤、壯畬、萬營、下營、平沿)。象洞鄉:駐聯坊,轄11個村(光采、洋貝、東寨、官坑、沾洋、聯坊、富嶺、新崗、中段、芹□、太山)。武東鄉:駐陳埔,轄20個村(陳埔、三峙、張畬、黃埔、新東、教文、美和、六甲、豐田、袁上、東興、上畬、五坊、川坊、四維、安豐、爐坑、遠明、袁田、袁下)。永平鄉:駐帽村,轄15個村(帽村、塔里、中湍、杭背、梁山、瑞湖、田背、恬下、孔下、鉤坑、崗背、唐屋、昭信、朝陽、龍歸□)。湘店鄉:駐堯山,轄6個村(湘湖、湘洋、三和、七里、店下、堯山)。大禾鄉:駐大禾,轄13個村(大禾、山頭、坪坑、帽布、賢坑、上湖、鄧坑、上梧、源頭、龍坑、湘村、大寨(音譯)、大沛)。
經濟編輯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4.67 億元,增長12.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4.32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1億元,增長7.8 %。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調整為23.0:42.3:34.7。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 點。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4%。八大類價格呈現“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4.9 %、2.2%、0.1%、1.5%、4.4%、1.1%;“一降”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持平。
農業
武平以農業為主,農業資源豐富。建國前,受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后,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0.38萬元,糧食總產46850噸,播種面積畝產93公斤,人均占有糧食309公斤。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并多次發放水利、耕牛貸款,支持貧苦農民發展生產。1952年,召開第一次全縣勞動模范大會,推廣豐產經驗。接著,全縣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興修水利熱潮,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和人均占有糧食分別比1949年增長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中,由于違背客觀實際改變生產關系,以及生產分配上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左”的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生產受到嚴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糧食連年減產,糧食總產1962年比1957年減少42.2%。1963年至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農業生產又連續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后期,又由于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合理的調整,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1975年農業產值在全縣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仍高達6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全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結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涌現出一大批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多種經營得以較快發展。農業技術部門適應新形勢,面對千家萬戶,采取農業咨詢服務,技術承包,巡回指導,印發技術資料,舉辦廣播講座,出版墻報,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戶和縣、鄉、村科技推廣網絡等各種形式取代原來的“四級農科網”(縣農科所、公社農科站、大隊農科隊、生產隊農科小組),進一步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1983年,縣成立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359人的區劃隊深入農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出《武平縣農業區劃報告匯編》,并經縣人大常委會審定通過,為今后發展農業提供科學依據。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282萬元,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3.46倍和49.66%,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糧食總產129502噸,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1.76倍和20.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畝產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占有糧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長31.1%,高于龍巖地區的平均數。 但是,全縣農村生產責任制仍然需要繼續完善,農業生產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糧食生產時起時落的狀況需要改變。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各為18.46億元、5.76億元、14.38億 元、1.46億元、0.8億元,分別增長3.4%、1.2%、6.0%、7.2%和4.3%。全縣糧食面積56.3萬畝,增長0.6%,糧食總產21.3 萬噸,增長2.0%;油料產量0.3萬噸,增長2.7%;種植烤煙4.6萬畝,烤煙產量0.64萬噸,增長8.5%;水果產量3.52萬噸;增長4.8%;食用菌總產0.52萬噸,增長12.5%;茶葉產量 0.29萬噸,增長17.6%。
工業
歷史概況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燒制石灰。明清時期,武平已出現造紙、采礦、冶煉、陶瓷、制磚瓦等手工業。清末民國初,鑄鍋、榨油、釀酒、熬樟油、織草席、編棕衣、木器等手工業也陸續興起。尤其是土紙業發展較快,鼎盛時期年產值70余萬銀元,產品遠銷潮汕、香港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民國18年(1929年)出現有1臺印刷機、4個工人的近代印刷工業——民文印務社??谷諔馉幈l后,由于阻擊日軍奉命毀路,運輸困難,加上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摧殘,手工業逐漸衰落。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96萬元(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9%。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5月創辦武平松香廠,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起武平電廠、武平第一碾米廠、卦坑伐木場、武平酒廠,并在十方、附城、巖前等鄉鎮組織鐵木器生產合作社。至1957年,全縣有縣、鄉(鎮)辦的工業企業55家,職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6家,年產值641.45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9%。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辦工業高潮,有工業企業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4家),縣辦企業職工2463人,年工業產值1756.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但因操之過急,脫離實際,不少企業或缺乏生產原料,或產品銷不出去,生產難以維持,不久即相繼停產。接著進入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61年全縣工業企業減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年產值577萬元。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家)縣辦工業企業,職工1018人,年產值769.72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業遭到沖擊,生產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業產值下降了15.75%。盡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相繼建起磜豐嶺水電站、制材廠、水泥廠、造紙廠、汽車修配廠等縣辦企業。至197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62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h屬工業企業職工2687人。年產值1744.88萬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武平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圍繞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創辦了農墾水泥廠、石黃峰水電站、纖維板廠、自來水廠等一批骨干企業,并對一批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方式也由原來的單純生產型逐步改變為生產經營型。1987年,全縣已有采礦、鑄造、機械、化工、造紙、印刷、飲料、食品、家俱、汽車修配、縫紉、工藝美術、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企業11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列入縣財政預算內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97家(含鄉鎮辦企業81家),共有職工5309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802萬元(其中
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集體所有制1405萬元,占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實現利潤1002萬元。有固定資產2813萬元。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業上交國家稅利5818.19萬元,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倍。產品質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獲國家銀質獎、平川牌汽車缸套獲省優產品,均行銷國內外。 201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4 億元,增長24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91億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3億元,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新增福建鑫宏峰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銹鋼有限公司、龍巖東岳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武平縣三卓紙業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億元企業,累計達16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累計達96家。礦產品加工、機械制造、農林產品加工、光伏和電子等重點產業實現產值 61.08億元,增長19%,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9.9%;資質建筑企業在地總產值13.8億元,增長25.2%。 工業園區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項目帶動的重要抓手
武平工業園區鳥瞰圖,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在交通便利的國省道沿線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區和巖前、十方工業集中區(簡稱“一園二區”),著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制造、輕紡等產業,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十方工業集中區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制造產業,有中恒通機械制造、澳森高檔家俱、??茝N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巖前工業集中區位于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巖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
巖前工業集中區鳥瞰圖有20多家電子企業落戶園區。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資運營實力,提高國資經營效益,武平縣對國有資產運營體系進行改革,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一園二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理、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強化資本運作、資產經營和資源開發,扎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改制重組及優勢礦產資源勘查收儲開發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2008年融資2.55億元,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和重點建設。2008年,武平縣新開發項目116個,總投資7.9億美元。新簽約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69個,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9個,新竣工投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新開工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列入龍巖市“三個一百”項目計劃中的12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35億元,19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8.72億元,分別超計劃26.3和27.6個百分點;21個重大儲備項目有7個轉化實施。利用國內資金7.1億元,增長65.1%;新批外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1133萬美元,增長332%;外貿出口661.1萬美元,增長12.9%。
社會編輯城鄉建設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武平升縣后,縣治由武溪里(今中山鄉)遷平川。紹興四年(1134年),使相張浚派官構筑土城,周長280步,設永平、南安、人和三門。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尹魏侃夫進行修建,僅留2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籍兵部主事王瓊奏請改筑磚城獲準,遣大參劉孟、憲副張雷勘察設計,郡丞黃冕、通守劉淵采磚建筑,至十五年(1502年)十月竣工,城垣長736丈,高2丈余,設城垛1530個,窩鋪16處,開迎春、南平、秋成、北高4門,又在東西各開水門,以排洪水。筑縣城費用取于武平縣丁糧和上杭河稅。王瓊私人捐助銀八百兩。 明崇禎元年(1628年),知縣巢之梁將城墻加高3尺。清代進行過4次整修,增建窩鋪40處,官房1間。民國24年(1935年),粵軍嚴應魚部駐扎武平時,在城坦周圍加筑炮樓十余處。至1949年,全縣只有5條窄小街道,私人小店近200間,城區面積僅0.6平方公里。 建國后,交通事業迅速發展,舊城墻有礙交通。1951年,開始拆除,至1969年,僅剩下南安門。“大躍進”期間,曾有過改造舊城區規劃,因不切合實際,要求過高,而無法實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區建設處于無政府狀態,建筑物參差不齊,公共設施不配套。城區建設雖有發展,但布局零亂。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武平縣城建工作逐步走上正常軌道。1984年制訂縣城建設總體規劃,并著手小區規劃和道路、排水、排污、防洪等分項建設編制工作。1987年城區面積擴大到4平方公里,比舊城擴大6.7倍,有14條街道,其中8條新街,總長7680米,有臨街商店、服務部830家,4至6層新樓逐步增多。此外,還興建平川廣場、人民體育場,各項設施基本齊全。舊城基本被改造,一座新的縣城已初具規模。 2009年第九期舊城改造完成拆遷補償450戶,補償資金1.8億元,安置房已動工建設,安置地完成“三通一平”;閩粵贛邊客家生態文化城進入實施階段,將軍廣場、影劇院、青少年宮等完成規劃設計;法院、平川中心學校、實驗幼兒園、仁濟醫院完成遷建選址;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投入運營,城區機械化定點屠宰場基本建成。完成碧水公園映碧湖建設及南門大橋除險加固,新建豐平路、育才路(一期)。完成巖前、象洞等12個鄉(鎮)集鎮總規修編,規劃實施蛟湖開發、十方商業一條街、巖前產權式酒店等88個集鎮建設項目,中堡、武東、大禾及56個村“家園清潔行動”通過省級驗收,十方鎮被確定為市中心鎮建設試點;6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10個村莊整理試點村、10個綜合示范村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樣板典型。
科技
民國24年(1935年),武平縣政府創辦苗圃,劃縣城東門外先農廟(今縣印刷廠一帶)附近荒山500余畝,租用民田9畝為基地,從事路樹培育,作為全縣的公有示范林區。民國29年,改苗圃為縣農場,為全縣農村生產科技機構。民國32年,改為“農業推廣所”,設技術推廣員、助理員各2名,從事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農林技術工作。旋因時局動蕩、物價暴漲、經費拮據,業務難以開展,職工紛紛離任,基地荒棄。 建國后,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事業。50年代初,大力推行水稻品種改良和耕作制度改革。1957年成立武平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2月設武平縣科學技術委員會,并召開第一次科學研究技術革新代表大會,全縣掀起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雖然由于一哄而起,脫離實際,效果很差,但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在技術革新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技機構受沖擊,科技人員受批斗,科技事業受到嚴重損失。1975年7月復設科技機構,并逐步開展科技活動,普遍建立農村“四級農科網”,大力推廣水稻矮桿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植保技術;工業方面,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普遍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科學大會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縣內逐步貫徹執行,促進了科學技術事業的迅速發展。通過技術職稱評定和頒發科技成果獎,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學研究和科普活動日趨活躍。在林產化工、機械制造、立體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1978年至1987年,有17個科技項目(次)獲得省、地的科技成果(進步)獎。林產化工廠生產的“帆船牌”松香,兩次獲得國家產品質量銀質獎,行銷日本和歐美等國。汽車配件廠生產的“平川牌”硼鐵汽車缸套評為省優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 1987年,全縣有在職科技人員3582余人,其中取得中級技術職稱96人、初級技術職稱871人(不含在縣外工作的),初步形成一支多層次、多專業的科技隊伍。 2009年,科技創新步伐加快,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利用“6·18”對接項目成果86項。投入6019萬元實施22所中小學、幼兒園遷建或改擴建工程。武平一中學生方洋以總分678(658+20)分獲全省文科投檔分狀元,武平一中學生程美華以總分720分獲全省理科原始分狀元。投入1200萬元新建縣醫院病房大樓,投入1056萬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350萬元實施鄉(鎮)衛生院建設。開工建設海西中山百家姓博物園。投入900萬元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5個光華圖書閱覽室、23個農家書屋?!读阂吧耥崱吩谑形幕芑顒又蝎@得八個獎項,是獲獎最多的縣份;《走出圍屋》劇目在省二十四屆戲劇節中獲得四個獎項。在市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59枚、銀牌38枚、銅牌20枚。保持省“優質服務先進縣”榮譽。城區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成2所鄉(鎮)敬老院。完成新一輪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大綱修編,并通過省國土廳批準。
設施
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已覆蓋全縣各地,網絡通訊迅猛發展;截止2008年,有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由三條110千伏輸變電線路,3座110千伏和9座35千伏變電站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并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2009年興建一座220千伏的變電站。城鎮化進程加快,山水園林式風景城市已初具規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武平縣客運中心——商貿城建設工程位于平川鎮青云山巖子門地段309省道旁,北面為正處于施工階段的城市主干道。該工程總投資約2.2億元,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150畝),其中:商貿城占地6.67萬平方米(100畝),分二期規劃建設,一期占地4萬平方米(60畝),二期占地2.67萬平方米(40畝);客運站占地3.34萬平方米(50畝),2009年4月動工建設,2010年6月前完成客運站房建設,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武平縣文博園是武平縣重點項目,它將成為閩粵贛邊的文化寶庫和工作品牌、武平對外以及閩粵贛邊文博交流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閩
武平文博園粵贛邊文化藝術收藏品的交流集散地,是武平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博園一期工程主體建筑面積6366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萬元,2009年1月1日舉行隆重的開工典禮。各館具有自身特色,又有機融為一體。二期工程擬建劉亞樓將軍廣場。武平文博園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后將集兩岸客家藝術博物館、中央蘇區博物館、武平歷史博物館、劉亞樓紀念館、知青館、名人館等為一體的全縣綜合性、標志性文化設施的仿古博物館群建筑。
交通編輯武平縣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已基本完成通村、鄉鎮公路的路面硬化工程。國道205線,省道309線、206線貫穿境內,古武高速公路,永武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7918網”(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中第三縱“長春至深圳”福建省境內段的組成部分,是福建省“三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的第三縱,也是龍巖規劃中“二縱三橫”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一縱。
旅游編輯梁野山
梁野山梁野山又名梁山,坐落于閩、粵、贛結合部的武平縣境內,縣城東北部、主峰海拔1538米,是武平的第一高峰。梁野山有梁野山寺廟、鼓子石、仙人洞、仙人塘、豬麻石、水浪石等自然景觀,南有六甲水庫,公路環繞,東西南北均有通道上山。梁野山自然保護區以南方紅豆杉種群及觀光木林、鉤栲林等稀有的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被譽為“天然綠色基因庫” ,“野生動物避難所”是一顆“綠色明珠”。梁野山是武平的象征,該保護區建于1991年,1999年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12月,保護區全票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員會的評審,并于2003年6月通過國務院批準,成為正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13年第二第三季度福建省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28個調查的重點景區中,武平梁野山風景區脫穎而出,列景區游客滿意度第二第一位。
靈洞仙山
靈洞仙山,即西山,為武平八大勝景之冠,山上有小洞28,大洞36,位于城西十里,靈洞仙山群山疊翠,碧水盈盈,鳥語花香,景色迷人。主要景點有:燕巖石、水門井、元龜石、相會嶺、西覺靈山、棋盤石、丹井三石、祖師殿、巨鱷含球、天竺院、李綱讀書堂、觀音井、升車石。相傳宋丞相李綱,被貶為武平縣令時,酷愛靈洞仙山,建立讀書堂,招攬鄉間士子讀書授藝。東晉著名道學家、煉丹術家葛洪,曾在西山建祖師殿,修煉于天竺院。
汾水瀑布
汾水瀑布位于縣城東南面的城廂鄉汾水村臘石岌棟山腰、瀑布分別由一個約20米高和一個約8米高的瀑布組成,均為垂直飛落。臘石岌一帶闊葉林面積廣闊,保持完整,生態環境極為原始。
白蓮塘水庫
白蓮塘風光位于縣城北部10公里處檔風嶺下白蓮塘水庫庫區,庫區周邊樹木高大森林濃密,生態環境優美。
獅子山
獅子山位于閩粵邊界的下壩鄉,距縣城33公里,屬丹霞地貌,由許多兩三百米高的奇峰大山組成,峰頂生長著濃密的奇花異草,古木參天,其中一山形如臥獅,因而得名,在群峰之間有一條小河繞山而行,河床被洪水沖刷后形成了許多缸形溶洞。獅子山有獅子崠、天下第一糧倉、馬鞍石、龍潭、仙人下棋洞、童子拜觀音等眾多景觀和關于雄獅守糧倉等許多神奇傳說。
獅巖
獅巖位于武平縣巖前鎮,屬石灰巖溶洞地貌,因形似獅得名。獅巖古稱南安巖,曾列入中國名勝詞典?,F有何仙姑宮、大雄寶殿、均慶寺等景點。
王城遺址
西漢初年,皇帝劉邦為分封有功之臣,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先后建立了四個分封國。即:福建的“閩越國”(前202年)、廣東的“南越國”(前196年)、汀梅潮贛邊區的“南海國”(前195年)、浙江南部的“東甌國”(前192年)。對“南海國”的境域史書上沒有明載,從史實分析來看,“南海國”境域大概包括武平在內的汀、梅、潮、贛邊區一帶,舊《長汀縣志》載“南海國”封地在今武平地。為考證“南海國”王城遺址所在地,武平縣加強了考古調查工作,加大宣傳力度,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邀請省市考古專家來武平縣進行指導,從史料分析入手,進村入戶調查訪問,探尋足跡,尋找證據。截止2008年,已在武平縣萬安鄉劉屋后背山三號遺址采集到各種陶片750余片,其中一件已經省文物專家鑒定為漢代宮廷器物,綜合各方面分析,省考古專家初步鑒定,武平縣萬安鄉五里村劉屋后背山3號遺址為戰國至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存。
長安崠
長安崠位于閩粵贛邊的閩西武平,在武夷山脈南端,在“客家百姓鎮”西北約5公里處。按當地客家習俗,高山的頂峰,稱作“崠”。長安崠,既高且險。地方資料顯示,此地海拔1260米,在武平境內,高度僅次于武夷山脈南端最高峰梁野山(海拔1538米)。
特產編輯豬膽肝武平豬膽肝是武平的特產,是閩西八大干之一。武平豬膽肝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綠茶武平綠茶,產自境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制于八十年代初,加工工藝獨特,具有“香高、味濃、湯清、色綠”的特征,榮獲省級名優茶及以上獎勵23個次,在全省同類茶中名列前茅。2009年7月13日,“武平綠茶”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是武平縣首個獲得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金線蓮武平金線蓮根莖較細,節明顯,棕褐色。葉上面黑柴色,有金黃色網狀脈,下面暗紅色,主脈3—7條??偁罨ㄐ蝽斏?,花序軸被柔毛,萼片淡紫色。氣微,味淡。武平金線蓮味甘,性涼,主治清熱涼血,除濕解毒。主治肺熱咳嗽,肺結核咯血,尿血,小兒驚風, 破傷風,腎炎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2010年3月“武平金線蓮”正式被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盤菜“武平西郊盤菜”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這是該縣繼“武平綠茶”、“武平金線蓮”等之后又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農產品。盤菜是武平縣特色蔬菜,學名蕪菁,客家語稱“油頭”,塊莖類植物,形似盤狀,而“武平西郊盤菜”是從當地盤菜品種中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其表皮光滑、皮肉黃白、肉質致密,味甜、品質好,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生食、煮食或腌制均可。武平縣成立盤菜協會,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以“生產標準、資料供應、產品銷售”三統一,實現“種植(基地)+加工(外銷)”的發展模式,有效推進西郊盤菜種植產業化進程。通過種植戶、營銷戶努力,武平縣每年在西郊地區的平川、城廂、中山、萬安、東留等5個鄉鎮56個村種植盤菜2500畝以上,產量達3750噸,可實現年產值2200多萬元,西郊盤菜種植已成為主產區農民致富主要途徑之一。 簸箕粄簸箕粄是著名的客家小吃,因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餡而得名,現代的簸箕板已經很少用簸箕蒸
武平簸箕板了,改用蒸籠。苧葉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兩季為佳。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鮮雛嫩苧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團,然后把粄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風味。黃粄黃粄是武平農家用米和糯米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凡吃過黃粄的人無不為黃粄的香、嫩、爽而贊嘆不已。每逢過節,武平農家大多喜歡做黃粄,作為贈給客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