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恰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于天山南麓與昆侖山的結合部。東與阿圖什市、疏附縣毗鄰,南與阿克陶縣接壤,西北與吉爾吉斯斯坦交界。東西長180公里,南北寬160公里,全縣總面積2.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2010年)。 2010年,烏恰縣轄9鄉2鎮、34個行政村、8個社區。境內有加力登避暑山莊、玉其塔什草原、烏恰抗震紀念碑等景點。2013年,烏恰縣內生產總值14.8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9%。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5年2月15日17時38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北緯39.5度,東經74.9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行政區劃編輯2010年,烏恰縣轄9鄉2鎮、34個行政村、8個社區。鄉鎮分別是:烏恰鎮、康蘇鎮、黑孜葦鄉、烏魯克恰提鄉、吉根鄉、波斯坦鐵列克鄉、巴音庫魯提鄉、膘爾托闊依鄉、鐵列克鄉、托云鄉、吾合沙魯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烏恰縣位于北緯39°24’-40°17’、東經行政區劃編輯2010年,烏恰縣轄9鄉2鎮、34個行政村、8個社區。鄉鎮分別是:烏恰鎮、康蘇鎮、黑孜葦鄉、烏魯克恰提鄉、吉根鄉、波斯坦鐵列克鄉、巴音庫魯提鄉、膘爾托闊依鄉、鐵列克鄉、托云鄉、吾合沙魯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烏恰縣位于北緯39°24’-40°17’、東經73°40’-75°45’之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自治州西北部??h境東接阿圖什市,東南與喀什市和疏附縣相鄰,西南與阿克陶縣毗鄰,西部和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接壤,邊境線長470公里。烏恰縣東西長180公里,南北寬106公里,面積2.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烏恰縣地勢東南低,西北、西南高,群山環繞,屬典型山地地形,海拔高度1760~6146米,平面呈馬蹄形。北接南天山山脈西端,南靠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北麓,位于喀什三角洲以西地段的楔型地帶,為中、新生界褶皺山地。地貌以侵蝕斷塊山地出現。烏恰縣三面高山環繞,東南部為喀什三角平原。
氣候
烏恰縣屬溫帶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7.3℃,極端最高氣溫34.7℃,極端最低氣溫-29.9℃。年平均日照時數2797.2小時,≥10℃的積溫2529.3℃,無霜期135天。年平均降水量172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烏恰縣野生動物資源有雪豹、棕熊、鵝喉羚、野豬、旱獺、雪雞、石雞等。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紫草、甘草、阿魏、麻黃、車前草、黨參、當歸、蒲公英、黃芪、鎖陽、茯苓等。
水資源
烏恰縣境內有克孜河和恰克馬克河兩大水系,地表水資源量9.6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底,烏恰縣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煤、石油、油頁巖、鐵、銅、鉛、鋅、鍶、金、磷、鹽、硫磺、石灰石、石膏、陶瓷土等。其中煤的儲量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煤炭儲量的一半以上。已探明鉛鋅儲量600萬噸、天然氣儲量409億方、銅儲量60萬噸、煤儲量1275萬噸、金儲量130噸、鐵儲量700萬噸、石灰石、石膏儲量1億噸、水能資源100萬千瓦。 2014年7月,烏恰縣發現百噸級超大型金礦,價值超400億。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烏恰縣總人口5.3萬人,柯爾克孜族約占烏恰縣總人口的70%。 民族:烏恰縣境內有柯爾克孜族、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等11個常住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烏恰縣內生產總值14.8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0.9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4%,第二產業6.9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0.1%,第三產業6.8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7.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7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7.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5%。招商引資完成30.6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1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56元,增加1056元、同比2012年增長32%;勞務輸出10000人(次)、創收9100萬元。
第一產業
2008年,烏恰縣農林牧總產值10195.5萬元,比2007年
戈壁產業 (4張)
增長5.56%.其中農業產值2623萬元,林業84.81萬元,牧業6636.29萬元。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6709噸,棉花69噸,油料324噸,水果600噸。年末牲畜存欄30.04萬頭.肉類總產4552噸,羊毛388噸,牛奶2016噸。2012年,發展設施農業3000畝、大棚2011座、果蔬保鮮庫2座、智能育苗中心2座、建設生態林果基地20萬畝、種植戈壁草料5萬畝、養殖特禽135萬羽。烏恰縣設施農業總產量已達3000噸,累計收入達560萬元。 2013年,烏恰縣新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16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家。引進杭椒5號、8號、以色列大果西紅柿等多個新品種,2013年設施農業產量3340噸,產值2672萬元,棚均效益8000元以上??堤K、阿克、吾合沙魯等地新植林果5000畝40萬株、生態林1.02萬畝,在瑪依喀克試種大果沙棘180畝20萬株。建設養殖育肥小區16個,發展合作社8個,改良牲畜13萬頭(只)、養殖育肥19萬頭(只)、引進多浪羊1987只,建立了三位一體的肉羊養殖基地。 2014年,烏恰縣試種農作物新品種5個、試驗新技術3項、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7萬畝。推廣蔬菜新品種3個、完成育苗507萬株,定植大棚1177座、林果棚593座。發展高原雪菊、瑪卡、阿魏菇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雪菊72畝、瑪卡250畝,阿魏菇產量達30噸。新發展養殖育肥戶56家,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社7家。落實良種補貼、冬小麥綜合補貼資金261.05萬元,補貼面積5.155萬畝,受益農戶6370戶。首次與吉國達成128噸果蔬出口協議,出口貿易額12.8萬美元,實現了本地果蔬產品對外出口零突破。新建柯爾克孜良種羊繁育基地、多浪羊養殖基地、標準化養殖小區2處、牲畜暖圈595座,形成了以種羊繁育、商品肉羊生產、示范推廣于一體的現代化肉羊養殖模式。承包草場1443萬畝,發放草原生態保護獎勵資金3622.7萬元、退耕還林資金156.87萬元。在阿克林果基地新增林果1100畝(紅棗和核桃),形成了阿克、冬昂額孜以紅棗、核桃、沙棗為主,瑪依喀克以沙棗、大果沙棘為主,烏魯瓦提以桃子、紅棗、沙棗、核桃為主的各類特色林果4萬余畝。
第二產業
2008年,烏恰縣工業總產值28379萬元,比2007年增長81.89%。工業增加值10928萬元,比2007年增長64.48%。建筑業總產值5617萬元,建筑企業施工房屋建筑面積54 438萬平方米。2013年,烏恰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2.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2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2.7%。金旺礦業年處理200萬噸鉛鋅,鴻澤礦業40萬噸銅礦,嘉鑫、富鑫150萬噸鐵礦等項目均以投產達效,全年完成8個重點工業項目投資13.8億元。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入駐企業34家。
第三產業
肖奴帕截至2013年,烏恰縣相繼推出了高原胡楊林、小尚亥、紅山谷、玉其塔什草原、阿克塔什、泉華、康蘇蘇式建筑群七大景區,投入3000余萬元完善了基礎設施,對加里登避暑山莊、卡倫驛站、康蘇蘇式建筑群等歷史文化遺跡進行了維修保護,開發了烏恰駝絨賽絲被、高原雪菊、寬葉阿魏菇及民俗手工藝品等38種特色旅游紀念品。旅游人數達16萬人,創收420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2.3%。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08年,烏恰縣完全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2137人,小學24所,在校學生4592人,各類教師897人。2013年,烏恰縣先后招聘補充雙語教師374人,完成8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并通過自治州驗收,全年用于教育支出2.25億元。烏恰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小學升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達到94%、學前兩年入園率達到93.2%。
醫療衛生
2008年,烏恰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3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89人,病床335張。2013年,烏恰縣投入1300余萬元對鄉(鎮)村(社區)衛生院(室)進行了標準化建設。2013年各類疫苗接種率均達到95%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2%。
文化事業
2011年,烏恰縣投入近2000萬元進行文化陣地建設,完成了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設計、文化館、圖書館改造和8個村級文化室設施配套、22個農家書屋建設;完成161個“村村通”大喇叭安裝工程,實現城鎮廣播電視覆蓋率93%、農牧區達到86%;完成數字電視改造2800戶、占總戶數的71%;建設了黑孜葦鄉體育長廊小型燈光球場、民俗村和傳統體育競技場基礎設施。
交通編輯2011年,烏恰縣新修城市道路7.2公里。 2012年,烏恰縣新修城區道路4.9公里,G3013線建成試運行。
風景名勝編輯玉其塔什草原玉其塔什柯語意為“三個石頭”,草原風景區位于烏恰
玉其塔什草原縣城西約200千米,西北與國界山基為界,東南止于伊日蘇河和別勒硝爾魯溝,面積約20平方千米,海拔3000-5000米以上。加斯山地景觀山地景觀區位于烏恰縣中部,從309省道由東到西貫穿,距喀什市120公里,阿圖什125公里。該區自烏恰縣東南端為起點,沿線山地全程約138公里。 紅山谷景區
紅山谷景區紅山谷景區位于烏恰縣托云鄉境內,距鄉政府30公里,距阿圖什、喀什155公里,海拔3300米。景區屬于雅丹地貌。 蓋孜峽谷蓋孜峽谷,位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市西南127公里處。是中巴友誼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前往帕米爾高原的第一站。漢朝政府曾在蓋孜設立驛站,如今遺址還留在蓋孜村附近。尚亥草原風景區尚亥草原風景區距縣城104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
尚亥草原風景區。托云地質公園烏恰縣托云地質公園位于新疆烏恰縣境內,總面積約為132平方公里。由紅山谷景區、托云景區和蘇約克景區三個獨立園區組合而成。公園內包括6大類17個類型共135個地質遺跡景觀,主要以七彩雅丹、北方丹霞和神奇泉華為代表的地貌景觀、喀斯特景觀和水體景觀為導向性景觀,輔以構造、地層剖面及地質環境景觀等地質遺跡,有邊塞風光、西域風情、民族文化等人文特色。2014年被評定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
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柯爾克孜族炊具柯爾克孜人炊具的特點主要是:一是銅制品多,主要有銅鍋、銅壺、銅盆等。二是無案板,搟面條時在炕上鋪一塊布單,將一塊長約1米、寬約20厘米的木板放在布單上代替案板。 柯爾克孜族的婚喪嫁娶和人生禮儀古代柯爾克孜基本上是以部落群居的。古代對柯爾克孜人的戶籍統計是以“帳”為單位,一帳一戶。
名優特產
阿魏菇是烏恰特有的珍稀食用菌,阿魏菇又名阿魏側耳、阿魏蘑,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蕈菌。 烏恰縣電腦繡花機制作的刺繡產品已遠銷中亞國家。 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依買克村婦女刺繡合作社手工刺繡品也是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