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縣位于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屬土石山區,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24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五臺縣境內的五臺山,山巒重疊,地形復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臺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臺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行政區劃編輯截至到2013年,五臺縣管轄兩區(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和駝梁景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 臺城鎮、白家莊鎮、豆村鎮、東冶鎮、臺懷鎮、耿鎮鎮、東雷鄉、溝南鄉、茹村鄉、陽白鄉、神西鄉、建安鄉、靈境鄉、高洪口鄉、門限石鄉、陳家莊鄉、石咀鄉、蔣坊鄉。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五臺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臺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2008年)??h城距忻州70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h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
地質
五臺縣地質構造古老。前震旦期曾經歷過一個五臺運動。五臺運動以后,五臺山區產生了隆起和拗陷,并伴有碎性巖漿活動,沉積物厚達3000米到6000米。 太古界,五臺群是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巖性主要由變質程度很深的各種正副片麻巖和結晶片麻巖所組成。元古界時期,下元古界地層與下伏太古界地層,在五臺山區出露的為滹沱群,厚度為2070米到2900米。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五系在五臺山區也有零星分布。 五臺縣地質構造主要特點是:地層經歷了長期的構造運動,形成一系列褶皺與斷裂,古老巖層強烈變質。全縣可分為太古代五臺群片麻巖系;元古代滹沱群變質碳酸碎屑巖系;元古代和古生代的碳酸巖系;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積碎巖巖系;新生代的松散沉積巖系五個地質亞區。
地貌
五臺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臺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亙,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回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
氣候
五臺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從海拔624 米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米的北臺頂梯級過渡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梯次明顯的氣候特征。一年四季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干燥。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溫和。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沙大,蒸發快。秋季低壓迅速為高壓代替,寒溫適中,為時短。海拔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氣溫在-5-10℃之間,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無霜期為90-17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00-2700小時。
水文
五臺縣5條河流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10.4億立方米。神西鄉水泉灣泉水總徑流量為0.8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為1.49億立方米。 滹沱河在五臺縣內流域全長15公里。流域每秒1立方米,年總流量86400米。 清水河發源于五臺山的紫霞谷及東臺溝。全長104公里,年徑流量25500萬立方米。 慮虒河,亦名城河,發源于揚嶺南的嶺底村,全長30公里??倧搅髁?100萬立方米。 虒陽河,發源于小柏村,全長20公里,年總徑流量5627萬立方米。 小銀河發源于殿頭村,全長30公里,年總徑流量1774立方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五臺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2008年),國土面積居山西省第三位。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盆地54萬畝,占12.7%,丘陵42.6萬畝,占10%。耕地51萬畝(其中已退耕還林5.3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水地9萬畝,保澆7萬畝,宜林面積160萬畝,宜牧面積190萬畝。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五臺縣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30余種,礦點100多個,主要有煤、鐵、銅、鉬、硫、磷、白云石、石英石、水晶、黃鐵、云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等。煤炭儲量為9962萬噸,鋁釩土儲量為2500萬噸。大理石儲量大,種類多。白云礦位于東冶鎮的槐蔭村,儲量6800萬噸。鋁釩土,總儲量2500萬噸,主要有兩處,茹村鄉的石溝儲量235萬噸,白家莊鎮的窯頭儲量42萬噸。鐵礦,分布較廣,臺懷鎮柏枝巖鐵礦儲量109149萬噸,東冶鎮北大興鐵礦儲量175萬噸,豆村鎮鋪上鐵礦儲量3981萬噸。
水資源
五臺縣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占有水量700立方米。五臺縣水能的理論儲藏量為16319千瓦,可筑梯級電站23處,五臺地下水資源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礦化程度每升在1克以下,可供灌溉和飲用。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0年,五臺縣總人口313321人。其中,男性人口162640人,女性人口150681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7.94:100。戶籍人口312879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4%,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1.15%??側丝谥?,城鎮人口46860人,鄉村人口為266461人。 據2011年人口抽樣調查,五臺縣常住人口為30.06萬人,比2010年增加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3萬人,鄉村人口21.63萬人,城鎮化率28.03%。2011年出生人口3006人,人口出生率為10.02%。死亡人口2022人,死亡率為6.74%。自然增長率為3.28%。男性人口15.48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24。 據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五臺縣常住人口為30.11萬人,比2011年增加0.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7萬人,鄉村人口21.04萬人,城鎮化率30.12%。2011年出生人口0.3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86%。死亡人口0.23萬人,死亡率為7.75%。自然增長率為3.11%。男性人口15.53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52。年末全縣公安戶籍人口31.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2萬人,農業人口26.46萬人。 五臺縣居民以漢族為多,少數民族為蒙古族、滿族、壯族、白族、黎族、維吾爾族、羌族、土家族、藏族、回族等。風景名勝編輯
簡介
廣濟寺 俗稱西寺。在山西五臺縣城內西街,創建于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后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墻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臺縣廣濟寺五臺山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為中心。五臺各有其名,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臺之中北臺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 華北屋脊”。
五臺縣五臺山菩薩頂在五臺山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五臺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后即興工重建?,F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菩薩頂南山寺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臺山臺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并,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各殿檐下坎墻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范疇。
五臺縣南山寺徐向前故居徐向前故居位于五臺縣東治鎮永安村內,距閻錫山故居僅10余公里。由太原至五臺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達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跡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樸實無華?,F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徐向前故居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臺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后,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臺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1937年“七七”事變后,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于9月22日到達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后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