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縣,隸屬于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并稱“全國四大名城”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無為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無為縣總面積2433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總人口145萬。糧棉油及水產品產量均居中國百強行列,是傳統的“魚米之鄉”,“長江三鮮”、無為板鴨、剔墨紗燈等中國聞名。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有泊山洞、米公祠、黃金塔、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等自然人文景觀。歷史上書畫家米芾曾在此任知軍,涌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詩人田間等一大批名人,當代有王傳福、姜純等名人。無為是中國聞名的“電纜之鄉”、“勞務之鄉”,“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合福高鐵無為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運營,無為縣步入高鐵時代。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無為縣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市百余公里。無為縣地圖位置位于東117°28′48″—118°21′00″,北緯30°56′21″—31°30′21″。
地貌
無為縣內地貌總的特征是“山環西北,水驟東南”。大體可分為平原區和低山丘陵區。平原區又可分為:低圩、洲地、平畈。低圩平原以縣境東部圩區為主,沿西河延伸到縣境西部。一般高程在海拔10米左右,水網發達,面積98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0.6%。多為潛育型水稻土。沿江洲地由長江沿岸灘地和江心諸洲組成。地勢平坦,海拔高程9米左右。面積39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6.2%。土壤含砂量高,土質疏松肥沃,以旱作為主。低崗平畈處于縣境中部,既有低崗、殘丘,又有平畈、田園。高程一般在海拔12~14米。面積52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1.8%。地勢起伏千緩,土壤肥沃,種植水稻歷史悠久,以潴育型和側漂型水稻土為主。低山丘陵自北部縣界延伸至西南。崗巒起伏,海拔高程大多在40~200米。三公山最高,海拔高程為675米。面積5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1.3%。為自然土壤。土層多含砂礫,部分為裸巖,土壤流失嚴重,肥力差。
氣候
無為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無霜期長,但雨量年際變幅大,旱澇頻繁。全縣歷年平均氣溫15.8℃。年際變動在15.1~16.9℃之間,變幅1.8℃。常年最熱月為7月和8月,一般最高氣溫在36℃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9.5℃(1966年8月7日)。最冷月為1月,一般最低氣溫在-7℃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為-15.7℃(1969年2月6日)??h內平均年降雨量1170.5毫米。平均年雨日為126.6天,平均3天有1天下雨。一年中3、4月雨日最多,32年的月平均值為13.7天。西南山區多于東北平原區,三公山雨量最多。降雨主要集中在4~8月份,7月份雨量最大(西南部山區常出現在6月份)??h內梅雨顯著。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平均長23天。梅雨期雨日多,暴雨集中,易積水成災。1954、1969、1983三年澇災,即因梅雨量過大所致。1969年7月15日一天降雨量達248.2毫米,為歷史上罕見。而干旱年又與“空梅”、“少梅”年相吻合??諝鉂穸?,年平均值81%,年際間和季節間變化不大,一年中有8個月(3至10月)≥80%。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3月28日,將原23個鄉鎮調整為21個鄉鎮(無城鎮、陡溝鎮、福渡鎮、白茆鎮、泥汊鎮、姚溝鎮、劉渡鎮、襄安鎮、十里墩鄉、泉塘鎮、蜀山鎮、洪巷鄉、牛埠鎮、昆山鄉、鶴毛鄉、開城鎮、赫店鎮、嚴橋鎮、紅廟鎮、石澗鎮)。將二壩鎮、湯溝鎮并入蕪湖市鳩江區。湯溝鎮和二壩鎮劃歸蕪湖市鳩江區管轄。 2014年4月1日,經安徽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批復同意蕪湖市鳩江區與無為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無為縣的白茆鎮劃歸鳩江區管轄。交通編輯無為縣內公路建設始于民國24年(1935年)。當年,首建無城至土公祠路段,連接江堤作公路,上通劉家渡,下
無為縣地圖達二壩,形成無(城)蕪(湖)、無(城)劉(家渡)兩條路線。解放后發展較快,至1988年底,全縣共有接養公路324公里,其中專業道班養護的279公里,縣、區、鄉群眾包養的45公里。干線公路有軍二公路、巢無公路、合蕪公路。 無為位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江軸”之上、“蕪湖核”之內,蕪湖長江二橋、銅陵公鐵長江大橋兩座長江大橋橫跨兩翼?;茨翔F路、合蕪鐵路經過縣境東北端二壩鎮,208、227、319省道縱橫縣境。距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距上海市400余公里。京福高鐵無為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車運營,屆時無為到北京、福州僅需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