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縣(壯文:Vujsenh Yen),又稱仙城,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位于自治區中部,東鄰桂平市,南靠貴港市,西接來賓市興賓區,北連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武宣縣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置中留縣,武宣縣名建制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武宣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下轄8鎮2鄉,142個村民委、6個社區,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26萬畝,水田24.71萬畝,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5億元,同比增長8% 探明有鉛、鋅、錳、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白云石潛在儲量近100億噸。農產品資源主要有甘蔗、優質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葉,是全國原料蔗生產基地縣、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廣西奶水牛生產基地縣、來賓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風景名勝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五馬攔江、大藤峽,還有廣西存世規模最大的孔廟、黃肇熙莊園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稱王”遺址等人文景觀。同時,武宣還是中國觀賞石之鄉。
秦以前,武宣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武宣屬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貴縣境)。今武宣縣為中溜縣,縣治在今桐嶺鎮一帶。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武宣境內設置中留縣,縣治在今桐嶺鎮一帶,隸屬交趾刺史部郁林郡。東漢中留縣改稱中溜縣,隸屬交州郁林郡。三國屬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臨賀三郡,隸廣州,今武宣縣地屬中留縣(縣治今桐嶺鎮一帶),隸屬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縣境)。晉太康元年(即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吳孫皓降于晉。廣州歸西晉一統。西晉時廢中溜縣,今武宣縣地屬桂林縣(縣治今金秀縣大樟鄉),東晉以原中溜縣地復置并更名中胄縣(縣治在今桐嶺鎮一帶),改隸廣州郁林郡(郡治今貴港市),轄及今武宣縣等地。南北朝時,宋復置中溜縣,屬桂林郡,郡治武安改武熙(今象州),后遷郡治中溜;齊置中溜縣,屬桂林郡,遷郡治武熙;梁時中溜縣改稱中胄縣,屬桂林郡(郡治遷回中溜改為中胄);陳置中胄縣,屬桂林郡(郡治中胄縣)。宋、梁、陳郡治均在今武宣縣境。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縣(漢舊縣縣治在今金秀大樟鄉,隋朝另置縣治在今象州縣妙皇鄉,妙皇鄉在解放前屬今武宣縣),開皇十一年武宣縣地并入桂林縣,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縣地,增設武仙縣,縣治陰江(今三里鎮舊縣村)。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縣屬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屬嶺南西道邕管象州。五代十國稱武仙縣,先屬楚國,后周太祖順元年(951年)改屬南漢,行政行域沿唐制不變。宋朝稱武仙縣,至道三年(997年)屬廣西路象州、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境)。元朝稱武仙縣,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陽壽。明朝稱武仙縣,洪武九年(1376年)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縣境,縣治今三里鎮舊縣村)。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武仙縣改稱武宣縣,縣治移高立(今武宣鎮),隸屬因之。清朝稱武宣縣,順治、康熙時屬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賓州直隸州,雍正八年改屬右江道潯州府(府治今桂平市區),編戶六里(即在廂里、東鄉里、武賴里、古豪里、西鄉里、北鄉里)。咸豐六年(1856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率軍攻武宣城,把武宣縣改稱文興縣。咸豐十一年失守,武宣縣仍復清制。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宣縣屬潯州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稱武宣縣,屬潯州府。2年撤銷府制;省下設道,由道領縣,武宣縣屬郁江道。3年郁江道易名為蒼梧道。19年屬蒼梧民團區(治梧州)。21年屬梧州民團區(治桂平)。23年屬梧州行政監督區(治桂平),25年改屬潯州行政監督區(治桂平),29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治桂平),31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梧州),37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柳州),38年改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桂平)。1949年12月1日,武宣縣全境解放,12月24日武宣縣人民政府成立,政府駐武宣鎮,屬柳州專區。1952年9月1日武宣縣與象縣合并,稱石龍縣。政府駐石龍鎮,屬宜山專區,1958年改屬柳州專區。1962年3月29日撤銷石龍縣,復置武宣縣,政府駐武宣鎮,屬柳州地區(1970年為柳州專區)。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消柳州地區,設立地級來賓市,2002年12月28日,地級來賓市正式成立,武宣縣劃歸來賓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縣編戶為六里,即:在廂里、東鄉里、武賴里、古豪里、西鄉里、北鄉里。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將原六里劃分為9個區:城廂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廟王區。民國2年(1913年),分黃茆區增設金雞區。民國22年7月1日,將全縣10個區合并為北河區、南河區兩個大區,區下編為鄉、鎮。23年鄉鎮如下:城廂鎮、三里鄉、東鄉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大琳鄉、妙皇鄉。1950年3月調整區劃,全縣劃分為東鄉、桐嶺、二塘、黃茆4個區和城廂鎮。東鄉區(后改稱三里區)轄東鄉鄉、三里鄉。桐嶺區(后改稱南河區)轄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二塘區轄二塘鄉、大琳鄉、妙皇鄉。黃茆區轄黃茆鄉、金雞鄉。1950年9月,全縣又劃分為東鄉、三里、桐嶺、通挽、祿新、二塘、黃茆、妙皇等8個區和武宣鎮,區下設小鄉。1952年9月,武宣縣與象縣合并為石龍縣,現武宣縣區域為7個區:黃茆區、二塘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區下設小鄉。1958年1月,石龍縣全縣撤區建鄉,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鄉:金雞鄉、黃茆鄉、二塘鄉、大琳鄉、武宣鄉、三里鄉、五福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新龍鄉、通挽鄉、統安鄉(4月改為馬步鄉)、祿新鄉、思靈鄉。1958年8月,石龍縣全縣鄉鎮改為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人民公社,9月全縣又全并為9個人民公社,屬現武宣縣區域的有2個:紅旗人民公社(北河片)、干勁沖天人民公社(南河片)1959年3月,全縣又劃分為32個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有金雞、黃茆、二塘、大琳、武宣、三里、五福、東鄉、河馬、桐嶺、新龍、通挽、馬步、祿新、思靈等15個人民公社。1962年3月29日,恢復武宣縣建制,9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武宣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1969年1月,8個區改為8個人民公社。1980年4月,武宣人民公社改為武宣鎮。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1鎮10鄉:武宣鎮、三里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思靈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1987年9月,劃武宣鎮、祿新鄉、桐嶺鄉部分村設立馬步鄉,分桐嶺鄉設新龍鄉。1995年10月,桐嶺鄉、二塘鄉撤鄉改鎮。1996年9月,通挽鄉、三里鄉、東鄉鄉分別撤鄉改鎮。1997年10月,黃茆鄉撤鄉改鎮。2003年2月,新龍鄉并入桐嶺鎮。2005年6月,馬步鄉并入武宣鎮。2005年7月,河馬鄉并入東鄉鎮2014年5月8日,祿新鄉撤鄉建鎮,改為祿新鎮。2015年武宣縣轄8個鎮、2個鄉 武宣鎮 總面積194平方公里,總人口7.66萬人,轄: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6個社區;洪師、大嶺、清水、長壽、草廠、大祿、武南、武北、陳家嶺、對河、馬步、雅村、官祿、統安、回龍、橋鞏、河耀17個行政村。三里鎮 總面積192.5平方公里,總人口4.2萬人,轄:三里、慕古、旺村、臺村、靈湖、東泉、長樂、五星、古立、朋村、三江、雙龍、五福、上江、下江15個行政村。東鄉鎮 總面積224.5平方公里,總人口5.9萬人,轄:三多、屯應、麻村、華樂、達昊、江村、平嶺、上棉、堡村、長塘、鄧寺、六良、莫村、李運、古例、河馬、合群、洛橋、武蘭、金崗、馬臺、王道、祿道、白沙、重上、寧村、祿廟、風沿28個行政村。桐嶺鎮 總面積201.1平方公里,總人口6.06萬人,轄:桐嶺、和律、和睦、大祥、石崗、祥龍、四安、盤龍、灣龍、龍山、馬來、馬料、新龍、仁漢、大同、良田16個行政村。通挽鎮 總面積84.8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人,轄:通挽、分嶺、大昌、尚黃、伏柳、大團、尚滿、江龍、花馬、安村、古佐11個行政村。祿新鎮 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總人口4.08萬人,轄:祿村、地有、上堂、瑤蘭、思布、復旦、新學、古杭、長嶺、蓮塘、佛子、大榮12個行政村。二塘鎮 總面積259.8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轄:二塘、甘嶺、渠盞、四通、樂業、光山、雙桂、眉山、朗村、樟村、小林、七星、平田、石耈、隴村、波耀、羊眷、上召、水村、大琳、麻碑、祿當22個行政村。黃茆鎮 總面積111.3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轄:黃茆街、周眷、玉村、新貴、大浪、根村、尚文、上額8個行政村。思靈鄉 總面積85.1平方公里,總人口2.53萬人,轄:靈池、山汶、古樟、馬山、思勞、甘棠、太平、朝東、雙林、河龍10個行政村。金雞鄉 總面積151.2平方公里,總人口2.05萬人,轄:馬良、馬王、新村、賴山、仁元、魚步、石祥、大坪8個行政村。
武宣縣地理位置
武宣縣位于廣西中部,來賓市東南部,地處北緯23°19'-23°56',東經109°27'-109°46'。東北面與金秀縣為界,西南面與桂平市、貴港市毗鄰,西面與來賓市興賓區接壤,北面與象州縣交界。
地質地貌
縣境內地形大體是中部低平,地形開闊,東西兩側抬升隆起,東側山峰標高在海拔400米以上,西側山地標高在海拔200—400米之間,北低南高。從北到南地面標高一般在55—110米之間。地貌上,中部為巖溶緩坡低丘和洪積、沖積平原,間或土嶺石山交錯。向東走為巖溶壟崗過渡到低山、中山陡坡的砂巖、頁巖山區。向西走則為峰林石山洼地過渡為峰林石山槽地,系巖溶地貌類型。從全縣整體看,表現為三處長形盆地及兩片丘陵平原,即大琳盆地、東鄉至五福盆地、通挽至桐嶺盆地;從金雞圩沿武石公路到武宣至勒馬為一片沖積和丘陵平原,從古祿至甘棠為一片巖溶低丘平原??h境內地面標高以黃海面為零點,最低是三里鄉黔江河內孤島泗孤洲海拔41.5米,最高是東鄉鄉東北面約20公里與桂平縣交界的強盜沖頂無名山海拔1300.3米。
氣候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桐嶺、思靈兩鄉,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區。由于地勢是分別從東北、西南向中部傾斜,形成西北至東南的開闊地帶,而且又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在西鄰來賓有鐵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多從兩路進入縣境。一路是經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于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影響,冷空氣滑行,不利于降水的發生和發展,因而冷空氣到武宣后多數雨量不大或沒有降雨。一路是經湘桂線進入來賓縣后,由高空氣流引導,沿來賓、南泗、石牙開闊地進入祿新影響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氣亦經由高到低的地勢而滑行,同樣影響降水??h境東部,除黔江出處外,多是較高山地,特別是大瑤山,對東風天氣系統形成一屏障,此時武宣縣處于夏季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雨量大減,向南面的金秀羅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風面的武宣、黃茆年雨量僅1160毫米,差別甚大。由于地形地勢的影響,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來的高空槽、低渦、熱低壓(它們有時與地面鋒面配合)及進入北部灣的臺風邊緣或臺風槽或強大的東風波。除東風波的降雨路逕是從東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氣系統都是從通挽(或思靈)分別沿長形開口盆地經桐嶺(祿新)到三里、東鄉、武宣、二塘、黃茆,受大瑤山余脈抬升,雨量加大,使縣內東部雨量多于西部。冬半年則是從黃茆、二塘經武宣到三里、東鄉,或從祿新到縣境南部。山地除對于大氣環流和降水造成影響外,對于光、熱的分布也有很大影響??h內東部山地多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嶺,森林覆蓋率較高,海拔也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濕度大,溫度低。而西部多孤峰石山,樹木少,日照多,強度大,溫度高,降雨少,蒸發大,成為旱區??v觀武宣縣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豐富,但春秋常有低溫;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旱頻繁;水熱同季,時有洪澇,冬溫較高,偶有霜雪。
水文
武宣縣有大、中、小河流106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3公里。全縣年總水量為12.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億立方米,地下水1.26億立方米。 全縣有地下河6處,較大的地下水出水點154處。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達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動蓄量為7079.6公升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