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范圍之內,東北與泊頭市為鄰,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 武邑縣轄6鎮、3鄉、1區,總人口35.5萬人(2012年) 。199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蔬菜之鄉”。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武邑縣轄6鎮(武邑鎮、清涼店鎮、橋頭鎮、審坡鎮、趙橋鎮、韓莊鎮)、3鄉(紫塔鄉、龍店鄉、圈頭鄉)、1區(循環經濟園區),共54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武邑縣地處東經115°45′--116°08′,北緯37°37′--38°00′之間,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東北與泊頭市為鄰。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范圍之內,北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西距石家莊120公里,東距黃驊港170公里,南距鄭州460公里。
地貌
武邑縣屬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平微傾斜,海拔15.10--22.50米,平均海拔20米。
氣候
武邑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間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58%。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11.9℃,年平均5厘米地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18.5毫米左右。
土壤
武邑縣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亞類,東南沙,西北粘,中間堿,沿河兩岸是良田,PH值7.3--8.9,有機質含量一般為0.8%左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武邑縣耕地面積89萬畝,其中水澆地62萬畝,人均耕地2.67畝,噸糧田45萬畝,為傳統農業大縣。
水資源
武邑縣境內有滏陽河、滏陽新河、滏東排河、索魯河、清涼江5條主要河流,流長193.29公里。地下淺層水為10至20米,深層水250米至300米。排灌渠23條,流長359.71公里。全縣河道總長553公里,蓄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行洪排瀝能力5000立方米/秒。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武邑縣總人口33.5萬,其中農業人口27.9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
現任領導編輯孫方平:武邑縣委副書記,武邑縣人民政府縣長 支斌:武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 張利:武邑縣委副書記 薛志勇:武邑縣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 李敬東:武邑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交通編輯武邑縣境內公路縱橫交織,1條國道(106)、5條省道(衡德路、寧武路、武千路、040、衡井路)穿越全境,邯黃鐵路在境內設衡水東站,與石德鐵路在清涼店鎮形成黃金十字交叉,連通東西,通衢南北。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武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6億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39億元,是2005年的2.66倍,年均增長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億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長8.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05年的5916元、2698元提高到8613元、3091元。
第一產業
2010年,武邑縣糧食總產達到6.06億斤。營造林成效明顯,林地面積達到30萬畝。建成規模奶牛養殖小區10個、生豬養殖小區110個、標準鴨棚260個;發展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市級以上22家;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109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1%。
第二產業
2010年,武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9.98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工業稅收實現1.09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初步實現農業縣向工業縣轉軌。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2010年,武邑縣累計投資1.2億元,完成人飲安全項目5個,11座水廠全部投運,9萬人實現集中供水;修建橋閘26座;262個村實施了節水灌溉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9000萬元完成土地開發整理9.5萬畝;投資10億元進行了電網建設;修建沼氣池2萬個;公路、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完成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街道全部綠化、亮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63平方米,縣城道路增至30公里。
醫療衛生
2010年,武邑縣投資3700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9所鄉鎮衛生院、74所村衛生室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縣鄉村三級疾病防控體系健全完善 。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4.3%,累計補償7400萬元,受益農民6萬人。
教育事業
2010年,武邑縣投資5600萬元,建設標準化學校46所,基本實現中學校舍樓房化、小學校舍標準化。
社會保障
2010年,武邑縣開展就業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13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1.09萬人,失業再就業30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
歷史文化編輯民族文化
花會每年春節、元宵節,鄉村舉辦花會,有龍燈、獅子舞、地秧歌、旱船、跑驢、高蹺、架子鼓等,幾十支花會隊伍敲鑼打鼓在各主要街道演出。 傳統劇武邑縣境內流行的傳統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哈哈腔、老調、京劇等。全縣有200多名群眾自發成立民間劇社,其中中王孝、劉辛莊最為活躍。
歷史文物
武邑縣庫存文物124件,其中104件經專家鑒定,市存3件、省存9件。1993年,在搶救性挖掘中角村漢墓時,出土了綠釉踏碓模型一件。2001年3月5日 ,武邑鎮蘇正村清理挖掘出一座被盜掘破壞的宋代墓葬,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白釉玩、灰陶罐、銅錢等一批珍貴文物。2001年5月10日,在武邑縣縣城西街發現刻有“建設東亞新秩序”字樣的石碑,其碑部分殘缺,是日本侵占武邑的一個鐵證,現存放衡水文保處。同日,在縣城西街老禮堂前廣場西南角發現石獅一對,初步鑒定為元代。2004年,在南大王村南發現春秋時代文物石質的“稻田圖”,現已存放衡水市文保所。另外,還陸續發現“武邑修城記”石碑碑頭和一些陶碗、陶罐、陶磚等,部分在村民家中保存。
名勝古跡編輯竇氏青山墓竇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于武邑縣竇氏青山墓縣城東14公里的青冢村南邊。占地36582平方米,是漢文帝皇后竇猗房的父親竇青的墳墓,因竇青被漢室封為安成候,故又稱安成候墓。竇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長490米,1982年9月29日,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冢漢墓青冢漢墓位于武邑縣青冢村北約1000米處,與該村村南500米處的“竇氏青山”隔村相望。該墓于2005年11月19日被青冢村村民取土時發現。墓葬呈東西向,墓距地表約5.2米,由甬道、前室、后室、南耳室組成,后室西壁有一龕,各墓室之間有甬道相通。經省、地文物部門的有關專家研究鑒定,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漢中期,墓主人應是當時的豪強地主。 龍店墓群龍店墓群位于武邑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龍店村北。為宋代墓,其中一墓有墓室三個,繪有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出土有字磚、白陶碗、陶盤。宋墓西300米,有一漢墓,出土有銅馬腿、銅鏡、雙耳環、香爐、龍火勺等。 中角墓群中角墓群位于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縣文物部門發掘出土陶俑、陶禽、陶獸、陶器皿、人頭骨等。 樂毅墓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
武邑縣志載:樂毅
武邑縣烈士陵園紀念堂墓在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壞。 東昌故城東昌故城在武邑縣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東昌故城年代久遠,上古黃帝時封昌若于此。漢高祖改東昌縣,屬信都國。后屬安平國、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廢,其地入武邑縣。 觀津古城古觀津,春秋戰國時為名城邑。漢高祖改觀津縣,原信都國經漢、晉南北朝、隋數代幾置幾廢。唐貞觀元年歸入武邑縣。時近八百年。后逐漸演化為村,稱觀津村,1948年劃為前觀津、東觀津、西觀津。 東岳行宮東岳行宮,俗稱天齊廟,遺址在縣城東南角。元延年間,縣人李瓊建七十五司之祠。清順治、道光、咸豐、同治年間三次重修。 大谷口先商遺址大谷口先商遺址位于大谷口村北100米,于2009年5月在村民挖土時被發現。大谷口遺址是武邑縣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河北東南部夏商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顯示出一定的獨特文化面貌,對于整個先商和早商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