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曲沃、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臨汾??偯娣e1034平方公里??側丝?2.26萬人(2010年)。 襄汾縣下轄7鎮6鄉,境內有龍澍峪等景點。2010年,襄汾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5405萬元,比2009年增長17.0%。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07年,襄汾縣轄7個鎮、6個鄉,349個行政村:新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古城鎮、襄陵鎮、鄧莊鎮、陶寺鄉、永固鄉、景毛鄉、西賈鄉、南辛店鄉、大鄧鄉??h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襄汾縣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堯都區。介于東經111°06′~111°40′,北緯35°40′~36°03′之間。南北39.3公里,東西62.5公里,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襄汾縣襄汾縣地勢東西高而中間低。東有塔兒山,屬太行山脈,海拔1493米,是全縣最高峰;西靠呂梁山麓,中間汾河由北而南縱貫其中。東西山麓逐漸向汾河谷地傾斜,形成東西高、中間低的槽狀形態。河谷最低的永固鄉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兒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腳、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縣總面積70%以上,基本屬于平川地區。汾河兩岸地形平坦,為臨汾盆地的組成部分,海拔 500至600米。
氣候
襄汾縣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襄汾縣水資源總量為1820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7463.5萬立方米,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
礦藏資源
截止2007年,襄汾縣發現礦產16種,包括:煤、石膏、大理石、石灰巖、白云巖、麥飯石、膨潤土、重晶石、花崗巖、地熱水、鐵、金、銀、銅、鉛、鋅,其中:煤、鐵、金、石膏、石灰巖5種儲量豐富,為主要礦產。查明礦產地20處,其中煤1處,石膏2處,金3處,銅2處,鐵11處,熔劑灰巖1處。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襄汾縣總人口有44.26萬人。
民族
襄汾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等。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蒲劇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蒲劇的故鄉,是蒲劇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內先后有永勝班、得勝班、鄧莊娃娃班、萬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個大戲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兩縣政府先后組成“襄陵民主蒲劇團”、“汾城光明蒲劇團”、“襄汾蒲劇團”以及大柴、中景村的業余民間劇團。著名演員有襄汾人楊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七十二呆》由劉潤恩同志經多年搜集、整理、編寫的《七十二呆》故事。
襄汾景色 (9張)
太平版畫襄汾木版年畫與臨汾的木版年畫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畫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時期,歷代傳為精品,姬家生產的《四美圖》和徐家生產的《義勇武安王經》等金代珍貴版畫,于19071909年間先后被一個叫柯基洛夫的俄國人在現在我國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肅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發現竊走,藏于俄羅斯亞力山大三世博物館中,此畫解放后通過外交途徑從蘇聯復制回來,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館。
名優特產
襄陵蓮藕襄陵蓮藕,它的根、莖、葉、花、果都有經濟價值。除了藕和蓮子供食用外,花粉、荷葉、蓮芯等都可以作菜肴或飲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淀粉10~20%,蛋白質1~2%。蓮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質含量分別高達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種維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制作蜜餞和藕粉等。官灘棗襄汾縣城關鎮官灘村的官灘棗栽培歷史已有500余年,明清兩朝作為“貢品”上繳皇宮。官灘棗屬制干品種。具有“紫紅油亮光澤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質褐紅糖絲長,甘甜溢香品質高”的特點,單果重12-18克。
風景名勝編輯丁村遺址丁村遺址,位于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里,以發掘出中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 襄汾縣龍澍峪
襄汾縣龍澍峪位于襄汾縣縣城西北的呂梁山支脈姑射山中,占地約30平方公里,距縣城23公里。1991年至1999年,襄汾縣先后投資近千余萬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復臺階700個,修復山門、元代舞臺、唐代華佗廟、千手佛殿、真武廟、三皇廟等;繪彩畫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壓電線4公里,修沙石路4.5公里。 襄汾縣普凈寺“普凈寺”位于山西省襄汾縣西南35公里的史威村,屬趙康鎮轄區。整個寺區占地5624平方米。觀象臺觀象臺位于陶寺鄉東坡溝村西北方向1華里的地方,在陶寺中期大城東南的一個小城內,距陶寺兩公里,平面呈半圓方形,面積約1400平方米。
著名人物編輯姬緡春秋晉國國君。哀侯光弟,繼小子侯而立。前704-前679年在位。 鄭光祖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毛文龍(1576-1629年)字振南,明代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將。祖籍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出生于杭州。趙盾春秋晉人,謚宣孟,又稱趙宣子。趙盾仕晉襄、靈、成三世,屢有政績,孔子稱為“良大夫”。今襄汾縣趙康鎮有其墓及祠廟。張著字仲明,號蒙溪,元初襄陵張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于寓所,終年69歲。有《蒙溪集》12卷、《詩學淵源》20卷、《春秋隱括》3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