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區 編輯霞山區,隸屬于廣東省湛江市,湛江市中心城區。面積116.97平方公里。位于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瀕臨南海。東隔麻斜海與坡頭區相望,北與赤坎區接壤,西與麻章區毗鄰,南擁湛江港與東海島相連。 霞山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緣,屬北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基本無霜期。
唐貞觀元二年(628年),省扇沙、椹川并入鐵杷縣。唐天寶二年(743年),改鐵杷縣為遂溪縣,霞山區自唐至清,一直為遂溪縣所轄,屬雷州府遂溪縣二十二都。
清末
19世紀末,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將麻斜海與周邊原屬吳川、遂溪的部分陸地劃為租借地,稱“廣州灣”,租與法國。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為西營市,即霞山區前身。
民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20日,日本侵占廣州灣,西營淪為日本殖民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日在西營設立“廣州灣自治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16日,湛江市政府在西營正式成立。
新中國
1949年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營。1950年成立了湛江市西營區人民政府。1957年,撤銷西營區人民政府,改設西營街道。1958年,西營街道改為霞山街道。1960年成立霞山人民公社。1967年,成立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撤銷霞山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霞山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霞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政府。1984年6月,霞山區成為市轄區。
行政區劃編輯2000年,霞山區轄8個街道、1個鎮 ,分別是: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 、新興街道、海濱街道、泉莊街道 、樂華街道、海頭鎮。 到2005年12月31日,霞山區轄11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樂華街道、新園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海頭街道。 截止到2011年,霞山區轄12個街道:解放街道、愛國街道、工農街道、友誼街道、新興街道、海濱街道、建設街道、東新街道、新園街道、海頭街道、泉莊街道、樂華街道。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霞山區是湛江市中心城區,位于雷州半島
東北部,瀕臨湛江港灣。地理坐標東經110°18′~110°30′,北緯21°01′~21°17′。東隔麻斜海與坡頭區相望,東北以菉塘河為界與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相接,北至樓下村與赤坎區文保、草蘇村交界,西北至陳鐵、西廳、東純村與麻章區白水坡、厚禮、沙溝尾、江門坡村交界,西至三嶺山森林公園與麻章區祝美村交界,西南至北月、木蘭村與麻章區鹿緒、客路村交界,東南擁湛江港與東海島經濟試驗區相連。全區由一塊大陸和特呈島組成,土地總面積116.97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霞山區地層屬于新生界第四系的下更新統。主要巖性為一套雜色粘土,粉土質砂、粉質粘土、粘土、礫石和砂互層,其厚度為13.58~254.14米不等。地層產狀近乎水平,交錯層理發育,與下伏上第三系下洋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霞山區地表層的第四系松散至半固結積層產狀近于水平,其下的基底經歷了多期次的構造運動?;讟嬙旄窦苤饕杀睎|向及北西向基底斷裂組成,次為東西向及南北向基底斷裂,均為隱伏基底斷裂,控制基底形成局部斷陷和斷隆。 霞山區域由于物理、化學、人力、物力及自然災害的影響,在個別地方出現了地面沉降、滑坡、崩塌、地裂縫、膨脹土地變形、軟土地基變形、環境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砂化、水庫山塘和港口淤積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 地貌:霞山區由陸地和一個海島構成,東西寬10.5公里,南北長12公里,除去海峽,陸地總面積116.97平方公里,其中特呈島面積3.6平方公里。 霞山區地勢北部、西北部較高,逐漸向沿海傾斜,以濱海平原為主,局部為臺地,間有丘陵,三者比例約為5:3:2。濱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臺地、丘陵處于西北部。海拔高度:濱海平原在2~20米之間,臺地在30~50米之間,最高點是三嶺山,海拔高度108~165米。本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絕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內。
氣候
霞山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日照長,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分布不均,臺風、干旱、海潮、雷電威脅較大。 光熱:霞山區太陽輻射較強,日照時間長。7—10月份日照時數量長,分別為215.2小時和194.2小時。 2、3月日照時間短,分別為77.6小時和79小時。光能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0.28千卡/平方厘米。 氣溫:霞山屬熱帶季風氣候,熱季時間較長,寒季時間短,7月氣溫最高,月均28.9℃。1月氣溫最低,月均15.8℃。年極端高溫38.1℃(1958年5月9日),年極端低溫2.8℃(1967年1月17日)。從熱量條件看,無氣象意義上的冬天。
水文
河流:霞山區只有2條小河:南柳河,菉塘河。南柳河 屬于淺短河,全長13.5公里。發源于三嶺山,流經霞山區海頭鎮,于霞山區寶滿村東注入湛江港灣。該河上中游常年枯水,下游成為城市排污河。 菉塘河屬于淺短河,全長6.2公里,發源于霞山區海頭鎮屋山村后塘嶺。下游已成為城市排污溝。 潮汐:霞山區沿海潮汐屬于不規則半日潮,湛江港灣平均潮差2.18米,最大潮差4.52米。自灣口上朔到灣頂潮差增大,漲潮歷時長于落潮。潮流受地形控制為往復流,最大漲潮流速2節,落潮流速3節。臺風暴潮水位高達6米。
土壤
霞山區兩面環海,地勢較低,土壤成帶狀分布。土壤的成土母質以濱海沖積物和淺海沉積物為主。濱海沖積物發育的土壤分布在沿海地帶,淺海沉積物發育的土壤遍及全區,分別占霞山區陸地面積116.97平方公里的51.93%和33.75%。玄武巖土壤和沙質巖土壤這兩類土壤約占霞山區陸地面積的14.32%。霞山區的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磚紅壤、菜園土、濱海沙土、濱海鹽土和濱海鹽漬沼澤土等6個土類。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霞山區土地面積116.97平方公里,173322.7畝。其中耕地49496.7畝,園地163.6畝,林地19406.2畝,牧草地15.4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9312.8畝,交通用地3776畝,水域45486.4畝,其他未利用土地5665.6畝。 霞山區50%以上為沿海平原,地勢平坦,絕大部分地面坡度在10度以下,土地利用率較高。土壤養分含量:濱海沙土田有機質0.21%,全氮0.01%,全磷0.02%,全鉀0.48%,pH值6.1。黃磚紅壤有機質0.66~1.75%,全氮0.03~0.06%,全磷0.02~0.04%,全鉀多在0.29%以下,pH值5.0~5.5。水稻土的低泥炭土田有機質6.90%,全氮0.18%,咸解氮168.5PPM(即百萬分之一),速效磷17.6PPM(即百萬分之一),速效鉀56.7PPM(即百萬分之一),pH值6.0。
海洋資源
霞山區兩面瀕臨湛江港灣,海岸線總長28.5公里,其中特呈島海岸線長7.5公里。霞山區特呈島東至東南海灘1000畝原始紅樹林, 1998年被定為國家級海洋植物保護區。 霞山區水產資源豐富。2000年,霞山區海灘涂面積512.4公頃,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約4000多公頃,3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漁場約1400平方公里。離市區10公里之內的漁場有廣州灣漁場、雷州灣漁場和湛江港漁場。漁場汛期長、產量高。主要海洋生物:魚類有鳘魚、馬鲅、馬鮫、鰽魚、石斑、黑鯧、白鯧、大黃魚、魷魚、墨魚(烏賊)、章魚、鰷魚等。蝦類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狗蝦、蝦姑等。蟹類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等。貝類有牡蠣、花螺、青口螺、角螺、紅口螺、東風螺、指甲螺、海膽等。腔腸類有沙蟲、泥丁等。海獸類有海豚、鱟等。藻類有江蘺、馬尾藻等。此外還有海蛇等。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霞山區只有少量丘陵、臺地,野生植物少,科屬少。霞山區約有藥用植物460種,油脂植物6種,纖維植物600多種,野果20種,食用藥用真菌4種,蔬菜280種。 人工栽培植物種類:樹木有木麻黃、榕樹、松、桉、云杉、樟樹、棕櫚、臺灣相思樹等。農作物有水稻、蕃薯、木薯、小麥、玉米、粟、大豆、花生、甘蔗等。果樹有荔枝、龍眼、香蕉、芭蕉、木波羅、木瓜、火龍果等。蔬菜主要品種是白菜、青菜、芥菜、椰菜、蘿卜、芹菜、蔥、蒜、通心菜、青瓜、西紅柿、絲瓜等280多個品種。食用菌有草菇、冬菇、木耳等?;ɑ艹R姷挠凶锨G花、杜鵑花、茉莉、大礪花、月季花、玫瑰花、蘭花、各類菊花、桃花等;藥用植物有霍香、淮山、胡椒、薏米等。 野生藥用植物有金銀花、田基黃、鴨瓜草、夏枯草、崗芝麻、地膽頭、布渣葉、牛大力木、野菊花等300多種。 動物資源:霞山區野生動物少,人工飼養生物和海洋生物豐富。野生動物獸類有:狐貍、野狗、黃猄、水獺、野兔、野貓、穿山甲等7種。兩棲爬行動物有:金環蛇、銀環蛇、青竹蛇、索蛇、眼鏡蛇、草花蛇、蜥蜴等7種。鳥類有白鴿、鵪鶉、畫眉、毛雞、鷓鴣、百靈鳥、麻雀、貓頭鷹、鸚鵡、八哥、鶴、烏鴉、喜鵲、燕子和海鷗等30種。海洋魚類有17目、73科、131屬、170種。經濟魚類有32種,有:大黃魚、斑點馬蛟、石斑魚、白鯧、金絲魚、海鰻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科中的6屬16種,有墨吉對蝦、斑節對蝦、中華管鞭蝦、鋸緣青蟹、中國龍蝦和波紋龍蝦等。螺類常見的有雜色鮑、爪螺等。此外,還有章魚、魷魚、烏賊,以及海膽、海參、海蜇、海馬、泥丁、海龍、海龜等。 人工飼養的有:豬、鴣、金錢龜、野鴨、竹絲雞、珍珠雞、毛雞等。海水養殖的有海鱺魚、石斑魚、黃花魚、紅魚、臘魚等。淡水養殖的有鰱魚、鳙魚、鯉魚、胡子鯰魚等。
水資源
地表水:地表水全靠下雨,豐水年徑流深1017毫米,徑流量13.88億立方米,平水年徑流深623毫米,徑流量8.5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4.7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656毫米,徑流量8.95億立方米。平均每人1534.6立方米,每畝土地490.24立方米。 地下水:霞山區地下水源地面積約107.7平方公里,可開采資源:淺層水16.0萬立方米/日,中層水11.59萬立方米/日,深層水4.75萬立方米/日,總計32.33萬立方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