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區西部。東以鼓樓外大街、人定湖北巷、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長街、北長街、天安門廣場西側為界與東城區相連;北以南長河、西直門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環中路、裕民路為界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以三里河路、蓮花池東路、馬連道北路為界,與海淀區、豐臺區接壤;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臺區相連,全區東西寬7.1公里,南北長11.2公里,總面積50.70平方千米。2010年7月1日,宣武區并入西城區,成立新西城區,轄區設15個街道、255個社區。
西城區有12個國際友好城市,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那市、麗浪多市,日本東京都的中野區、北區、澀谷區,澳大利亞的彭里斯市、首海文市,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區保素埃羅市,意大利熱那亞市,韓國首爾市的龍山區、中區,俄羅斯莫斯科市西區等。
建制沿革
元至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部營造中都城,元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定名大都城。元世祖采用郭守敬的建議,引白浮泉水入城,匯流積水潭,開鑿通惠河直達通州,京杭大運河南至杭州,北至海子(積水潭),既解決大都城水源,又使大批漕糧貨物運抵京都。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北京城發展的基礎,西城區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繁華地區。
1949年初北平市解放后,全市下轄20個區。
1950年4月18日,政務院批準將北京市調整合并為16個區,今區境內為第2區和第4區全部、第5區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區的一部。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調整區劃,今區境內為西單區和西四區及海淀區、前門區的一部分,第2區更名為西單區,第4區更名為西四區。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西單、西四二區合并為西城區至今。1987年9月北京市將朝陽區馬甸0.6平方千米劃給西城。
1958年4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前門區,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宣武等區,形成宣武區轄境,同時,將西單、西四二區合并為西城區。
2010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復,撤銷北京西城區和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西城區的行政區域。至此區劃調整后的新西城區面積50.7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西城區轄15個街道:西長安街街道、新街口街道、月壇街道、展覽路街道、德勝街道、金融街街道、什剎海街道、大柵欄街道、天橋街道、椿樹街道、陶然亭街道、廣安門內街道、牛街街道、白紙坊街道、廣安門外街道。
氣候
北展廣場 氣候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最佳旅游時間為4-11月。
地勢
區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40米左右。長河水自西北注入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等湖泊,逶迤相接、縱貫全區。
人口民族
什剎海龍舟 據北京市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8.7萬人,其中,男性64.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9.9%,女性6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0.1%,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99.5。2012年出生人數12067人,出生率為9.55‰;死亡人數8217人,死亡率為6.50‰。
據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380048人,比上年增長1.5%;戶籍人口戶數為470102戶,比上年增長0.6%;全年全區戶籍人口遷入26894人,遷出13103人,機械增長率為10.07‰,比上年增長0.03個千分點。
201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30.3萬人,比上年增長1.2%;其中常住外來人口34.4萬人,比上年增長3.3%。男性64.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9.8%;女性65.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0.2%,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2。出生人數13342人,出生率為10.3‰;死亡人數7882人,死亡率為6.09‰。0-14歲人口11.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7%;15-64歲人口100.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7.2%;65歲及以上人口18.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4.1%。
據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402995人,比上年增長1.7%;戶籍人口戶數為473287戶,比上年增長0.7%;戶籍出生人口13881人,死亡人口5397人,自然增長率為6.09‰;戶籍人口遷入30222人,遷出13471人,機械增長率為12.02‰。
2012年西城區分布著44個少數民族,共有少數民族人口8.5萬人,占全區常住人口的6.8%。在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其中回族4.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7%。
經濟概況
金融街廣場 2013年西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5.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75.5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50.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0.2%。截至年底,全區各類單位42530個,其中法人單位31442個,產業活動單位11088個,個體工商42828戶。
工業
201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878.3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能源供應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753.0元,比上年增長7.1%,占西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5.7%。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銷售產值877.1億元,比上年增長4.5%;產銷率達到99.9% 。
建筑業
2013年全區資質內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63.2億元,比上年增長0.6%;完成竣工產值298.1億元,比上年增長7.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182.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房屋建筑竣工面積657.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8%。
財政預算
據財政部門初步統計,2013年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6%。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和增值稅五大主體稅種共完成308.8億元,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90.3%,比上年增長9.4%。其中,營業稅115.9億元,比上年下降6.6%;企業所得稅1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城市維護建設稅24.5億元,比上年增長3.3%;房產稅23.3億元,比上年增長7.8%;增值稅30.9億元,比上年增長82.1%。
據財政部門初步統計,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8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教育支出49.3億元,比上年增長8.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9.6億元,比上年增長6.5%;醫療衛生事業支出17.5億元,比上年增長5.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4.2億元,比上年增長8.3%。
批發零售業
2013年全區限額以上商業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6863.0億元,比上年上年總額706.4億元,比上年增長4.0%。
金融業
2013年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23856.9億元,比年初下降5.1%,占全市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的28.5%。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5931.1億元,比年初增長7.9%,占全市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的41.7%。初步統計,2013年全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206.7億元,比上年增長9.5%。
初步統計,2013年全區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3%。
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投資額2013年全年累計完成213.0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年完成114.8億元,比上年下降11.6%,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3.9%。全年房屋施工面積共計269.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其中,房地產開發房屋施工面積為173.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6%,占全區房屋施工總面積的64.4%。全年竣工面積56.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2%;其中,房地產開發竣工面積為38.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2.2%,占全區竣工總面積的68.6%。
消費市場
2013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0.0%。全區億元商場累計實現零售額249.3億元,比上年增長0.1%。利用外資年內,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5家;吸收合同外資5.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7%;實際利用外資5.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7.4%。
社會事業
教育科學
學生藝術節 2013年年末,全區共有普通中學51所,全年招生17468人,在校學生54931人,畢業生16905人;小學72所,全年招生12760人,在校學生57311人,畢業生7884人;幼兒園69所,在園幼兒數16385人;特殊教育學校3所,全年招生49人,在校學生577人,畢業生72人;工讀學校1所,在校學生83人。
2013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稱號。全區共輸出技術6123項,比上年增長26.7%;輸出技術成交額116.2億元,比上年增長8.9 %。全區共吸納技術4674項,比上年增長12.6%;吸納技術成交總金額101.7億元,比上年下降29.1%。
文體衛生
2013年末,全區共有公共圖書館3個,總藏量161.1萬冊(件);其中圖書藏量達到141.4萬冊。年內,全面完成社區公共文化設施“1121”工程,完成大運河申遺迎檢和普濟寺大殿、郭沫若故居等文物修繕,建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承保護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區內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1處。
2013年年內,廣泛開展精彩紛呈的體育活動,舉辦了北京西城國際金融體育康樂節。年內新增運動員202人,比上年下降15.5%;新增教練員68人,比上年下降1.4%;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403人,比上年下降16.0%。
2013年,被評為“全國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示范區”。全區共有衛生機構611個,比上年增長0.01%;門急診接待人數2571.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9%。衛生資源整合與建設穩步推進,完成宣武中醫醫院一期、靜安醫院新址裝修改造,建立區屬公立醫院年度績效考評體系和第三方社會評價機制。成立11個以優秀全科醫生名字命名的示范工作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實行刷卡結算。
社會保障
2013年年末,全區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83.7萬人、208.4萬人、124.3萬人、140.4萬人和120.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8.2萬人、12.1萬人、3.3萬人、1.1萬人和4.6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7%、6.2%、2.7%、0.8%和4.0%。
城市建設
2013年,地鐵7號線附屬工程進場施工,16號線二里溝站開工。啟動新街口北大街、前門西河沿街市政道路施工,完成道路大中修、積水點和無障礙設施改造年度任務。通過停車自治管理、錯時停車等方式,新增停車位8000余個?!熬G道”景觀提升(二期)工程竣工,完成中南海周邊文保區環境景觀提升試點工程,建設德勝門東濱河路等5條市級達標路和10條精品胡同,對培英胡同等40條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治理。
環境保護
據環保部門數據顯示:全年降塵量為5.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3.3%;建成區區域噪聲平均值為53.8分貝,比上年下降0.4%;固定噪聲源廠界達標率、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工業企業排放達標率均達到100%??晌腩w粒物(PM10)112.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細顆粒物(PM2.5)91.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59.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8%;二氧化硫28.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0%。
風景名勝
西城區區內擁有全國和市級保護單位49處, 占全市文物保護單位的25%。
西城區文物古跡(214項,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1項,市文物保護單位53項,區文物保護單位45項,共110項),如 妙應寺、白塔阜成門內大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海、團城文津街,遼、金(11世紀)開辟,存元、明建筑遺制及清代建筑物,殿宇崇宏,為歷代帝王別苑。著名景點有月壇公園、歷代帝王廟、陶然亭公園、北京大觀園、醇親王花園、恭王府花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北京市西城區申報的“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項目類別,序號17。
齊白石故居
一座三合院帶跨院的住宅,坐西朝東,齊白石先生逝世前一直在此居住。故居內的3間北房是“白石畫屋”,因屋前安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北房檐下懸掛有齊白石撰刻的長3.3米、高0.84米的篆體“白石畫屋”橫匾。
梅蘭芳的故居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原為慶親王府的一部分。故居內設梅蘭芳紀念館,館藏展品達到3萬余件,以大量的照片、實物介紹了梅先生的藝術生涯。
醇王府
后海北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身是清初大學士明珠的宅第。
宋慶齡故居(醇王府花園)
后海北沿46號,原是醇親王載灃的攝政王府花園。
郭沫若故居
前海西街1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后成為恭親王奕沂府的草料場和馬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