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級行政區,位于豫西南邊陲,豫、鄂、陜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
淅川古稱丹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歷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楚人以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于春秋戰國,開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統一50多個小國,成為南方霸主,并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曾孕育了一代商圣范蠡、史學家范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
淅川依山傍水,旅游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天下第一渠首”之稱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香嚴寺和荊紫關古鎮以及丹江大觀苑、八仙洞、坐禪谷、神仙洞景區、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全省八條旅游熱線之一。形成了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生態觀光帶為龍頭的中原旅游名城和國內旅游熱點城市 。
淅川縣是全國第一移民大縣,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2015年淅川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 。歷史沿革
編輯
遠古至元朝
淅川歷史久遠,早在7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聚居生息。
堯舜時,淅川是舜的兒子丹朱的封地。
西周時,淅川是楚族熊繹的封地
淅川楚墓出土的云紋銅禁。
春秋時,淅川屬于楚國及其附庸鄀國之地,楚始都丹陽(如今已經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在淅川境內。
戰國時,淅川西北部為秦國商、於之地,余為楚國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欺騙楚懷王要其與齊國斷交來換取秦國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后只得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然而楚兵卻在今天淅川境內的丹水和淅水一帶大敗于秦軍。
秦朝時,秦始皇26年設置丹水縣,縣治今淅川寺灣鎮。
漢朝時,西漢成帝初年(前31年前后)劉驁封膠東頃王劉音的三子劉共為順陽侯,封地位于李官橋鎮一帶。漢成帝去世后,漢哀帝劉欣繼位,封孔光為博山簡烈侯,改順陽縣為博山縣,清人王先謙稱之為孔光國,屬南陽郡。
東漢設立順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奪荊州,分南陽郡西部設置南鄉郡,東晉更名為順陽郡。
北魏置析陽郡,下轄西析陽縣和東析陽縣,東析陽縣治所位于今馬蹬鎮一帶,后改稱淅川縣。
后周并入內鄉縣。
唐朝初,復置淅川縣, 治所位于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設立淅州,轄淅川、丹水、順陽三縣。貞觀八年(634年)淅州廢,淅川改屬山南東道鄧州。
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淅川由鄧州管轄。
金朝和元朝時期,淅川并入內鄉縣,依舊為鄧州領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大量的流民涌入淅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僅山西一省饑民,流徙南陽諸郡不下十余萬,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華人劉通在淅川的數萬流民舉行起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明政府同意設置淅川縣,
淅川荊紫關古鎮縣城初設馬蹬鎮。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縣城由馬蹬再向老城(己被水淹沒)遷移。河南按察司事顧以山親赴淅川考察選點,并作詩《淅陽駐節》。1633年(崇禎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
清朝時,嘉慶七年(1802年),荊紫關鎮和內鄉縣李官橋已成為商業重鎮。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縣升為淅川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撫以淅川界連楚、陜,教堂林立,需加強管理為由,奏準淅川廳由道轄廳升為省轄淅川直隸廳,縣丞駐荊子關,屬河南省布政司。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紳士全子杰、金櫓樵、宋蓮舫等人響應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獨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統治從此結束;1913年3月撤銷淅川廳改為淅川縣,1915年,淅川桐油、生漆、石棉、金沙參加美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23年12月下旬,寶豐土匪老洋人(張慶)攻占內鄉李官橋鎮,殺害4千余人,絕34戶;1929年9月,淅川與鄧縣、內鄉、鎮平結為聯防,時稱宛西聯防,即宛西自治;
淹沒前的李官橋鎮的位置從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途經淅川,到鄧淅邊界農民武裝起義;1940年5月,日軍轟炸淅川縣城; 1935年黨組織在淅川建立;為躲避日軍侵略,1944年6月初,河南大學遷駐荊紫關鎮。
1945年日軍大肆侵略淅川,4月2日,淅川縣城淪陷,此后國民黨軍隊與日軍激戰。
1948年5月,人民解放軍一舉攻克淅川縣城,并設立淅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國民黨在淅川長達3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共和國時期
淅川一側的丹江口水庫1959年,淅川縣在對寺灣、卡房和上集等8處新縣城的城址反復比較后,最終選擇了距老縣城40公里處的上集鎮建設新縣城,政府所在地從老城搬遷到今上集鎮附近。1960年8月由于丹江口水庫蓄水,包括淅川最為富庶的順陽川、丹陽川和板橋川在內的54.84萬畝土地被水淹沒。
1951年,淅川縣西坪鎮析出,劃歸西峽縣;西廟崗鄉,東鄉區析出,劃歸內鄉縣;同時并入內鄉縣的李官橋區。1972年12月,原本屬于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九重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九重鎮陶岔村劃歸淅川縣,但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4月,淅川縣轄4個鄉(大石橋鄉、毛堂鄉、西簧鄉、滔河鄉),11個鎮(荊紫關鎮、寺灣鎮、香花鎮、九重鎮、厚坡鎮、老城鎮、馬蹬鎮、上集鎮、盛灣鎮、金河鎮、倉房鎮),2個街道辦事處(龍城街道辦事處、商圣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淅川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西緣,與陜西、湖北省相鄰,地理坐標北緯32°55′—33°23′,東經110°58′—111°53′。
地形
淅川屬西北突起向東南展開的馬蹄狀地形,西北部為低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崗地及沖積平原區,亞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庫位于淅川南部??h北部和西北部屬于秦嶺東段延伸部分的伏牛山南側,山體大致為東西走向,海拔在900米左右的山脈自北向南連綿不斷,縣西和西南部有秦嶺和大巴山,與湖北交界的走馬嶺東西兩峰海拔高度分別為1033米和1086米是全縣最高峰。丹江口水庫東邊屬于南陽盆地西南邊緣,呈平壟崗狀。
氣候
淅川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四季特征為,春季(3月-5月)回暖快,偏東南風多,氣溫升降劇烈,4月陰雨天氣較多,5月常有大風出現。夏季(6月-8月),降雨集中、旱澇不均,初夏多干旱,中、后夏降雨較多。秋季(9月-11月)涼爽,多連陰雨,晚秋降溫迅速,降雨驟減。冬季(12月-2月)西北風多,干冷,由于西北方有秦嶺、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內西北諸山峰形成的兩道防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的冷氣團南侵,年平均氣溫15.8°C,高于同緯度的東部地區2°C左右,無霜期約為228天。
精彩淅川、魅力渠首!(19張)
淅川境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391.3—1423.7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區內初汛較早,末汛較遲,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58%,個別年份高達79.8%,地域分布上也不均勻;具有西北多東南少的特點,平均在731.2—809.4毫米之間。
山脈
猴山:位于丹江和淇河之間,主峰在荊紫關東北6公里處,海拔943.3米,北坡陡峭,南坡較緩,巖層為石灰巖。猴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蜒十余里,中峰有建于唐代的法海禪寺,殿宇聳峙,翠竹環抱,古木參天,歷史上頗有名氣,至今游人不絕。
香爐山:位于淇河和東簧河之間,主峰位于西簧鄉北5公里處,海拔849.9米。
玉皇頂:位于淇河下游以東,鸛河以西,主峰位于西黃、寺灣、毛堂三鄉交界處,海拔902米北部與西峽的封子山相連,自西北向東南蔓延到橫溝一帶,山勢驟降成為丘陵;至黃柏觀形成一分支,再度隆起,出現鳳凰寨、大寨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脈,以及五臺嶺等較大丘陵。
山清水秀、美麗淅川!角子山:位于淅川和內鄉交界處,展布于馬蹬鎮南部地區,主峰海拔約512.5米。
馬蹬山:位于黃莊西北,古馬蹬鎮(已被淹沒)東南,周邊還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綿聯百余里。宋紹定六年(1233年),孟珙破金將武仙于順陽,武仙退屯馬蹬山,于是順陽、申州、唐州皆向孟珙投降,武仙的部將劉儀領壯士二百降,并向孟珙報告了武仙的虛實,孟珙當即派兵襲擊敵寨,殺掉大量金兵。孟珙估計,武仙在遭到沉重打擊之后,將會登上岵山頂觀察宋營動靜,便命部將樊文彬在岵山設伏。武仙果至,中了埋伏,紛紛潰逃。
朱連山(三尖山,又名三顫山):位于香花鎮南部,主峰海拔499米。
四峰山:分布于滔河鄉南部、倉房鎮和盛灣鎮。主峰四峰并立,最高峰為跑馬嶺,海拔1086米,是全縣最高點。
水文
淅川丹江岸邊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3.5%。其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全營、馬蹬匯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屬唐白河水系的刁河,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處于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30—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淅川虎睛石截止2010年,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的礦藏42種,其中藍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黃·米黃玉大理石儲量全國第一,藍石棉主要分布在上集、毛堂、西簧一帶,全長34公里,另外砂金、石灰膏、石膏、白云巖儲量居河南省第一。2010年,經過對內鄉縣大橋至淅川縣上集一帶釩礦普查,探明釩礦資源100萬噸,提交超大型礦產地1處。據悉,這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釩礦礦產地,占河南現有釩資源量四分之一。淅川縣11個鄉鎮有豐富的釩土資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層次穩定、易開采等特點,已探明的釩資源量達300多萬噸,平均品位1.5%。
生物資源
淅川縣已形成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藥材、水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據有關資料顯示,香花小辣椒種植面積10萬畝,年產干椒5600萬公斤,出口美、日、韓、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水產已形成萬只網箱養魚和億粒銀魚養殖基地;以花椒、柑桔為主的林果業總面積達47萬畝;龍須草種植面積40萬畝。
淅川縣共有野生動植物種類1787種。其中,真菌23科58種;野生植物135科978種;野生動物184科751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青檀、領春木、連香樹、水青樹、銀杏、天麻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雕、羚羊、麝、大鯢、野豬、果子貍、豹貓、飛鼠、黃麂、錦雞、雉雞、鼬獾、豬獾、狗獾等20多種。
水利資源
境內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徑流量5.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3萬千瓦。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庫水域面積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億立方米。淅川主要河流有丹江、鸛河、淇河、滔河、刁河。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域面積占全縣面積的93.5%。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金營、馬蹬匯入丹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淅川特產丹江魚(5張)
屬于唐白河水系的刁河,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5%。其流域涉及厚坡、香花、九重三個鄉,處于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淅川縣東南部厚坡,九重兩鄉的東部邊緣與鄧縣西部平原的分界線上,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100平方公里以下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
政府領導
編輯
截止2014年4月縣政府領導情況:
縣長:趙鵬,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負責審計工作,聯系人大、政協工作。
常務副縣長:賈松嘯,負責縣政府日常工作,牽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系人武部工作。
正縣級干部:趙金秀,負責計生、衛生、藥監、質監等工作。
副縣長:袁克政,負責工業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環保、金融等工作。
縣政府黨組副書記:全建軍,負責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副縣長:李曉蘭,負責文化廣電、教育體育、科技等工作,聯系工青婦、史志和科協工作。
副縣長:游金會,負責民政、公安、司法、信訪穩定、商貿流通工作,聯系法院、檢察院工作。
副縣長:辛澤濤,負責南水北調、復建工程建設、安全生產、旅游、民族宗教等工作。
副縣長:顧理,負責生態經濟、“兩會一部”清理工作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副縣長:冀建成,負責移民、招商和對口協作工作。
人口
編輯
丹江大觀苑風景區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縣總人口為1.43萬,至1948年,人口增至30.7萬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國家政策影響,人口暴增,1970年代達到頂峰,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1985年與1978年相比,下降了10.9%。根據官方的統計,截止2007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74萬人,常住人口為656121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90413人,出生率為10.42‰,死亡率為4.48‰,自然增長率為5.94‰。城鎮化率為29.02%。2009年到2011年,因南水北調移民至外縣市的人口達16.2萬。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淅川縣共有685637人。
經濟概述
編輯
201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8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7元,同比分別增長8.6%、53%、20%、10%和11%。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第一產業
淅川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建設“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的特色農業強縣為目標。主導產業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產、畜牧、林業,特色產品有食用菌、大棗、胡桑、煙葉,著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魚、淅水鵝、淅川大靈棗四大品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其次是谷子,大豆,綠豆等粗糧作物;經濟作物有煙葉,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樹種類繁多,但具有規模批量生產的不多,主要有大棗,柿子,葡萄,櫻桃,蘋果,梨,紅果,栗子,核桃,杏;中藥材方面,以種植黃姜為主,主要分布區在西簧鄉、寺灣鎮以及老城、荊關、毛堂、大石橋一帶。
淅川香花小辣椒2014年,全年新發展茶葉、軟籽石榴、竹子和金銀花等生態產業6萬畝。農旅融合態勢良好,泓森植物園、竹博園、藥圣苑、金戈利生態休閑農莊等精品園規模和水平持續提升,成為生態、經濟“雙贏”的示范。生態造林成效明顯,完成營造林32萬畝,修復消落區生態1.5萬畝,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快速推進,猴山省級森林公園獲得批復,林業生態建設繼續保持全省前列。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88家、家庭農場80家,趙四鮮桃合作社晉升國家級示范社,“三品一標”認證數量37個、全市第一,源科生物有機小麥基地和京津源大閘蟹分別被授予省級農產品安全示范基地和安全農產品,綠新生物公司被授予“中日韓俄印互貿定點企業”。
第二產業
參看:淅川縣產業集聚區、淅川新區
淅川縣城鳥瞰圖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業遍布境內;清代,制陶、造紙業相繼興起;民國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槍廠創立,開始半機械化生產。民國30年(1941年),縣興隆紡織廠、裕民鐵工廠和興漢、羅叱、豫華等卷煙廠陸續建成投產,后來由于國共內戰,工廠相繼倒閉。
新中國建立后的80年代淅川以礦產開采和金屬加工為主。近幾年則是以電解鋁、鐵合金冶煉、汽車減振器加工、制藥業為主。因為工業中大多為資源開發型企業,并且污染嚴重,但為了保護水質,該縣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主力發展“低碳經濟”。淅川正在建設淅川產業集聚區,聚集區位于香花鎮、厚坡鎮和九重鎮境內,該區交通便捷,省道S335貫穿全境,距離焦枝鐵路和二廣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陽機場在100公里以內,寧西鐵路和漢十鐵路連線、內鄧高速均穿境而過;電力供應充裕,現有35KV變電站二座,110KV變電站四座、220KV變電站一座,全區規劃面積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新材料、化工產業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20億元、增加值70.3億元,工業綜合實力穩居全市第一方陣。淅鋁、淅減入選省百強企業,福森藥業入選省百高企業。圍繞“一縣一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全年新增關聯企業10家,總數達到75家,實現行業產值90億元。淅減公司列車減振器通過南車集團評審,轎車減振器正式與奔馳汽車配套,步入行業制高點。
第三產業
圍繞打響淅川旅游品牌,整合環庫優質旅游資源,確立了渠首、香嚴寺、坐禪谷、丹江大觀苑和八仙洞“五景聯創”丹江湖5A級景區的工作思路,高起點編制了規劃方案,為優化布局、提升品位打下好的基礎。搶抓迎通水機遇,借助央視平臺、北京百家旅行社踩線采風和第三屆京交會等活動強化宣傳,拍攝制作《丹江情懷》等宣傳作品,擴大了淅川旅游的知名度。同時,全面建成全縣旅游交通標識系統,香嚴寺和移民文化苑等景區建設進展順利,八仙洞景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一批新的精品景區正在形成。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東南創建儒學,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建立陰陽學(主要教授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和醫學各一所。清代嘉慶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820年),相繼建立了崇文、文興、昆陽三大書院,同時,縣內繁華的集鎮開始興辦社學、義學和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清末,廢書院、興學堂,學部規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先后創辦初、高等小學堂、女子學堂、中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等。
民國伊始,改學堂為學校,縣境內普遍扒神像,改廟宇,興辦教育,教育宗旨從“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到后來的以“禮義廉恥”為校訓。民國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各區設中心小學,各保設國民小學。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級學校以“政教養衛”為原則,訓練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谷諔馉幤陂g,省會開封以及豫東20多所大、中學校先后遷入淅川,對淅川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淅川縣各高中(4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受各種政治運動以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影響,淅川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后隨著社會進入正?;癄顟B,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學514所,職業學校2所,成人技術學校15所,幼兒園25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淅川一高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廳中學堂”,已有百年歷史,校址位于淅川縣西城區。淅川縣實驗中學(淅川二高)于1978年創建,位于淅川縣城東部。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創建于1901年,位于荊紫關鎮水安城里。淅川縣第五高級中學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于原淅川一高舊址。
科技
全縣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淅減、福森),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淅減、福森),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淅鋁、淅減、福森)。2011年,淅減與國家工程院院士郭孔輝合作的院士工作站,通過省級驗收。炎寧膠囊、紅旗捷達減振器、高溫高壓三偏心硬密封蝶閥等10余個產品為高新技術產品。
文化
淅川是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省文物大縣,境內已出土文物9萬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銅禁等國家一級文物54件?,F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荊紫關明清古建筑群、千年古剎香嚴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下寺楚墓群、下集新石器遺址等)。下寺的“令尹子庚”墓是河南省近年來考古重大發現之一,該墓出土的王子午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鼎上的銘文是楚始都丹陽在淅川的有力佐證。1992年,第四屆全國楚文化學術研究會在淅川召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淹沒區有價值文物點169處,其中地上文物點11處,地下文物點158處。2005年以來,先后有85個省內外發掘單位進駐淅川,對南水北調庫區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97625平方米,清理出各個時期古墓葬700多座,發掘出土文物5萬多件,其中修復整理17344件,有待修復整理3萬余件。“淅川鑼鼓曲”、“丹江號子”2010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蛤蟆嗡”、“范蠡傳說” 2011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h圖書館2010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河南省先進圖書館”??h文化館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2012年度全省先進文化館”。“渠首情”社區文化活動201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優秀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項目”。
衛生
規劃建設的淅川縣人民醫院全縣共有醫療服務機構477家,其中縣級9家,鄉鎮17家,村級451家??h鄉兩級在職從業人員170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18人(高級33人、中級366人)。全縣醫療機構共設置病床1600張(縣直醫療服務機構1200張,鄉鎮400張)。我縣先后獲全省艾滋病防治、衛生監督先進縣榮譽。[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地圖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初期工程淹沒了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20.2萬人被迫移民。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鐘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鐘祥柴湖鎮。
2009年至2011年間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個鄉鎮184個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淅川仍是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區,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占庫區總淹沒面積的47.6%,淹沒耕園地13.1萬畝,占庫區總淹沒耕地的51.1%,
全國第一移民大縣——淅川縣(2張)
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涉淹集鎮3個,公路548.7公里,關停并轉遷企業130余家,,各項淹沒實物靜態損失達90余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之首,相當于湖北省庫區五縣市總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壩經加高,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后水庫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相應增加了116億立方米。
交通狀況
編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淅川陶岔!歷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極為方便,沿丹江西達秦川,南至荊襄直通漢口,東達中原重鎮南陽。在鐵路交通未發達時期,這里是連結東南和西北諸省的重要商業通道。近代由于地理條件限制,公路交通比較落后,1997年之前全縣只有油路12公里,交通狀況猶如西藏,所以人們稱淅川是“小西藏”。近些年,交通狀況有所改善,淅川境內的公路總里程190余公里,鄉村公路包括縣道6條共225余公里,鄉道12條共292余公里,村道共1756余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共1572余公里)。名勝古跡
編輯
自然景觀
淅川境內岡戀起伏,縱橫交錯,河流交織。西北連接秦嶺余脈,北部銜接伏牛山脈麓,西南則是群山連綿,環繞著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這樣的自然地理賦予了淅川豐厚的旅游資源,境內的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點有:
丹陽湖生態文化旅游區
淅川丹陽湖上的郵輪是一個正在建設的景區,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規劃建設時間為5年,重點打造丹江口庫區淅川轄區內“一城一心三區”:“一城”是指旅游新城,“一心”是指宋崗綜合游客服務中心,“三區”是指渠首景區、太子山景區、小三峽景區。 丹江大觀苑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觀光、文化旅游、水上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名勝。景區以藥文化、水文化、楚文化、佛文化、商文化五大文化為特色,苑區依山旁水,山水相連,是丹江水庫周邊自然景觀最豐富的區域。從西向東有四個島,依次為情人島、龜島、鹿島及鶴島。
人文景觀
香嚴寺是河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于唐代,為唐肅宗、唐代宗兩朝國師慧忠修煉的道場,唐代宗時奉為國家設置。唐宣宗李忱曾在此削發潛隱7年之久。自唐代宗頒旨敕護起,香嚴寺便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有萬頃香嚴寺之稱。唐代后,該寺曾兩度復興。明永樂年間重建該寺??滴跄觊g,第58代住持9年重建使該寺再度中興。1657年至1851年,有六世九位臨濟宗高僧任住持,香嚴寺成為臨濟正宗的重要道場。
淅川縣博物館1979年1月落成,博物館主體建筑為民族傳統風格。博物館的館名由郭沫若題詞,基本陳列為淅川縣歷史陳列和楚文化專題陳列,淅川縣博物館藏品豐富,種類繁多,有化石類、石器、骨器、陶器、漢畫、兵器、銅鏡、銅器、玉器、鐵器、金銀器、錢幣、瓷器等13類共3082件文物。
淅川范蠡公園范蠡公園是為紀念范蠡在牛尾山公園的基礎上興建的一個大型主題公園。
荊紫關古建筑群位于淅川縣西北44公里的荊紫關鎮。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這里的府臺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古建筑林立,星羅棋布,錯落有致。
古跡遺址
淅川歷史悠久,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崗遺址是與龍山文化同時代的人類遺址,縣制設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時為楚國發祥地,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歷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
淅川楚墓: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群中共發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紋銅禁和王孫誥編鐘等均為中國一級文物。楚國令尹子庚便葬于此地;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后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整個楚墓群對研究楚都丹陽、楚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楚國與周邊諸侯國的關系、當時的禮樂制度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淅川楚墓出土文物(7張)
淅川溝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上集鎮張營村溝灣組東面,淅水東岸的二級臺地上, 西距淅水約800米,四周環山,處于小盆地之中,該遺址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文物保護項目之一。也是漢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環壕聚落”特征的史前遺址, 填補了該區域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項空白。 并入選2008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方言
編輯
淅川話屬于漢語北方方言中原官話河南話的分支,按照發言差異,可分為西北區(以荊紫關、西簧、寺灣為代表)和東南區(以香花、九重、厚坡為代表,屬于鄧州話),兩區的發音有一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