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區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7′42″—107°52′48″,北緯35°25′55″—35°51′11″,東鄰西安、咸陽,西連平涼,南通天水、寶雞,北接銀川。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8公里,總面積996.35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峰區現轄5個鎮、2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共25個社區、117個行政村、1050個自然村??側丝?2.52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十二民族。 西峰區所在的董志塬面是天然的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素有“隴東糧倉”、“隴上明珠”之稱。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5年,西峰區轄5個鎮(董志鎮、肖金鎮、溫泉鎮、后官寨鎮、彭原鎮),2個鄉(什社鄉、顯勝鄉),3個街道(北街辦事處、西街辦事處、南街辦事處) ,共25個社區、117個行政村、1050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西峰區地處甘肅省東部、涇河上游,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董志原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7′42″—107°52′48″,北緯35°25′55″—35°51′11″,東鄰西安、咸陽,西連平涼,南通天水、寶雞,北接銀川。長約47.7公里,東西寬約34.8公里,總面積996.35平方公里。
地貌
西峰區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1421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形,以董志、彭原兩鎮為中心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勢平坦,是全國最大的黃土高原區。
氣候
西峰區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日照總時2400--2600小時,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年無霜期160--180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西峰區已探明的西峰油田,含油面積80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億噸以上,被稱為中國石油地質勘探的四大發現之一。區內以砂石、粘土、石英砂為代表的優質礦種分布廣泛,極易開發。
水資源
西峰區境內馬蓮河、蒲河兩條大河,總徑流量達8.43億立方米,地下儲量達43.4億立方米。天然礦泉水年開采量在1000噸以上。
人口民族編輯西峰區總人口達32.75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十二民族。
交通編輯航空慶陽機場始建于1976年,1977年建成通航,屬國內支線機場,位于慶陽市西峰區西北5公里彭原鄉李家寺村。慶陽機場飛行區等級按4C級標準建設,擁有一條長2600米、寬45米的跑道,可滿足A320、B737系列機型全天候起降。鐵路銀西客運專線正線全長616.55公里,線路北起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經靈武市、吳忠市,向南途經甘肅省環縣、慶城縣、慶陽市區進入陜西省境內,經彬縣、乾縣、咸陽國際機場接入西安北客站。公路西峰區有慶陽客運中心(汽車南站)、慶陽汽車北站(汽車北站)、西峰汽車站(汽車西站)三個客運車站??梢缘竭_慶陽各縣以及廣州、東莞、南陽、烏魯木齊、西寧、天水、嘉峪關、敦煌、定西、神木、呼和浩特、西安、榆林、平涼、臨汾、蘭州、吳忠、延安、石家莊、洛陽、烏海、北京、銀川、太原、包頭、烏魯木齊、成都、深圳、上海等地。G22青蘭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實現了甘肅東部出口的高速化。東至延安、臨汾,南至平涼、西安、蘭州。西峰區南北有S202通過,北可以到慶城縣,南可以至平涼、西安。2010年,西峰區擁有載客汽車1415輛,載貨汽車7360輛??瓦\量達到2410萬人(次),旅客周轉量達到73449萬人公里。貨運量達到1945萬噸,貨物周轉量達到192154萬噸公里。
經濟編輯綜合
2010年,西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09年增長15.8%,增幅較2009年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04億元,較2009年增長3.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52億元,較2009年增長16.3%,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實現增加值31.84億元,較2009年增長16.6%,建筑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較2009年增長1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3.36億元,較2009年增長18.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9年的10.3:50.1:39.6調整為9.7:50.1:40.2。2010年,西峰區財政收入完成5.63億元,較2009年增長37.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59億元,較2009年增長34.7%。各項稅收收入5.51億元,其中國家稅完成2.31億元,地方稅完成3.20億元。全年財政支出13.14億元,較2009年增長25.9%。
第一產業
2010年,西峰區農作物播種面積82.26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48.02萬畝,較2009年增長5.0%;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30.28萬畝,較2009年下降6.1%;飼料作物播種面積為3.96萬畝,較2009年下降6.4%。糧、經、飼比例由2009年的55.7:39.2:5.1調整為58.4:36.8:4.8。全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2.81萬噸,較2009年增長6.7%。其中:夏糧總產5.26萬噸,較2009年增長19.7%;秋糧總產7.55萬噸,較2009年下降0.8%。在秋糧中玉米產量4.15萬噸,較2009年增長3.2%。油料產量完成1.26萬噸;蔬菜產量13.34萬噸,較2009年增長9.3%;瓜類產量2.38萬噸,較2009年下降55.8%。2010年,西峰區共完成造林面積1.39萬畝,累計達到36.8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7%,較2009年提高0.9個百分點。林產品產量1526噸,較2009年增長4.6%。其中:核桃產量599噸,較2009年增長1.7%;花椒產量199噸,較2009年增長1.9%;其他林產品產量 728噸,較2009年增長10.2%。當年出售樹苗2300萬株,較2009年下降30.3%。果園面積累計達到23.91萬畝,果品總產量8.94萬噸,較2009年增長17.3%,其中蘋果產量8.36萬噸,較2009年增長18.9%。2010年,西峰區大牲畜存欄1.90萬頭,較2009年增長8.0%。其中:牛存欄1.78萬頭,較2009年增長8.5%,出欄0.6萬頭,較2009年下降14.3%;豬存欄5.55萬頭,較2009年增長3.5%,出欄5.38萬頭,較2009年增長8.2%;羊存欄10.27萬只,較2009年增長3.3%,出欄3.64萬只,較2009年增長7.1%。肉類總產量達到5557.93噸,較2009年增長4.3%。奶類產量1184噸,較2009年下降14.1%。禽蛋產量581.4噸,較2009年增長2.1%。2010年,西峰區水產品產量128噸,較2009年下降1.5%。2010年,西峰區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8.04億元,較2009年增長3.2%(可比價)。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24億元,較2009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9.42億元,較2009年增長8.7%;林業產值0.22億元,較2009年增長15.8%;牧業產值1.06億元,較2009年增長10.4%;漁業產值0.0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53億元,較2009年增長3.2%。2010年,西峰區耕地面積58.7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8.44萬畝,較2009年增長4.5%,保證灌溉面積達到14.50萬畝,較2009年增長5.8%。
第二產業
2010年,西峰區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7.36億元,較2009年增長50.2%,實現增加值6.72億元,較2009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6.99億元,較2009年增長39.8%,實現增加值4.38億元,較2009年增長35.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省以下地方工業實現增加值2.97億元,較2009年增長40.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工業實現1.57億元,較2009年增長31.9%;股份制工業實現0.98億元,較2009年增長39.5%;外商及港澳臺商工業實現1.70億元,較2009年增長37.8%。按行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40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98億元,較2009年增長54.3%。13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總產值16.69億元,較2009年增長42.8%,產品銷售率為98.2%。其中省以下地方工業實現利潤總額2.11億元,實現稅金0.06億元,較2009年增長9.7%。全年生產鐵合金7100噸、中成藥480噸、果汁及果汁飲料24420噸、白酒698千升、自來水875萬立方米,分別較2009年增長3.0倍、1.4倍、3.5%、1.9倍和31.2%。2010年,西峰區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7.31億元,較2009年增長23.5%,其中38戶資質以內企業完成30.89億元,較2009年增長25.3%。累計實現增加值9.68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其中資質以內企業完成7.43億元,較2009年增長35.3%。資質以內建筑企業實現利潤0.59億元,較2009年增長1.6%;利稅總額達到2.31億元,較2009年增長9.5%;房屋施工面積207.59萬平方米,較2009年增長8.6%;房屋竣工面積130.91萬平方米,較2009年增長21.9%。
第三產業
2010年,西峰區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4億元,較2009年增長18.5%。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10.22億元,較2009年增長23.0%;零售業完成12.12億元,較2009年增長18.4%;住宿業完成0.82億元,較2009年增長27.2%;餐飲業完成5.77億元,較2009年增長10.4%。分地域看:城市完成24.91億元,較2009年增長22.3%;農村完成4.03億元,較2009年增長9.8%。2010年,西峰區外貿出口創匯3402萬美元,較2009年下降2.7%,實現供貨總值3.92億元,較2009年增長21.7%。2010年,西峰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較2009年上漲3.2%。商品零售價格較2009年上漲2.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較2009年上漲2.2%,工業品價格較2009年上漲1.3%,服務項目價格較2009年上漲3.0%。2010年,西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7.11億元,較2009年增長22.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8.42億元,較2009年增長20.6%。各項貸款余額54.10億元,較2009年增長32.6%。2010年,西峰區保費收入9460萬元,較2009年下降3.2%。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725萬元,較2009年增長1.2倍;人壽保險保費收入2735萬元,較2009年下降58.9%。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723萬元,較2009年下降2.0%。其中財險支付2664萬元,壽險支付59萬元。2010年,西峰區組織團隊外出旅游31890人次,營業額達到9319萬元。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事業
2010年,西峰區投入科技三項費150萬元。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5項,其中市列10項、區列25項(含結轉6項)。新選派科技特派員52名。建成各類科技示范點46個,其中建成3個標準化科技試驗示范園。培育科技示范戶2600戶,輻射帶動5000余戶。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114種(項)。開展大型科普宣傳活動6場(次),散發科普資料6.2萬份。開展科技培訓87場(次),培訓農民技術人員5260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西峰區共有各類學校196所。其中大專院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中學27所(其中:獨立初中13所,完全中學9所,高級中學2所,一貫制中學3所),普通小學11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53所。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6453人,其中專任教師5984人。在校學生91779人。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到了82%,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高中階段入學率達76%以上。小學畢業生平均雙科合格率達到80.6%。普通高校錄取3708人,錄取率68.0%,二本以上進線人數939名,進線率17.0%。
文化事業
截至2010年,西峰區有專業劇團2個,影劇院1個,文化館2個,圖書館2個,博物館2個,畫院1個,文化站8個,農村圖書文化室98個,農家書屋102個,露天劇場2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5.02%,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0%,城區有線電視覆蓋率94.8%。啟動了西峰文化傳媒中心建設,建成了后官寨綜合文化站,成功承辦了第八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舉辦了首次“春之聲”交響音樂晚會、《大夢敦煌》、紅歌大聯唱、廣場文化周等大型文藝演出活動18場次,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87場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西峰區擁有衛生機構 240個,其中醫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9個、衛生院8個、村衛生室113個、診所(醫務室)91個,實有醫療病床2168張,新建標準化村衛生所30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3.16萬人,參合率為96.4%。共計補償醫藥費134396人次2381.49萬元,其中補償門診121972萬人次194.46萬元,補償住院12424萬人次2187.04萬元,住院補償比例為41%。年內處理突發學校傳染病疫情2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起,及時報告率和處置率為100%。累計報告乙類、丙類傳染病14種1614例,報告發病率為486.1/十萬。年內建卡建證兒童4145名,基礎免疫單苗接種率均達到96%以上,乙肝疫苗首針24小時接種率為96.4%。監測報告8例AFP。15歲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補種率達到了95%,麻疹疫苗強化接種2.2萬人次,目標人群接種率為98.2%。結控項目門診接診病人985人次,確診并免費治療肺結核病人225例,結核病病人發現率達79.3%,治愈率96.8%,控制策略覆蓋率達到100%。年內管理孕產婦6498人,系統管理率為100%,住院分娩率99.9%。篩查出高危孕產婦498例,高危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孕產婦死亡率為18.8/十萬。年度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0.602%和0.452%,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發生。
體育事業
2010年,西峰區共有體育場地8個,舉辦縣級以上運動會9次,參加縣級以上運動會運動員人數22160人。等級運動員年末達到38人,等級教練員40人,等級裁判員208人。體育事業經費支出1252萬元。
社會保障
2010年,西峰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為20952人,其中離退休人員8106人;參加失業保險38158人;參加工傷保險13514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9506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5980人。城市低保參保人數達到8363戶、21801人,發放保障金4791萬元,較2009年增加195萬元,人均標準由2009年的115元提高到126元。農村低保參保人數達到4004戶、11828人,發放保障金896萬元,較2009年增加184萬元,人均標準由2009年的55元提高到66元。
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窯洞民居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同整個黃土高原一樣,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早更新世晚期形成的風成土狀堆積物,已有約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極適宜于挖洞建窯,數百年至千年不易倒塌。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窯洞類型很多,但按大類分基本上有三種:一是明莊窯洞;二是下沉式地坑院窯洞;三是箍窯。窯洞按用途細分還有很多。如為了防盜,在正面窯上面再打個小窯,名曰高窯;在窯內一側再打個能藏東西的小窯名叫拐窯;若因窯小,在盤炕的地方再掘一小窯叫炕窯;為了躲避戰亂,在莊附近另挖一長道深洞,叫地窨子。住家院落中的窯洞因用途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窯、廚窯、畜圈窯、柴草窯、糧窯、井窯、磨窯、車窯等等。窯洞是農民生活的搖籃。它對黃土高原人民的繁衍生息曾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筑工藝的偉大創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西峰因其所在的地理環境成為慶陽窯洞民居文化的代表。 荷花舞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周代的遺俗和農耕文化是孕育出民間荷花舞文化的歷史人文環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于此,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原上,建國后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但它的原汁原味的藝術風格依然保留在西峰區的社火中,并被改編成500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蹈。荷花舞的源起,對周文化在民間的遺傳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對華夏農耕文化滋生的溫文、典雅、優美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探索價值。在現代的藝術園地里,輕捷、飄逸、熱烈的舞姿和氣氛更是群眾文化活動保留的舞蹈藝術。 徒手秧歌秧歌,也叫秧歌舞,即在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一種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是產生于農田里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松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于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后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丑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八哥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煙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彩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征,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后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國慶和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陽的秧歌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 隴東嗩吶隴東嗩吶在明代就有流傳,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從清代開始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隴東嗩吶,經過百年的演變,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和滿足了窮鄉僻壤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表現為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為其助興,表現民間民俗活動的廣泛性。隴東地區紅白事中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朝奠、請先生、請客、跑報、樂祭、游食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具有領先特征。西峰隴東嗩吶融民間文學、民間器樂、民間禮儀習俗、風土人情于一體,具有稀有珍貴的價值。
名優特產
西峰區特產有:黃花菜、烤煙、富士蘋果、什社小米等。
名勝古跡編輯董志塬董志塬位于甘肅最東部,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塬面平坦,塬邊破碎。因其黃土堆積最厚(200多米),塬面最完整,面積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農耕歷史悠久,故此號稱“天下黃土第一塬”。 南小河溝南小河溝位于距西峰城區13公里的董志原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治理的樣板。 北石窟寺北石窟寺(舊稱寺溝),位于西峰西南25公里,
名勝古跡 (12張)
處蒲河茹河交匯口東岸、覆鐘山面西的崖壁上??呷河墒榔?、花鴇崖、石崖東面窟群、樓底村窟及寺溝窟群組成,尤以寺溝窟群最為集中、宏大、堂煌。該窟群開鑿于高約20米、長約120米石壁上,上下三層,以165窟為中心,分向西翼展開,狀若蜂房,間有依勢鑿就的階梯相通。計現存窟龕295窟,造像2126軀,其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麥積山、炳靈寺窟群。在絕大多數窟龕內,原來均有彩繪壁畫,現少數洞窟仍留有殘跡。據專家考證,北石窟寺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一千五百余年,代有修鑿,既有官方崇佛的宏壯巨制,又有民間眾生贖罪的精巧微構,尤以北魏、盛唐修鑿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北石窟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著名的旅游勝地。 小崆峒小崆峒位于西峰區城南九公里的董志塬畔,是隴東黃土高原的“天然標本園”和黃土溝壑區少見的風景旅游勝地。小崆峒風景旅游區,由陜西城鄉設計研究院于2000年3月完成總體規劃。規劃總面積194公頃,其中管理范圍102公頃,外圍保護帶116公頃,分為五個功能區,六個景區,二十一個景點。 老洞仙山風景名勝區肖金鎮老洞仙山風景名勝區,距西峰城區17公里,離202省道3.5公里,有四大景區和幾十個大小不同的風景點。東有九龍回頭盤距和周朝時期的烽火臺呼應;西有元、明埋藏的吳城古堡臥虎展尾潛伏;南有四大名山和“五八”上水工程祥云對照;北有金雞峻嶺及寺崖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籠罩。呈現出望峽洞窟,山原相目的意境。 隴東農耕民俗文化村隴東農耕民俗文化村座落在小崆峒北門內,一座典型的隴東崖莊院落,背原面山向陽,崖背一磚到頂,窯洞排列整齊,院落雅致靜謐,花園繁花似錦。大門外右側因勢修建一座高廈,另具匠心,增加了窯洞民居的層次和對襯,顯得和諧而有情趣。院中央矗立一尊公劉巨像,懷抱谷穗,盤髻飄髯,目視遠方,面帶微笑,睿智而安詳,似勞作歸來,又似佇立籌謀。公劉是奠定周王朝基礎的部落首領,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山之祖。公劉塑象是隴東民俗文化村點晴之筆。 巴家嘴水庫大壩巴家嘴水庫大壩位于西距西峰15公里、黃河第三級支流的蒲河中段的巴家嘴,是一座高74米,長539米,底寬404米,頂寬6米的巨型黃土大壩,被稱為“亞洲黃土第一壩”的巴家嘴水庫大壩。 東湖公園東湖公園是慶陽市的一處大型綜合型游樂場所。位于西峰區九龍路北段繁華地段,占地約458.01畝,內有峰、湖、亭、橋觀賞景點和水、陸、空等游樂設施。東湖公園始建于1988年,1992年初具規模,1993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其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2014年底作為全開放式城市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俗博物館隴東民俗博物館地處西峰南郊慶陽農耕民俗文化村風景旅游區,是慶陽唯一的一個專門搜集、整理、挖掘、陳列隴東民俗文物的機構。展覽館建設突出了當地傳統的地坑院式民居風格,由十八孔窯洞組成,建設面積3600平方米。新興園新興示范園(簡稱新興園),位于西巴公路沿線,后官寨鄉溝畎村,距西峰城區10公里,總占地面積2000畝,是西峰區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集休閑度假、風情旅游、餐飲住宿于一體的大型自然生態園區,建成窯洞賓館、別墅、噴泉、游泳池、垂釣中心、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網球場、射擊場、桑拿洗浴、會務接待多功能健身、植物園、森林公園、圍獵場、動物園等項目。
著名人物編輯西峰區著名人物有:何占鰲、王庶、張玉珍、張孝友、米萬鐘、劉養鋒、李彥仙、劉桃兒、任國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