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縣名。 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端,東臨徽縣、成縣,南依武都區、康縣,西與西北與禮縣交界,東北接禮縣、天水秦州區。 面積1861平方公里,人43.4017萬人(2010年),轄9鎮11鄉 ,384個村委會,10個社區居委會。 西和縣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先后年被評為“中國半夏之鄉”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物產有半夏、西和麻紙、花椒等。[5-7] 有仇池山、伏羲崖、晚霞湖等旅游景點。行政區劃編輯
截止2014年8月,西和縣轄9個鎮、11個鄉: 鎮: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姜席鎮、石峽鎮、洛峪鎮、馬元鎮、大橋鎮、西峪鎮;(注:西峪鄉、大橋鄉、馬元鄉2014年8月撤鄉設鎮 )鄉:石堡鄉、蘇合鄉、盧河鄉、興隆鄉、稍峪鄉、曬經鄉、十里鄉、蒿林鄉、太石河鄉、六巷鄉、西高山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西和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西秦嶺南側,系長江流域西漢水上游。東臨徽縣、成縣,南依武都、康縣,西北與禮縣交界,東北與禮縣、天水秦州區接壤。面積為186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屬梁峁溝壑區,地表起伏平緩,土質肥沃,東南屬嶺南山林區,峰巒疊障,山嶺陡峻。境內平均海拔1692米。
氣候
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4℃,平均無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為184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533毫米。
水文
西和縣境內有西漢水、漾水河等有大小河流8條,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西和縣境內主要為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 ,有大小河流8條,地下水資源約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西漢水西和縣有鉛、鋅、銻、銅、鐵、金、銀、大理石、石灰石、水晶石、硫磺及油頁巖等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截止2008年,鉛鋅礦探明的儲量為3350萬噸,金屬量264萬噸,屬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西成鉛鋅礦帶向西延伸部分;銻礦已探明儲量為520萬噸,金屬量15萬噸;黃金資源散布全縣。
植物資源
西和縣境內有亞熱帶、溫帶、寒帶樹木1000多種。截止2008年,西和縣森林覆蓋率41%,面積為1100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中藥材以半夏、紅芪、黨參、大黃、當歸、柴胡、西貝母為主的約1000多種,種植面積5.4萬畝;薇菜、蕨菜、木籠頭等食用藥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種。
動物資源
西和縣境內有包括大鯢(娃娃魚)、紅腹錦雞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在內的野生動物300多種。
民族
西和縣有漢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滿族、朝鮮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錫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綜述
西和城市廣場——伏羲雕像2010年,西和縣生產總值為16.5億元,比2009年增長13.3%。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35億元,比2009增長7.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2億元,比2009年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95億元,比2009年增長16.4%。西和縣人均生產總值4308元,比20009年增加668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4:25.5:48.1。 2011年,西和縣生產總值19.12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1.86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為26.36:25.46:48.18。 2012年,西和縣生產總值為23.56億元,同比2011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50.0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6.5%;大口徑財政收入2.6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0.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6元,同比2011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00元,2011年增長41.3%。 2013年,西和縣全生產總值為27.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億元,比2012年增長6.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9億元,比2012年增長22.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2.4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69.21億元,比2012年增長40.4%;大口徑財政收入為3.2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9.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5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8元,比2012年增長39.9%,城鄉差距較大。 2014年,西和縣深入貫徹“433”發展戰略,以全面深化改革統攬全局,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縣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穩步增長。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7.5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042.9元和3667.8元。
第一產業
西和縣總面積1861平方公里,耕地60.21萬畝。2012年,西和全縣農作物總面積91.33萬畝,產量27.14萬噸,糧食、主要經濟作物和特色作物;畜禽飼養量達到99.6萬頭(只),牛存欄1.31萬頭、羊存欄2.81萬只、生豬存欄6.56萬頭、雞存欄42.73萬只,牛出欄0.82萬頭、羊出欄1.21萬只、生豬出欄8萬頭、雞出欄36.28萬只,肉蛋奶產量達到10900噸;養殖水面260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47.6噸;農機總動力達到19.6萬千瓦。2012年,西和縣完成新增土地流轉面積9000畝。全縣有產業化龍頭企業6個,農產品加工率25%;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共106個。
第二產業
西和縣工業有水泥、化工、農機、食品加工等,有鉛、鋅、銻等礦藏。 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56億元,比2009年增長45.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5億元,比2009年增長68%;產品銷售收入3.58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7.6%,實現利潤1933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3.5倍,實現稅金2957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6.5%。生產銻錠1631噸,同比2009年下降5.8%;電力供應量13878萬千瓦時,同比2009年增長13.1%;水泥19500噸,同比2009年下降56.7%,鉛精礦含鉛量7315噸,同比2009年增長44.9%;鋅精礦含鋅量32209噸,比2009年增長55%。 2013年,西和縣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9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戶、民營企業41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億元,比2012年增長25.4%。 完成了5個污染源廢水治理工程。成立石堡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管委會。
第三產業
西和縣體育館鳥瞰2010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274.54萬元,比2009年增長18.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365萬元,比2009年下降16.8%;郵政業務總量796.54萬元,比2009年增長48.6%;移動業務總量5487萬元,比2009年增長18%;聯通業務總量1629萬元,比2009年增長6.6%。2010全年接待旅游人數24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37.8%。旅游綜合收入4817萬元,增長66.1%。 2012年,西和縣年接待游客24萬人,創旅游綜合收入4817萬元。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家電下鄉”,新建改造鄉村農家店185家,覆蓋了全縣95%的鄉鎮和48%的行政村;銷售家電下鄉產品5049臺(部),落實家電下鄉補貼資金107.6萬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41.9億元,貸款余額達到13.5億元。 2013年,西和縣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2.4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2%。 2013年全縣共接待游客52.5萬人,創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西和四中2010年末,西和學??倲?87所,專任教師3763人。在校學生數82064人,其中:小學在校生52849人,普通中學在校人數2921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18%,其中:女童入學率99.16%。初中升學率達到57.3%,全縣高考本科上線率達11.6%,高職以上總上線3146人,上線率82.12%。
科技事業
2010年,西和縣共投入科技資金68萬元。其中,科技三項費用20萬元,新上科技項目10項,實施項目10項,取得成果10項;舉辦科技培訓班60期,培訓人數76000人次;專利申請量6件,授權1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250萬元。
文化事業
截止2010年,西和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360場,觀眾達28萬人。
醫療衛生
2010年末,西和縣有醫院2個,衛生院23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防控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醫院、衛生院擁有病床位860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91人,鄉鎮衛生院擁有病床位449張,衛生技術人員289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西和縣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7.6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量1794件;檔案館1個。 截止2011年,西和縣公路總里程達1234公里。330千伏和110千伏變電所各1座。沼氣池1.9萬座,梯田6.4萬畝,開發土地0.6萬畝,安全人飲工程41處。
歷史文化編輯文化
乞巧文化
西和乞巧節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于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捌蚯伞笔窍蛏耢`討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討,巧則指心靈手巧或有巧思妙想。西和“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歷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西和縣乞巧活動,源于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據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于后代??椗膫髡f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于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西和乞巧節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西和乞巧節啟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期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與婦女發展國際論壇于2014年8月1日在北京舉辦。[26-28] 其他文化:秦文化、始祖文化等。
習俗
西和主要習俗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主要有春節的拜年、元宵的社火、二月二的種子、清明的燒紙、端午的艾蒿手鏈、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實、臘月的冰塊等。
物產
西和最主要物產有:半夏(西和有“半夏之鄉"之稱) 、花椒(唐朝時為貢品) 、西和麻紙等 。
美食
杠子面、鍋盔、面皮、麻燒餅、洋芋丸子、漿水面、罐罐茶、散飯魚、涼粉、揪片、火燒子、小火鍋 、洋芋角、漏魚子 、莜麥粥 、咂桿酒 、長面 、醪糟。
榮譽
中國甘肅網8月15日訊 據甘肅經濟日報報道 日前,全國新一輪重點鎮名單公布,西和縣的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三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據了解,入選全國重點鎮的條件包括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6項。入選的重點鎮將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獲得扶持。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還將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