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自治縣成立于1965年3月5日,是云南省佤族聚居邊境縣,普洱市(原名思茅,2007年改名)轄縣,位于省境西南部,西與緬甸為鄰??h城距省會昆明625千米 ,距普洱市225千米;與緬甸佤邦接壤,國境線長89.33千米。 2010年西盟縣總人口為9.1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8.39萬人。2013年,西盟縣實現生產總值(現價)78683萬元,較2012年增長13.3%。
西盟地區西漢時屬哀牢地。東漢、蜀漢、兩晉時均為永昌郡地。唐南詔時為銀生節度地。宋大理國興起時為倮黑部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屬鎮康路。泰定三年(1326)改屬木連路。天歷元年(1328)改屬順寧府。明萬歷十三年(1585)屬孟連長官司。清康熙十四年(1675)屬孟連宣撫司。光緒十四年(1888)改屬鎮邊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鎮邊直隸廳改稱鎮邊縣,屬鎮邊縣轄。民國十八年(1929)設西盟區。民國十九年(1930)設西盟縣佐。民國二十二年(1933)西盟區治所駐芒東,隸屬瀾滄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改稱西盟鄉,治所駐拉巴,隸屬瀾滄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設立西盟區政府,治所駐拉巴,隸屬瀾滄縣。1951年1月,原西盟區分設西盟、拉巴兩個區,西盟區政府駐西盟老寨,隸屬瀾滄縣。1956年6月17日,成立西盟佤族自治縣籌備委員會,隸屬思茅專區。1965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人民政府),隸屬思茅專區(地區)至今。1965年,西盟縣共有1鎮7區33鄉。西盟鎮、馬散區、新廠區、中課區、僳僳區、勐梭區、翁嘎科區、岳宋區。1988年,區改鄉、鄉改村,西盟縣劃為7鄉1鎮,35個行政村公所,1個村級辦事處。 2015年,西盟縣轄5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勐梭鎮、勐卡鎮、中課鎮、新廠鎮、翁嘎科鎮、力所拉祜族鄉、岳宋鄉,共有3個社區、36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編輯2006年,西盟縣轄2個鎮、5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勐梭鎮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勐梭;勐梭、里拉、秧洛、班母、王莫、他郎。鎮政府駐勐梭大寨。勐卡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勐卡;西盟、莫窩、馬散、永幫、永業、莫美、班哲。鎮政府駐西盟寨。 翁嘎科鄉轄5個行政村:英臘、英候、龍坎、班弄、班岳。鄉政府駐莫立下寨。
力所拉祜族鄉轄5個行政村:力所、南亢、王雅、左擴、圖地。鄉政府駐力所。
岳宋鄉轄3個行政村:岳宋、曼杏、班帥。鄉政府駐翁濃。
新廠鄉轄5個行政村:新廠、代格拉、永廣、窩羊、阿莫。鄉政府駐永阿郎。
中課鄉轄5個行政村:中課、嘎婁、永不落、班箐、窩籠。鄉政府駐中課大寨。環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西盟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處東經99°18′~99°43′、北緯22°25′~22°57′之間。東、東北、東南環接瀾滄縣,南與孟連縣接壤,西、西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89.3千米,國土面積1353.57平方千米。
地貌
西盟佤族自治縣地處怒山山脈南段,屬中高山峽谷地帶。主要有西盟山脈、拉斯龍山脈、盤龍山脈,均為南北走向。地形復雜,西盟縣除勐梭鎮有一塊3000余畝的河谷川壩外,其余均為山區。境內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
水文
西盟縣河流屬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條,主要河流有庫杏河、勐梭河、新廠河,河流交叉分布,呈樹枝狀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
氣候
西盟縣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濕氣流影響,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于相對高差達1869.9米,立體氣候明顯,降水量豐富,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最高年(1991年)達3426.7毫米。年平均氣溫15.3℃,無霜期319天。年均日照2204.7小時,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31.8千卡。風速年平均2.5米/秒。夏秋季節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節雨量偏少,占9.9%。
自然資源編輯林業資源
截止2009年,西盟縣森林覆蓋率為57.93%,植被主要有季節性雨林、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等。西盟縣林地面積85.16萬畝,占土地面積41.9%。樹種類有40多料100多種、以殼斗科樹種為主,其他還有山茶科、楝科、榆科、太戟科等。其中草藥399種、蘊藏量約123萬千克。
生物資源
截止2009年,西盟縣有懶猴、青猴、黃猴、虎、熊、豹等數十種獸類和近百種鳥類、數十種蛇類及水生類動物。 截止2009年,西盟縣含有苔蘚類1種,蕨類植物16種,裸子植物2種,被子植物380種。
水資源
截止2009年,西盟縣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庫杏河等,屬薩爾溫江水系。 西盟縣的水資源均為淡水資源,主要以江河水、湖泊水為主,并有一定的地下水,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95 萬立方米。境內河流河道短促、水流湍急、落差大,據統計,西盟縣水資源總量18.0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產水量135.9萬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1.96萬千瓦,僅開發0.48萬千瓦。
礦藏資源
西盟縣有錫礦、富銀鉛鋅礦、鎢礦、金礦、錳礦、螢石礦、大理石礦、稀有稀土礦、綠柱石(鈹礦)、黃玉等。1986年,國際礦物協會和礦物命名委員會對發現的一種磷和鉍六方晶系礦物定名為“西盟石”。
土地資源
截止2009年,西盟縣國土總面積203.02萬畝,可耕地72.5萬畝。地帶性土類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非地帶性土類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0年西盟縣總人口為9.1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8.39萬人,占總人口的91.90%。其中,佤族人口為6.29萬人,占總人口的68.87%。
民族
2010年西盟縣少數民族人口為8.39萬人,其中,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8.87%, 其他民族還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3年,西盟縣實現生產總值(現價)78683萬元,較2012年增長13.3%(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874萬元,較2012年增長7.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514萬元,較2012年增長24.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295萬元,較2012年增長12.3%。單位GDP能耗下降2.6%。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18萬元,較2012年增長20.2%。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83829萬元,較2012年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4元,較2012年較2012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3806元,較2012年增長20.9%。
第一產業
2013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23.8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100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2.2%。秋冬農業開發7.3萬畝,較2012年增長24.8%,完成100畝特色養生蔬菜基地和100畝標準化淡水養魚項目建設。西盟縣生豬存欄55167頭,較2012年增長11.6%;出欄45992頭,較2012年增長5.5%。大牲畜存欄17548頭,減少4.2%;出欄5584頭,較2012年增長9.7%。禽蛋產量311噸,較2012年增長91.3%;肉類總產量3947噸,較2012年增長6%。西盟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現價)44555萬元,較2012年增長7.4%。 2013年組建冬瓜豬養殖協會4個,引進冬瓜豬加工企業1家,完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個。西盟米蕎種植面積2.7萬畝,產量155.2萬公斤,較2012年增長4.6%。西盟縣橡膠面積24萬畝,開割8.4萬畝,產量730萬公斤。建設標準茶葉初制所4個,實現茶葉產量2373噸。累計種植咖啡1.5萬畝,產量450噸。新植甘蔗1.01萬畝,累計種植核桃1.27萬畝,造林3.49萬畝。
第二產業
2013年西盟縣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514萬元,較2012年增長24.3%。引進普洱鴻森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種植紅豆杉3500畝。重點扶持云南安得利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開展石斛、天麻、重樓等名貴中藥材的林下種植,累計完成投資5000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西盟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3.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9.8萬元,較2012年增長13.8%。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1657.9萬元,較2012年增長49.1%。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37億元,比年初增加1.45億元,較2012年增長10.4%;各項貸款余額5.6億元,比年初增加8689萬元,較2012年增長18.2%。保險業完成業務收入1563.6萬元,較2012年增長2%;理賠支出438.7萬元,較2012年增長14.8%。2013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5.46萬人次,較2012年增長48.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3億元,較2012年增長37.24%。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07年,西盟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1所,教學班級453個,在校中小學生及幼兒15411人,其中: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6所(新增中課中學),普通中學初中在校生413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8人;職業中學1所,職業中學初中在校生823人,職業高中在校生162人;小學58所(完小37所,初級小學10所,一師一校點11個),教學班級319個,在校生9252人;幼兒園4所(教育部門辦幼兒園2所,民辦幼兒園2所),在園和在學前班幼兒517人;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負責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短期培訓。西盟縣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3.57%,輟學率2.68%,初中三年完學率73.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9%,輟學率0.9%,小學六年完學率98.55%;3—6周歲兒童入園(班)率26%。 西盟縣有教職工1252人,其中:專任教師1015人,代課教師及臨時工100人,工勤人員99人,其他38人。西盟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校舍114271平方米,生均校舍7.41平方米;有危房面積21516平方米,危房率18.83%。
醫療衛生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完成西盟縣9個定點醫療機構新農合軟件升級,國債項目縣人民醫院住院樓建設工程,于5月12日通過縣級驗收,西盟縣共有91320人次獲得新農合醫療補償,共支出基金349.96萬元,占本年度籌集資金(988.148萬元)的35.42%;占本年度可使用資金(1095.125萬元)的31.96%。 2010年上半年西盟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 (包括住院正常分娩)2153人次,住院總費用386.22萬元,住院補償費用為241.53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69.02%),次均住院減免費用為1121.83元/人次,其中:住院正常分娩減免人次212人,住院正常分娩總費用15.32萬元,正常分娩減免8.48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2.42%)。門診減免89167人次,門診總費用為266.45萬元,門診減免費用為108.42萬元(占基金支出總額的30.98%),次均門診減免費用為12.16元/人次。
基礎設施
2013年西盟縣規模以上在建項目44項,形成固定資產投資66548萬元,較2012年增長43%。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15.85公里,啟動8個建制村通村硬化項目建設。永不落中型水庫開工建設,班岳小(一)型水庫建設有序推進。南康河二級電站實現并網發電。
社會保障
2013年,岳宋鄉整鄉推進項目通過市級驗收,實施8個村70個村民小組省級重點村項目,完成投資1050萬元。完成扶貧安居、易地搬遷民房建設370戶。實施8個財政扶貧獎補資金整村推進項目,完成投資892.37萬元。完成上海對口幫扶的產業項目和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任務,完成投資879萬元。發放扶貧貼息貸款3000萬元,貼息150萬元。 2013年西盟縣新增城鎮就業328人、再就業50人,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發放養老金1390萬元,2013年發放各種救助救濟金8102.3萬元。
水利工程
2013年西盟縣完成“五小水利”建設310件。建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36件,解決6000人3598頭大牲畜的飲水安全問題。
文化事業
電影《阿佤山》在第五屆英國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榮獲“優秀原創故事片獎”、“最佳民族電影”2個獎項,啟動岳宋永老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辦2013年中國佤族木鼓節、新米節、拉祜族葫蘆節等系列活動。被列為全省第一批20個旅游型城市綜合體建設縣。
歷史文化編輯地方特產
西盟佤族自治縣特產西盟石,水酒、檳榔、筍干。僳僳拉祜族鄉的“盟山云霧茶”。
宗教活動
佛房新米節佛房新米節是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戶戶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頭人收集攏后,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房鳴炮三響,拜祭月亮佛爺詠經直達通宵。 祭祀大石馬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敲鑼打鼓,臺著祭供品,吹著蘆笙到大巴馬機會拜祭大石馬。每年臘月十五,是佛房開印節,佛祖大印平時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見。開印節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來,擺到神臺上讓大家都能看到。參加開印節活動的佛爺、教徒、各族群眾歡慶歌舞,統一休息一天。賧佛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賧佛節。這天,各村群眾從四面八方前來西盟佛房賧佛,所來之人都必須帶一份禮物作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后,在佛房大院廣場跳舞娛佛?;顒映掷m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關印節農歷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關印節。這天,各村寨歌舞娛樂休息一天,過關印節。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畢,佛祖收起佛印,然后那出一些谷種和糯米粑粑分贈給拜祭的眾人,并由佛房出資殺豬、磨豆腐、做飯招待拜佛眾人一餐,關印節結束。
民俗風情
拉祜族——哈巴節哈巴,即拉枯語"月亮節",也稱"祭月節"。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
西盟縣聲:"月亮快出來——"、"月亮出來啰——"。這時,一輪明澄澄的圓月在人們的千呼萬喚中徐徐爬上了山頂。人們帶著新米、干巴、煙葉、新鮮瓜果、甘蔗等祭品擁向佛房進行集體祭月活動。"扒母八"〈佛爺〉在佛房內掛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繪有月亮的圖形,下方設一張大供桌及香燭蠟臺。祭月的人將祭品獻于供桌上,點香燭、燒紙錢,對月亮圖形跪拜叩首,聽佛爺頌經祈禱。拉祜族集體的祭月活動結束后,便開始了各家各戶的祭月。人們將裝滿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崗上,在老人的帶領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將新米、銅鍋酒灑向天空。人們圍著蔑
拉祜族桌,吹響蘆笙,跳起擺舞,歡慶豐收的喜悅。年輕人往往玩到東方發自才依依不舍地向月亮告別。臨走時,一人拿一個梨,象征與豐收幸福永不分離。祭月節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拉祜族剛進入農耕時期,種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黃一片,眼看豐收在望,沒想到夜里全被野獸吃光了。人們傷心地流淚。第二年,有人將谷穗掛在房屋外,大聲呼喚月亮神出來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晝,野獸再不敢出來。后來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舉行祭月活動,祭月節就流傳了下來。司崗里司崗里”是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傳說,“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
西盟縣”就是從巖洞里出來, 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縣岳宋鄉南錫河對面緬屬巖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崗里”歷史傳說梗概是,遠苦的時候,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里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來雀鑿開巖洞.老鼠引開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賭勝不讓人走出山洞的大樹,人類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樂業、休養生息……這是司崗里的大體意思。要詳細的講,就很多很長??偠灾?,“司崗里”的傳說,就是人類歷史的源頭過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崗里”處剽牛祭祀。紀念“司崗里”。藤索橋藤索橋,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橋梁,過去用結實粗大的樹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柵欄,中間搭上幾優木頭相互連接建成。西盟南康河、錫古河、南錫河、南卡江上都有這一類橋梁。 木鼓房佤語稱木鼓為“克羅”,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是我國56個民族中特有的一個鼓種,是母系氏族社會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佤寨每逢木鼓節、新火節、新水節、新米節等宗教節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娛樂的習俗。 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視為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是萬能之神莫偉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護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禱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豐收、人畜興旺;二是用于報警,山寨發生火災或外來侵犯等緊急事件時,敲響木鼓報警,召集寨人應急,保護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娛樂。每個村寨至少有一個木鼓房,有的桂冠一個族姓就設一個木鼓房。因此,有的一個村寨就有多個木鼓房的現象。過去,佤族獵人頭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頭的人頭樁,1958年以后,國家禁止獵人頭祭木鼓,用畜、獸頭取而代之。佤族民居佤族民居為竹木結構、草屋頂“桿欄”式建筑,樓上住人,樓下堆柴禾或養畜禽。佤族民居因生活的地域或支系不同而在房屋裝飾上有所區別。 風景名勝編輯佤山游天然溶洞西盟的天然溶洞有多處,
天然溶洞常有人去探險游覽的有莫窩溶洞和歹格拉溶洞、窩阿溶洞、芒杏溶洞,洞內有奇形怪狀的石筍、石柱、灘狀巖。莫窩溶洞位于縣城59公里處,窄處只能容一人通過,寬處則可容納幾百人至上千人,里面有滴水、溪流,沒有光源。入內須作好充分準備,自帶照明,三五人同行,一路作識標記,避免迷路。歹格拉溶洞,只要順河走,就不會迷路,按一般速度,行走游覽15至30分鐘就可以通過。洞里洞外,皆有景致,困蝙蝠特別多,亦稱蝙蝠洞。水上游樂─南錫河最佳游覽河段是岳宋與緬甸183界樁至南錫河與南康河交匯處。再往下便是南卡江,南錫河是中國與緬甸的界河。前往劃筏游覽,需辦有關手續。木依吉神谷景區木依吉景區主要景觀有“榕樹”、“木依吉神像”、“巖畫”、“人頭樁”、五“神潭”等。位于西盟縣城城南、勐梭龍潭附近的密林中。距縣城約五公里。 里坎瀑布位于西盟縣東北,勐梭鎮里坎寨子附近,距縣城約5公里。 勐梭龍潭勐梭龍潭為天然淡水湖泊,湖面海拔1170米,近似蘑菇狀,面積580畝,蓄水量500萬立方米,最深37米,平均深度11.5米,年平均水溫23度。主要景觀有:麂子窩、圣水、蟒蛇谷、龍摩爺、盤須巖、祈雨洼、將軍呤、猴子崖、多情樹、仙石凹、賧佛山、千指樹、樹包石、相思樹、聚友灘、緬寺、觀碧亭、王冠蕨等。 龍摩爺“龍摩爺”為佤語發音,意為圣地,相傳是眾神靈的聚集地。龍摩爺是佤族朝拜神靈,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 永克洛“永克洛”是佤語,為“木鼓房”或“木鼓寨”之意。在這里,可以看到佤族“門神守護者”雕像、聳立的牛頭樁、剽牛樁、藤索橋和神秘的人頭樁。進入“永克洛”后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木鼓群落和天下第一大木鼓,這里還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紀念碑?!栋⒇羧嗣癯赂琛穭撟髟从谪糇迕耖g的民歌《白鷴鳥》,2002年被定為西盟佤族自治縣縣歌。 馬散水庫曾名為紅衛水庫,是各弄公海河的源頭,距西盟老縣城11公里,距娜妥壩6公里。永廣水庫位于歹格拉后土昂洛山與土朋伐山之間的山頂上,鄰近國境線,緊挨一片原始森林,進入森林需帶指南針,否則容易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