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東北部。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是由清代建造的“綏遠城”俗稱“新城”而得名。全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55平方公里,農區和山區645平方公里。北面和東面以大青山為分水嶺,與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和烏蘭察布市交界,南面與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接壤,西面與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毗鄰。2013年全區總人口58萬余人,有漢、蒙、滿、回等30個少數民族,是滿族聚居區。
位置
新城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北面和東面以大青山為界與武川縣和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隔山相望,南與賽罕區接壤,西與回民區毗鄰。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11°35′——112°5′,北緯40°48′——41°7′。新城區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55平方公里,農區和山區645平方公里。
地形
新城區東西長40.5公里,南北寬37.4公里。轄區地形主要由山地、山前沖積扇地和平原三部分構成,山區約占新城區面積的60%。大青山在區境內東西長約40.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最高海拔為2149.5米;城區系大青山南麓山洪沖積扇平原,平均海拔為1050米。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豐富,山區形成灰色森林土、灰褐土;丘陵多為栗褐土、灰色草甸土、草甸沼澤土、粗骨土;平原是洪淤栗褐土、砂石土等?;疑滞?、灰褐土腐植質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較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氣候
新城地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特點是:春季風多雨少,升溫快;夏季濕熱多雨,降水量集中;秋季短促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較長,干冷少雪。年平均氣溫6.7
呼和浩特新城區
℃,山區比平原低2—3℃;冷熱變化劇烈,夏季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8.5℃;冬季平均氣溫-7.4℃,極端最低氣溫-30.5℃。年平均降水量為397.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為130.6毫米,山區降水量多于平原,年降水量的60—70%在夏季,多集中在7、8月份。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2862.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5%,多集中在3—5月。霜凍在春秋兩季出現,春季終霜遲,秋季初霜早。平原無霜期在121—150天,山區在90—100天。春冬季多西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
行政區劃 編輯
2013年,新城區設1鎮、8個街道辦事處,24個村民委員會、48個社區居委會。
自然資源 編輯
水源
境內的地表水資源較少,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較大的溝河有6條,水源多為雨季溝谷的匯流水,部分來自山泉,只有汛期水量大而集中,平時只有少量的山泉水,有時斷流。境內的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淺水一般埋深在40米以內,深層承壓水埋深在60—120米之間。
礦產
金礦,集中在境內的面鋪窯溝、奎素溝、小井溝、野馬圖村北的各條小溝內,還有哈拉沁、哈拉更溝黃金儲量也較富集。
鈹礦(綠柱石),大青山東段古路板溝卯獨沁一帶富含鈹礦,伴生有白云母、褐簾石、鈮鉭鐵礦,該礦含偉晶巖脈寬3—4米。
鐵礦,主要分布于保合少鄉黃花窩鋪、古路板一帶。黃花窩鋪鐵礦床位于黃花窩鋪村附近,在呂梁晚期花崗巖中,含鐵石英透鏡體長250米、寬15米,礦石以磁鐵礦為主,質地堅硬,屬沉積變質型礦床。遠景儲量5.25萬噸。
銅礦,主要分布于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及面鋪窯溝的碌碡灣,品位較低,礦脈分散。
白鎢礦,分布于古路板溝的水磨、帳房,奎素溝的東溝、西溝以及面鋪窯村以北等地區。在大東溝口上卯獨沁,特別是奎素東溝與奎素西溝較為富集。
煤礦,大青山含煤地層較豐富,煤質屬瓦斯煤及結焦煤。煤層最厚處為1米,最薄處只有1厘米。
大理石礦,主要見于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古路板溝和面鋪窯溝一帶。
花崗巖,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在面鋪窯溝、奎素溝、古路板溝均有分布。
大理巖,僅見于哈拉沁溝。礦床位于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的頂部。為白云質細粒結晶大理巖,礦體厚度在15—116米之間,探明C+D級儲量為2195.5萬噸,屬中型礦床。該礦床為呼市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粘土礦,分布在保合少鄉東南的惱包、莊子、水泉、大窯等地,該礦儲量較大,主要用于磚瓦制作。
建筑用砂石礦,分布于大青山前坡沖積扇地,毫沁營鎮為多。礦床為第四紀沖洪、積砂礫層。主要用作混凝土原料,儲量較為豐富,是呼市地區建筑用砂石的主產區。
動物
大青山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境內的鳥類和獸類動物資源較為豐富。
豢養動物,牛、馬、羊、騾、驢、豬、狗、兔、鴨、雞、駱駝、鹿等。
野生動物,根據生物工作者調查,境內有野生動物29種,鳥類140多種。
動物有:豹、雪豹、狼、狍子、野兔、狐貍、獾子、黃鼬(黃鼠狼)、松鼠、花鼠、社鼠、盤羊、青羊、大林姬鼠、巢鼠、艾虎、狗獾、赤狐、刺猬、草原黃鼠(又稱野地黃鼠)、五趾跳鼠、麝鼴、中華鼢鼠、長爪沙鼠、子午沙鼠、黑紅倉鼠、大倉鼠、蜥蜴、蝙蝠等。
鳥類有:杜鵑、三道眉、草鵐、灰尾斑鳩、山噪鹛、黃腰柳鶯、極北柳鶯、斑啄木鳥、褐頭山雀、大山雀、鷦鷯、蘆鵐、褐嘴雀、寒鴉、歐夜鷹、貓頭鷹、雀鷹(鷂子)、喜鵲、麻雀、燕子、布谷鳥、石雞、環雉、山斑鳩、巖鴿、鴻雁、豆雁、斑嘴鴨、紅尾鴝、藍歌鴝、紅脅藍尾鴝、紅點頦、黃喉鹟、赤頸鶇、白腹鶇、斑鶇、蟻鴷、斑翅山鶉、百靈鳥、灰喜鵲等。
植物
大青山陽坡樹木稀疏。陰坡植被茂盛,生長著以白樺為主的茂密的天然林。半陰坡布滿了以胡榛為主的灌木叢。境內有各類植物約1000余種。
栽培植物:
(一)山前主要品種有:玉米、小麥、高粱、谷子、黍子、馬鈴薯、綠豆、蓮豆、煙葉、大蔥及各類蔬菜;近幾年塑料大棚蔬菜,以及各種觀賞花卉逐年增多。
(二)山中主要品種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蕎麥、蠶豆、菜籽、胡麻、碗豆等。
(三)人工栽種植物有:榆樹、針葉松、沙棘、山杏、黃太平、123、蘋果、葡萄、油松、落葉松、側柏、楊樹、柳樹、檸條、沙打旺、沙柳、苜宿草等。
野生植物:
(一)按用途有藥用植物:甘草、黃芪、防風、黃岑、赤勺、蒼術、遠志、麻黃、知母、枸杞、人參等40多種。油用植物:山杏、蒼耳、文冠果、芝麻菜、野亞麻等。纖維植物:芨芨草、蘆葦、香薄、龍須草、馬蓮等。果類植物:酸棗、酸刺、豆姑娘、酸梨、面果子、山葡萄、歐梨兒等。淀粉植物:稗草、沙蓬、狗尾草、野燕麥、草麥等。
(二)按地區分布:山地草甸主要生長冷蒿、萬年蒿、柴胡、金露梅等;山地森林半陰坡主要生長油松、白樺、山楊等混生林,繡線菊、山刺玫、山楂等灌木,苔草、蒼術、委陵菜、百里香等草本植物;山地灌木叢主要生長虎榛子、黃刺玫、蒙古莢蓬、柏扁桃等;山地草原主要生長百里香、冷蒿為主的多年生雜草和小灌木,還有隱子草、牛枝草及其它半灌木和多年生草類;丘陵草原主要生長虎尾草、畫眉等低矮植物;平原地帶多生長米蒿、沙蒿等蒿類植物,蘆草、沙蓬等尖葉類植物和車前子等闊葉植物,燈碗花、刺黎等藤蔓類植物和菌類(菟絲子、麻莎菜)植物,以及苔蘚類植物、毛莨科植物,落葉松、檜柏、柳樹和各種果樹等植物。
人口民族 編輯
據新城公安分局人口年報統計,2011年末新城區總戶數為128464戶,比上年增加3812戶;戶籍總人口為367522人(下同),比上年增加62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7257人??側丝谥校耗行詾?83044人、女性為184478人,男女性別為100:100.8。
在戶籍總人口中:共有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數74792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0.4%。
另據新城區計生局統計:2011年末,新城區常住人口為374308人、流入人口為178838人,2011年新城區總人口為553146人,比上年減少19450人。其中:常住人口減少43993人、流入人口增加24543人,人口密度為790人/平方公里。
名勝古跡 編輯
新城區主要的名勝古跡有大窯文化遺址、古長城遺址、塔布羅陀漢墓及塔利古城、紅山口摩崖雕刻、公主府、將軍衙署、新城鼓樓、阜安門遺址、阿王府、滿族民居、成吉思汗影視城等。
呼和浩特體育場
新城區主要的教育基地有革命老區、內蒙古革命烈士陵園、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多松年故居、新城區國防教育中心、新城區素質教育基地等。
歷史名人 編輯
新城區地域歷史名人和革命先驅輩出,主要有阿勒坦汗、云丹嘉措、貽谷、吳長庚、榮祥、多松年、佛鼎、姚喆、高鳳英、楊植霖、黃厚、李致方、關和璋、孟紹、汪宇平、孫英年、蓋山林。
文化風俗 編輯
新城區以蒙、滿、漢為主的各族人民在新城區創造出了多彩豐富的民族風情。
從歷史上講,新城區的蒙古族主要以土默特部為主,自十六世紀初定居土默川以來,形成了圖特的風俗習慣;同時,新城區又是滿族聚居區,自乾隆中葉起,準許八旗官兵攜帶家眷長期駐防,此后大量滿族居民便逐漸定居綏遠城,呼和浩特地區的滿族人民依然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民族風俗;古路板的二月二龍燈節更是延續了三百多個春秋。
保和少鄉古路板村是一個蒙漢聚居的村莊,每年農歷二月兒都要舉行一次頗具規模的民間龍燈節,龍燈節持續三天,主要有繞九曲、唱大戲、廟會交流三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