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所轄的一個縣。忻城縣原屬柳州地區管轄的縣份,2002年12月28日起屬新成立的地級來賓市管轄,位于廣西中部,紅水河下游,東經108°24′-109°06′,北緯23°40′-24°23′,東南臨來賓市興賓區、合山市,西依河池市都安縣,南接南寧市上林縣,北連宜州市,東北靠柳州市柳江縣,西南接壤南寧市馬山縣。東西橫距71公里,南北縱距79公里??h城距柳州市117公里,距來賓市130公里,距首府南寧市206公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沛,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年均無霜期340天,物產豐富。全縣總面積2541平方公里,轄5鎮8鄉,130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3萬人,有壯、漢、瑤、仫佬、苗、回、滿等15個民族, 其中壯族人口占89.98%。是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忻城縣桑苗忻城縣,先秦以前屬百越之地。秦朝統一嶺南后(公元前214年),屬桂林郡地,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漢初,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南越國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屬郁林郡,郡治布山縣(今貴港市境)。三國,吳孫皓鳳凰三年(274年)分郁林郡置桂林郡,縣境屬桂林郡所轄。晉朝因之。 南北朝時期,齊朝改置為騰溪縣,屬桂林郡管轄;梁、陳二朝這里都沒有置縣,屬龍州馬平郡地。 隋朝,仍沒有置縣,屬始安郡地。 唐朝貞觀初置忻城縣,為芝州治;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忻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芝州,屬桂州都督府;五代因之。 宋慶歷三年(1043年)以羈縻芝州、歸思、紆州地合并置忻城縣,屬廣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轄,宣和元年(1119年)屬右江道慶遠軍,咸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慶遠路安撫司,十六年改屬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改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屬慶遠府,二年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又改屬慶遠府,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縣為土縣。 清朝,隸屬關系因之,土縣由宜山縣承審。宣統二年(1910年),其地歸入宜山縣,劃分為宜山縣第十一區(即外堡,包括今縣屬大塘、思練鎮和安東、果遂鄉地域) 和第十三區(即內堡, 包括今城關鎮、寧江、新圩鄉和紅渡鎮的渡江、六納、六鐵3個行政村以及宜山縣屬的福龍鄉大部分地域在內),但仍稱忻城土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忻城土縣屬慶遠府,二年屬柳江道,民國十五年屬柳江區,民國十七年改土縣復稱忻城縣屬柳江行政督察區,民國十九年屬宜山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屬柳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五年屬慶遠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屬第四行政監察區(柳州行政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屬第二區,民國三十八年屬第十三區。 1949年11月27日,忻城縣解放,屬武鳴專員公署;1950年3月改屬宜山專員公署;1958年改屬柳州專區(1971年改為柳州地區); 2000年,忻城縣轄5個鎮、8個鄉,即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古蓬鎮、紅渡鎮、寧江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北更鄉、遂意鄉。2002年12月撤銷柳州地區,忻城縣劃歸來賓市 。2005年,忻城縣行政區劃調整,寧江鄉并入城關鎮 。
忻城縣
游,東經108°24‘~109°7’,北緯23°40‘~24°23’,東臨興賓區,西依都安縣,南接上林縣,北連宜州市;東北與柳江縣交界,東南與興賓區、合山市接壤,西北與都安縣相連,西南與馬山縣接靠。
地形
忻城縣屬巖溶地形發育區,以石山峰林為主。暗河溶洞遍布全縣。地勢為東南部較高,西部較低。中部多為丘陵土嶺。江河流經地帶較平坦,形成河谷小平原。境內石山峰林遍布。耕地面積2.92萬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5萬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25萬公頃,有林面積7.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7% 。
氣候
忻城縣屬高溫多雨的南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嚴寒期短,少霜少雪,光熱充足,四季均可栽培農作物。年平均氣溫20.7度,極端最高氣溫39度,極端最低-3度。7月最熱,平均氣溫28.2度。1月最冷,平均11.2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429.6毫米。年平均日照為1534.2小時。具有發展林果、蔬菜生產的氣候條件 。
交通
忻城縣交通條件較為便捷,國道322線、323線和省道20231線貫穿全境,但全縣至2013年尚無鐵路和高速公路。紅水河自西向東流經境內,流程56公里,有9個停泊碼頭,150噸機船四季通航,沿水路南下可直達梧州、肇慶、廣州、香港等地。忻城縣西部交通:忻城至合山、忻城至宜州二級公路全線分別于2005年和2007年通車,忻城至大化二級公路已完工使用,忻城至都安、忻城至上林二級公路已進入測設階段。忻城縣東部交通:柳江至龍南二級公路忻城段全長29.55公里預計2010年底建成通車,柳江至龍南公路大塘至宜州支線已動工興建 。忻城縣的縣城所在地──城關鎮位于忻城至合山、忻城至宜州二級公路的交匯處,北距廣西重鎮──柳州市117公里,南距廣西首府南寧市206公里,西距黔桂鐵路宜州站和宜柳高速公路起點站55公里。2013年忻城已成為聯系廣西首府南寧和貴州、四川等周邊省(市)的交通樞紐,是西南通往沿海的主要通道 。未來公路展望:南寧--柳州將開辟第二條高速過境安東鄉 。賀州--巴馬高速過境縣城城南 。忻城具有完善的通信網絡,程控電話、寬帶網、移動通信網絡已覆蓋全縣12個鄉(鎮),與全國聯接,溝通全球,各種商業信息能夠及時傳往全國乃至全世界 。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
忻城縣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錳、磷、硫磺、鋁土頁巖等,其中煤、錳儲量較大,煤儲量大約為3802萬噸,錳儲量約184萬噸 ??h境內大理石、花崗石藏量豐富,質膩純黑的大理石是優質的建筑工程裝飾材料,淡白色的石灰石是制作石灰膏粉的上等原料 。
電力
忻城縣電力資源充足,已完成城鄉電網改造工作。距縣城14公里,位于紅渡鎮上游3公里處的廣西樂灘水電站二期擴建工程正在實施,總投資40億元。2004年11月底第一臺機組發電,為忻城乃至廣西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保證 。
農業
冬春蠶??萍即笈嘤栃贸强h盛產桑蠶、金銀花、佛手瓜、珍珠糯玉米,是來賓市的“桑蠶之鄉”、“佛手瓜之鄉”、“金銀花之鄉”,無公害綠色食品──珍珠糯玉米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境內木材豐富,著名的樹種“古蓬松”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古蓬松良種基因庫”,為國家優良樹種。乳鴿酒、山羊、乳鴿、瘦肉型豬、肉肥牛生產頗具勝名,是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縣 。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355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32006、大塘鎮39688、思練鎮44000、紅渡鎮31109、古蓬鎮28154、寧江鄉41555、馬泗鄉16972、歐洞鄉13245、安東鄉15287、果遂鄉24302、新圩鄉12122、遂意鄉21200、北更鄉23916。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戶籍總人口405384人,常住人口為31244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76919、大塘鎮30612、思練鎮37769、紅渡鎮29558、古蓬鎮27779、馬泗鄉15899、歐洞鄉13289、安東鄉12282、果遂鄉21241、新圩鄉9424、遂意鄉18532、北更鄉19137。 忻城縣境內,居住著漢、壯、瑤、苗、仫佬、侗、回、毛南、水、黎、彝、蒙古、土家、滿、布依、京等16個民族。其中,壯族是忻城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10月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忻城縣總人口405384人,其中壯族人口約376600人,占總人口約92.8﹪。漢族人口約16700人,占總人口約4﹪。壯族在全縣12個鄉鎮均有分布。漢族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幾逯饕植荚隈R泗鄉的五龍、馬泗、連團三村及城關鎮的板河村,大塘鎮的六安村、新村,古蓬鎮的古稠村,遂意鄉的增仰村。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馬泗鄉的馬泗、五龍等村。苗族主要分布在馬泗鄉的五龍村、龍圖村。
經濟概況編輯概況
忻城縣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施了“環境立縣、工業富縣、城建旺縣、農業穩縣、旅游活縣”的五大戰略,致力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全縣生產總值從2003年的14.54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1.57億元,年均增長17.6%;財政收入從2003年的8258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2.34億元,年均增長2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5525元增加到2008年的13378元,年均增長19.2%;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1590元增加到2008年的3379元,年均增長16.0%。全縣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工業
解放前,忻城部分圩鎮和農村有些分散的手工業者,從事一些磚瓦、沙紙、鐵木農具和土錦(壯錦)、服裝等生產。設備簡陋,經營范圍窄小,在農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解放后,1950年5月,縣設立工商科,專管工商業工作。首先引導手工業勞動者從供銷方面組織起來,進而發展到生產合作組、社。到1956年,全縣基本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年下半年,第一家國營工廠——縣火力發電廠建成投產,成為忻城縣主要工業的起源。接著,一批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相繼興起,規模日益擴大。到了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28.53萬元,為1951年的5.1倍。1958年“大躍進”,全縣掀起大辦工業熱潮。組織起來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組、社,都分別歸口成立鐵木、造紙、車縫、紡織、彈棉、印刷、修配、食品、建材等行業廠、社。當年底,建立正式廠礦36個,季節性廠礦611個,職工共3425人,其中正式廠礦工人1225人,季節性廠礦工人2200人;全縣25個人民公社,社社自砌煉鐵爐,全縣共有土窯爐28117個,燒出燒結鐵946噸。1958年10月,全縣組織有7萬多民工到紅渡挖煤,從10月13日——14日,奮戰了19個小時,“攻破”5座大山,14個土嶺,“挖出煤炭67.1萬噸”。其實是在當時群眾運動中,搞的所謂“大剝皮”,挖掉幾個小土嶺的表土層,見到一些煤藏的露頭,就高估計藏量向上報喜。而1958年全縣煤的實際產量只有0.93萬噸。忻城放了所謂“煤炭衛星”后,得到柳州地區獎給汽車1輛,錦旗1面。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忻城氣蓋世,日產賽煤都》給予報道,并發《祝廣西大捷》社論?!豆と巳請蟆?、《大公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廣西日報》、《南方日報》、《新湖南報》等先后給予報道,成為全國的熱門新聞。10月27日又放出“日產煤炭110.35萬噸”的所謂“巨型衛星”,浮夸一再泛濫。20世紀60年代前期,貫徹中央制定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逐步精簡“大躍進”中大辦的工業企業,下放了一批職工回農村參加農業生產。經過調整,到1965年6月,全民所有制企業僅保留火電廠、印刷廠、紅渡煤礦和糧食部門辦的糧食加工廠等3廠1礦,工人壓縮到94人,其中固定工1542人。當年工業總產值37.94萬元,是1952年以來最低點?!拔幕蟾锩逼陂g,1967年至1968年,全縣工業生產再次陷入混亂狀態。但由于黨和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工業生產又從困境中逐步得到回升。1971年11月,屏山變電站建成投產,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在調整中下馬的企業逐步得到恢復,屏山糖廠、水泥廠、氮肥廠等相繼建成投產,以煤炭采掘業為重點的社、隊企業陸續興起。到197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發展到17家,職工增加到955人,固定資產原值622萬元,總產值1076.56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92.72萬元,集體所有制683.84萬元(二輕企業243.41萬元,社隊企業440.43萬元)。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調整工業內部結構,發展新的工業門類,先后從縣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4000多萬元擴建銀花露廠,新建新村糖廠、水泥廠、電石廠、鐵合金廠等一批重點企業。同時抓老企業的更新改造,使工業結構向合理、協調的方向發展。1981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改革管理體制,狠抓挖潛、革新、改造工作。當年投資22萬元,用于擴建水泥廠,把年生產能力2萬噸提高到3萬噸。1983年投資820萬元,新建一座日處理原料蔗650噸的新村糖廠。1986年投資921.99萬元,用于技術改造工作。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1986年工業總產值猛增到4248.00萬元(1980年不變價,含惡灘電廠,下同),比1980年增長2.1倍。實現利稅297.13萬元。為了不斷擴大再生產,1987年投資702.5萬元,把水泥廠從原來年產3萬噸改建提高到7萬噸。1988年投資1800萬元,擴建新村糖廠,把日處理原料蔗從原650噸提高到1200噸。1989年,投資893萬元,用于糖廠、水泥廠和煤礦的技術更新改造,使縣工業形成了以蔗糖、水泥、礦產為主要支柱的產業結構。與此同時,集體企業、個體企業、聯戶辦企業大有發展,產值相應提高。1989年工業總產值達5639.90萬元,比1980年增長3.12倍。1990年,全縣獨立核算企業發展到57個(不包括縣境內自治區屬惡灘電廠),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個,集體所有制企業35個(二輕9個,鄉鎮企業26個)。共有職35372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2110人,集體所有制工人1612人。固定資產原值5385.1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5035.7萬元,集體所有制349.4萬元(二輕63.1萬元,鄉鎮企業286.3萬元)。是年,工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經濟責任制,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促進了工業生產迅速的發展。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5401.09萬元,比1986年增長27%,利稅由86年的261萬元,上升到547萬元,增加286萬元。工業總產值在全縣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4.5%上升到1990年41.06%。
農業
忻城縣1933年耕地面積37.4萬畝,人均耕地6.47畝,1952年耕地面積46.31萬畝,其中水田19.67萬畝,旱地26.64萬畝,人均耕地1.29畝。1990年耕地面積為45.87萬畝,其中水田12.26萬畝,旱地33.61萬畝,人均耕地1.19畝。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黃紅麻、藥材等。解放前,一切生產資料為私人所有,農業生產以戶為單位經營。糧食生產一年一造,且耕作粗放,山地多為刀耕火種,產量較低。解放以后,走集體化道路,生產資料屬集體所有,興修農田水利和改良土壤,進行精耕細作,推廣良種。玉米、水稻等作物種植春秋兩造,增加復種指數,提高面積單產和總產。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實行由公社統一核算和分配。1959年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人民公社體制若干規定(草案)》實行以生產大隊為核算單位,按勞取酬。從1981年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戶為單位進行生產,自行規劃種植。
旅游資源編輯概述
忻城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已被列入為來賓市旅游開發項目。位于縣城內東南面的翠屏山,形似臥龍,山麓被譽為“壯鄉故宮”的莫土司衙署占地38.9萬平方米,是亞洲保存最完整的土司衙署,是元末明初土司制度文化的縮影,已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灘水電站上游庫區紅水河沿岸,風光旖旎,有“小三峽”之稱,可與桂林漓江媲美。另外還有周安八寨起義古戰場、北更鄉古樸欄桿具有壯民族特色的建筑群 。
景點
思練鴛鴦湖思練鴛鴦湖位于忻城縣思練鎮北方,因湖中有似兩只鴛鴦的兩座綠島而得名,總面積110公頃,這里是領略山水風光、垂釣的去處。湖中小島上設有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項目 。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北更壯族桿欄式民居忻城縣北更鄉古樸屯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是典型的壯族風情桿欄式民居建筑村落,建筑物古樸典雅,結構獨特,是開辦壯族風情特色旅游之地 。樂灘(惡灘)水電站庫區
樂灘(惡灘)水電站庫區的紅水河源出于云南省沾益縣的南盤江,經貴州流入廣西,是廣西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的母親河、太陽河。紅水河是中國少有的水電資源。正在擴建中的樂灘(惡灘)水電站預算投資39.7億元,裝機容量為6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為35億千瓦時,是紅水河上的十個梯級水電站之一 。通天寺
通天寺位于毗鄰翠屏山的麒麟山上,因寺中有一洞口通天而得名。寺廟怪石林立,風景秀麗,樹木郁蔥,空氣清新。該寺距莫土衙署約800米,是來賓市經國家批準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也是來賓市較大的寺廟。該廟已有100多年歷史,于2003年擴建。寺中奇特的巖洞取名通天巖,該巖穿山而過,南北相通,洞頂直通山巔,宛若天窗。洞內明亮寬敞,通風涼爽,能容納數百余人;洞中有洞,連環相通,變化莫測。洞內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巧奪天工,結成各景致,或人物山川,或樹木禽獸,千姿百態,不可勝數。如今,這里辟為佛教圣地,寺內香火旺盛,香客如云。通天寺有“忻城小布達拉宮”之稱。 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盤鶴嶺體育森林公園位于忻城縣縣城北面,總面積約50公頃,森林覆蓋面積約45公頃,以松樹、大葉樹、檸檬桉樹等為主的混交林。樹高大部分在5至15米之間 。三界廟
三界廟原稱三清閣,后改稱三界廟。位于衙署右側、翠屏山右山腳下,坐南朝北,由五座建筑物構成,這些建筑均為珍木構架。廟門廊檐以兩根石柱支撐,石柱高5.6米,柱腳為青石盤,進入大門,便是戲臺。戲臺下為四方院落,可供觀眾看戲。院落南面是正堂大殿,建筑面積為168平方米。殿中央有神臺,置三界公等神像。神臺前面是行香祭祀場所,種植的松柏、石榴已經有300多歲。整座三界廟占地3畝。三界廟已于2003年重新對外開放 。莫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忻城縣莫土司衙署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乃至亞洲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被譽為“壯鄉故宮”,是研究中國土司典章制度重要的事物例證 。屬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是來賓市唯一獲批的通過3A級旅游的景區。 。
薰衣草莊園
自2013年10月開始打造,占地3000畝,莊園已種植薰衣草1500畝,其余種植藍花鼠尾草、紅花鼠尾草、馬鞭草、玫瑰、冰島虞美人、百合花、郁金香、蜀葵花、福祿考花、杜鵑花、格?;ǖ榷喾N名貴花卉,還種植有紅楓、香樟、桂花、木棉等名貴樹種2萬余株。從連片種植的角度考量,號稱“全球最大連片熏衣草莊園”的確實至名歸。
地方特產編輯乳鴿酒
乳鴿
乳鴿酒系高級營養品,素有“動物人參”之美稱和“一鴿勝九雞”的美譽,忻城縣羅氏乳鴿酒廠生產的羅佳牌乳鴿酒是參照明朝末年壯族土司古方“雛鳳湯”的配方制成的高級營養補酒,它以25日齡全乳鴿為主料,以杞子、千斤拔等名貴中藥,取小鍋熬大米酒,經過8個月的特定工藝浸泡制成。本產品榮獲1993年國際名酒、香港博覽會保健食品金獎。
織錦
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而富于變化,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臺布等。主要產地分布于廣西靖西、忻城、賓陽等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云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后來又出現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團結”等80多種新圖案,富有民族風格 。
金銀花
金銀花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含木犀草素、異綠原酸、綠原酸、肌醇、揮發油等成分。用于感冒風熱,發熱咽痛,或溫病初起,溫熱病熱毒未解;暑熱煩渴,或痱子瘙癢、灼熱;癰腫、癤、疔,紅腫熱痛;熱毒瀉痢?,F代又用于高血脂癥。泡茶,煎湯,制成露等 。
佛手瓜
佛手瓜苗是忻城縣開發的一種無公害蔬菜,到2013年,全縣佛手瓜種植積面積達1.01萬畝,為廣西佛手瓜苗產量最多之縣。佛手瓜是藤蔓植物,秋冬均可育苗種植。生長周期長,種植時需搭棚架,一年結兩次瓜果,七月份第一次,九月份第二次,成熟時,一般畝產7000斤,高的可達萬斤。除冬天和炎熱三伏天外,其他時間均可采摘瓜苗,以春末夏初產苗最為旺盛。忻城縣把佛手瓜作為一項主要產業來抓,已在大塘、思練兩鎮,沿柳邕公路兩旁建立萬畝佛手瓜長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