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區舊稱”新都縣“,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是中國四川省省會城市成都市的北部主城區,其中32.6平方公里為都市區。新都區同時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IT、電子、食品、生物制藥、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鎮(現新都街道辦事處)、新繁鎮均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根據四川省優先發展成都“一個特大城市,綿陽一個大城市,德陽等10個中等城市”的平原都市群發展戰略,新都區處于中國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成(都)-德(陽)-綿(陽)"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橋頭堡,在四川省經濟大盤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新都美景新都為古蜀國都邑。公元前7世紀左右,由蜀王開明氏稱帝后所建,與廣都、成都同為蜀中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秦滅蜀后,于公元前221年,置新都縣(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鄉),歸蜀郡管轄。公元前201年,分割巴、蜀地,設置廣漢郡,新都縣劃歸廣漢郡。公元8年~23年,王莽新朝時期,改廣漢郡為就都,新都屬就都。公元25年,公孫述據蜀,改廣漢郡為子同郡,新都屬子同郡。公孫述敗亡,東漢恢復西漢舊制,新都屬廣漢郡。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于漢中,分廣漢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屬梁州,統領雒縣(今廣漢市)、什邡、綿竹、新都四縣,郡治在雒。咸寧三年(277年),晉武帝封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新都郡為新都國。太康六年(285年),司馬該死后無子繼承,廢除新都國,復為新都郡。同年廢郡,新都以縣仍屬廣漢郡。晉安帝時期(397年-418年),設始康郡寄治成都,領始康、新城、談、晉豐4個僑縣(有建制無領地)。502年,廢除無領地的僑縣、僑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遷入新都,廢其原領僑縣,劃入新都縣。始康郡隸屬益州,治所在今新都城南,新都縣治所在今軍屯鎮升平村。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廢始康郡,將新都改屬益州的蜀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新都縣名為興樂縣,始將縣治所從軍屯遷至今新都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對州縣大加省并,撤銷興樂縣并入成都縣,隸屬蜀郡。唐武德二年(619年),恢復興樂縣,隨即復名新都縣,隸屬益州。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新都隸屬多有更迭,新都名稱未變,相沿至民國。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政權統一川政,設四川省政府,將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新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38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川省劃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4個行政公署,新都縣隸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1960年2月,撤銷新都縣,并入新繁縣。1962年10月,恢復新都縣,1965年7月,撤銷新繁縣,并入新都縣。1983年3月,溫江行署并入成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新都歸成都市管轄。2001年11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新都縣,設立成都市新都區,以原新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都區的行政區。
行政區劃
1985年,新都縣下轄3個鎮、22個鄉。即新都鎮、新繁鎮、石板灘鎮;桂湖鄉、桂林鄉、天元鄉、三河鄉、大豐鄉、龍橋鄉、斑竹園鄉、竹友鄉、龍安鄉、高寧鄉、利濟鄉、清流鄉、清白鄉、新農鄉、新民鄉、河屯鄉、軍屯鄉、馬家鄉、柏水鄉、龍虎鄉、泰興鄉、木蘭鄉。 1988年,新都鎮與桂湖鄉合并,更名桂湖鎮。1990年,桂湖鎮復名新都鎮,仍為
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同年,撤銷大豐鄉,建大豐鎮,新都縣轄4個鎮、20個鄉。1992年,經四川省政府批準,撤銷天元鄉、桂林鄉并入新都鎮;撤銷清白鄉、新農鄉并入新繁鎮;撤銷柏水鄉并入斑竹園鄉,設斑竹園鎮;撤銷河屯鄉并入新民鄉,設新民鎮;撤銷高寧鄉并入利濟鄉,設利濟鎮;撤銷清流鄉、龍虎鄉、泰興鄉、馬家鄉、三河鄉,分別設鎮;保留大豐鎮、石板灘鎮和龍橋、龍安、木蘭、竹友、軍屯5個鄉。新都縣轄12個鎮、5個鄉。1994年,經四川省政府批準,撤銷龍橋鄉,設立龍橋鎮。2001年,撤銷木蘭鄉、軍屯鄉、竹友鄉、龍安鄉,分別設鎮,所轄行政區域不變。2003年,新都鎮、新繁鎮、大豐鎮、三河鎮分別設街道辦事處,與鎮政府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所轄區域與鎮相同。2004年11月,經四川省政府批準,撤銷龍虎鎮并入新都鎮;撤銷利濟鎮,將其所轄的同義、同福、水梨、迎祥、雙利、界牌、永明、柳泉、順河、元通等10個村所屬區域劃歸清流鎮;撤銷龍安鎮,將龍安鎮及利濟鎮所轄的公義、錦水、曲水、通聯、石云、廣濟、新龐、寧河等8個村所屬區域劃歸新繁鎮;撤銷竹友鎮并入斑竹園鎮。將大豐鎮、三河鎮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新都街道辦事處、新繁街道辦事處分別與新組建的新都鎮、新繁鎮人民政府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所轄行政區域分別與新組建的鎮相同。到2005年末,新都區轄11個鎮、2個街道。分別是:新都鎮(新都街道)、新繁鎮(新繁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龍橋鎮、斑竹園鎮、新民鎮、馬家鎮、軍屯鎮、泰興鎮、木蘭鎮、石板灘鎮、清流鎮。2005年,將青白江區龍王鎮的新誼、雙柏、黃果、園林、石樁、長林6個村及合江社區和龍泉驛區黃土鎮的回龍村、金三角社區所屬區域劃歸新都區石板灘鎮管轄,所轄人口16612人、面積15.6平方公里。 2013年10月16日撤銷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設立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辦事處,轄原新都鎮所屬行政區域,新都街道辦事處駐紫瑞街9號。
區劃詳情
新都區下轄3個街道(新都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10個鎮(新繁、新民鎮、清流鎮、龍橋鎮、馬家鎮、泰興鎮、木蘭鎮、軍屯鎮、石板灘鎮、斑竹園鎮)。
新都區新都區地處東徑103°54′02″~104°16′54″,北緯30°40′40″~30°57′58″。東南與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金牛區接壤,西連郫縣、北鄰彭州市、廣漢市,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
土壤
新都區境內土壤主要是岷江、沱江支流清白江、毗河及蒙陽河水系的沖洪積物堆積而成的河漫灘和一、二級臺地。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比降為0.2~0.3%,海拔475~470米,相對高差不小于5米。占新都區幅員面積的79.82%。農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84.14%。主產水稻、小麥、油菜、曬菸、韭黃、大蒜、川芎,是新都區糧油煙藥的重要產地?!?/p>
氣候
新都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征是: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溫濕同季,水熱同步,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夏季炎熱暴雨多;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冬季干燥多云霧。境內氣溫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升高。累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最高氣溫16.7℃,年平均最低氣溫15.4℃,高低差為1.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1℃(2006年8月21日),最低為-5.4℃(1975年12月15日),極值相差42.5℃。大多數年份最高氣溫在33~35℃,最低在-3℃左右。累年平均無霜期279天。
地貌
新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新都區地貌形態,主體為平壩,部份為臺地。平壩即成都平原中央凹陷地帶部分,臺地即成都平原北部邊緣構造地帶部分??h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平均坡降2‰~3‰從西北向東南傾斜?!?/p>
水文
新都境內河流,北有清白江,屬都江堰蒲陽河水系;南有毗河,屬都江堰柏條河水系;中有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錦水河分干渠,以取代原“寬、淺、彎”的天然河道蟆水河、錦水河,此兩河大部還耕,個別地段留作區間行洪道,老錦水河下段保留作為泄洪道;東有西江河,自南向東北流,為龍泉山脈行洪河道。
自然資源編輯農田作物:農田作物分為大田作物、蔬菜、果樹、花卉、牧草5大類,約315種。其中大田作物、蔬菜種植面積占境內農業植物的80%以上。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甘薯、蠶豆、豌豆、紅豆、黃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油菜、大蒜、葉煙、甘蔗、川芎、花生、芝麻等飼料作物:苕子、苜蓿(紫云英)等。蔬菜:甘藍、苤藍、萵筍、蘿卜、胡蘿卜、番茄、茄子、辣椒、甜椒、黃瓜、南瓜、冬瓜、絲瓜、苦瓜、西葫蘆、白菜、芹菜、菠菜、韭菜、紅油菜、生菜、大蔥、洋蔥、紅豆、厚皮菜、香菜、扁豆、冬寒菜、洋姜、四季豆、木耳菜、魚腥草、蘆筍、高筍、姜、藕、芋頭、山藥、莧菜、空心菜、榨菜、山露、大頭菜、魔芋等。牧草:油麥、芒麥等。
交通編輯公路
京昆高速公路(成綿段)構成南北快速通道,成綿高速公路復線、成都繞城高速公路構成新都區四通八達的高速交通網絡。
四通八達的道路 (1張)
成都繞城高速公路(代號G4201),主要經過大豐街道與成彭綿高速公路(川高速)交匯并設有互通立交橋,經三河街道與國道108線(代號G108)交匯并設有互通立交橋,經木蘭鎮與成金(青)快速通道交匯并設有互通立交。成彭綿高速公路(川高速),起于成都繞城高速公路(代號G4201)大豐立交橋,經大豐街道、龍橋鎮、新繁鎮、清流鎮,在新繁鎮、龍橋鎮分別設有出入口。京昆高速公路成綿段(代號G5),主要經過木蘭鎮、新都街道,在新都街道設有出入口。
鐵路
寶成鐵路,在新都街道設有新都站(貨運站)。成綿樂城際鐵路在新都城區設有新都東站,向南1小時便可達到峨眉山站,20分鐘就能到達雙流機場站。
航空
新都區距雙流國際機場約47公里(經G4201成都繞城高速),全程需約40分鐘。
人口編輯2012年新都區戶籍人口69.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年末全區常住人口78.56萬人,城鎮化率達58.4%。全區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5‰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新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05億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92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90.87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42.26億元,增長11.8%。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1.5%、73.2%和25.3%,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2、9.7和3.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5.0:63.8:31.2。
第一產業
2012年新都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6.54億元,增長5.8%。其中種植業17.70億元,增長9.8%;畜牧業實現產值16.90億元,下降6.9%。2012年新都區農作物播種面積達74.5萬畝,比上年增加0.8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3.2萬畝,減少0.6萬畝。糧食產量20.8萬噸,比上年增加0.6萬噸,其中小麥11.6萬畝,產量3.9萬噸;稻谷28.1萬畝,產量15.6萬噸。油菜13.2萬畝,產量2.1萬噸。蔬菜13.1萬畝,產量29.9萬噸。水果產量2.0萬噸。綠色食品新都柚基地面積達0.4萬畝,產量0.6萬噸。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基本穩定。
第二產業
2012年新都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60.40億元,增長1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23.84億元,增長14.2%。工業集中度達79.0%,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產銷率達98.4 %。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情況。2012年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75.70億元,實現利潤47.5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2.1 %,總資產貢獻率達13.6 %。企業虧損面為8.4 %。2012年新都區規模以上機械制造業、電子行業、食品及飲料業、醫藥行業、家具行業五大主導產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156.50億元,增長14.6%,占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9.9%。2012年園區(工業區、家具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9個,增長3.0%,占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的54.6%。2012年園區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4.37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新都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2億元,增長12.3%。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實現零售額99.02億元,增長11.7%;鄉村實現零售額3.40億元,增長30.5%。從行業特征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19億元,增長15.5%;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6.67億元,增長10.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05億元,增長17.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51億元,增長17.3%。
社會編輯科技事業
2012年新都區組織實施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35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8項,市級18項;獲專項資金支持1974萬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家,國家級高新企業總數達到31家。全年共申請專利5082件,增長27.7%,其中發明385件。
教育事業
2012年末新都區共有各類學校248所,其中:幼兒園175所,普通小學30所,普通中學39所,職業中學2所,大學3所。在校學生179149人(含幼兒園),其中:小學49762人,初中25868人,高中13780人,職高5910人,本、??萍把芯可?4741人;專任教師9069人。
高等教育
新都區有高等院校4所,其中大學3所(西南石油大學(小211工程)、四川音樂學院、成都醫學院),成人高校(成都電大新都分校)1所。
醫療事業
2012年末新都區有衛生機構427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共2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6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數4012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共3542張。新都區共有執業醫師1446人,執業助理醫師210人,注冊護士1736人。
文化事業
2012年新都區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現有館藏圖書74.02萬冊),博物館1個,川劇團1個,電影公司1個,體育中心1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13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254個,農家書屋254個。全年區級開展各類文藝演出126場,其中“快樂周末,百姓舞臺”演出54場,觀眾達30萬人次。年末新都區擁有廣播、電視制作節目各1套,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新都區有體育場地553個,公共體育設施101.2萬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徑212條,增加60條,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人數達589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