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韶關市南端、東江和流溪河三河水分流之處,是東江重要支流新豐江的源頭。東南與河源市接壤,東北和連平縣毗鄰,北臨翁源,南臨從化區、龍門縣,西靠英德市,西南與清遠市佛岡縣相鄰。全縣總面積2015.2平方公里,轄6鎮1街,141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總人口25.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75萬人。全境通行客家語(粵臺片)、水源音。南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建置新豐縣,取義于“物產豐富”之意,故稱“新豐”,屬南??す茌?。梁天監六年(507),改屬東莞郡。以后,縣名曾用休吉、長寧等,先后隸屬循州、龍川、惠州、廣州等,1988年1月劃回韶關市管轄。出現了宋代進士古成之、學者梁守誠、革命烈士李任予、抗日名將龍景山、抗日名將鄭大東、抗日英雄李子端、抗日英雄陳志中等杰出人士。
歷史
新豐縣建置前,屬南??埓h地。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483),析龍川縣地置新豐縣,取義于“物產豐富”之意,故稱“新豐”,屬南???。 梁天監六年(507),改屬東莞郡。 陳禎明二年(588),改東莞郡為東官郡,新豐隸屬亦隨之變更。 隋開皇十年(590),東官郡廢,新豐屬循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新豐縣為休吉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循州為龍川郡,廢休吉縣并入河源縣,屬龍川郡。 明隆慶三年(1569),析河源縣地,兼割英德、翁源兩縣之東南隅,設置長寧縣,取“長久安寧”之意,屬州府。初設縣時,知縣趙鉞在長吉都之沐河竹子壩(今屬連平縣)治事,至隆慶六年(1572)徙治鴻雁洲(今豐城鎮城東象嶺坪大營一帶)始建土城。萬歷元年(1573)遷治所于君子嶂下(今新豐縣城)興建磚城。 清朝,長寧縣屬惠州府。 民國初,廢府制。民國3年(1914),因避江西、福建兩省的長寧縣重名而復稱南齊舊縣名新豐縣。民國3-9年,屬潮循道;民國10-38年,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13日,新豐解放。1951年1月,廣東省東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東江專署)成立,新豐隸屬東江專署。 1952年11月9日,新豐改屬粵北行政公署。1956年3月1日改粵北行政公署為韶關專員公署,新豐隸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成立后,新豐隸屬韶關專區。 1975年1月,新豐縣劃歸廣州市管轄。 1988年1月,新豐縣劃回韶關市管轄。
新豐縣地處東經113°42′~114°36′,北緯23°53′~24°17′之間,位于廣東省中部偏北,新豐江的發源地??h境內東西相距91.2公里,南北相距45公里,總面積2015.2平方公里。東南與東源縣接壤,東北與連平縣毗鄰,南連從化市和龍門縣,北靠翁源縣,西北與英德市相連,西與佛岡縣相鄰??h城至韶關市區公路里程165公里,至廣州市區150公里。
氣候
新豐縣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處于東、西風系統交替影響的過渡區和溫帶、熱帶各類天氣頻繁活動和經常影響的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基本特征為:季風明顯,氣候類型多樣。其突出的氣候特征:一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暖熱,雨量充沛。二是山丘起伏,地形復雜,氣溫垂直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三是有兩個多雨期,4~6月為前汛期,屬極鋒雨帶降水,隨著6月下旬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北跳,受熱帶氣旋等低緯熱帶天氣系統影響,步入了第二個多雨的時期(7~9月),為后汛期。四是氣候資源豐富、優越,同時也是氣象災害頻繁而又嚴重之地,尤以旱澇最為突出。
地質
新豐縣新豐縣位于華南臺地粵湘褶皺帶的西南端,地質發育較全,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灰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和第四紀紅土系。同時又處于粵中花崗巖侵入的東部邊緣接觸地帶,縣內巖性復雜,主要出露的巖石有四類:分布于東部的變質巖,主要為前泥盆紀變質砂巖和頁巖;分布于西部和中部的燕山期侵入巖,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中部覆蓋在花崗巖之上的噴出巖,主要為流紋巖;形成于第四紀的河流沖積物,分布于河流兩岸呈帶狀出露,構成了河流階地,以花崗巖、流紋巖和前泥盆紀砂巖、頁巖為多。大致以東經114°15′左右為界,西部屬花崗巖地帶,東部屬砂巖和頁巖地帶。一、變質巖主要有元古代變質巖和前泥盆紀變質巖兩種。元古代變質巖主要礦物為石英、鉀長石、黑云母等,結構粗糙,片理清楚,上部為厚層灰色千枚巖、葉狀青色板巖及厚層紅褐色片巖或灰棕色片巖,下部則為褐色片麻巖。此類巖性出露面積不大,主要分布在沙田東北山頂一帶。前泥盆紀變質巖組成物質是砂巖、頁巖和少量千枚巖、板巖和硬質砂巖,巖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巖石略有不同,下部上端尖為青色、褐色、淺紅色厚層片狀砂巖,其上部為灰色、灰綠色板巖及頁巖,再上部為錳、鐵質甚富而層理不清的硬質砂巖。新豐城南河床是前泥盆紀中部,城北君子嶂、青山寨南部腳下,以及雙良附近山頭一帶則為其上部。前泥盆紀變質巖主要分布在黃磜的營盤、西草、馬薺田,豐城的岳城、雙良、板嶺,馬頭的張田坑、科羅、梅子坑、羊牯田、羅陂等地。二、侵入巖燕山早期第三階段(侏羅紀早世)的黑云母花崗巖,顏色灰及淺灰色,風化后呈淺肉紅色。組成礦物為鉀長石、石英甚多,云母為少,花崗結構,全晶質塊狀構造。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的沙田、梅坑、清水、華溪一帶。三、噴出巖是中生代末至第三紀,為酸性噴出的流紋巖,微晶質花崗巖,黑褐色及黃褐色,也有灰色,結構細致,呈層狀,覆蓋在花崗巖之上。主要分布于梅坑的西北部和豐城街道北部的君子嶂、云髻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四、石灰巖是中生代的早侏羅世,外露地表成孤丘狀,分布在回龍的來石、塘村,云髻山約1平方公里的地區。色呈灰白色、黑綠色,白色之方解石脈也不少。此外,沙田、豐城、黃磜、馬頭等地均有石灰巖分布,向西傾斜,深埋于巖層之下。五、沉積巖主要以近代河流沖積物為主,由全新統和更新統河流沖積而成。巖性為未固結的礫石、砂黏土、亞黏土、淤泥、泥炭等堆積。主要分布于新豐江流域及梅坑、雙良、羌坑、層坑、大席、回龍、沙田、遙田河及支流兩岸呈帶狀出露,構成了河流沖積階地。
地貌
境內以流水地貌為主,只有回龍鎮的來石、塘村、新村等地是巖溶地貌。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堊紀發生燕山運動,陸地劇烈上升,在上升過程伴有花崗巖侵入,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作用的剝蝕、侵蝕,使原來形成于地下的花崗巖逐漸露出成為山體,而原來覆蓋在花崗巖上部的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大部分都被侵蝕掉,構成了西部低平的花崗巖丘陵區,山體渾圓緩和。在東部,由于花崗巖風化、侵蝕較少,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的地層保存較多,形成分割破碎的丘陵和臺地。到第三紀時,又受到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南部繼續上升為高丘陵或低山。在中部和北部,由于受中生代末第三紀初斷裂作用影響,中酸性噴出巖噴出,全為流紋巖,覆蓋在花崗巖之上,形成了中北部最高的山群。到了第四紀時又發生新構造運動,使陸地有升有降,上升地區為高丘陵和低丘陵,下降地區為沖積平原。根據地貌成因及形態特征,縣內地勢為中高向東西傾斜,東部屬低山地帶,西南部為丘陵地帶,中北部為中山地帶。地貌分區為東部低山區,西部丘陵區,中部中山區和沿江(河)丘陵盆地區。一、東部低山區東以縣界為止,西界北起至馬頭板嶺下、羌坑、石角一線以東的廣大地區,山勢較緩,山峰一般在400米以上,坡度30°~50°。東部少數山坡,尤以大席境內的山峰,由于差異侵蝕構成了該區東部山地多級肩膀狀地形。在縣城至馬頭的公路兩側的山峰最為明顯,東部大部分山峰海拔在800米以上。沿東西北兩面低平谷地一帶山峰較矮,一般海拔在300~400米左右。在山峰之間夾有不少小型山谷,河床處于幼年階段,河中瀑布急湍頗多,但山勢不高,流量也不大。二、西部丘陵區西至縣界,起之回龍牛古塘、蒲昌,沙田早禾坑、赤竹坳、羊石、咸水、纏良,遙田下臘坑、昂天獅、飛天崖等一線以西的山區,是比較低平的地區之一,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但在南部與從化、佛岡交界處亦有500米以上的山峰。北部除回龍來石、塘村有兩座石灰巖和少量砂頁巖山峰外,其余大部分山峰均由花崗巖組成,由于花崗巖中含有鉀長石、石英,其中鉀長石極易風化,較難風化的石英砂粒呈松散堆積,因而在西部無奇峰陡壁,山脊線起伏不大,山體渾圓和緩,坡度多在30°以下,地形破碎,山間夾有不規則走向的盆地和谷地,河流發育較少,水量也不多。三、中部中山區界于東西區之間,巖石組成上為流紋巖,下為花崗巖,因流紋巖噴出時間較晚,巖性較難風化,在風化侵蝕周期中處于幼年期,故地勢高聳而陡峭,形成一個龐大的穹窿構造。山脈河流向四周伸展,成為東江與北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部和南部,組成巖石為花崗巖,山勢高度在800米以上,山脊線起伏不大而呈渾圓狀態;在北部,組成巖石大都是流紋巖,山峰突起,陡坡懸崖,山脊線多成鋸齒狀;在中部有峽谷,而四周隨著河谷的伸展,形成了不少長條狀的平坦谷地,東南、西北走向均有,谷底高度大抵由南向北而增高,一般在400~600米之間,谷地中間山溪(河)沖出谷口,形成了谷底沖積,河流回旋其中,為水稻耕作區之一。四、沿江(河)丘陵盆地區新豐江和各支流及北江水系蜿蜒曲折,從中部向東流入新豐江水庫和向西北流入北江。河流兩岸構成了一批河流沖積,形成了一連串的山間河谷盆地,在盆地邊緣構成相對海拔高度100米的長條狀丘陵帶。離此線向南北深入則有一級500米以下的低山分布,河流兩岸有二級階地,一級階地高約15米,階面平坦,現已開墾為農田;二級階地高度約30米,亦多種植水果、茶葉及其他經濟作物。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已查明新豐縣礦產種類有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地下礦泉、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等6類、26個品種,礦產地150處。
水能資源
新豐河流眾多,有大小河流381條,其中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條,河流落差在765~1059米之間,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全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3.06萬千瓦。
動物資源
新豐山地廣闊,植被茂密,水源充足,四季常青,適宜各種野生動物繁衍生長。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畫眉、金錢豹、金貓、穿山甲、鹿、猿、麝、猴、水獺、果貍、貓頭鷹、山牛、蟒蛇、娃娃魚、杜鵑、喜鵲、長尾鳳、白鶴、燕子、啄木鳥、白鷴等。其他野生動物有山豬、土倫、山羊、山兔、噴田豬、老鼠、黃鼠狼、埔狗、狐貍、黃山貍、野貓、豺狗、送屎貍、箭豬、松鼠、黃猄、烏鴉、芒鼠、雉雞、鷓鴣、竹雞、撲鴣、斑鳩、鵪鶉、寮哥、喜鵲、布谷鳥、鷹、雀、山雞、白頭翁、鳧鴨、各種蛇類。野生水生動物有泥鰍、泥狗鰍、生魚、黃鱔、桂花魚、黃尾魚、鵑魚、角園、甜魚、齊口魚、沙鉤、白哥、石斑魚、鰻魚、倒刺鲃、塘虱、石瀝魚、小白魚、青魚、鯰魚、嚴魚、白魚、蝦、蜆、螺等,以及各種蛇類、龜類、蛙類、昆蟲類。
植物資源
新豐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林,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木本植物有79個科、186個屬、476個種以上。其中,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禾雀花。裸子植物有9個科
、16個屬、21個種以上;被子植物有70個科、170個屬、455個種以上;草本植物以蕨類、芒類、蔓生莠、竹類居多。還有花草、藥用植物、地衣植物、稀有食用菌等。在名目繁多的野生植物中,有樟、厚殼桂、甜茶桐、扁斗青岡、米椎、黃蘭、紅櫞、白櫞、松、杉、柯、楓、苦楝、白花榔、桐、冬青、黃楊、香椿、鴨腳木、蓮麻、烏桕、黃杞等樹種。名貴樹種有黃檀、石斑、赤黎、泡桐、水羅松等。古老珍稀的樹種有銀杏、桫欏、三葉杉、山玉桂、格木、觀光木、青構、華南栲等。著名的觀賞植物有細葉榕、猴歡喜、墨蘭、四季蘭、鶴頂蘭、萬年松、五色竹、修竹、紫微、水蓮、茶花、桂花、雀梅、米蘭、月季、月月紅、五色梅、玫瑰、映山紅、杜鵑等。野生水果有中華獼猴桃、楊梅、酸桐子、泥鰍串、山杮、崗稔、山楂、棠梨、苦椎、山荔枝、酸梅等。野生中草藥有紫背天葵、雞爪黃連、雞血藤、勾藤、白英、黑老虎、金英子、天冬、百步、溪黃草、蒲公英、了哥黃、穿破石、山枝子、千斤拔、巴戟、金銀花、土茯苓、七葉一枝花、半邊蓮、龍膽草、透骨草、牛膝、百合、蛇舌草、白藥、穿心蓮、田基黃、絲線吊金鐘、車前草、六月雪、鳳尾草、地膽頭、淮山、一點紅、海蚌含珠、砂仁、益母草、寮刁竹、紅花艾、馬齒莧、硬番頭、金光頭、五指草、石仙桃、山蒼子等。優良牧草有大芒、蘇茅、狗尾草、大葉草、油草、奶汁草、硬骨草、猴哥草、仙鶴草等。區劃編輯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豐縣轄1個街道、6個鎮:豐城街道、黃礤鎮、馬頭鎮、梅坑鎮、沙田鎮、遙田鎮、回龍鎮。共有13個居委會、141個行政村??h人民政府駐豐城街道。
人口編輯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縣漢族人口191064人,占總人口99.98%,少數民族有瑤、壯、滿、回、侗5個,人口為38人,占總人口0.0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全縣漢族人口236907人,占總人口99.87%,少數民族增加了土家族、苗族、白族、畬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黎族等8個,人口為222人,占常住人口0.13%。
經濟編輯2014年,新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83億元,增長14.5%;固定資產投資43.52億元,增長24.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6億元,增長20.1%;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位列全市各縣(市、區)第1,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第2。社會建設取得新成績,“省文明縣城”創建獲省級先進單位,魯古河入選國家濕地公園。
綜述
新中國成立后,新豐縣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長期在“左”的思想影響下,特別是受“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加上結構單一,耕作技術落后,農業生產上不去;工業規模小,設備陳舊,缺乏活力,競爭能力差。到1978年,全縣生產總值只有3879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18元;財政收入只有228.6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44.7%,入不敷出;農村人均年純收入69.15元,人均口糧不足30市斤(原糧),農民溫飽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
農業
新豐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雖土地遼闊,但山多田少。改革開放前,在指導思想上強調“以糧為綱”,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生產發展緩慢。1984年,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充分利用新豐山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優質水果和高山花卉等“三高”農業,發展速生豐產林,扶持養殖業,推廣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使農業得到持續發展。2005年雖遭受特大洪災影響,農業總產值仍達到6.2億元,比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增長了14倍,農業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蔬菜總產量達18萬噸,總產值達2.17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50.7%,為谷類總產值的1.66倍。糧食播種面積雖然減少10.68萬畝,但糧食總產量仍達4.3萬噸。
工業
新豐工業基礎薄弱,到1978年,只有松香、造紙、農機、日用陶瓷、水泥、食品、木器加工等10家國營企業和一些二輕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工業總產值只有1871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7.50%。1984年,縣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必須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并根據新豐資源優勢,決定大力發展小水電。到1988年底,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3.16萬千瓦,成為廣東省第六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1993年,縣第八次黨代會決定把經濟工作重點轉移到抓大工業上來,加大“開放”力度,吸引外資,發展“兩水一礦”(水電、水泥、鐵礦)工業。到1997年,新建和擴建了3家水泥廠,建成珠江啤酒新豐分裝廠、金屬耐磨合金材料廠等,擴大鐵帽頂鐵礦開采,新建了一批小水電,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2億元,比1992年增長2倍,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此后,縣委、縣政府堅持“工業興縣”發展戰略,改善投資環境,創建紫城工業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和發展民營企業,加快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對原有國營工業企業實行“放開搞活”與“扶優扶強”政策,進行資產重組或改制,搞活企業。到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35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4.67%,比1978年增長59倍。
文化
一、文物普查新中國成立后,縣文化部門曾于1958、1964年進行過2次文物普查,均取得一定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又于1984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2001年韶關市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其中1984年的文物普查,由于群眾積極參與,普查力度較大,取得最為豐碩的成果。這次普查,在縣內各鎮共發現新石器時期至夏、商、周等遠古時期人類活動遺址30多處,以及漢、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古跡遺物一批,并出土遠古時期的化石、石錛、石鏃、石斧、石環、仿陶片、陶仿輪等30余件;戰國至宋代的陶具、青銅器、古錢幣以及明、清時期的古籍、字典等,其中青銅劍至今仍在廣州博物館展出。同時,發現確認了一批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址遺物等。1984、2001年文物普查時,主要發現和確認了以下古跡文物:西蓮山寺:位于黃磜鎮雪峒村西蓮山,距縣城20多公里。九棟十八井:位于馬頭鎮潭石村,整座宅院占地70余畝。參軍第:位于城西塘肚圍,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約1755),坐北向南,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四周用磚石砌筑,是城西村陳氏先人陳登府所建,相傳陳登府曾任參軍,保護乾隆皇帝有功,皇帝賞賜其建起該宅院,所以稱參軍第。院內街巷交錯有序,正中青石大門,門眉上用云石雕刻“參軍第”三個大字,大門兩側各有方形石柱,柱上分別刻有“年升月升日升升升不已”、“天老地老人老老老長存”的對聯。該建筑原占地近百畝,門前及兩側均有河池綠樹,靠山是后花園,曾是一處顯赫、豪華的園林式宅第,只是歷經歲月風雨,宅內建筑大多已殘破不堪,僅有外墻尚保存完好。
民間藝術
新豐縣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既有山歌、竹板歌、童謠、諺語、傳說等,也有舞鳳、舞龍、舞獅及春牛舞、紙馬舞、道公舞等。這些民間藝術歷經歲月傳承,深受人們喜愛,既是民眾自娛自樂的表現形式,也是民間節慶的文化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民間藝術受到保護,但“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藝術被認為宣揚“四舊”,逐漸銷聲匿跡,導致后繼乏人,瀕于失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縣文化部門把振興民間藝術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大事,積極采取措施,組織鄉鎮文化站及民間人士,大力開展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通過走訪民間藝人,拜師學藝,把消失多年的民間歌舞藝術重新搬上舞臺,其中有黃磜鎮的紙馬舞、馬頭鎮的春牛舞、回龍鎮的鯉魚舞、梅坑鎮的鳳舞、大席鎮的舞火龍,以及豐城鎮的舞龍等,使瀕于失傳的民間歌舞藝術重獲新生。通過組織搜集、公開征集,對民間口頭流傳的山歌、童謠、諺語、傳說等進行整理,于1990年出版了《新豐民間文學集成》,收入山歌100多首,童謠100多首,使口頭流傳的民間藝術得以文字保存下來,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振興民間藝術的同時,縣文化部門還積極開展民間藝術研究工作。1998年,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啟動,新豐縣《舞鳳》、《道公舞》被列入其中,黃世藩受聘擔任特約研究員。他不顧花甲之年,走村串戶,拜訪了數十位民間老藝人,收集大量原始資料,對《舞鳳》、《道公舞》的歷史淵源、風格特點進行認真考證。他撰寫的研究文稿,詳細記述了《舞鳳》、《道公舞》在新豐民間的衍變軌跡、演出形式、音樂伴奏、服飾道具及風俗節令、信仰禮儀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被載入《中華舞蹈志·廣東卷》,填補了新豐在中國文化史料上的空白。
教育編輯學前教育
1978年前,新豐縣學前幼兒教育相當落后,除縣城辦有一所機關幼兒園外,在鄉鎮和廣大農村,學前幼兒教育基本是“空白”。1979年春,石角公社文義小學通過開辦學前班,率先解決當地幼兒學前教育問題,為普及農村學前教育提供了先例??h教育部門通過總結推廣文義小學的經驗,對農村小學開設學前班,普及幼兒學前教育作出部署,并從資金上給予一定扶持,使農村學前班得以迅速發展。至1980年,全縣農村小學辦起學前班65個,入學幼兒1725人。此后,經過多年發展,1990年,全縣所有鎮、村小學共辦起學前班161個,入學幼兒4808人,占適齡幼兒48%。在大辦農村學前班的同時,為適應城鎮化發展的需要,解決縣城及墟鎮幼兒學前教育問題,縣政府一方面籌措資金擴建縣城第一幼兒園(原機關幼兒園),新建第二、第三幼兒園;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民間人士開辦幼兒園,以加快普及城鎮幼兒學前教育步伐。通過實行兩條腿走路,至2005年,全縣幼兒園從1979年1所增加到20所,其中縣辦2所,鎮辦6所,民辦12所,入學幼兒2986人,占城鎮適齡兒童的97%以上。與此同時,幼教隊伍也在發展中壯大提高,2005年全縣有幼兒教師170人,大多數受過幼師專業教育。
小學教育
1979年前,新豐縣城鄉有小學175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基本普及小學教育。然而,由于受極“左”思潮的影響,普遍存在學制縮短(5年制)、師資薄弱、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偏低的問題,影響了小學教育的正常發展。1980年后,通過撥亂反正,逐步規范辦學秩序:恢復6年學制,撤銷小學附設初中班,讓學校集中力量實施小學教育;采用全國統編教材,規范小學課程設置;恢復考試制度,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撤并分散教學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上述措施,使全縣小學教育改變過去“散、亂、差”狀況,逐步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隨后,結合實施“普九”教育,縣教育部門在抓好校舍改造建設,充實加強師資隊伍的同時,進一步調整小學布局,先后把34所生源少、基礎差、師資力量薄弱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撤并到鄰近小學,使農村小學布局日趨合理,師資力量得到加強。1996年實現“普九”教育達標后,教育部門適時把改造農村薄弱學校,建設規范化學校列入議事日程,對45所基礎薄弱的農村小學進行改造,使這些薄弱學校通過改造,逐步改變落后面貌,實現規范化辦學,鞏固了“普九”教育成果。在經過多次調整撤并后,2005年,全縣共有小學125所,教職員工1385人,在校學生2559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輟學率0.12%,小學畢業率99.98%,升初中入學率98%,15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3%,均高于“普九”教育規定的指標。
中學教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揭批極“左”思潮,撥亂反正,縣教育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對中學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革。全部撤銷123所小學附設初中班,3所初級中學附設高中班,并對中學布局進行調整,其中1990年把沙田初中、馬頭初中、梅坑二中以及梁壩附中、梅寮附中并入該鎮中學。1992年停辦豐郊中學、沙田中學、馬頭中學高中部,改為初級中學;2000年撤銷新豐一中初中部,停止初一招生,擴大高中招生,改為高級中學。至此,全縣共設中學13所,其中縣城3所,鄉鎮10所。通過調整撤并,使中學布局日趨合理,教育資源得到整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全面恢復中學“三三學制”,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設置課程,安排課時,并克服師資不足的困難,恢復或開設英語教學,保證學生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中學學業。加強中學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鼓勵支持在職教師參加各類培訓、進修,努力提高教學業務能力;一方面積極引進外地高學歷教師,充實中學教師隊伍,先后從江西等地招聘20多位師范院校本科畢業生到一中、二中任教,使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逐步提高。并不斷加大投入,全面改善中學教學條件。1985年以來,先后對15所中學進行改造擴建,完善各中學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配置,其中,新豐一中、二中實現了多媒體教學。此外,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教學經驗,鼓勵支持教師開展教研活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20多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新豐縣中學教育日趨規范,教學質量顯著提高。2005年,全縣13所中學有教師827人,開設初中班224個,在讀初中生12310人;開設高中班40個,在讀高中生2716人。在全國中學生學科知識競賽中,先后有49人獲獎,其中一等獎3人、二等獎10人、三等獎36人。更可喜的是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中初中教育的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畢業率,從1996年以來一直保持在98%以上,鞏固了“普九”教育的成果。高中教育更是一歲一臺階,年年邁大步,從2000年以來,高考成績逐年大幅度提升,達到大專錄取分數線的考生分別為2000年154人,2001年216人,2002年371人,2003年567人,2004年701人,2005年802人,從此改變了長期以來新豐縣高考成績偏低的狀況,跨入全市先進行列。
職業教育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縣委、縣政府把辦好職業教育納入全縣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并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支持職業學校搞好校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充實師資力量,逐步實現規范辦學。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從1978年以來,先后招收幼師班10期,591人;普師班5期,282人;中師班9期,589人;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輪訓班1682人;中小學教師電腦培訓班2306人??h衛生進修學校自1975年面向社會招生以來,至1982年共有3期二年制學員在校完成學業;1983年停止招生后,轉為以在職醫務人員培訓進修為主,至2004年,共開辦2年制中、西醫醫生班、護理班、鄉村醫生班等15期,培訓各類醫務人員519人,并有1089人(次)在職醫務人員、鄉村醫生入校接受短期培訓??h農業技術學校1983年復辦后,先后開設水稻栽培、林業、農業、園藝、農副產品加工、農機、經營管理等專業班,至2002年共面向社會招生710人,為新豐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了一批初級專業人才。2002年,為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職業教育規范、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把縣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縣教師進修學校合并,實行兩個牌子、一套人馬,主要承擔全縣中小學教師進修,以及大專學歷人才培養。同時,撤銷縣農業技術學校和成人中專學校,重新組建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撤并整合,師范、電大及職業中專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師資力量得到充實提高??h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于2003年8月正式開學,學制3年,實行全日制規范化教學,當年招收初中應屆畢業生800多人,開設有數控機床、模具設計制造、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電子電工技術、汽車應用維修、會計財務以及文秘、幼兒教育等。辦學3年,該校堅持學以致用的辦學方向,并與珠三角多家大型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行校廠結合辦學,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善實際操作,適應現代企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2005年,在韶關市勞動部門組織的多項專業資格考核中,該校學生合格率達到100%。2004年,該校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100所骨干示范中等職業學校之一。
成人教育
1978年,全縣青壯年文盲半文盲12000多人,占同齡人口的14.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農文化教育被重新提上議事日程,1979年初,縣工農教育委員會成立,由分管文教工作的縣委常委任主任,各公社、大隊也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分工一名主要領導抓,并從縣、公社,大隊抽調881名干部,組成掃盲工作隊分赴各地開展掃盲工作,采取任務到人、層層包干的辦法,以當地學校為陣地,再次組織大規模掃盲運動。至當年底,全縣青壯年文盲半文盲有11901人實現脫盲,占文盲及半文盲人口的91%,從而再一次成為“無盲縣”,受到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政府嘉獎。在城鎮,重新復辦工人業余夜校(更名為職工業余中級文化技術學校),廣泛開展職工“雙補”教育(即初中文化補習、初級技能補習),1400多名職工通過“雙補”教育,絕大多數取得了“雙補”合格證書。在完成農村掃盲和職工“雙補”教育的基礎上,適時把工農成人教育轉向專業技能培訓。在農村,通過舉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組織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接受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在鄉農民科學種養本領,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就業適應能力,從1992~2005年,全縣先后有56234人(次)在農民技校受過培訓,使廣大農民文化技術素質不斷提高。在城鎮,以職工成人中專為陣地,通過開設中專班及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班,使362名職工完成中專學業,80多名職工完成大專學業,956名職工接受了教育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推進,為提高下崗職工再就業能力,在縣勞動部門、縣總工會組織下,免費為企業下崗人員舉辦各種勞動技能培訓,先后開設了電工、電腦、家政服務等培訓班,使2800 多名下崗職工通過培訓,提高了實現再就業的能力。為提高成人教育的層次和水平,1985年,開辦廣播電視大學新豐分校,至2004年,先后開辦11個專業學科,招收學員1741人,其中有1680 人完成學業,獲得大專畢業證書。此外,1984年以來,由縣教育部門組織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至2005年,全縣先后有3000多人(次)參加自考,其中有 2560人獲得大學本、??飘厴I證書。
特殊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豐縣中小學對殘疾兒童就讀一視同仁,為他們接受教育提供平等機會。改革開放后,縣委、縣政府更加重視殘疾人事業,對殘疾人的康復、教育、就業給予特殊照顧。1991年以來,在縣殘聯協助支持下,積極動員適齡殘障兒童入學,實行隨班就讀,并在縣城第三小學設立“啟智班”,專門接收殘障兒童就讀。2005年,全縣“三殘”兒童入學率達84.15%,保障了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此外,縣殘聯還以殘疾人康復中心為基地,開設殘障兒童學前班,結合康復訓練開展學前教育。同時,舉辦殘疾人勞動技能培訓班,先后有30多名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提高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交通編輯新豐縣城地處廣東省中部偏北,東江上游。北接翁源縣,西靠英德市,佛岡縣,東鄰連平縣、龍門縣,南連從化市,位置適中,距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半徑范圍內,容易接受周邊城市的輻射。交通便利,105國道縱貫縣境,主要公路二級化,鎮級公路硬底化有106個行政村的公路實現了硬底化,縣城距廣州150公里,至深圳180公里,到韶關168公里,全縣實現了“四通”(通電、通電話、通郵、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