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屬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緯38°13ˊ——38°41ˊ,東經112°17ˊ——112°58ˊ,東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總面積1954平方公里 ,東連定襄,西鄰靜樂,南靠陽曲,北依原平,總人口約544682人(2010年) 。素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府區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樞紐,北同蒲和京原鐵路縱貫南北。是108國道重要的支撐點。行政區劃編輯2000年,忻府區轄3街道、6鎮、11鄉:南城街道、新建路街道、長征街街道、董村鎮、播明鎮、奇村鎮、三交鎮、莊磨鎮、豆羅鎮、紫巖鄉、西張鄉、東樓鄉、北義井鄉、曹張鄉、高城鄉、秦城鄉、解原鄉、上社鄉、合索鄉、溫村鄉、楊胡鄉、寺坪鄉、后河堡鄉、陽坡鄉、上寺鄉、牛尾莊鄉、傅家莊鄉、下佐鄉、野峪鄉、蘭村鄉。人口情況編輯人數
截止2010年,忻府區總人口544682萬人 各鄉鎮人口:南城街道 41933、長征街街道 82615、新建路街道 59810、 播明鎮 21280、奇村鎮 28760 、三交鎮 3996、 莊磨鎮 12439、豆羅鎮 13236 、董村鎮 24581 、曹張鄉 18930 、高城鄉 15478、 秦城鄉 22460 、楊胡鄉 2948 、溫村鄉 9054 、解原鄉 20051 、上社鄉 9109 、合索鄉 9209 、寺坪鄉 1226 、陽坡鄉 1956、 后河堡鄉 1155、 上寺鄉 2122 、牛尾莊鄉 2408 、付家莊鄉 2681 、野峪鄉 2172 、蘭村鄉 16997、 下佐鄉 8118 、紫巖鄉 14724 、西張鄉 13355、 東樓鄉 18020、 北義井鄉 15785。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2010年)
民族分布
忻府區民族包括漢族、回族、滿族、黎族、白族、藏族、維吾爾族、錫伯族、羌族等民族。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忻府區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緯38°13ˊ——38°41ˊ,東經112°17ˊ——112°58ˊ,東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總面積1980平方公里,東連定襄,西鄰靜樂,南靠陽曲,北依原平。
地貌
忻府區地形西高東低,逐步傾斜,北、西、南三面環山,東部開闊平坦,為忻定盆地的主體部分。境內主要有云中、系舟和五臺3大山脈。
水文
忻府區境內有滹沱河、云中河及牧馬河3條較大的河流,把全區劃成3個10萬畝以上的灌區,每年可引用河水6600萬立方米。
氣候
忻府區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西北風,春溫高于秋溫,夏季過后秋高氣爽。無霜期平均167.1天。年平均降水量為462.5毫米,降水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氣溫:平川區8℃以上,丘陵區5℃—8℃,山區5℃以下。1月最冷,7月最熱。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忻府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近30種。主要有鐵、錳、銅、金、鈮、鉭、鈾、長石、石英、云母、蛭石、花崗巖、豆沙等。
水利資源
忻府區境內主要有三座水庫,分別是米家寨、雙乳山、西歲興水庫。 滹沱河從原平市進入本區東北境,流經19公里,入定襄縣。云中河發源于云中山,本區境內長58公里,流域面積約計800平方公里,自米家寨出山后,分為南北云中河。南云中河經沙洼、東馮城、播明、曹張到定襄注入滹沱河;北云中河經石家莊、唐林、秦家莊至原平入滹沱河。牧馬河從牛尾莊西南入境,經三交、豆羅、東石、安邑至定襄入滹沱河,境內長65公里,流域面積1176平方公里。全區可供開采的地下水,年儲量為1.01億立方米,地表水年總量1.69億立方米,奇村、頓村、盧野村的溫泉水溫30℃—50℃,是聞名全省的溫泉療養勝地。
忻府區景色可供開采的地下水年儲量為1.13億立方米,地表水年總量1.69億平方米,云中河,牧馬河,一北一南橫貫西東,匯入滹沱河。
土地資源
忻府區全境分石山區、土石山區、丘陵區,平原區4大類。全區山區面積905平方公里,占46.3%,丘陵356平方公里,占18.2%,平原693平方公里,占35.5%。
交通運輸編輯忻州市忻府區從古至今一直是連接冀,陜,蒙的商貿集散地,俗稱“三關總要”,“晉北鎖鑰”。是全省重要交通樞紐,北同蒲和京原鐵路縱貫南北,忻河鐵路由忻州通往河邊。公路交叉密布,京原等5條國道和省級公路干線通往全國各地;區、鄉、村三級公路交織成網。忻府區南75公里鄰省會太原,北200公里至大同,東160公里到佛教圣地五臺山,東北距首都北京540公里,是忻州市所在地。境內大運高速、108國道、忻寧旅游線、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忻阜旅游公路、忻磧路、忻保路、忻河鐵路和五保高速公路橫穿東西。境內有四個高速接口,七個火車站。
經濟概況編輯慨況
2010年忻府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712元,比2009年增長了5286元;2010年全區財政總收入達到8.38億元,年均增長28.1%;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45億元,十一五期間忻府區年均增長2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939元,年均增長14.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82元,年均增長11.5%。
第一產業
忻府區耕地面積100萬畝,水地面積50萬畝,平川盛產玉米,高粱,丘陵,山區主產谷子,豆類,莜麥,蕎麥等小雜糧,油料及干鮮果。 2007年,忻府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7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68萬畝,兩雜制種、瓜菜制種面積1.5萬畝,瓜菜面積2萬畝,小雜糧面積5.5萬畝。 忻府區形成了以南部精品雜糧,中北部優質瓜菜,西北部特種玉米,東北部高效制種為主的四大特色農業經濟板塊;開發出西呼延紅薯、孫家灣香椿、作頭長山藥等產品。
第二產業
2010年,忻府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9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13億元,年均增長16.1%,標志著我區全面建設小康進程取得重大突破。全區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機械裝備、新型建材、煤化冶煉、精細化工、環保利用、生物制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撐,具備了較好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2011年,忻府區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9.3億元,比2010年增長27%;工業增加值完成1.5億元,比2010年增長34.4%;銷售收入完成9.25億元,同2010年增長22%;實現利稅5536.6萬元,比2010年增長21%。
第三產業
2007年,忻府區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億元,比2006增長11.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業完成增加值2.8億元,旅游業快速發展,籌資50萬元編制了度假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 截止2013年忻府區打造了以抗戰文化、跤鄉文化、八音文化、貂蟬文化、元好問文化、傅山文化為重點的歷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麥秸畫、剪紙、面塑、木雕等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投資800萬元實施“遺山墓園”修葺工程。把城郊的雙乳湖水利風景區,城中的云中河景區、五館一院等新景點和周邊的五臺山、蘆芽山、雁門關等山、水、關、城等自然人文景觀串接起來,“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線路。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截止2011年底,忻府區完成了勝利路、建設南路、光明東街、光明西街的街道改造,完成了舊城小街小巷改造,新增下水管線3180米,改造下水管線7200米,新裝路燈251基,重新鋪設人行道22660平方米。新建7500平方米的九龍崗文化廣場,修繕15000平方米的城門樓廣場,更換垃圾果皮箱100個,完成綠化面積96.95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18.56%。累計建成鄉鎮汽車站4個、候車亭95個、招呼牌336個,開通農村客運線路46條,農村客運班車110輛。 截止2011年,忻府區政府累計投資1900萬元,建成1300平方米以上文體廣場96個,配備各類健身器材共2100余套(件),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
社保體系
截止2011年忻府區城鎮企業職工參保4.67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6%,農村養老保險參保6508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城市低保在冊保障對象8552戶、20367人,農村低保在冊保障對象17000戶、28000余人。
城鎮建設
忻府區投資8000萬元,完成了光明街東拓、云中北路拓寬改造、光明中街精品路建設工程;新世紀小區基本完工,九龍崗清泰園小區全面開工,九龍崗新區規劃通過評審;投資224萬元完成了惠及3788人的飲水安全任務。新建了新開時代購物、金諾商城等大型賣場4個。完成了新世紀小區、吉祥小區、和諧家園、蒙特卡羅等各類檔次的小區共計15.4萬平方米,對370戶農村特困戶危房進行了改造。
教育事業
在十一五期間,忻府區累計投資2.3億元,維修改建學校200余所,全面消除校舍危房。完成教育投入8.25億元,并且達到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3%,初中三年在校生保留率達到99.125%。
醫療衛生
截止2011年忻府區累積改造17個鄉鎮衛生院,并且組織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288例,對428名盲人開展了定向行走,對6619名肢殘者進行了康復訓練,免費為750名殘疾人配備了輪椅等輔助器具。
風景名勝編輯截止2011年,忻府區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向陽遺址、元好問墓、忻口戰役遺址、金洞寺、連寺溝墓地、西河頭地道戰遺址),區文物保護單位49處。區屬于華北第一泉的奇村溫泉,三晉第一村的頓村度假村,華北第一洞的禹王洞,有忻口戰役遺址,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故居。市屬的有佛教圣地五臺山,蘆芽山國家森林公園,萬年冰洞,楊家祠堂,趙杲觀,定襄民俗館、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等。忻州八景在我國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原來的忻州市),從古至今就是很有名的旅游勝地,自唐代起,忻州就有古八景之傳說。這八景分別為:陀羅避暑、仙人棋盤、東巖映月、金山六洞、石嶺晴嵐、傘蓋青松、雙乳浮樓、陰山吃石。奇村溫泉位于忻州市西北20公里金山腳下的奇村,泉眼深達26米,水溫高達63℃,含氡量達83.6-127埃曼/升,為硫酸鈣型,同時含有硫化氫、硅酸等多種礦物質,故稱為復合泉。以對人體多種皮膚疾病均有療效而聞名。奇村溫泉珍貴、奇特,泉中含多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礦泉按奇村溫泉醫療作用的大小分為12類,其中氡泉成首,素有“泉之精”的美稱。氡為鐳射氣,有較高的醫用價值。硫化氫能補育細胞分裂所需的琉基,治療皮膚病、糖尿病,為其它礦泉所不及。 忻口戰役遺址忻口戰役紀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處的公路旁、戰備窯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嬰故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殺趙,滅其族,朔客公孫杵臼與之謀,嬰抱趙氏真孤匿養山中,而故意告發令諸將殺死杵臼及冒充孩兒,后景公聽韓厥言,立趙氏后,誅屠岸賈,嬰則自殺以報杵臼。舍己為人,藏孤救孤的大義士程嬰為忻府區南關村人,其舍生取義、救孤之壯舉,世人贊揚。程嬰死后,葬于南關村。為此南關村每年的九九重陽節,辦廟會,唱大戲,祭祀程嬰。藏山藏山地處太行山西麓, 山西盂縣城北十八公里處; 因春秋時藏匿趙氏孤兒得名。 境內峰巒疊嶂,古剎櫛比;山間神祠祀趙家遺孤之位;中華忠義苑弘揚忠孝愛國之情;志士仁人視為圣潔忠義之地,千百年來留名篇佳作無數。山以史傳,史以文傳,匯中華儒家文化于此藏孤勝境,譽為晉東第
一名山。貂蟬故里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旅游景點叫貂蟬陵園,是2006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筑砌的。陵園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墻,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楹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后部建青石墓臺,臺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間,辟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禹王洞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內常年恒溫8—11℃,盛夏之時,洞內涼氣習習,隆冬季節,洞里溫暖如春。 禹王洞位于忻府區 城東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處于太原與五臺山旅游的必經之路。俗稱仙人洞,亦稱仙登窯,相傳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內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后改稱禹王洞。金代詩人元好問墓及野史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故里以及福田寺等名勝古跡也在溶洞附近。 禹王洞已探明的洞深約2000余米,已整修出可供游人參觀的有四層共三廳十洞,長約700余米。禹王洞是一天然石灰巖溶洞,內有“八戒化石”、“子母獅子”、“刺猬游洞”、“睡獅初醒”、“萬佛朝圣” 、石筍、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禹王洞是一個集登山、旅游、探險、避暑為一體,人稱“華北第一洞”的旅游勝地。1992年林業部已正式批準禹王洞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民俗風情編輯忻州摔跤已有800年的歷史,當地將其俗稱“撓羊”、“跌對”?!皳涎蛸悺鳖櫭剂x,“撓”即“扛”之意;撓羊也,就是扛起羊??钙鹧蛞馕秳倮c力大,是一種宣告、展示與炫耀。撓羊賽其實也就是摔跤賽。只是,這種比賽最初不是在體育場館內,而是在田間地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