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位于廣西東北部的湘桂走廊,地處北緯25°18′~ 26°55′、東經110°14′~110°56′之間,屬桂林市轄縣,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即是楚越文化交匯之區。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線一級公路斜貫全境,縣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區57公里??偯娣e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萬,其中農村人口31.1萬。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瑤、壯等少數民族1.3萬人。轄6鎮4鄉,縣城興安鎮,位于全縣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興安地勢由西北部以貓兒山為主峰的越城嶺山地和東南以盤皇殿為主峰的都龐嶺海洋山余脈相對傾斜,形成兩大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俗稱“湘桂走廊”。
歷史沿革編輯興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境屬楚國疆土。 興安古屬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鑿成靈渠后的第三年,即平定嶺南,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在今全州縣咸水鄉設立了零陵縣,由長沙郡管轄。當時,興安境內東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屬零陵縣治。而西南的漓江流域,則屬桂林郡。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南??さ凝埓钰w佗卻趁楚漢相爭,無法顧及嶺南,而奪下桂林與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勢力延伸至越城嶺地區,今興安的西南部成為南越國的北方前線。趙佗不僅加固了位于溶江的古秦城,還在今興安縣城附近修建了越城。這就是后來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嶠。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了嶺南,次年南越滅亡。漢武帝將原來的南越國分為九郡,統歸交趾刺使部。又在今臨桂(包括桂林市)、陽朔、永福、靈川和興安西南部等地設立始安縣,屬零陵郡,歸荊州刺使部管轄。三國時期,始安縣升格為郡,但仍歸荊州刺使部。西晉,始安劃歸廣州郡管轄,而興安境內的湘江流域一帶仍屬零陵郡。 晉永嘉元年(370年),荊州郡將今屬全州、灌陽等地分出來,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隨之劃歸湘州。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廣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設置了桂州,始安郡劃歸桂州管轄。至陳朝,原來屬零陵郡的今興安湘江流域一帶,被并入了始安縣,興安縣的范圍基本確定,并完全脫離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鎮與全州相鄰,南至高尚、溶江與靈川為鄰,西至越城嶺深處,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華江,與龍勝、靈川、資源為界,東至都龐嶺深山,與全州、灌陽為鄰。隋朝統一中國后,始安縣仍歸始安郡管,興安整個縣境都歸入了今日之廣西。隋亡,唐帝國撤郡建州,增加了州縣,使行政區劃范圍縮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大將李靖擊潰后梁皇帝肖銑,收降嶺南五十余城,在始安縣內劃出了今日的興安地區,設置了新的臨源縣(因興安縣是湘江、漓江的發源地),隸屬桂州,縣城設在城臺嶺上(今興安中學、興安二中校址)。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桂州將領朱濟時與廣州番禺的馮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圍10余座州縣城池,而臨源縣內官民堅守,朱久攻不下。后朱濟時被容管經略使王平定,唐代宗為表彰全縣官民忠義,將縣名改為“全義縣”。所以,柳宗元歌頌吏治改革的名文《全義縣復北門記》,已沒有臨源之名。唐末,湖南馬殷趁農民起義之機,攻占桂州、賀州、柳州等多個州縣,908年自稱楚帝。此時后晉皇帝重貴雖已無法管理馬殷占領的全義縣,但他在開運三年(946年)仍然將全義縣升為溥州,把縣名改為德昌。直到后漢高祖劉知遠乾佑元年(948年),馬殷失敗,德昌才歸后漢管轄。至宋,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將德昌恢復原名全義縣,重歸桂州管轄。976年,趙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為全義的“義”字犯了他的名諱,第二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他便下詔將全義縣改為“興安縣”,取意為興旺安定,仍歸桂州轄治。興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元、明、清、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都稱興安縣。元屬靜江路,明、清時期屬桂林府。民國2年(1913年)7月隸屬漓江道,民國3年6月隸屬桂林道,民國16年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3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督察區, 民國31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33年5月隸屬第八區,民國36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同年4月隸屬第八區,直到臨解放。解放后屬桂林專區,1970年后屬桂林地區。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并,興安縣屬桂林市。 而建在城臺嶺上的縣城,后來因人口增加,狹窄的城臺嶺不適宜形勢發展的需要,于明朝中葉,遷至西邊一里之外的岳王臺和鳳凰臺上,一直保持到今天。這就是興安縣城的“三臺”。
地理環境編輯地質地貌
興安縣地處江南古陸西段東南緣,湘桂褶皺帶的北部。地質發展歷經前泥盆紀地槽 (約25至4億年前),晚古生代地臺(約4至2.3億年前)和中新生代陸緣活動帶(2至3億年前至今)三個發展階段。在地質礦產研究史上是桂東北有重要意義的地區,部分地方性地層單位的命名淵源于此。 興安縣的地形多樣而復雜,西北和東南為山地,山巒重疊,溝谷溪流縱橫。西北部為越城嶺山系,逐漸向西南傾斜。東南部是都龐嶺的海洋山系,并逐漸向東北傾斜。形成兩大山系之間的狹長谷地,稱“湘桂走廊”,其間有土嶺、石山、河谷平原。
水文狀況
興安自然環境優越。湘漓二水在這里發源,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在這里崛起。地形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西北部為越城嶺山脈,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華南第一高峰;東南縱貫都龐山脈。兩大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為“湘桂走廊”,其間分布著丘陵及河谷平原,是農業耕作區和水果種植區。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7.8℃,極端最高氣溫38.9℃(2010年08月05日),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無霜期293天以上。境內河流主要有屬長江水系的湘江,屬珠江水系的漓江;由于興安海拔較高,自古有“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之說,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獨特景觀。走廊中部的臨源嶺是制高點,湘江和靈渠由縣城東郊分水塘的東北和西南低處方向分流。湘江流向東北,屬長江水系;靈渠向西南流匯入大溶江,合流稱漓江,屬珠江水系。人稱“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
氣候特征
興安縣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適宜,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積溫多,霜期短。境內東南和西北地勢高,東北和西南地勢低,中部的湘桂走廊以縣城附近的分水嶺為中心,地勢分別向東北隨湘江下落和向西南隨漓江降低,形成縣內錯綜復雜的地區性氣候特征,水熱條件的地域性差異十分明顯。
行政區劃編輯
興安縣城全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90號)同意撤銷金石鄉,整建制并入溶江鎮,溶江鎮政府駐地不變(8月實施)。調整后,全縣行政區劃轄6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興安鎮、湘漓鎮、界首鎮、高尚鎮、嚴關鎮、溶江鎮、漠川鄉、白石鄉、崔家鄉、華江瑤族鄉??h政府駐興安鎮??h人民政府駐興安鎮,郵編:541300。代碼:450325。區號:0773。2005年8月,撤銷金石鄉,整建制并入溶江鎮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縣共有土地面積3522069畝, 其中耕地369446畝, 占10.49%, 輪興安中心廣場歇地16017畝, 占0.45%,林地2053746畝,占58.31%,宜林荒山荒地450611畝,占12.79%,宜農荒地43949畝,占1.25%,宜牧荒山荒地113686畝,占3.23%,水庫山塘池塘19712畝,占0.56%, 石山148119畝, 占4.21%, 村莊占地58104畝, 占1.65%,道路、河流、渠道及其他等248679畝, 占7.06%,概括起來說,就是八分山地、一分耕地、一分其它。由于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和農村、圩鎮占用耕地建房及其他用地,致使耕地面積由1980年369446畝減至1990年354051畝,減少15395畝。
礦產資源
縣內探明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16種,如沉積赤鐵礦,主要產于溶江鎮老茶亭至茶源村一帶和嚴關鄉(鎮)塘堡村金山凹一帶土嶺;錳礦產于華江瑤族鄉高寨村;此外還有鉛鋅礦、銻礦、鎢礦、金礦重晶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煤礦等 。
動物資源
縣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解放后,由于亂獵濫捕,野生動物數量逐年減少,特別是虎、豹、麝、鴛鴦等今已少見。毒魚、電魚、炸魚者屢禁不止,致使江河、水渠魚源日漸枯竭??h內常見的動物有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共127種,其中主要有:
哺乳類虎、豹、狼、狐貍、野兔、獐、鹿、猴、獺、狗熊、野豬、野山羊、黃鼠狼、松鼠、野貓、箭豬、鬣羚、穿山甲、竹鼠、果子貍、大靈貓、小靈貓、鼬獾、麂子、黃猄。
鳥類鳧、雉、鸕鴣、鴝鵒、子規、鷺鷥、鸕鶿、百舌、長鳴鳥、啄木鳥、白鷴、禾雞、烏鴉、喜雀、麻雀、白頭翁、竹雞、畫眉、老鷹、鷂鷹、貓頭鷹、秧雞。
魚類鯽魚、鯉魚、青魚、白魚、斑魚、骨魚、鰱魚、黃尾魚、金魚、白鱔、黃鱔、鱖魚、鰍魚、銀魚、鐵魚、石鱗魚、風魚、魚、乳穴魚、草魚、黃山骨、塘角魚、沙鰍、蝦、蚌、蟹、鱉。
兩棲類田雞、青蛙、土蛙、石板蛙、上樹蛙、塘孔蛙、蟾蜍、大鯢。
爬行類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烙鐵頭、青竹蛇、南蛇、菜花蛇、烏梢蛇、泥蛇、過山蛇、雞冠蛇、吹風蛇、干芋苗蛇、干毛蛇、壁虎、蜥蜴、山龜、蘄蛇等。
昆蟲類蠶、螳螂、蚯蚓、黑蜂等。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計有用材類、藥用類、油脂類、纖維類、水果類、飼料類、薪炭類、觀賞類,共752種,其中主要有:
用材類杉木、馬尾松、扁柏樹、吊柏樹、樟木、楠木、梓木、柳樹、椆木、棉木、水青岡、椎木、長苞鐵松、濕地松、楓香樹、椿樹、毛竹、筋竹、蒲竹、箭竹。
藥用類土黨參、獨活、花粉、黃精、首烏、土茯苓、石菖蒲、威靈仙、白毛根、藕節、貫眾、山慈菇、七葉一支花、紫蘇、走馬胎、白狗腸、千斤拔、車前子、使君子、王不留行、蒼耳子、韭菜子、西瓜皮、桃仁、大麻仁、草叩、巴豆、陳皮等。
油脂類漆樹、油茶、油桐、烏桕、山蒼子、蠟樹、花生、豆類、芝麻。 纖維類 棕皮、苧麻、黃麻、胡桐麻、山棉麻、葛麻、桑麻。 水果類 山板栗、山卷栗、酸棗、山楂、楊梅、茅栗、米珠、桃金娘。
飼料類五節芒、絲茅草、馬鞭草、野古草、香菇草、雀稗草、黃背草、水扁絲、水葫蘆、水浮萍、燈籠絲、黃花菜、水漢菜、滑藤菜、水蕨菜、山蕨菜、山芭蕉、油麻菜、苧麻葉、賀菜。
觀賞類桂花、月季、野玫瑰、野菊花、百合花、牽?;?、杜鵑花(映山紅)、迎春花、梔子花、芙蓉花、金英花、野牡丹、美人蕉、夾竹桃、冬青樹、山茶花等。
經濟編輯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5.66億元,增長9%;財政收入12.31億元,增長1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38億元,增長24.1%;規模工業增加值61.6億元,增長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5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1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10386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在2014年提前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工業經濟實力持續提升。一是園區發展水平有效提升。高起點規劃,實行功能分區,不斷完善鄉鎮區塊功能,園區產業承載力不斷提升。加大園區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入駐企業達63家,項目總投資230億元。二是新能源產業發展加速推進。風力發電一期項目10萬千瓦機組正在進行投產發電前的安裝調試,二期10萬千瓦已于2013年5月開工,三期10萬千瓦已獲得核準,界首、漠川等鄉鎮的風力資源已啟動開發。引導光伏企業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協助解決融資困難,興安光伏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復產。三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海螺水泥等龍頭企業不斷做強做大,大錳錳業等11家公司被列為桂林市“兩化融合”應用企業,宏旺菌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39家,“四上”企業118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69.3億元,同比增長16.1%,工業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7.8%。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一是農業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縣水稻、葡萄、柑桔、甜玉米、食用菌種植面積分別達到42.6萬畝、13.3萬畝、11.5萬畝、11萬畝、800萬平方米,農林牧漁總產值44.39億元。第十九屆全國葡萄年會在興安召開。二是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第十二年位居廣西前列?!胺N—養—加”現代循環經濟模式和“公司+基地+農戶”現代種養殖模式極大地帶動了農民致富;“115510”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得到區、市領導的充分肯定;積極培育肉牛等新興特色產業,肉牛養殖達2萬頭;林下種植41萬畝,林下經濟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擴大;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暨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會議在興安召開,林業生產者組織國際會議將興安列為現場參觀點。三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繼續加快第三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建設,全區冬春水利建設現場會在興安召開,榮獲“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投入近4000萬元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55個村屯164公里,全縣95%以上的建制村已通水泥(柏油)路,15個區級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全市農村公路標準化建設現場會在興安召開;建成桂北水果交易市場(一期),當年交易額達4億元;為105個村屯安裝太陽能路燈1536盞,按照“三改三建”的要求完成40個“普惠制”新村建設任務,涌現出馬頭山、大車頭、屯川等一批新村示范點。
第一產業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勞力資源充足,適于發展農業。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玉米、紅薯、大豆等為輔。經濟作物以花生、磨菇、茶葉、油菜為主,甘蔗、木薯、苧麻等為輔。園藝作物以種植白果、柑桔、葡萄為主,桃子、李子、棗子、西瓜、石榴、板栗等為輔。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民文化素質低,生產條件差,因此農業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同時,國民政府對農業極不重視,每年國家對農業的投資極少。解放后, 平均每年國家投資444.2萬元, 用于發展農業。1950年冬至1951年夏,通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以后,又通過50年代興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廣種植雙季稻,70年代大種柑桔和推廣水稻矮桿良種,80年代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1990年, 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66%,比1949年增長55.1%,糧食總產量增長2.53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62%,比1949年增長1.66倍;農業總產值11907萬元(1980年不變價) ,比1949年增長8.22倍。
第二產業
解放前,興安工業以民間手工業為主。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興安造紙公司,為縣內有工廠之始,沒有多久陷于虧損而倒閉。據《興安年鑒》載:民國31年(1942年),興安手工業作坊和工場主要有織布、洗染、釀酒、磚瓦、鐵器、木器、首飾小五金、白鐵、榨油等行業。共423戶,從業970人。解放初, 有城關、高尚、百里、溶江4家私營碾米廠,主要設備有汽車
興安夜景引擎帶動單機碾米機。1951年3月,創辦光明電廠,裝機15.5千瓦,為直流發動機,以110伏電壓供電,是縣內最早的地方國營工業。1954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7月成立縣手工業合作社。1956年,貫徹中央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指示,將城關、百里、 溶江、高尚4家碾米廠納入公私合營并轉為國營企業。同年,建立興安、界首、溶江等3家國營酒廠。 1958年“大躍進”興起,先后興建鐵礦廠、農具廠等數十家廠礦。同時,將集體所有制的鐵器社、建筑安裝工程隊、印刷廠等轉為全民所有。1959年因原料不足,成本高、質量差、大部分企業下馬;職工人數銳減為1907人。1961年,開始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辦工業繼續縮減。1968年, 全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共18家,職工618人,年產值481.63萬元。1970年增至25家,新增有農機二廠、化肥廠、農藥廠等, 主要有冶金、機械、電力、燃料、化學、建材、森工、輕工等行業,年產值1090.74萬元。1977年,境內有中央屬企業1個(郵電部興安通信設備廠) ;地區屬企業1個(桂林地區興安水泥廠) ;縣屬及各局辦全民所有制企業共34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73家,其中,二輕手工業企業5家, 農村公社工業企業68家。 縣屬工業總產值3134.9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6.2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縣工業企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方面作了相應調整。同時進行工業體制的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使企業逐漸趨向合理發展,稅利亦逐年增長。1978年,工業產值52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01%。1980年,工業產值為5200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3778萬元,占72.65%。1985年,工業產值6750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74%,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3746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4家,集體企業70家,個體私營企業3642家。工業產值達到902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3.13%。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4848萬元,其中全民企業原值4866萬元,凈值3176萬元;集體企業原值1935萬元,凈值1595萬元。
第三產業
服務業全年招商引資實施市外項目62個,完成市外到位資金64.0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50萬美元。中電投集團、中儲糧公司加大在興安的投資,大自然公司裝飾新材料項目建成試產,湘商物流園、邦輝紡織二期、汽車檢測中心物流城等35個千萬元以上項目,為興安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秦時明月文化旅游產業園、國際房車露營度假區、樂水園等旅游項目已達成初步意向落戶興安。全年加強旅游景區評級和酒店評星工作,加快實施老山界龍潭江景區、貓兒山云頂酒店、湘江戰役陳列館等旅游項目,建成廣西第一條休閑綠道——靈渠南渠休閑綠道(一期),積極探索風力發電觀光、“一山三庫”暢游等新興旅游項目的開發,興安旅游“四張牌”形成品牌效應。全年接待游客人數531.2萬人次,同比增長10.02%,實現旅游總收入38.8億元,同比增長15.12%,獲得“中國最美文化休閑旅游名縣”、“美麗中國示范縣”、“美麗中國十佳旅游。林業解放前,縣內無專門機構管理林業。解放后,1951年縣人民政府設立農林科,兼管林業生產和銷售等工作, 有專職干部4人。1955年專設林業科。1959年成立縣林業局。此后,機構幾經分合,曾稱農林水服務站、農林水領導小組、森工局。1977年復稱林業局。到1990年底止,有職工557人。境內林業發達,資源豐富,據1966年普查統計,全縣有森林面積179.5萬畝, 覆蓋率為51%,70年代后,由于以柑桔、白果為主的經濟林發展較快,使森林覆蓋面逐年有所增加。到1978年,全縣森林面積為205萬畝,覆蓋率為58.2%,比1966年分別增長14.2%和7.2個百分點。但由于用材林砍伐過量,又使蓄積量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1979~1981年,由于農業生產體制變動,林權未及時落實,亂砍濫伐使森林遭到嚴重破壞。1982年后,實行林業“三定”(定山界林權、定責任山、定自留山),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提高, 封山育林得到貫徹,林業生產逐步好轉。1990年,全縣森林面積為219萬畝,覆蓋率為62.2%,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50~60年代平均每年為8.9%。70~80年代平均每年為9.08%。1990年,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96%,比1949年下降0.97個百分點。 畜牧漁業解放前,境內農村一般都有飼養畜禽的習慣,有水面的地方還兼營漁業。解放后,1950~1957年,縣內畜牧漁業生產實行以農戶家庭飼養并自由買賣,發展較快,全縣畜牧業年均產值為285.29萬元,漁業產值年均為8.14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02倍和15.1%。 1958~1962年,由于大搞“一平二調”,大辦集體豬場,加上高征購、反瞞產,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糧食大減產,畜牧漁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全縣畜牧業年均產值與漁業年均產值分別比上個時期年均下降35.5%和14.86%。1963~1965年,畜牧漁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拔幕蟾锩逼陂g,畜牧漁業生產實行集體飼養限制農民家庭飼養, 生產發展緩慢,畜牧業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徘徊在12.8%~14%之間,漁業年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例比1957年還下降0.1個百分點。80年代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事畜牧漁業的專業戶和重點戶不斷涌現,生產發展迅速。1985年,畜牧業產值為2746萬元 (1980年不變價,下同) ,漁業產值為67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6.8%和0.6%。1990年,全縣畜牧業產值為2500萬元,漁業產值106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1%和0.89%,比1976年分別增長2.64倍和7.03倍,比1978年分別增長73.13%和3.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