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經(Yíngjīng)縣幅員面積1781平方千米??側丝?5.32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362人,城鎮化率達到38.9%??h人民政府駐嚴道鎮。滎經古稱嚴道,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中部,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h城距離省會成都175公里,前臨成都經濟輻射圈,背靠"三州"兩個扇面,在西部大開發中占據了很強的區位優勢。滎經地理位置為北緯29°29′-29°56′、東經102°20′-102°56分。東北接雅安市雨城區,東南臨眉山市洪雅縣,西南連接漢源縣,西交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縣,北靠天全縣,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3公里是古代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轄25個鄉(鎮)??h城距離省會成都175公里,前臨成都經濟輻射圈,背靠"三州"兩個扇面,在西部大開發中占據了很強的區位優勢。滎經又有“世界鴿子花之都”的美譽。2014年被確認為少數民族地區。
滎水出大相公嶺,流經城北;經水經瓦屋山,流經城南。秦置嚴道縣。隋置滎經口戍。唐武德三年(620)從嚴道縣中析置滎經縣。1935年屬四川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1939年屬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區,1955年四川、西康并省后屬雅安地區?,F屬地級雅安市。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滎水發源于大礦山東麓、野牛山西麓,流經城北;經水經瓦屋山,流經城南。隋置滎經口戍,唐置縣。
滎經縣2000年,滎經縣轄2個鎮、23個鄉2004年,滎經縣轄2個鎮、23個鄉。2005年,滎經縣轄2個鎮、23個鄉。2006年1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滎經縣寶峰鄉、民建鄉改建為寶峰彝族鄉、民建彝族鄉,同意民建彝族鄉人民政府駐地由竹陽村遷移至建樂村。2006年,滎經縣撤銷石橋、廟崗、凰儀、石龍4個鄉,復順鄉更名為新添鄉,石滓鄉更名為龍蒼溝鄉。
區劃詳情
滎經縣轄3個鎮、16個鄉、2個民族鄉:嚴道鎮、花灘鎮、龍蒼溝鎮、六合鄉、烈太鄉、安靖鄉、民建彝族鄉、烈士鄉、滎河鄉、新建鄉、泗坪鄉、新廟鄉、三合鄉、大田壩鄉、天鳳鄉、寶峰彝族鄉、新添鄉、附城鄉、五憲鄉、煙竹鄉、青龍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形
滎經縣滎經縣位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屬盆周山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h境內四面群山環抱,河流強烈切割,嶺谷高差懸殊。
滎經縣地貌類型,就成因分,主要是褶皺、斷層作用形成的構造地貌。但由于巖層的新老和類別差異,地勢的高低懸殊,氣候的變化,在構造地貌中也夾雜著風化地貌、重力地貌(崩塌和滑坡)、古冰川地貌、巖溶地貌等。就海拔高低和表面形態分,全縣地貌可分為四個類型。高山區(海拔3500米以上)、中山區(海拔l000米-3500米)、低山、丘陵區(海拔l000米以下)、階地和河谷平壩(海拔l000米以下)
水文
格狀水系:滎經河是滎河和經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兩大支流在滎經縣城東北,以90度角度交匯。而大支流的二級支流,如滎河的代黃溝、頭道水、橋溪、小河子、相嶺河,又均以90度角度匯入滎河。因此,其水系類型,屬于格狀水系。
徑流量豐富:滎經河雖為青衣江二級支流,但由于其流域面積廣,流域內降水量豐沛。滎經河干流原為青衣江一級支流,經麂子崗在雅安城東注入青衣江。由于新構造運動,青龍斷層活動加劇,導致雅安向斜南段上翹,隆起而出現麂子崗。滎經河被斬斷而成斷頭河,向北鑿開天鳳背斜而注入天全河,成為青衣江的二級支流。原下游段的殘留河,即今雅安的憤江。
氣候
滎經縣全境在北緯30度以南,屬于接近中緯度的低緯度地區。氣溫上屬亞熱帶;在大氣環流受季風的控制,因而屬季風氣候;在地形上高低相差懸殊,垂直變化大,因而具有山地氣候特。根據以上特點,滎經縣氣候類型是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基帶的山地候。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14年全縣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5.34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14.39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9.86%、65.98%和24.1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7545元,增長11.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從上年的11.7:62.9:25.4調整為11.4:63.0:25.6。民營經濟持續增長,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6.3%,民營經濟成為全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全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2.8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占GDP的7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0.6%;第二產業增加值31.9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9.03億元,增長11.3%。
農業
2014年全縣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建設,扎實推進中藥材、高山有機茶、果蔬等“三條萬畝產業帶”建設,新發展茶葉2.6萬畝、中藥材1.3萬畝、果蔬3.1萬畝,著力打造中國“天麻之鄉”和“高山有機茶之鄉”。一民農資入駐青龍農產品加工園區,塔山茶葉成功申報省級龍頭企業,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6家,建成標準化合作社3家。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原料(茶葉)基地,新增“三品一標”認證5個,“塔山牌”榮獲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0.7億元,比上年增長1.6%。
種植業平穩發展,結構持續調整。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333公頃,與去年持平;油料作物3382公頃,與去年持平;全年糧食總產量49420噸,同比增長0.63%;油菜籽產量5937噸,與去年增長92噸,增長1.57%;茶葉產量2210噸,同比增長8.3%;水果產量2504噸,增長0.8%。
生豬出欄及其他畜牧產品穩定增長。2014年出欄肉豬10.2萬頭,增加1518頭,增長1.5%,牛、羊、家禽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3.2%、3.5%、3.2%。全年肉類總產量9550噸,增長1.8%,其中:豬肉產量7608噸,增長1.5%;禽蛋產量1059噸,增長4.5%;牛奶產量224噸,下降30.4%。
林業生產持續平穩發展。全縣加大造林力度,實現造林4829公頃,同比增長9.5%;零星植樹92.6萬株,同比增長0.7%;育種育苗86公頃,同比增長4.9%;跡地更新170公頃;竹木采運104589立方米,同比增長5.9%。在多品種的拉動下全縣實現林業產值14133萬元,同比增長1.5%。森林覆蓋率60.6%。
工業和建筑業
2014年工業經濟強勢發展,完成工業集中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及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烈太園區安置房、綜合服務中心等項目快速推進,烈太新橋、濱河路建成通車,全縣工業集中區建成面積達4.8平方公里,實現工業增加值30.6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65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1.78億元,同比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長如下:鐵合金23.4萬噸,同比增長1.9%;原煤171萬噸,增長52.9%;精煤11.1萬噸,增長0.2%;發電量69822萬度,增長28.8%;花崗石板材143萬平方米,增長33.8%;大理石板材117萬平方米,下降10%;鋅0.31萬噸,下降46.3%;磚1.89億塊,下降4.9%。工業經濟效益提高,全年規模工業實現利潤總額0.95億元,比上年增長8.2%。建筑業生產持續增長。全縣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3個,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51億元,同比增長38.9%。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80萬元,增長38.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4.64萬平方米,增長3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6萬平方米,增長35.1%。
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12億元。同比增長35.17%,其中:項目完成投資39.89億元,同比增長46.67%,其中技改完成投資10.55億元,同比增長16.09%;房地產完成投資5.20億元,同比下降18.35%;農戶投資完成8.03億元,同比增長40.14%。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59億元,同比下降4.47%;第二產業投資14.53億元,同比增長49.67%;第三產業投資36億元,同比增長33.92%。全年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的施工項目147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78.54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115個,全年建成投產項目53個,項目建成投產36.05%,新增固定資產24.60億元。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市場消費持續增長。201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8億元,增長13.2%。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919萬元,增長17.4%;零售業零售額145830萬元,增長12.9%;住宿業零售額1010萬元,增長16%;、餐飲業零售額24050萬元,增長13.8%。招商引資成效明顯,總量快速增長。全年引進到位資金33.6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4%。全年完成外貿出口200萬美元,同比增長127.3%。
財政、金融
深化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強化財政投資評審,穩步推進“營改增”工作,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2014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4億元,增長36.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2.34億元,增長0.9%。深入推進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0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6.25億元,增長21.7%;貸款余額33.13億元,增長13.3%。
居民收入
2014年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0元,增長9.5%,人均消費性支出15104元,增長6.9%。2014年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9707元,增收1009元,增長11.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151元,增長3.6%。2014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3.07億元,比年初增長18.29%。
重大事件編輯滎經大饑荒
大躍進以其高燒狂熱,造成了當代中國最為荒誕無稽和殘暴駭人的一頁,造成了大饑荒年代中5500萬人死難于斯的歷史悲劇。在這場大悲劇中,李井泉統治下的四川省,最終以廖伯康等人依據省委正式文件向中央匯報的1200萬死難者,寫出了有史以來中國歷史上省份死難之最。而滎經慘案,又以其史載人口死亡率53.15%以上,在四川大慘案中勇奪其冠,并因此永志史冊!然而,就是在這塊悲劇叢生的土地上,一個瘦弱矮小,沉默平和的四川漢子,時任公社武裝部長的李文忠,率眾奮起,持槍搶庫,開倉濟民,從而成為一場大悲劇中可歌可泣的史詩英雄。
滎經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3年4月20日8時7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交界(北緯30.3度,東經102.9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2013年4月20日15時18分在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蘆山縣交界(北緯30.4度,東經102.9度)發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遇難2人,受傷127人。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滎經縣滎經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土地21畝,境內氣候宜人,降雨適中,水草豐茂,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是發展特色農業和畜牧食品經濟的理想之地。
礦產資源
滎經縣位于雅安地區中部,具備四種地質構造,礦種較多。在全地區已知41種礦產中,滎經縣有17種,各類礦床規模有64處。其中金屬礦床有8種,鐵礦11處、鉛鋅礦14處,均列地區第一。非金屬礦中,煤礦儲量列全地區第一。紅色花崗石列全區第一。
滎經縣
植物資源
滎經縣寒帶亞高山灌叢、草木區分布在林線以上的亞高山地帶(海拔3100米-3666米),以耐旱耐寒的灌木和草本為主,尤以冷箭竹、小葉杜鵑、山檜拍、莎草、石松、苔蘚最為常見。寒溫帶針葉林區分布在2600米~3100米的海拔高度上,主要有冷杉純林。溫帶針、闊混交林區分布于海拔2100米-2600米的地帶,主要樹種有鐵杉、云杉、冷杉、櫟樹、紅燁、姜樸、楓樹等。北亞熱帶軟、硬闊葉混交林區分布在海拔1800米-2100米之間的林地內。主要樹種有拷、櫟、樺、拎木、械、樟及野核桃等。
動物資源
全縣野生脊椎動物約有32目76科(含亞科)295種(含亞種),其中哺乳綱7目22科53種;鳥綱14目38科124種;爬行綱2目5科19種;兩棲綱2目5科12種;魚綱7目15科87種。在魚類中,有以肉質細嫩、肥厚和味鮮聞名的雅魚(重口裂腹魚);有肉味佳美的瓦山獨產瓦魚:有屬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大鯢魚和全身可入藥的羌活魚。珍稀保護動物有大熊描、羚牛、大鯢、小熊貓、豹、金貓、水鹿、林麝、白鷺、灰角斑雉、盤羊、大靈貓、小靈貓、四川猴、紅面短尾猴、蘇門羚、巖羊、水獺、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白鷴等。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優先發展教育,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14年末全縣中小學??倲?3所,在校學生15346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10967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468人。全縣在校專任教師914人,其中:小學590人,普通中學281人。2014年全縣小學生學齡人口入學率100%。
文化
2014年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持續推進,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得到強化,全年共完成專利授權18件。完善50個村文化活動室和13個社區書屋設施設備,新建廣播電視站20個,以“滎經竹號”為載體打造歌舞節目《竹號情》獲省首屆農民藝術節二等獎?;╂偙凰拇ㄊ∥幕瘡d命名為“四川省文化藝術之鄉”。體育場館條件全面改善,新建33條全民健身路徑、8個農民健身工程。加快地震震害防御工程建設,健全“三網三員”網絡,防震減災體系不斷完善。以“滎經鴿子花”為載體打造舞蹈《春天的鴿子花》獲省少數民族藝術節二等獎。成功創建省級雙擁模范縣,縣檔案館成功創建國家二級館。年末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
衛生
醫療衛生服務縣鄉聯動和鄉村一體化管理加快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實施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居民健康檔案規范化建檔率99.46%,居民健康卡發放12.2萬張,持續鞏固省級衛生縣城成果。全面落實計生“單獨兩孩”政策,完成審批215人,人口自然生長率控制在4‰以內,新農合參合率達99.66%。2014年末,全縣衛生機構198個,床位891張,衛生技術人員760人,其中,執業醫師410人。
旅游編輯綜述
2014年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堅持把旅游業作為災后重建的先導產業,科學編制滎經縣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強力推進龍蒼溝旅游開發,完成陶家壩游客接待中心、景區快速通道B段和內部接待設施等項目建設,景區初具接待能力。與四川能投集團簽訂牛背山景區開發合作協議,完成企業工商注冊和景區開發前期勘察工作。完成云峰山景區游客接待中心、四星級旅游廁所等57個項目提升改造,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實現A級景區“零突破”。加快中國黑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黑砂文化博覽苑、顓頊文化廣場等項目順利啟動,著力打造嚴道古城文化綜合體驗區。完成全縣旅游標識標牌建設,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成功舉辦第六屆鴿子花旅游節及配套節事活動,2014年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33億元,同比增長54.3%。
瓦屋山
滎經的旅游資源中,與峨眉山對峙的瓦屋山雄奇峻拔;銅瓦殿、鐵瓦殿雖已髓歲月的流逝,淹投在歷史的長何中。
龍蒼溝國家級森林公園
離縣城30公里的龍蒼溝國家級森林公園,集南北森林之風韻:較高處,冷峻挺拔的原始云、冷杉林,透出大興安嶺的巍峨氣派;較低處,具有西雙版納熱帶原始森林風格的參天古樹。
太湖寺
離城不足5公里的太湖寺,始建于唐,依山迭造,山不高而幽,水不深而秀,占地百畝的一座禪院古廟,
牛背山景區
牛背上位于滎經縣三合鄉瓢兒溝,即為滎經縣最高山峰——海撥3666米的野牛山。屬青衣江水系。(大渡河與青衣江的分水嶺為大礦山3300米,或山王山)。因山頂一面懸崖有巨石突出酷似牛頭,山脊細長貌似牛背而得名。野牛山屬二郎山南延山嶺,在地質構造上屬大渡河背斜,包括野牛山(海拔3666米)、大野牛山(海拔3409米)、光頭山(海拔3478米)、馬場梁(海拔3499米)、大礦山等主要山峰,山嶺總體為南北走向,是滎河發源地。由于河流下切,分割為東西走向的大野牛山-光頭山-馬場梁和野牛山-大礦山兩道山嶺。
貢嘎雪山
蜀山之王貢嘎雪山矗立于牛背山的正西最高點,山尖時時被厚厚的云團圍繞著,很難見得其真面目;泥巴山、娘娘山、瓦屋山、峨眉山矗立在牛背山的東北方向,日落之時清晰壯觀;夾金山、二郎山矗立在牛背山的東南方向,日出日落均能得見,牛背山像一個倒扣著的盆,站在山脊環顧四周,腳下是隨風翻滾的云海瀑布,四周是茫茫的雪山環繞,這里每一個季節都有不同而壯觀的景色。牛背山上的云海,濃密而均勻,時而平緩,時而洶涌,其壯觀的云瀑無以能比,時時讓人感覺踏步于空中,如仙如神;四周連綿不斷的群山錯落有續,層次分明,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渺小的感覺。
名優特產編輯滎經長毛兔
1981年滎經從上海引進長毛兔種進行飼養,經過18年的選育,培育出了“雅滎長毛兔”優良兔種。雅滎長毛兔飼養方便,抗病力強,適應性好,毛長、松軟、白凈、均勻,產毛率高,每只成年長毛兔每年可剪毛0.75公斤,年收人可達70元以上,是農民增收的好產業。
滎經茶葉
滎經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尤以邊茶著名西南。古代統治者對邊茶實行官方專賣,以后允許商人自由貿易,他們把邊茶作為統治藏族同胞的一種手段。17世紀初,清朝統治者設廠加工制茶,以雅州(今雅安市)為中心,生產銷售到康定、西藏地區。滎經生產的邊茶稱為“南路邊茶”。
滎經砂器
以獨特的原料,獨特的制作方式,獨特的外形和獨特的效果而獨步天下的“滎經砂器”,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滎經黃牛
滎經從秦朝起開始養黃牛,到漢朝時農村已普遍喂養,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經過長期辛勤選育,培育出
了獨具特色、品質優良、役食兩用的滎經黃牛。滎經黃牛易育肥、肉質好、脂肪分布均勻,享有“牛中之王”美譽。黃牛中等體型,體格健壯、均勻,有尖角、彎角兩大類。尖角居多,皮毛多為黃色。四肢較長,蹄小而堅,步伐勤而有力,耐粗料,以草和作物稿桿為飼料,飼養成本低,皮薄耐磨富有彈性,是制革工業的好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