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區 編輯聲明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百科地理組一起交流。興寧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六個城區之一,興寧區南起民族大道與青秀區交界,西南臨邕江與江南區相望,西接解放路、華強路及鐵路沿線與西鄉塘區毗鄰,北至廣西林科院、廣西高峰林場與武鳴縣相連,東北至昆侖關與賓陽縣接壤。興寧區位于南寧市中心,向東北方向延伸是南寧市最老的城區之一,也是城市的商貿中心區。興寧區面積751平方千米,2011年末總人口29.79萬。
南寧興寧區政府興寧區位于南寧市區東北部,位于市中心,東經108°3′-108°51′,北緯22°44′-23°32′;東西向最大跨距16.49千米,南北向最大跨距22.1千米。興寧區南起民族大道與青秀區交界,西南臨邕江與江南區相望,西接解放路、華強路及鐵路沿線與西鄉塘區毗鄰,北至廣西林科院、廣西高峰林場與武鳴縣相連,東北至昆侖關與賓陽縣接壤。
氣候
興寧區位于北回歸線南側,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氣候溫和,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在21.6度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攝氏度,夏季最熱的7、8月平均28.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達1304.2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9%,主要氣候特點是炎熱潮濕。一般夏季潮濕,而冬季稍顯干燥,干濕季節分明。夏天比冬天長得多,炎熱時間較長。春秋兩季氣候溫和,集中的雨季是在夏天。
歷史沿革編輯因興寧區的部分區域在1950年以前屬南寧(邕寧縣)興寧鎮管轄,故得名。古為邕州城區,1949年前為南寧興寧鎮。1950年,南寧市城區街道由市公安局的10個派出所分別管理,興寧區域為興寧、明德、寧武、和平4個派出
興寧區圖2所管轄。1951年,南寧市劃分為第四、五、六區及郊區,興寧區域包括了第五區的大部分,第六區的一部分及郊區的小部分。1953年,南寧市原四、五、六區改為第二、三、四區。1953年3月15日,市民普選,1955年12月撤銷第三區(今興寧區)建制,建立興寧、民生、解放、邕江上段、邕江下段5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7月,撤銷街道辦事處,恢復區級建制,設立興寧區,并成立區黨委。1960年6月,改興寧區為興寧人民公社。1979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朝陽區。1980年4月更名為興寧區,同年5月成立興寧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54號。1997年,興寧區面積7.2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民生街道、朝陽街道。區政府駐解放路。2001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南寧市郊區的安吉鎮、三塘鎮和上堯鄉的虎邱村劃歸南寧市興寧區管轄。2002年末,興寧區位于南寧市市區中心,延伸至市區東北部。轄朝陽、民生2個街道辦事處和三塘、安吉2個鎮。2003年4月9日,興寧區決定撤銷安吉鎮建制,設立兩個街道辦事處對原安吉鎮轄區進行管理2004年9月15日,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昆侖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調整后,興寧區轄民生街道、朝陽街道、安寧街道;三塘鎮、四塘鎮、五塘鎮、昆侖鎮。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劃給興寧區。2005年6月25日,撤銷四塘鎮,并入三塘鎮。這樣興寧區轄2個街道、3個鎮:民生街道、朝陽街道、三塘鎮、五塘鎮、昆侖鎮。
行政區劃編輯興寧區行政區域總面積751平方公里。轄有三塘、五塘、昆侖三個鎮和朝陽、民生兩個街道,共有34個社區、37個行政村、334個自然村(屯)。 民生街道下轄15個社區和1個城中村,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轄區人口近11萬,其中常住人口8萬多人,流動人口近2萬人。
朝陽街道朝陽轄區總面積22.8平方公里 ,下轄17個社區、2個村委會,總人口104030人,其中常住人口89316人,流動人口14714人。
三塘鎮全鎮面積1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160畝,其中水田面積3.5萬畝,旱地2.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6335畝。全鎮轄13個行政村、4個社區,79個自然坡,17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3萬戶,總人口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513戶,3.3萬人,非農業人口4855戶,1.6萬人。
五塘鎮2010年底全鎮總人口為65577人,其中農業人口為61107人,占總人口的93.18%;非農業人口為4470人,占總人口的6.82%。全鎮以壯族人口居多,占總人數的97%,漢族和瑤族占3%。全鎮轄13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125個自然坡、444個村民小組。
昆侖鎮全鎮轄9個行政村,126個自然坡,212個村民小組,2010年末總人口25914人,其中農業人口24917人,非農業人口997人.全鎮總面積133平方公里,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9826萬元,糧食總產量9413噸,財政總收入1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6元。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1年末興寧區戶籍總人口29.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6.35萬。主要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興寧區主要礦產資源有有黏土、花崗巖、頁巖、高嶺土、灰綠巖、煤、金、銅、鉛、砂、礦泉水等。
土地資源
到2011年底,興寧區耕地面積1.01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7431萬頃。有林面積3.73萬公頃。
經濟編輯綜合
2009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82.52億元,比增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9億元,比增6.5%;第二產業增加值26.72億元,比增10.7%;第三產業增加值33.41億元,比增12.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
興寧區電子信息屏2億元,比增12.76%;國稅收入2.49億元,比增6.73%;地稅收入2.66億元,比增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6億元,比增12.8%。外貿出口5193萬美元,比增6.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8元,比增9.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5元,比增3.2%。2010年興寧區生產總值8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5.3%。比南寧市平均水平提高1.1個百分點。 第一、二、三產業實現增加值分別為6.07億元、20.71億元、62.49億元,分別增長5.5%、13.2%、16.9%;三次產業比為6.8:23.2:70,第三產業主力軍位置繼續鞏固,一、二產加快發展。2011年興寧區實現106.95億元;財政總收入實現23.12億元,連續兩年實現20%以上的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額首次突破110億達到113.55億元,連續三年實現40%以上高位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5億元,占南寧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四分之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200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12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64元。
第一產業
興寧區2006~2010年共流轉土地3.35萬畝,全年建成1.6萬畝的三塘鎮福祿村、五塘鎮凌慕垌等7個無公害蔬菜基地,建立了畜牧、水產養殖業無公害產品產地認定基地11個,生豬標準化養殖場1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確權發證面積35.8萬畝,占任務的100.61%,共發放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農機購機、家電下鄉等惠農補貼1.21億元,受益農民10萬多人。 2011年,興寧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64億元。其中:農業產值6.04億元,林業產值1.11億元,畜牧業產值4.60億元,漁業產值701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27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7.72億元。2011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6萬公頃,總產量5.41萬噸,其中水稻種植面積0.95萬公頃、產量4.76萬噸,玉米種植面積1636公頃、產量6508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551公頃,其中甘蔗種植面積2216公頃、產量14.43萬噸,木薯種植面積911公頃、產量7771噸,蔬菜種植面積8222公頃、產量16.85萬噸。果園面積685公頃,水果產量6737噸。肉類總產量1.90萬噸,水產品產量6746噸。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811.60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由2005年的1.3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7億元,年均增長175%?!肮I扶優扶強工程”成績明顯,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12家增加到62家,億元企業達5家。 2011年興寧區有工業企業33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9.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8.57億元,利稅總額1.49億元(利潤5749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94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30.38%,拉動經濟增長4.25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投資19.54億元,技術改造投資20.14億元。2011年興寧區工業主要產品產量:配混合飼料5.05萬噸,中成藥1647噸,塑料制品1.54萬噸,商品混凝土228.16萬立方米,瀝青和改性瀝青防水卷材300.19萬平方米,鋼材13.26萬噸。
第三產業
興寧區中心部分屬于傳統商業區,歷史久遠,但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第
興寧區無公害蔬菜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城區政府積極結合城市建設“136”工程。2010年興寧區第三產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8.3:23.9:67.8 調整為2010年的6.8:23.2:70。以舊城改造為契機,不斷完善朝陽商業中心區的商貿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2010年借助“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各項消費政策,擴大內需,挖掘和培育消費新熱點,投入2808.5萬元新建和改擴建了明秀東、濟南東等一批農貿市場,開辦城鄉便民店17家。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億元,占全市比重近22%,成商品房銷售面積165.24萬平方米,年均增長25.91%。積極打造“興寧旅游購物文化”品牌,充分利用
昆侖關轄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經濟,2010年接待游客126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8億元。 2011年興寧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5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5.29億元。2011年完成房地產開發建設投資49.08億元,商住房地產開發建設施工面積424.36萬平方米(新開工面積62.0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4.93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70.74萬平方米,銷售額41.05億元。鄉村大世界成為國家4A級景區,南寧海底世界成為國家3A級景區,廣西藥用植物園獲吉尼斯“最大藥用植物園”世界紀錄認證。接待游客167.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39億元。
社會編輯城鎮建設
2010年完成了上海路圍合片區、澳門街、西南商都等一批重點舊改項目建設;東溝嶺四組團、原市委黨校片區、鳳凰賓館宿舍區舊改、西關路舊改、榮和山水綠城、江宇世紀城等項目已開工建設,舊城改造實現了“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儲存一批”的良好態勢。 2006年以來約投入2.64億元用于城市管理工作,其中“五亂”整治3517萬元,市政項目建設7732萬元。建設了數字化城管指揮中心,各部門相應成立快速反應突擊隊,依法拆除違法建筑80萬平方米,2010年以來,通過開展國土衛片執法檢查整治,55萬多平方米的非法占用土地得到恢復。 2011年興寧區昆侖大道南側政府儲備地塊市政配套1號一6號道路工程有序推進,其中1號道路實現通車。投入278萬元,完成長堽路五里、西關路西巷等小街小巷改造9條,總長3691米。全年投入1249.20萬元,完成環城高速及南梧大道延長線風貌改造694戶。全年拆除違法建筑88處,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國土衛片拆除面積約38萬平方米)。推進東溝嶺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06億元。其中景觀大道二期、景觀大道南段、天獅嶺路一期和利川北路4條道路完成驗收,金禾路、興東路中段、福興路南段、興桂路、興桂南路、中興一支路6條道路基本通車,進入收尾和驗收階段,金橋大道一期、銀橋路、金平路、金安路4個新建項目已開工建設。
民生
興寧區2006年至2010年的教育、衛生、科技、文化、就業保障等社會事業支出累計達16.92
興寧區 (4張)
億元,民生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73.95%。2010年興寧區被民政部授予 “全國和諧鄰里建設示范城區”稱號,全區有市級以上文明單位110個、文明社區37個、文明村(坡)10個、文明街道1個。2006年至2010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0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768人,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1.9萬人,組織農村勞動力培訓3.29萬人次,勞務輸出2.63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8%以內。2010年該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69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從2008年的80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135元/人,新農合報銷資金3643.35萬元,新農合人均醫療資金從2008年的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元;發放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補貼4389戶180.66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76戶,建成五保村11個、敬老院3個;發放城鄉低保救濟金4912萬元,人均低保標準從2006年的88.84元提高到2010年的167.36元,29.9萬人次城市居民和19.3萬人次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旅游編輯興寧區有嘉和城溫泉谷、九曲灣溫泉度假村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個,人民公園、昆侖關戰役遺址等國家3A級旅游景區4個,南寧市鄉村大世界、南寧鳳凰谷景區等自治區農業旅游示范點3個。 南寧海底世界位于廣西首府南寧市人民公園內,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規模較大的游樂公園及水族館之一,也是南寧地區甚至廣西的海洋教育中心及海洋動物保護區,被評為2005年南寧市優秀旅游景區。 廣西藥用植物園廣西藥用植物園是一座溶游覽、科研、教學和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地,坐落在距南寧市區8公里的東郊山巒,占地200多萬平方米,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藥用植物園之一。 昆侖關位于興寧區昆侖鎮政府所在地九塘街東北1.5公里昆侖山上,因山而得名。唐元和十四(公元819年)始建,
壯錦于石龜塘壘石為關。宋景祜二年(1035年)筑關城于昆侖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宣化縣知縣柳際清重建關樓。1944年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亭、公墓及牌坊。此關地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以宋朝名將狄青“上元三鼓絕昆侖關”和1939年冬抗日“昆侖關血戰”最為突出且聞名中外。 名優特產編輯興寧區名優特產主要有荔枝、菠蘿、甘蔗、龍眼、芒果、香蕉、壯錦等。壯錦壯族的一種瑰麗工藝品,它與湘繡、蜀錦齊名,馳名中外。歷史悠久,唐宋時已有制作,明清時最繁榮,帶
興寧區整治五亂有濃厚的地方民族風格。壯錦以棉紗為經,五色線為緯而織成。因色彩絢麗、圖案別致、結實耐用而馳名。特色美食有酸品、老友面、八仙粉、干撈粉、卷筒粉、八寶飯、酸野、檸檬鴨等。酸品南寧方言叫“酸野”。南寧有句俗話稱“行人難過酸野攤”,制作是采用當地物產木瓜、蘿卜、黃瓜、蓮藕、椰菜、菠蘿等時令果蔬,配以酸醋、辣椒、白糖等腌制而成。吃起來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開胃。 八仙粉相傳是清宮食譜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時鮮八味以上,味道相異相輔,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鮮滑清爽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