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區隸屬銀川市,原為銀川市城區,是銀川市1970年設定的縣級市轄區,2002年11月,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2003年撤消陶樂縣,將原陶樂縣月牙湖鄉劃歸興慶區管轄。轄區總面積828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常駐人口69萬。
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9.62億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09億元。
歷史沿革
興慶區是銀川市1970年設定的縣級市轄區,原稱為銀川市城區。始建于唐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時為懷遠縣城。宋天禧四年(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國,此為西夏國都興慶府。明代于此設置寧夏鎮,是全國“九邊重鎮”之一。清代設寧夏府治此,為“西陲一大都會”。
2002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區劃重新調整,更名為興慶區,區人民政府駐上海東路。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2004年9月,原靈武市臨河鎮橫城村已正式劃歸興慶區掌政鎮管轄。
2015年,銀川市興慶區調整8個街道行政區域,并對街道所轄社區進行部分調整。
行政區劃
興慶區轄11街道、2個鎮、2個鄉:鳳凰北街街道、解放西街街道、文化街街道、富寧街街道、新華街街道、玉皇閣北街街道、前進街街道、中山南街街道、銀古路街道、勝利街街道、麗景街街道、掌政鎮、大新鎮、通貴鄉、月牙湖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興慶區中心位置位于北緯38°28′、東經106°17′,東與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接壤,西臨唐徠古渠,南北分別與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平羅縣接壤??偯娣e約79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興慶區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在1010米~1150米之間,地面坡度為2‰左右,土層較厚。銀川西部的賀蘭山為石質中高山,呈北偏東走向。全長約150公里,寬20公里~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擋西北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銀川的天然屏障。賀蘭山在銀川市境內近70公里,面積5.88萬公頃,山高坡陡,氣勢雄偉。
地質
興慶區位于中國東、西兩大構造帶的樞紐部位。在大地構造上,屬于中朝準地臺鄂爾多斯西緣拗陷帶的賀蘭山臺陷和銀川地塹,為賀蘭山褶皺帶與鄂爾多斯地臺間的山前拗陷區。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中國首批確定的38個抗震設防城市之一。銀川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
地塹北起石嘴山,南至青銅峽,長約160公里,最寬為55公里。地塹東西兩側分別受黃河斷裂和賀蘭山東麓斷裂控制,地塹內還有兩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即蘆花臺斷裂和銀川—平羅斷裂。這4條斷裂共同控制著銀川地塹的形成和發展。周邊縣市地塹內發生3級以上地震,對銀川市區即有影響;地塹內發生6級以上地震對市區將會造成破壞。
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曾發生過6級地震;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發生5.5級地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發生6.5級地震,烈度均為8度。特別是乾隆四年(1739年)發生的銀川—平羅8級大地震,銀川震區烈度為10度,使銀川古城盡毀。這是銀川平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災難性地震。
土壤
興慶區土壤類型分為9大類、28個亞類、48個土屬及500多個土種或變種。賀蘭山至西干渠之間主要為山地灰鈣土、草甸土和灰褐土,東部沖積平原主要為長期引黃灌溉淤積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區有湖土和鹽土分布。灌淤土土質適中,理化性好,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適種性廣。土壤類型的多樣性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多種經濟作物生長。
水文
興慶區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地之功。境內溝渠成網,湖泊濕地眾多。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流經銀川80多公里,南北貫穿。銀川平原引用黃河水自流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引黃干渠有唐徠、漢延、惠農、西干等渠,年引水量數10億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條,長數千公里,形成灌有渠、排有溝的完整的灌排水體系,保證了13萬多公頃農田的灌溉。
歷史上由于黃河不斷改道,湖泊濕地眾多,古有“七十二連湖”之說,現有“塞上湖城”之美稱。全市有濕地面積3.97萬公頃,主要為湖泊濕地和河流濕地,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面積的60%以上,自然湖泊近200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20多處。較著名的有鳴翠湖、閱海、鶴泉湖、寶湖、西湖等。
氣候
2013年銀川市興慶區各月平均氣溫均偏高,其中3月和8月顯著偏高;全市年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最高記錄;降水主要出現在5-7月、9月,其他月份降水量均明顯偏少,其中2-3月、11-12月各地均無降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成。年內不同程度出現了異常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2012年秋季至2013年春季降水持續異常偏少,氣象干旱嚴重;3月氣溫異常偏高,提前進入氣象學意義的春天,4月上旬出現明顯“倒春寒”,對林果業造成嚴重影響;夏季高溫天氣出現早,高溫集中時段后延且明顯偏多;霧霾天氣多,對交通和人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前冬未出現初雪,歷史少見。綜合氣溫、降水因子分析,2013年賀蘭為偏旱,其他各地為干旱年景。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2010年興慶區有天然次生林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8%。濕地植物有190多種,林種主要有云杉、油松、山楊等喬木,還有山榆、山杏等灌木。此外,有野生藥用植物40多種。濕地野生動物有15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獐子、馬鹿、藍馬雞、青羊、狐貍等32種。
礦產資源
興慶區礦產資源有煤炭、赤鐵礦、熔劑石灰巖、熔劑白云巖、熔劑硅石、磷塊巖、水泥石灰巖、輝綠巖等。賀蘭石“石質瑩潤,用以制硯,呵氣生水,易發墨而護毫”,自古就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盛譽,為中國“五大名硯”之一。靈武礦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特別是煤炭儲量以及其具有的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磷等品質,在全自治區乃至全國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年末,興慶區常駐人口69萬,轄區人口45萬,其中鄉村人口6.79萬。
民族
2011年年末,興慶區常駐人口有回、漢、滿、蒙等22個民族,其中回族人口11.46萬。
經濟
200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9.62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1.9%,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09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4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951元,同比2007年增長1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18元,同比2007年增長12.5%。
第一產業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60.85億元,增長2.8%;林業產值1.58億元,增長7.2%;畜牧業產值24.15億元,增長2.6%;漁業產值7.27億元,增長15.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15億元,增長9.7%。
第二產業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9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全市大中型企業完成增加值403.20億元,增長10.7%。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9.54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完成增加值412.62億元,增長12.5%。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86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8%;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8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主營業務成本1477.93億元,增長15.5%。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0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實現進出口總額24.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9%。其中,出口總額20.78億美元,增長99.1%;進口總額3.33億美元,增長15.4%。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340.9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0%。
2013年接待國內游客798.61萬人次,增長14.7%;接待海外游客1.83萬人次,增長33.1%。國內旅游收入73.11億元,增長24.9%;國際旅游外匯收入874.51萬美元,增長1.2倍。
興慶區以黃河文化旅游為龍頭,以沙漠旅游為熱點,以回族文化風情為特色,以戍邊文化和西部風情觀光體驗為組成部分,并劃分為“黃沙古渡、沙漠生態、西部大漠、黃河文化、回族文化、歷史人文、黃河漂流、黃河濕地涵養、原生態保育”九大功能開發區。
交通
公路
公路有6條國道通往全國各地,境內有高速公路125公里,109國道、110國道、青銀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等穿境而過。
銀川汽車南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南街以西、勝利南街以東、六盤山路以南。
銀川旅游汽車站(汽車北站)位于興慶區清和北街以西。
銀川汽車西站位于西夏區興州北街以東。
鐵路
鐵道線路:包蘭鐵路、太中銀鐵路、寶中鐵路
火車站:銀川火車站、銀川西站、銀川南站
航空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已開通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及首府城市、香港、首爾、曼谷、臺北等航線,可起降波音、空客等大中型客機。
社會
科技
興慶區是科技人才比較集中的智力密集區,是發展本地區科技、經濟的優勢所在。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380人,在西部地區(西南西北9省區)的城市中是最高的,比西安高2.8倍,比蘭州高21%;每千人擁有自然科技人員21名,比全國平均擁有量多12人;工程師以上科技人員2993人,其擁有量居全國295個城市中的第52位,居同類81個城市中的第15位。
興慶區立足自己的優勢特色產業,整合科技資源,積極主動與國家、自治區的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對接,申報國家、自治區創新基金和中小型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2項,資金640萬元;成功申報國家清潔汽車二期工程“干熱條件下銀川市代用燃料汽車規?;\行技術考核項目”資金100萬元;興慶區、靈武市、永寧縣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示范縣,爭取項目資金575萬元。
2011年,投入科技三項費用6500萬元,比上年增長4.2倍;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52項,增長23.6%。全年申請專利量637件。擁有寧夏名牌產品140種。
衛生
興慶區的醫事活動始于何時尚不能確定,寧夏府城(今銀川市)的醫事活動的出現應不晚于宋代。明代寧夏鎮城慶王府內,有“良醫所”,置“印一顆,良醫正、副各一員”。鎮城中曾設有藥局,址在“南薰門內,大街東寧夏在明代也出現了醫人的著作,有張景皋《難經直解》、方口《瘡瘍論》等(已失傳)。
1932年秋,比利時、德國的天主教神甫和修女將西方醫學首次傳人寧夏。其后寧夏本地華醫張明哲、任子儀、馬元義、王秀清等天主教徒和修女先后參醫,逐步擴大醫療范圍,設立簡易病床,治療危重病人。1935年,寧夏成立高級助產學校,由醫師程士杰擔任教務長,開始培養婦幼保健人員,從此,新法接生、產前檢查和產后護理等婦幼保健工作逐步開展起來。1946年,德國外科醫師胡愛理從北京來銀川市教會醫院行醫,先后做了許多外科、婦產科、宮外孕等手術,曾剖腹切除12公斤重的大腫瘤,開創了大型手術的先例。
截至2013年末,有衛生機構933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92個。衛生機構床位12898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2210張。衛生技術人員1.7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432人,注冊護士7387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個,衛生技術人員341人;婦幼保健機構5個,衛生技術人員824人;鄉鎮衛生院38個,床位數477張,衛生技術人員728人。衛生監督檢驗機構8個,衛生技術人員210人。已認定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206個,定點零售藥店501個。
旅游資源
興慶區是寧夏旅游的中心,塞上江南的自然風光、黃河東岸的大漠草原和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以及古老的西夏文化構成了以“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大漠黃河、回族風情”為特色的旅游業,極大地促進了興慶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興慶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旖旎多彩、人文景觀風格迥異,形成了以“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大漠黃河、回族風情”為特色的旅游業。境內有承天寺塔、海寶塔、玉皇閣等多處著名的文化古跡,還有黃沙古渡、西夏皇城、兵溝漢墓、水洞溝舊石器遺址公園、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重點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