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位于鄭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下轄9鎮3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風景區管委,人口59萬(2013年),面積908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成區面積17平方公里。滎陽是象棋的故里、鄭氏的祖地、閥門之鄉和建筑機械之鄉。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市)、全國科普示范試點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河南首批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市和35個擴權縣市之一。 歷史上,滎陽曾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社會賢達和仁人志士,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的王博文父子等都出生于滎陽。 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20多種,探明儲量的有原煤、鋁礬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崗巖等12種。其中原煤儲量豐富,總量達6億噸。水資源豐富,市區建有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3.2萬噸。滎陽市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冬桃、金銀花、石榴、柿子等。河陰石榴古為宮廷貢品,久負盛名;萬山冬桃一枝獨秀,享譽中州;滎陽柿子甲天下,柿餅以質軟糖多,馳名中外,柿霜糖藥食兼優。歷史沿革編輯滎陽,由歷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其所轄的地域,在鄭州城區以西、汜水虎牢關以東、嵩山山脈東段浮戲山以北、黃河中下游分界處的廣武山以南。在這片廣大的地區內,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杰地靈、山川秀美,并且有滎陽關、虎牢關等險關要隘,有廣武山、鴻溝等名山溝川。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立縣歷史已有2200多年,為歷代政治要區和軍事重鎮。 滎陽是歷史上的政治要地,滎陽東有鴻溝連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鄰黃河,南臨索河連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地勢險要,交通便利,在歷史上曾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后,設置三川郡,轄滎陽、鞏、京等縣;西漢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轄滎陽、成皋(今滎陽汜水鎮)、故市(今鄭州西北)、密縣、中牟、新鄭、苑陵等縣。西晉泰始元年(265年),由河南郡分置滎陽郡,郡治在滎陽。北魏時,在武牢(即虎牢關)設北豫州部,置滎陽郡。北周滅北齊后,將滎陽及其附近地區組成的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所設在成皋(即武牢關、虎牢關)。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鄭州州府治所仍設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時,鄭州的行政建置有所變化,其轄區變為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等縣,直到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州府治所才從成皋移至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地委與鄭州專員公署(開封專區前身),由登封大金店遷來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滎陽、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直到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 滎陽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滎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所:春秋時,晉楚爭霸,曾大戰于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后,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儲積大量糧食并派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親率大軍圍攻滎陽,在這里與秦軍大戰,后吳廣戰死于滎陽;楚漢戰爭時,滎陽更是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里長期對峙、反復爭奪,最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與呂布在滎陽的虎牢關(今滎陽市汜水鎮)大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英戰呂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滎陽虎牢關、??谟粠c割據勢力竇建德決戰,以三千鐵騎敗敵十萬大軍,迫使盤據洛陽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根基,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戰”;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起義軍集合滎陽大海寺,根據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張,各路義軍四面出擊,開創農民起義走向輝煌、明王朝統治開始崩潰的新時期。 滎陽在歷史上是水運樞紐,糧儲中心,大禹于滎澤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魏惠王開鴻溝,在滎陽北開口(滎口),引黃水經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鴻溝以通淮、泗,漕運淮河南北糧食至滎陽敖倉。隋煬帝大規模修治洛、黃、汴河,稱通濟渠,溝通南北,連接東西,是當時的水運樞紐。唐代輸天下之糧于武牢倉、河陰倉,再運至長安。北宋視汴河為國之命脈,漕運四方糧食至汴梁,滎陽人稱為運糧河。當時,滎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 滎陽是歷史上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戰國時的魏國在滎陽開鑿了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淮水、泗水、濟水、汝水等匯合,把滎陽同陳(今淮陽)、山東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帶連成一個商業貿易網。鴻溝既可以用于水運,又能灌溉農田,在戰國至秦漢魏晉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促進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鴻溝與黃河交匯處的滎陽,由于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戰國以后地位日升,西漢至西晉、北魏時期,滎陽一直為郡治之所,管轄今鄭州、開封的大部分地區。這時的滎陽,不但是鄭州地區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是滎陽的繁榮時期。西漢時期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桑弘羊,就把滎陽列為“天下名都”之一,與薊(今北京市)、邯鄲、洛陽等著名城市并列。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滎陽市經緯度:北緯34°36'05"--34°58'01" 東經113°09'36"--113°28'48"。滎陽市河南省會鄭州市轄縣級市,距離省會鄭州15公里,西望古都洛陽,南眺中岳嵩山,北臨九曲黃河,東接省會鄭州,是黃河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地形地貌
滎陽市地勢西、南、北部稍高,自西向東逐漸傾斜,形如簸箕,屬半平原半丘陵地形。
氣候環境
滎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屬溫帶季風性干旱氣候,平均年日照為2322小時,最多年份為2602小時,最少年份2150小時;年平均氣溫14.3℃、地溫16.7℃;平均年無霜期222天,年均降雨量645.5毫米;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冬春多為西北風,夏秋多為東北風,5月中下旬多有干熱風,冰雹、霜凍、大風往
往幾年內出現一次。 滎陽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08.2毫米,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汛期7~9月三個月占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少雨雪;年際間變化較大。
行政區劃編輯滎陽市,河南省轄縣級市,鄭州市代管。位于河南省中北部,鄭州西15千米。面積908平方公里, 人口59萬人(2013年)。全市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索河街道、京城街道、喬樓鎮、豫龍鎮、廣武鎮、王村鎮、汜水鎮、高山鎮、劉河鎮、崔廟鎮、賈峪鎮、城關鄉、高村鄉、金寨回族鄉。市政府駐索河街道。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滎陽北靠黃河,中部有索河、汜河、枯河,南部有須水河、賈峪河,地下水源也很豐富。滎陽市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9億立米(未計算黃河過境水量),其中地表水資源量0.9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07億立方米、重復計算量4887萬立方米。按流域分區計算,其中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4788萬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32%,淮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1.01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68%。2004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24立方米,約占全省人均水資源總量的1/2,占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10。從降水分布和人均水資源,滎陽市屬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建國以來,滎陽市市共建成中型水庫四座,總庫容1.3億立方米,小型水庫20座,總庫容0.43億立方米。有主要河流5條。滎陽市市截止2005年底機井保有量5825眼,其中農用灌溉用5529井眼,工業用井296眼。
礦產資源
滎陽礦產資源屬風化礦床、機械沉積礦床。礦床具有層位穩定、沿走向傾向變化不大、延伸較遠、礦體形狀與沉積層一致的特點;礦體形狀多為層狀、似層狀及扁豆狀;礦物成分由金屬氧化物、氫氧化物、碳酸鹽、磷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成分組成;礦石構造一般為鮞狀、豆狀、腎狀、結核狀、密塊狀、條狀及花斑狀等。滎陽境內礦藏已查明有九大品種,各礦種均屬沉積礦床,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品位均勻和不同礦床常有伴生、共生等特點,易于開采,均有開采價值。其主要品種有:煤礦、鋁土礦(高鋁粘土礦、低級粘土礦)、白云巖、石灰巖(熔劑灰巖、鋁氧灰巖、水泥灰巖)、黃鐵礦、鐵礦、黃土礦、大理石、花剛石等,其他還有大砂、型砂和細沙等。
交通編輯綜述
滎陽市位于鄭州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鄭州繞城高速橫貫全境,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
與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鄭州大學城、鄭州紡織工業城為鄰,是河南省距省會鄭州最近的縣級市,正在和鄭州市融合發展,接受鄭州的輻射和帶動。滎陽憑借境內的鄭州繞城高速公路與連霍高速、京港澳高速、鄭少洛高速、107國道相互聯通,出行運輸十分方便。經鄭州繞城高速到鄭州國際機場,只需30多分鐘車程。經高速公路1.5小時可通達中原城市群中任何一個城市。國家正在建設的以鄭州為中心的高速鐵路客運線,工程完工后,鄭州至上海、北京、武漢、西安運行時間均不超過3小時,并且鄭州西客站就在滎陽市豫龍鎮槐西村西段設立。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鄭州西南繞城高速、隴海鐵路、鄭西客運專線貫穿全境,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在滎陽交匯。境內構筑起“三橫三縱”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了30分鐘滎陽生活圈。全市村村通油路,是河南省一類公路縣(市)和公路金牌縣(市)。
公交
1路:老城影劇院——東關--經興華路至索河路——一直向東至京城路向南——新三一零國道。2路:新310國道——京城路——三中——工業路——洞林路—— 興華路——鄭上路——滎密路口——新310國道與洪界交叉口 。3路:滎陽火車站、中原西路,途經萬山路、索河路、廣武路、康泰路、唐王路。5路:喬樓一中——新310國道——火車站——化肥廠。7路車,趙家莊收費站到滎密路口。10路:建材廠門口--泗河路--曹李--向南上洞林路--經工業路上索河路--向東--三十里鋪。
經濟編輯綜述
2008年滎陽市生產總值完成28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28億元,
滎陽市體育館 (2張)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3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8.5億元,外貿出口總額完成8349萬美元。全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2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居第68位。全市12個鄉鎮有9個鄉鎮跨入河南省鄉鎮百強行列,成為全省百強鄉鎮最多的縣市。
第一產業
滎陽市作為我省糧食的主產區,耕地面積63.97萬畝,建成了45萬畝優質糧基地、2.5萬畝日光溫室基地、24萬畝優質蔬菜基地、6萬畝林果基地、2萬畝河陰石榴基地、6萬畝小雜糧基地、3萬畝脫毒紅薯基地、1萬畝水產養殖基地,年存欄553萬只的蛋雞養殖基地和年出欄42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等十大特色農產品基地。滎陽聯社以“服務三農,促民增收”為主線,不斷調整資金流向,加大“三農”資金扶持力度,做到“三個優先”,即對信用農戶優先發放,對糧食種植業優先支持,對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信貸資金需求優先滿足。
第二產業
滎陽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柱,全市工業企業達7051家,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有262家。滎陽工業門類齊全,在國家確定的41個工業門類中,滎陽就占31個,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建材水泥、醫藥化工、電力煤炭、金屬冶煉等領域,閥門、汽車、水泵、醫藥、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等幾十種拳頭產品享譽國內外,其中閥門、建筑機械的銷售占全國的1/3,少林汽車產銷量名列全國客車生產企業第4位,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東南嚴,瑞龍乳安片更是以其獨特的療效深受全國各地患者的好評。社會編輯宗教
滎陽基督教堂 (4張)
滎陽市中心大教堂位于滎陽市京城路與汜河路向東100米2009年10月19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基督教堂舉辦了隆重的獻堂典禮?;仡檭赡暌詠?,從征地選址到繪圖建筑,滎陽市基督教兩會領導班子以及廣大信徒付出很大的代價,宏偉的教堂以及神學培訓大樓于滎陽市東開發區拔地而起,又經過半年多的內部裝修以及附屬設施建設,終于迎來了10月19日的獻堂典禮,獻堂典禮受到當地政府宗教部門以及河南省基督教兩會的重視,中國基督教協會副會長兼河南省基督教協會會長唐衛民牧師出席并發表講話,河南省10多個地市基督教兩會的負責人應邀列席。
詩歌
滎陽于2008年“十一”節前夕舉行了中國詩歌文化節,在這次節會上,滎陽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歌之鄉”榮譽稱號。作為詩歌的發祥地之一,詩經的《鄭風》《小雅》有諸多篇章都描述了滎陽的風土人情。大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滎陽留下足跡,中唐詩人劉禹錫和晚唐詩人李商隱都長眠于滎陽檀山原。滎陽自古以來就有吟詩唱詞的傳統,在城鄉活躍著許多詩歌愛好者,多個民間詩歌團體創作了萬余首詩歌,出版了幾十部詩集。
文化
河陰石榴花文化旅游節2014年5月22日,由滎陽市河陰石榴風景區主辦的“2014年滎陽市首屆河陰石榴花文化旅游節”活動及新聞發布會在鄭州舉行。滎陽市河陰石榴風景區位于滎陽市高村鄉北部邙嶺,成立于2013年7月,隸屬高村鄉人民政府。高村鄉位于鄭州市西30公里,滎陽市北10公里,緊鄰連霍高速滎陽站下站口,S232、G314省道縱橫交錯,新修的沿黃快速通道穿境而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
特產
草帽草帽有手工和機制兩種,成品分黃、白2色。農村制作多采用原色草帽辮,
手工縫制,帽呈牙黃色,亦有巧婦以紅、綠、黃、紫顏色染辮,手工縫制花色童帽、女帽,頗受歡迎。 用機器制作草帽,始于二十世紀初,民國元年(1911年),王村鄉梁莊張之銘之子,曾赴山東學制機制草帽。機制草帽先用硫磺、漂白粉熏、漂草帽辮,然后用機器縫制,產品在當地供不應求。民國13年(1924年),滎陽、須水、二十里鋪、趙村、祥營、汪溝有草帽加工廠11家,年產草帽22.7萬頂。 河陰石榴河陰石榴是產于今北邙鄉一帶的傳統優質產品,子粒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平均含糖量11.1%,含酸量0.4%。維生素C含量高出蘋果、梨的1-2倍,果汁含量36-61%,除鮮食外,
還可制作清涼飲料。果皮中含有單寧,可作皮革鞣料和絲、麻、棉、毛等染料工業原料。根、葉、花、果均入藥:根皮能驅除絳蟲、蛔蟲;果皮止痢、澀腸,對傷寒、綠膿、結核等桿菌和皮膚真菌都有抑止作用,因此有“獸醫著了急,蒼術石榴皮”之說。河陰石榴品種很多,以個體大小分,有弧一二、弧三四、魁貨、京貨四種;以果皮顏色分,有銅皮、鐵皮、花皮三種;以籽粒味道分,有甜、酸兩種;以花瓣分,有紅與白、單層與千層等。
鄭姓源地
鄭姓為中文
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鄭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鄭國第一代君主鄭桓公友。鄭國被韓國滅亡后,國人改姓為鄭。自三國始設滎陽郡之后,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鄭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所以,鄭姓的主要發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帶。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后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于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于清朝,現分布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旅游編輯環翠峪風景名勝區環翠峪位于滎陽市西南距鄭州 50 公里,面積 25 平方公里,1988 年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體,以古城堡為特色,以臥龍云花為一絕的山岳型風景名勝區。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四季風景各有千秋。景區以獨有的石
怪、洞奇、景幽、林美著稱。在自然景觀上有古城堡、山岳、水系、植被、動物等組成了一個眾多、齊全、完整的風景體。深山峽谷里分布著金銀花、杜仲、天麻、靈芝、何首烏、遠志等 400 多種中草藥,有 “ 人在坡上走,腳踏五棵藥 ” 之稱,森林及中藥材釋放出抗炎、消毒、殺菌作用的氣體,這里的空氣透明、消毒、富氧,融森林浴、中藥浴于一體。 虎牢關虎牢關景區南連嵩岳,北瀕黃河,東接汜河,西連鞏義,山嶺交錯,溝壑縱橫,險自天成,
有 “ 鎖天中樞,控地四鄙 ” 之稱,是我國著中的古戰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 楚漢之爭 ” 、 “ 三英戰呂布 ” 、 “ 關羽溫酒斬華雄 ” 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生于此,群雄爭霸的戰火硝煙為虎牢關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跡。三義廟、呂布城、點將臺、張飛寨、跑馬嶺、飲馬溝、養馬溝、絆馬索等景點。 三皇山桃花峪旅游區三皇山桃花峪旅游區,位于鄭州市西北 30 公里 、滎陽市東北 28 公里的廣武鎮境內。北瀕滔滔黃河,南眺巍巍嵩岳,東接黃河游覽區、黃河大觀,西連漢霸二王城。景區內溝壑縱橫,峪頂相間,
地形地貌獨特,史跡名勝繁多,為古今文人騷客必游之地,相傳上古時期燧人、伏羲、神農氏在此種糧、采藥,施化于民,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