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地理坐標為東經80°55′~82°43′、北緯40°45′~41°45′。東與庫車縣隔渭干河相望,西以玉爾滾山為界與阿克蘇市、溫宿縣相交,北依天山支脈卻勒塔格山與拜城縣毗鄰,南與沙雅縣英買力鄉、二牧場接壤。 2013年,新和縣生產總值達2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0%。人均GDP達到16380元,比2012年增長9.2%。 2013年,新和縣轄2個鎮、6個鄉,總人口16萬人,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柯爾克孜、滿、土家、烏孜別克、東鄉、壯、撒拉等11個民族。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新和縣轄2個
新和縣行政區劃鎮、6個鄉:新和鎮、尤魯都斯巴格鎮、依其艾日克鄉、排先拜巴扎鄉、塔什艾日克鄉、渭干鄉、玉奇喀特鄉、塔木托格拉克鄉。[1
位置境域
新和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地理坐標為東經80°55′~82°43′、北緯40°45′~41°45′。面積8223平方公里(2013年)。阿克蘇地區中部。東與庫車縣隔渭干河相望,西以玉爾滾山為界與阿克蘇市、溫宿縣相交,北依天山支脈卻勒塔格山與拜城縣毗鄰,南與沙雅縣英買力鄉、二牧場接壤。
地形
新和縣地勢北高南低,東北部尖,西南部寬,呈三角狀。全縣分東北部渭干河沖積平原和西南部洪積平原兩部分。
地貌
新和縣境地貌可分為平原和山地兩大類型。天山支脈卻勒塔格山蜿蜒縣境北部,呈東西走向,由第三紀紅色巖構成,表層巖石出露。面積742平方千米,占新和縣總面積的12.8%,山峰最高點為海拔2 212米。平原可分為渭干河沖積平原和卻勒塔格山洪積平原。地形北高南低,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以渭干河龍口為中心,呈扇形輻射狀。自然坡降為1/100~1/200、1/400~1/1 000,南部為1/2 000~1/14500,平原北部山區海拔最高點1 030米,平均海拔1015米,海拔最低點980米。平原面積為499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85.8%。
氣候
新和縣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干燥,蒸發量大,降水稀少。夏季炎熱,冬天干冷,晝夜溫差大。多晴天,熱量資源豐富,無霜期長。年均氣溫10.5℃,年均降水54毫米,太陽輻射總量144.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894.6小時,平均蒸發量1992.7毫米,年平均積溫4412.3℃,年均降水63.7毫米,年均降雪7毫米,年均無霜期201天,年均風速1.9米/秒。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3年,新和縣共有土地資源1233萬畝,其中耕地45.5萬畝,林地48.86萬畝,草場174萬畝,水面2.8萬畝,沙地199.29萬畝,沼澤洼地5.74萬畝,山地160.74萬畝,其它596.07萬畝。
礦物資源
2013年,新和縣有銅、石膏、粘土、砂石等礦產資源。2013年,新和縣已探明含油面積155.6平方千米,探明原油質地儲量10978萬噸;天然氣地質儲量1950.5億立方米。位于境內的英買力油氣群年產天然氣25億立方米、凝析油50萬噸、液化氣4萬噸。
水利資源
2013年,新和縣地表水主要引自渭干河。渭干河在境內長達41公里,多年平均年流量21.97億立方米,年均流量69.5立方米/秒。每年3月至5月枯水期,水量占全年經流量的14.6%,6月至8月為洪水期,水量占全年的48%。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總人口16萬人,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柯爾克孜、滿、土家、烏孜別克、東鄉、壯、撒拉等11個民族。
交通編輯新和縣城東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794千米、距庫車縣公路里程43千米,西距阿克蘇市公路里程216千米),南距沙雅縣公路里程43千米,北距拜城縣公路里程146千米。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3年,新和縣縣內生產總值達2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達11.4億元,比2012年增長8.7%。第二產業增加值達5.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0.9億元,比2012年增長7.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6380元,比2012年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達:40.6:20.6:3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縣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2年上升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新和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7842萬元,比2012年增長8.58%,其中:種植業總產值204367.3萬元,增長8%,畜牧業總產值25494萬元,增長15.38%,林業總產值3811.8萬元,增長8.76%,漁業總產值300萬元,增長11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869萬元,增長3.9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4億元,同比增長8.66%。2013年,新和縣糧食播種面積26.98萬畝,其中:小麥面積16萬畝,玉米面積10.48萬畝;棉花種植面積達49.3萬畝;蔬菜面積24584畝;瓜類面積17151畝;油料作物面積442畝;其他作物6489畝。糧食總產量達116656噸,其中:小麥產量72667噸,玉米產量43989噸;棉花產量63104噸;蔬菜產量46100噸;瓜果產量28492噸;油料產量42噸。013年,新和縣紅棗、核桃為主的特色林果面積達39.2萬畝,產量達11.63萬噸,其中紅棗面積18.1萬畝,核桃面積17.5萬畝。2013年末,新和縣牲畜存欄頭數26.93萬頭,增長10.6%;年末出欄頭數15.23萬頭,增長9.73%。肉類總產量8404噸,增長16%,其中,羊肉產量2371噸,增長5%;牛肉產量2431噸,增長4.11%;豬肉產量203噸,下降20.7%。牛奶產量7100噸,增長12%。禽蛋產量1705噸,增長17.1%。水產品產量400噸,增長50.38%。
第二產業
2013年,新和縣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4.3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2億元,同比增長20%。分行業來看:采礦業實現工業增加值0.56億元,同比增長40%;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78億元,同比增長25%;紡織業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長1.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工業增加值0.38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76億元,同比增長21.6%。2013年,新和縣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總產值19401.4萬元,同比下降41.3%。建筑施工面積25.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1.88%。
第三產業
2013年,新和縣商業營用房投資21092萬元,增長122.1%。房屋施工面積34.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8.8萬平方米,增長31.3%;銷售額26874萬元,增長29.6%。新和縣接待游客1467人,旅游人數是2012年的3分之一。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3年,新和縣共有中小學校66所,在校學生25349人,普通中小學專任教師2126 人,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99.99%,初中升學率41.25%,高考入學率 77.03%。
文化衛生
文化:2013年,新和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量達3.1萬余冊。博物館1個。檔案管理部門1個,檔案館1個。 衛生:2013年,新和縣醫院、衛生院10個,病床床位788張,衛生技術人員493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4.6‰;嬰兒死亡率8.9‰;產婦住院分娩率99.5%。
社會保障
2013年,新和縣單位從業人員期末人數10432人,比2012年同期增長8.62%,其中:在崗職工期末人數10376人,比2012年同期增長8.65%。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426319千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9.81%,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423579千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9.55%。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2006元,增長1.95%,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2013元,同比增長1.83%。全年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城鎮就業再就業23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年末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人數6216人,比上年增長1.6%;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7274人,與上年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140人,增長0.74%;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9406人,增長0.38%;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411人,增長0.41%;生育保險參保人數7417人,增長1.5%。
風景名勝編輯烏什喀特古城烏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縣西約20公里
新和縣風景 (5張)
處,為漢代遺址,是漢代龜茲國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內城、中心城。為夯土筑,外城已毀,內城保存較好。東西408米,南北451米,殘墻高厚各5米。遺址曾出土有“漢歸義羌長”陰文臥羊紐銅印一枚,頗為珍貴。鐵吉克佛寺遺址鐵吉克佛寺遺址寺院遺址的平面呈方形,南北長約45米,東西寬約40米,面積1800平方米?,F寺垣殘高3.5米,基寬2米。寺遺址北部的山坡上開鑿有幾座洞窟,其中一座保存有回鶻時期的壁畫。玉奇喀特古城玉奇喀特古城位于新和縣縣城西南方向22公里處,由外城、中城和內城三道城廓組成,總面積1740畝,屬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田衛疆、研究員仲高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平,經過考察后初步認定西漢最后一任西域都護李崇,當年卒于玉奇喀特古城,這里是是西漢末年西域護府所在地。羊達克庫都克烽火臺遺址羊達克庫都克烽火臺遺址位于現207國道央達克庫都克道班處。該峰燧為夯筑而成,平面為方形,邊長12米,面積44平方米;剖面呈梯形狀,殘高10米。地表可見鋪地方磚,散布夾砂紅陶片和銅鐵器殘件。
地方特產編輯新和縣的特產有木納格葡萄、桑塔木香梨、薄皮核桃、露仁核桃、安息茴香、紅花、大小白杏、新和大紅杏、庫買提杏、賽買提杏、沙玉葡萄、紅提、木那格葡萄、夏吐特桑椹、木瓜、蘋果、酸梅、紅櫻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