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隸屬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與邛崍山脈接壤。東與崇州市交界,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南與邛崍市相鄰,西與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相連,北與阿壩州汶川縣接壤??h域總面積1327平方公里。大邑轄3鄉、17鎮。 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大邑縣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
大邑早在新石器時代, 今大邑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夏、周時有古蜀。今大邑縣區域當時古蜀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滅古蜀國。今昔對比大邑縣區域當時為臨邛縣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縣區域為江原縣、臨邛縣地。西漢末年,王莽立國為新(9至23),臨邛縣改為監邛縣,江原縣改為邛原縣。后公孫述據蜀稱成家(25至36)。監邛、邛原縣名仍舊。東漢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縣復名江原縣,監邛縣復名臨邛縣。歷蜀漢、魏、西晉寬大初至成(漢)玉衡二年(312),大邑縣區域仍置。
東晉永和三年(347),成(漢)亡。漢原縣改為融縣,后又復名江原縣。臨邛縣仍置。中經宋、齊,至梁武陵王蕭紀據蜀前,兩縣建置不變。梁末,武陵王蕭紀據蜀(552至553)。臨邛縣改為依政縣,江原縣仍置。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統治蜀地。依政縣分出部分地區置臨邛縣,江原縣仍置。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立國。江原縣改為多融縣,后縣,后又改為晉原縣。依政縣、臨邛縣仍置。隋代,今大邑縣區域為晉原、臨邛、依政縣地。唐武德元年(618),晉原縣地分出部分置唐隆縣。武德三年(620),臨邛、依政、唐隆3縣地分出部分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643),安仁縣撤銷,咸亨元年(670),安仁縣復置。今大邑縣區域唐初未建置時,屬臨邛、依政、唐隆、安仁縣地。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晉原縣西部置大邑縣。
西嶺雪山《舊唐書》、《新唐書》、《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載:“其邑廣大,遂以為名?!?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縣和火井縣建制撤消,其行政區域劃歸大邑縣?;鹁h境域后劃歸邛州。大邑建縣后,唐、宋兩代建置無變化。1377年(明洪武十年)農歷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并入邛縣。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復置。196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新津縣并入大邑縣。原新津縣城關鎮改為大邑縣新津鎮。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復,原新津縣所轄區域仍歸新津縣管轄,10月20日,國務院補辦批準手續。建縣后,大邑縣治歷來在今晉原鎮。隸屬關系:大邑縣始置時隸邛州。唐天寶元年(742),邛州改為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臨邛改為邛州。五代十國時期,大邑縣屬前蜀國19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國32年(934至965),隸邛州。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屬宋,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大邑隸邛州臨邛郡。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帝國軍隊攻入四川,大邑隸邛州臨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后不久,邛州臨邛郡改為邛州。大邑隸屬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屬元。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農民政權,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稱帝,國號夏,大邑屬邛州。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軍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屬明,隸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為邛縣,大邑隸嘉定州。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隸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縣復升邛州,大邑還隸邛州。明崇禎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張獻忠克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定都成都,稱西京。并于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張獻忠據蜀期間(1644至1646),大邑為大西轄縣之一,其隸屬關系與明末時同。清順治三年(1646),大邑屬清,隸邛州。清乾隆版《大邑縣志》載清順治六年(1649),張獻忠部屬盧名仍“踞重慶、敘州、馬湖及邛州一帶”。清順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聯合的張獻忠部屬劉文秀出兵回川,大敗已降清的吳三桂,克川南各州縣。劉文秀克成都。清順治九年,大邑屬南明,隸邛州。清光緒版《大邑縣鄉土志》載,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后,其總部屬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吳在1674年稱帝,國號為周。大邑屬周,隸邛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王屏藩被討平,大邑屬清,隸邛州。民國元年,大邑隸邛州。2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大邑隸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銷,時四川正值軍閥混戰,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銷。大邑于是直隸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隸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20日大邑縣解放后,隸眉山行政區。1950年3月起改隸溫江行政區。又稱溫江專區,1968年10月改為溫江地區。1983年5月, 溫江地區建制撤銷,大邑縣至今劃歸成都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97年,面積1548平方千米,人口48.6萬,轄13鎮7鄉??h政府駐晉原鎮。1999年,大邑縣轄15個鎮、12個鄉:晉原鎮、安仁鎮、悅來鎮、新場鎮、唐場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王泗鎮、三岔鎮、江鎮、上安鎮、天宮廟鎮、蘇家鎮;高山鄉、青霞鄉、金星鄉、霧山鄉、沙渠鄉、鶴鳴鄉、三壩鄉、墩義鄉、蔡場鄉、元興鄉、龍鳳鄉、丹鳳鄉。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90373人。2004年9月8日,撤銷唐場、元興2個鎮及丹鳳、三壩、高山、龍鳳、敦義5個鄉;天宮廟鎮更名為花水灣鎮。將原唐場、元興2個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安仁鎮;安仁鎮政府駐安仁村。將原丹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悅來鎮;悅來鎮政府駐觀口社區。將原三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出阝江鎮;出阝江鎮政府駐出阝源村。將原高山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三岔鎮;三岔鎮政府駐梅花村。將原龍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董場鎮;董場鎮政府駐董家村。將原敦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王泗鎮;王泗鎮政府駐政府街。2004年,大邑縣轄17個鎮(晉原、王泗、出阝江、西嶺、斜源、董場、韓場、三岔、上安、蘇家、新場、安仁、悅來、青霞、沙渠、蔡場、花水灣)、3個鄉(霧山、金星、鶴鳴),20個社區委員會、345個村委會;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區劃詳情
大邑縣轄17個鎮、3個鄉:晉原鎮、王泗鎮、新場鎮、悅來鎮、安仁鎮、江鎮、花水灣鎮、西嶺鎮、斜源鎮、董場鎮、韓場鎮、三岔鎮、上安鎮、蘇家鎮、青霞鎮、沙渠鎮、蔡場鎮、霧山鄉、金星鄉、鶴鳴鄉。
大邑縣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大邑縣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區48公里,地跨東經102°59′至103°45′,北緯30°25′至30°49′。東北與崇州市為界,南接邛崍市東南與新津縣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寶興縣、汶川縣接壤。
地形地貌
大邑新城區 (15張)
大邑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漸次降低,依次出現山區、丘陵和平原三大地形區,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結構,山區、丘陵和平原分別占大邑縣總面積的60.5%、16.7%、22.8%。邛崍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入境,貫穿縣西、北山丘地區。西北最高處為西嶺鎮境內的苗基嶺,海拔5364米,為成都市第一峰;東南最低處為韓場鎮境內的楊祠堂,海拔475米??h境內地層除缺失下古生界和石炭系外,從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h境內的地質構造,是龍門山大地構造的一部分,前人稱的彭灌大斷裂在縣境內則沿天車坡至西嶺至唐王壩西一線通過。以此線為界,西側山區是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分,東側則是上揚子地臺西緣,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沖,并有白堊系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
氣候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較少,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無霜期284天,年均總降水量為1095.5毫米,年均日照1076.5小時,年均相對濕度83%。受地勢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逐漸增多,日照逐漸減少,無霜期逐漸縮短,形成多種多樣的氣候區。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水能蘊藏量為23萬千瓦。有斜江河、出江河、黃水河、黑水河、干溪河、粗石河、西河等7條自然河流,另有人工河流三合堰??h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有地下水,還有西南最好、最大、國內鹵族元素含量最高的地熱水——花水灣溫泉。
礦產資源
縣境內礦藏豐富,尤以非金屬礦床為主,又大都是沉積礦床,產于固定的地質時代和地層層位。金屬礦有赤鐵礦、黃鐵礦、鉛鋅礦、菱鐵礦、鉻鐵礦、銅礦、金礦等;非金屬礦有煤、泥炭、巖鹽、鈣芒硝、石膏、石棉、蛇紋巖、石灰巖、白云巖、粘土、硫磺礦等。
動物資源
縣境內脊椎動物有5綱36科;家禽家畜雞鴨鵝和豬牛羊兔。珍稀野生動物較多,屬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大熊貓、牛羚(又名扭角羚,俗稱野牛)、川金絲猴、云豹、雪豹等10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小熊貓、小靈貓、獼猴、豺、黑熊、林麝(俗稱獐子)、大鯢、鴛鴦、紅腹錦雞、水鹿、盤羊、貓頭鷹、蒼鷹等46種;屬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赤狐、藏狐、豹貓、毛冠鹿、董雞等9種;此外還有我國特有的斑背噪鹛、藍喉太陽鳥等。
植物資源
縣境內植物有226科、8600種。樹木有41科、102種,主要有云杉、冷杉、銀杏、柏樹、榿木等樹種;中藥材以黃柏、黃連、杜仲、厚樸、紅梅、天麻、貝母等為主。珍稀野生植物有9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水杉;二級保護植物有杜仲、銀杏;三級保護植物有天麻、黃連、厚樸、楠、楨楠。珙桐生長在縣境內山區,屬中國和世界著名觀賞植物。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末大邑縣戶籍人口511975人,其中男性259678人,女性2522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3‰。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土族、侗族、瑤族、維吾爾族、滿族、鄂倫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自開始實施 “村村通”、“聯網加密”、“扶貧路”等工程以來,大邑縣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國道(G318 線),省道(S106 線),大新路、三安路、懷敦路、新沙路等4條跨縣道路為依托,以鄉、鎮、村和主要景區為結點,以董韓路、蘇山路、董龍路、唐上路、大金路、安出路,鴛鴦路、晉新路、大西路等9條縣道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體系。大邑縣東距省會成都市45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318國道)由東至西貫穿全境,東南距雙流國際機場35公里。成蒲鐵路從這里經過,設有大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