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區,隸屬大興安嶺地區。地處大興安嶺東部,伊勒呼里山的北坡,北緯50°16′-52°20′,東經123°41′-125°32′。區政府駐地新林鎮距地區行署駐地140千米。全區總面積8786平方千米,共轄7個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50859人;蒙古、回、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1%。森林覆蓋率達84%。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5.7億元。新林區作為大興安嶺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具備齊全的交通運輸、文教衛生、商糧、金融、郵電、通訊等社會福利設施。
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新林區轄7個鎮:新林鎮、翠崗鎮、塔源鎮、大烏蘇鎮、塔爾根鎮、碧洲鎮、宏圖鎮。8個林場:新林林場、翠崗林場、塔源林場、大烏蘇林場、塔爾根林場、碧洲林場、宏圖林場、富林林場。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新林區地處大興安嶺東部,伊勒呼里山的北坡,北緯50°16′-52°20′,東經123°41′-125°32′。南北長108千米,東西寬103千米,全區總面積8786平方千米。新林區東與呼瑪縣接壤,南于松嶺區毗鄰,西靠呼中區,北與塔河縣毗鄰。東與呼瑪縣接壤,南與松嶺區分界,西與呼中區相連,北與塔河縣毗鄰。
地形地貌
新林區新林區位于額爾古納和罕達氣——興隆兩個地層分區接壤處,包括塔河和興隆兩個地層小區,區內地層較發育。本區侵入巖分布廣泛,具有多旋回多期活動特征。新林大地構造處于塔河過渡帶和興隆溝冒地槽褶皺帶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的接壤部位。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無論是沉積建造、巖漿侵入、火山活動、變質作用、成礦作用都具有多旋回性,尤其中生代形成的大興安嶺火山巖帶和印支期及燕山期的花崗巖帶最醒目,各構造期形成的多方向斷裂交織在一起,縱橫交錯,破壞了老地層和巖體的完整性,對區內成巖和成礦起到了分級控制作用。從區內已發現的礦產看,受地層、侵入巖和地質構造的控制較明顯。
氣候條件
新林區地處北緯51°20′以北地區,為寒冷濕潤氣候區,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年平均積溫不足1600℃,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境內山陵連綿起伏、河流縱橫、森林密布、海拔相對較高,有明顯的山地氣候特點。冬季寒冷而漫長,春、秋兩季日較差大,且風力較大。新林區年平均氣溫為-2.6℃,同剛開發新林區時相比氣溫有所提高,特別是2013年氣溫明顯升高。到2014年為止最高氣溫達到37.9℃,最低氣溫達到-50.1℃。年降水量為513.9毫米,且分布不均,主要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全年凍結期約為7個月,結冰一般在9月下旬,終凍在4月中下旬,而且不穩定。8月下旬開始出現初霜,無霜期平均為90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為235.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56﹪。新林區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受伊勒呼里山脈之影響,北部多為山谷風,北部林場季風明顯,夏季受太平洋暖風之影響,多為東南風,冬季受西西伯利亞寒流控制,多北風或西北風。由于山脈障礙和森林密布,風速較小,年平均風速一般為2-3米/秒,4-5月份平均為3米/秒,大風日數在10天左右,主要集中在5月份,但2014年風速也有所加大。
水文
新林區水系為外流流域,流入太平洋海域的黑龍江流域區,屬地表流經帶的濕潤帶與多水帶。
交通編輯2014年來,新林區公路總里程
新林區達到2125千米,其中有省級公路加漠公路貫穿全境,境內路段139.5千米,公路編號為省道S207,路面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韓新路路線長110.38千米,路線為林業專業路,路線編號Z058砂石路面。林碧公路(林海至呼中區碧水鎮)路程長為40.852千米,路面為砂石路,林業專用路。路線編號Z059。鄉道5條12.4千米。這些公路形成了具有生產、營林、防火、農業、旅游、戰備等功能所需求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2010年,全區有縣級客運站1個、??空?個。全年安全輸送旅客36,000人次,出門難、乘車難的現象基本不復存在。 風景名勝編輯新林生態原林園:位于新林鎮北部,是1965年建區
新林生態原林園以來保留下來的原始森林。1984年,新林鎮北山規劃為公園。1986年10月,原黑龍江省省長陳雷同志為其題名為“原林園”。2006年改建為生態原林園。原林園面積為1.56平方千米,園內棧道蜿蜒曲折,休閑涼亭點狀分布,森林植被茂密,林相復雜,生物種類繁多,具有明顯的區域植被特點,主要樹種是樟子松和落葉松。 新林大烏蘇鹿園山莊:大烏蘇鹿苑山莊位于大烏蘇鎮西部,比鄰加漠公路,始建于2003年9月份,集休閑、養殖、餐飲、狩獵于一體,是新林區第一家大型半散養鹿場?,F有梅花鹿280頭,馬鹿160頭。山莊平均年產鹿茸1.5噸,產仔鹿40余頭。一期工程規劃占地5.8平方千米,包括鹿場、餐廳、魚塘等,已于2005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