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縣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肇慶地區南部/五個地級市的交匯處,東與佛山高明、江門鶴山交界,東南與開平接壤,南鄰恩平,西南連陽江陽春,西北為云浮云城區,東北接肇慶高要,縣境南北相距51公里,東西寬56公里,距肇慶60公里,距省會廣州130多公里,總面積1523 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全縣通行粵語,有華僑、港澳臺同胞16萬多人,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一。 新興縣于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建縣,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明初至清末一直隸屬廣東肇慶府,解放后先后屬粵中行署、高要專區、肇慶地區、肇慶市。1994年劃歸云浮市。注:新興跟云浮兩地的文化風俗存在巨大的差異,新興方言及風俗跟肇慶、高要、較為一致。新興縣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故里,1300多年的禪宗文化在新興傳承不息,福澤華夏,并輻射世界華人文明圈,因而新興素有“中國禪都”之美譽。新興縣自然資源豐富。地處亞熱帶,氣候常年溫和濕潤,是西江流域著名的“魚米之鄉”、“水果之鄉”,“中國果品加工之鄉”“中國不銹鋼餐廚具之鄉”"著名的養雞之鄉""廣東省旅游特色縣"。
行政區劃編輯2002年,新興縣轄16個鎮162個村委會、34個居委會。
2003年12月,新興縣撤銷洞口、共成、船崗三鎮,分別并入新城、太平、集成三鎮。調整后,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鎮、天堂鎮、勒竹鎮、河頭鎮、集成鎮、太平鎮、車崗鎮、稔村鎮、東成鎮、水臺鎮、里洞鎮、大江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興縣轄12個鎮(新城、水臺、車崗、東成、稔村、太平、六祖(舊集成鎮)、大江、河頭、天堂、簕竹、里洞),196個村(居)委會、1114個自然村,縣城駐新城鎮。
新興縣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肇慶地區南部,地處東經111。57′37″至112。31′32″,北緯22。22′46″至22。50′36″。東與佛山高明、江門鶴山交界,東南與開平接壤,南鄰恩平,西南連陽光陽春,西北為云浮云城區,東北接肇慶高要??h境南北相距51公里,東西寬56公里,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總面積1519平方公里。
氣候
縣境處在北回歸線以南,距海洋最近點10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有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短的特點。
(一)四季特點廣東自然季節的劃分,以平均氣溫小于14℃為冬季,大于或等于24℃為夏季,介于二者之間為春、秋季氣候。新興縣四季氣候特點如下:春季(3~5月):春季溫度緩慢上升,冷暖、晴雨變化頻繁。累年平均氣溫3月18.4℃,4月22.2℃,5月25.8℃。日照時數極少,以3月份為最低值,累年平均76.2小時,極端最少年份1975年3月,日照時數僅有10.2小時。最多風向為北風。雨季從3月開始,累年平均降水量3月62毫米,4月161.4毫米,5月233.5毫米。本季鋒面活躍,陰雨多日照少,輻射總量也較少,間或有冷空氣侵入,強烈降溫,形成低溫陰雨天氣,出現“倒春寒”。1958年至1985年的28年中,出現低溫陰雨較嚴重的有14年,出現倒春寒的有7年。但也有相反情況,受單一暖氣團控制,空氣干燥,易出現春旱。1958~1980年的23年中,出現春大旱的有:1960年、1962年、1963年、1977年。
夏季(6~8月):夏季雨量集中,降水強度大,天氣炎熱光照充足,累年平均降水量6月260.3毫米,7月202.2毫米,8月267.4毫米。降雨日數最多,達58天,占全年的36%。6月為全年最多的月份,達20天,占全年雨目12%,是一年中最潮濕的時期。每年5~6月的“小滿“至“芒種”期間,常出現多雨和洪水災害,俗稱“龍舟水”。本季氣溫比較穩定,變幅不大,累年平均氣溫6月27.1℃,7月28.3℃,8月27.3℃。最熱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是1980年7月10日達38.2℃。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6月至8月日照時數532.5小時;以7月為最多,累年平均達206.8小時;極端最多月份為1964年7月,達274.5小時,占可照時數的66.5%。年內平均太陽輻射量最大是7月,為¨.5962千卡每平方厘米。最多風向為南風和東風,頻率為4%。7月至9月受臺風影響的機會最多,占全年的7855;8月達到高峰期,占全年的34%。由于臺風或熱帶低壓的影響,常常帶來大雨或暴雨,容易引起洪澇災害。
秋季(9~11月):本季氣溫迅速降低,且日較差大。累年平均氣溫9月26.4℃,10月22.9℃,11月18.4℃。各月氣溫平均日較差,9月8℃,10月9.1℃,11月9.9℃。氣候干燥少雨,累年平均降水量9月[92.3毫米,10月83.3毫米,11月38毫米。11月降雨日最少,只有6天。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出現秋大旱的年份有:1966年、1968年、1969年、1971年。秋季多北風,在“寒露”節前后,北方強冷空氣南下,造成低溫、干燥、大風的天氣,有時伴以陰雨天氣,有時與臺風同時遭遇,形成濕冷型寒露風。影響本縣的寒露風,最早出現于1976年9月22日,最遲是]968年10月19日,平均日期為10月16日。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受寒露風影響較為嚴重的有1970年、1971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79年。
冬季(12~2月):天氣晴朗,寒冷,少雨,有霜凍,多偏北風。當北方強冷空氣侵襲縣境時,天氣轉晴,風力減弱,夜間平流和輻射降溫劇烈,形成低溫霜凍。本縣平均初霜日在12月下旬,終霜日為1月下旬,霜凍天數累年平均12月2.2日,1月2.8日。累年平均氣溫12月14.7℃,1月12.9℃,2月14.4℃。氣溫以1月為全年最低,月平均最低氣溫9.1℃,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3℃(出現于1967年1月17日)。1958年至1980年的23年中,霜凍比較嚴重的有:1962~1963年、1966~1967年、1973~1974年、1975~1976年。降雨日數冬季最少,只有27天,占全年的16.8%,1958年~1985年的28年中,累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2.96%,其中2月份66毫米,占全季的51.4%,12月份最少,占全季的17.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主要來源于降水。降水量在各區域及各月份分配極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南部山區多,西北地區少。汛期(4~9月)占全年80~83%,非汛期(10~翌年3月)占全年17~20%。最大月雨量產生在8月,為年平均降雨量16.7%,次年5、6月,各占年平均降雨量的15%左右。
礦產資源
新興縣礦產資源蘊藏豐富,有3大類共20多種。有色金屬類有:鎢、錫、鉬、銅、鋁、鋅、鉛、金等;非有色金屬類有:花崗巖、石灰石、鉀長石、高嶺土、水晶石、重晶石、石英石、方解石、硫鐵礦等;稀有金屬類有:獨居石、鈾、綠柱石、鉭鈮、鈦鐵礦等。
花崗巖遍布全縣各地,蘊藏量75億多立方米,有玉紅、桃紅、虎紋、新興青、五彩、黑色、黑芝麻、黑玫瑰、條紋黑、粗紋、大斑點、寒夜雪花、黑白大斑晶、灰綠、翡翠等20多個花色品種。經地質部門鉆探和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鑒定,硬度為摩氏六度,抗壓強,理化指標優良,不含放射性物質,荒料率五成以上,富有開采價值。高嶺土(白泥)分布于上沙、車崗、稔村、河頭、簕竹,質量高,儲量多。石英石分布于共成、河頭、里洞、金礦分布于天堂、河頭、簕竹等區、鎮。經省地質專家推斷,新興縣處于吳川、四會大斷裂幾十公里的地帶中間,是具有成金礦條件的地方。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新興縣全縣總人口384890人,其中:新城鎮80901人、車崗鎮23141人、洞口鎮20121人、水臺鎮12143人、稔村鎮27970人、東成鎮22716人、共成鎮14632人、太平鎮32470人、里洞鎮12758人、集成鎮(現六祖鎮)29320人、大江鎮7726人、船崗鎮20447人、天堂鎮48446人、河頭鎮18223人、勒竹鎮13876人。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