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 ,古稱竇州,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東與陽春市相接、南與高州市交界,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容縣毗鄰,北與羅定市接壤,全市總面積3101.7平方公里,下轄19個鎮(街道辦)384個村居委會,市政府駐東鎮街道辦。2010年戶籍人口140萬,有旅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53萬多人,是廣東重點僑鄉、粵西最大的僑鄉。境內道路交通網絡發達,207國道、省道352線以及洛湛鐵路越境而過。信宜市被譽為“南玉之都”、“中國三華李產業龍頭縣(市)”。 金沙玉原石產地。
歷史編輯主要歷史事件:羅旁戰事、凌十八起義、大洪國起義、懷鄉起義、桄榔武裝起義等 。建置沿革
清末時東鎮墟的江水景色據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前111年(漢元鼎六年),信宜地屬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 公元346年(晉永和七年),信宜地屬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公元502(南朝梁),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縣,隸屬瀧州。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梁德縣改為懷德縣。 621年(唐武德四年),析懷德地置信義、譚峨兩縣。并在信義縣(今鎮隆)設南扶州管轄這三個縣。武德五年又析懷德地置特亮、扶萊(今廣西北流市大侖鎮、白馬鎮)兩縣,也屬南扶州。634年(唐貞觀八年),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范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唐乾封二年(667年),扶萊縣劃歸了禺州。 972年(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
信宜市市區俯視圖其地并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976年(宋太平興國元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1071年(宋熙寧四年),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元朝屬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 1577年(明萬歷五年),羅旁戰事后,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池洞部分、高州之馬貴、古丁、深鎮及羅定之扶合、加益、棼濱、新樂一帶,劃給新設的西寧縣。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經朝廷批準,定康、信豐、感化、從善四都重歸信宜管轄。沿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清朝信宜隸屬廣東省高州府。1912年(民國)之后, 信宜先后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后督辦 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后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并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縣級市) 。轄東鎮、鎮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銅、徑口、丁堡、池洞、朱砂、安莪、貴子、
信宜市政區圖旺沙、洪冠、茶山、懷鄉、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等23個鎮。2004年,將徑口并入金垌鎮,高坡并入北界鎮,安莪、旺沙并入朱砂鎮。2005年,東鎮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全市18個鎮及1個街道辦,下轄370個村委會及8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地形
信宜市屬廣東省50個山區縣(市)之一。境內七成多
信宜衛星地形圖是山地,稱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為主,境內崇山峻嶺,河溪縱橫,高度從海拔50米至1704米。海拔高程1000米以上的山嶺80座,500米以上的山峰371座,最高點是大田頂,海拔1704米,是粵西第一高峰。最低點是鎮隆鎮北畔村溫屋河尾,海拔47.8米。
河流
信宜市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
東鎮夜景河流21條,河流總長522公里。是鑒江、黃華江、羅定江之發源地。
氣候
信宜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又有復雜多變的山區氣候特點,形成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等幾個氣候帶。氣候特征夏熱冬涼,四季可分,同時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夏季易勞,無霜期長,春有凍害,偶有臺風影響,云霧常常罩山,小氣候非常復雜,山區、丘陵的天氣差異較大,山區冬季氣溫可低至零下,常凝霜結冰。海拔100米以下的偏南地區,春夏季總天數為283天,海拔450米以上的高丘山嶺區,冬季天數達95天以上。南部地區可種植橡膠,香蕉、菠蘿、胡椒等熱帶作物,東北部山區較寒冷,農作物生長相差10—15天。適宜山楂、三華李、田七、柿子等植物生長。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信宜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主要有:錫、金、銅、鐵、鉬、錳、鋅、鎢、玉石、高嶺土、稀土、花崗巖等,境內的銀巖錫礦是全國第三大錫礦,東坑金礦為廣東省第二大金礦:花崗巖花色品種多樣,總儲量達21億立方米以上;南玉礦是“南方碧玉”,其玉質柔潤,石紋雅致,碧綠如翠,晶瑩如冰,有黃綠、青綠、黑色等多種顏色。以它雕制的工藝美術品譽滿中外 ,金沙玉也聞名國內外。
生物資源
信宜市有砂仁、田七(主產大成鎮)、肉桂、益智、八角、巴戟、沉香等中藥材,大部分山地有自然生長的林木、竹、藤、芒等,森林覆蓋率達68.7%,森林面積19萬多公頃,活立木蓄積量達1024.3萬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
人口編輯一、全市常住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全市常住人口為91371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90781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902人,增長0.65%。年平均增長率為0.06%。 二、家庭戶人口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39139戶,家庭戶人口為881688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9人相比持平。 三、性別構成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62747人,占50.64%;女性人口為450970人,占49.36%??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68下降為102.61。 四、年齡構成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69067人,占29.45%;15-64歲人口為551864人,占60.40%;65歲及以上人口為92786人,占10.15%。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0.0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7.9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9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604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0939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5622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8808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教育編輯
信宜教育城 (15張)
至2003年8月,信宜教育城占地總面積1500多畝,共有9所學校,其中新征地1100多畝,新建信宜中學(占地500畝、90班規模)、初中(占地200畝、90班規模)、小學(占地150畝、84班規模)、幼兒園(占地70畝、42班規模)、德育學校(占地80畝)、青少年宮(占地30畝)等6所學校,并與原有的信宜教師進修學校、信宜一中(信宜中學原校址)、信宜二中連在一起。 2006年全市中小學410所,其中中學53所,小學357所。在校中小學生20多萬人,全市有教職工14359人。全市高中學校校園總面積1790畝,新增面積1110畝,新建校舍34幢,面積21萬多平方米。
交通運輸編輯信宜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國道207線由北向南貫穿全境,
信宜火車站 (2張)
省道過境352線達北線、圣貴線、羅水線、仙松線、荔池線等6條共計253公里。369、370省道東西貫穿市,并已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北接肇慶,直達廣州,南通茂名、湛江等港口城市。包茂高速公路信宜至電白段起于信宜市粵桂交界處的陳金頂,往南經信宜市6個鎮(朱砂鎮、池洞鎮、懷鄉鎮、東鎮街道、丁堡鎮、水口鎮),而羅信高速公路規劃已經列入廣東省高速公路規劃網,西接南寧蘇圩至北流清灣高速公路,東接羅陽高速。 市區到各鎮均有國道或省道直通,信宜市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通了水泥硬底化公路,形成了以國道為主軸,省、縣道為骨架,鄉村公路四放射,內聯外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信宜市區建成了城北、城南、城東三大客運站,鄉
鎮建成了貴子、鎮隆兩個客運站。洛湛鐵路經過信宜市,2005年7 月開始動工,2010年年底全面建成交付運營。經信宜路段全長53公里,從廣西岑溪入經朱砂鎮、池洞、東鎮、丁堡、水口、鎮隆等6個鎮26個村委會,設有旺科、橫崗兩個會讓站和信宜一個中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