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區 湖北省武漢市的遠城區之一,位于武漢市東北部、大別山余脈南端、長江中游北岸,界于東經114°30′—115°5′和北緯30°35′—30°2′之間,東鄰黃岡團風縣,西接武漢市黃陂區,南與武漢市青山區、鄂州市隔江相望,北與黃岡市紅安縣、麻城市毗鄰交錯,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山崗與河流呈“川”字型排列,俗稱“一江(長江)、兩湖(武湖、漲渡湖)、三河(舉水河、倒水、沙河)、四崗(樓寨崗、葉顧崗、長嶺崗、倉陽崗)”,為武漢大武漢東部水陸門戶。1951年6月建立新洲縣,隸于黃岡地區。1983年8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8年9月撤縣設區,成為武漢市的一個新型城區。全區版圖面積1500.6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占82%,水域占18%;總人口98.7萬,轄10街3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風景旅游區,是全國聞名的“雙孢蘑菇之鄉”“建筑之鄉”,享譽荊楚的“教育之鄉”和“民間藝術之鄉”。區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漢市的衛星城,陽邏開發區是市區共建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道觀河風景旅游區是武漢市四大風景旅游區之一。行政區劃編輯鳳凰鎮位于新洲區西北部,與麻城市、紅安縣毗鄰,是武漢市重點扶持的20個貧困老區鄉鎮之一。轄19個村、2個社區(其中靈星社區新成立),2.92萬人,版土面積56.12平方公里。徐古鎮位于新洲區東北部,是湖北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也是武漢市伸向大別山地區的口子鎮。全鎮轄3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 293個村民小組,222個自然灣,9781戶, 42308人;版圖總面積96.4平方公里。辛沖鎮地處新洲區東南,地勢北高南低,海撥在18—56米之間,四季氣候分明,境內兩條主要河流舉水河、沙河于境內交匯注入長江。全鎮現有版土面積79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2個社區;人口6.7萬人。邾城街緊臨京九鐵路干線,東倚大別山麓的道觀河風景旅游勝地,南離陽邏國際集裝箱碼頭10公里,轄區內106、318國道、武英高速、大廣公路穿境而過。是新洲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全街版土面積99.28平方公里,轄40個村民委員會,14個社區居委會,人口近17萬,耕地面積63248畝。漲渡湖街道辦事處位于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市新洲區西南,2010年9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下轄漲渡湖、龍王咀2個農場,7個分場,39個生產大隊,1個七仙湖生態農業有限公司,2個社區?,F有版圖面積50.55平方公里,人口1.5萬。雙柳街位于武漢市東、新洲區南,東接黃岡團風縣,南臨長江,與鄂州開發區、武漢化工新城隔江相望,西連陽邏街、北濱湖區,一江(長江)二河(舉水、倒水)三湖(漲渡湖、七仙湖、桃花湖)環繞,江北一級公路貫穿全境。版土面積163.5平方公里,屬濱江濱湖沖積平原,耕地面積7.47萬方,養殖水面3萬畝。轄41個行政村、3個社區,總人口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5萬人。陽邏街位于長江中游北岸,地處新洲區西南端,與武漢市青山、洪山兩區隔江相望,北與區倉埠、汪集兩街接壤,西與黃陂區武湖街相接,東與區雙柳街相鄰,版圖面積238平方公里,總人口20余萬人,轄58個行政村(另有8個村交開發區托管)、14個社區居委會。倉埠街位于新洲區西北部,東臨倒水,西抵黃陂,南毗陽邏開發區,北與紅安縣接壤,版圖面積184.67平方公里。街道下轄61個行政村,6個社區,四個農業生產大隊,戶籍人口96247人,其中農業人口76007人。李集街地處倒水河東、舉水河西,北與紅安接壤,南與汪集搭界,318國道自東而西貫穿李集,是武漢市革命老區之一。版圖面積8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萬畝,其中:水田2.8萬畝,旱地2.7萬畝。下轄43個行政村、1個農科所、2個社區,共2.07萬戶,總人口6.31萬人,290個自然灣、396個村民小組。社區為原鎮治所在地。汪集街位于新洲區腹地,東臨邾城,西接倒水河與陽邏經濟開發區達界,南近漲渡湖與雙柳接壤。全街轄51個村,2個社區,5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10萬人,勞動力35551人,版土面積153平方公里。三店街道辦事處位于新洲區北部,由原三店鎮和原和平鄉合并而成。全街版圖面積1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062畝。轄6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有569個村民小組,288個自然灣,總戶數24562戶,總人口8.5萬人(其中非農戶口5572人)。潘塘街位于大別山南麓,武漢市新洲區東北部,東與徐古接壤,北與麻城市毗鄰。全街版圖面積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6萬畝,林地面積1萬畝,水面0.6萬畝。轄28個行政村,249個村民小組,一個社區居委會。全街7730戶,總人口3.6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近3.1萬人。舊街街位于大別山余脈南麓,地理位置為東經11451°~11458°,北緯3047°~3057°。全街版圖面積11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萬畝,旱地4.6萬畝,山林面積5.4萬畝,水面面積1.6萬畝,總人口8.3萬人(農業人口7.4萬人)。陽邏經濟開發區于1992年由市政府批準設立。道觀河風景旅游區位于新洲區東北部,是集山區、邊區、庫區和蘇區于一體的貧困地區,現有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16.0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6500畝,水域面積6000畝,常住人口5600人。景區由72座秀美的山峰和一座水域浩大的湖泊構成。人文景觀豐富:有商紂時期的烽火臺,唐皇李世民御敕的紫霞寺,明末清初古戰場保安寨以及李先念、張體學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過的紅色文化遺址。名勝景點眾多:鄂東名剎報恩禪寺、世界寶玉石博覽館、保安寨森林公園等。
人口編輯2007年末,新洲總人口985685人,比2006年增長10014人,其中:農業人口764429人,占77.6%;非農業人口221256人,占22.4%。新洲區位于長江中游北岸、武漢市東北部,居東經114°30′—115°5′和北緯30°35′—30°2′之間,東鄰團風,西接黃陂,北與紅安、麻城毗鄰交錯,南與青山、鄂州隔江相望,版圖面積1500.66平方公里。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為低山丘陵,中部為崗地、平原相間,西南部為濱江、濱湖平原和江湖水域。陸地海拔高度在20—100米之間,最高點將軍山頂海拔675米,最低點武湖二墾區段家崗農場海拔15.2米。山崗均系大別山余脈,經黃岡、麻城、紅安等地延伸入境。河流沿山崗蜿蜒注入長江。同時新洲扼守武漢東大門,地處中國內陸黃金十字交叉點,是鄂東北地區和豫、皖、贛等進入武漢的水陸要沖,武漢新港陽邏核心港是武漢通向沿海地區重要的水上門戶,是長江中下游上至宜昌、下抵湖口2000多公里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武漢新港陽邏深水港、武漢天河國際航空港通江達海,京九、京廣鐵路線穿境而過,京珠、滬蓉、大廣、武英高速連通四方,新洲區已形成水、陸、鐵、空立體交通網絡。
地形地貌
山地:境內主要有樓寨山地和沙潭河山地,皆西接沙河平原,東北靠麻城,東南連黃岡??偯娣e68.74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100米以上。受河庫割切,山丘各自成脈,自北向南延伸,自東向西排列,其中:將軍山矗立于東北端,海拔675米,峰巒疊翠,風景秀麗;大羅山位于東端,海拔264.6米;鳳凰山盤踞東南,海拔381.8米;普安堂寨屹立東南端,海拔192米。丘崗:境內主要有3條丘崗,分別為葉顧崗、長嶺崗、倉陽崗,皆自北向南縱貫中部,自東向西與河流相間排列,總面積721.79平方公里。葉顧崗位于沙河和舉水之間,東北起自張星斗,西南抵止魯肅城,由東北向西南傾料,海拔在30—100米之間。東支徐古崗,為沙河與其支流徐古土河之分水嶺;中支李店崗,為沙河支流賀橋土河與徐古土河之分水嶺;西支潘塘崗,為賀橋土河與舉水及其支流東河之分水嶺。長嶺崗位于舉水和倒水之間,主崗北起余家山,經郭崗、劉敏崗、西峰寺,止于張店;西翼經沈家崗、長嶺崗、桂家山,止于汪集;東翼經寶龍崗,止于葉店。倉陽崗位于新洲西部,為倒水與武湖之分水嶺,北起旋網頂,經上崗、林崗、陶崗、靠山、孫崗、施崗,止于長江。東支有金臺崗、宋家崗,西支有蔡家崗、周程崗,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30—90.9米之間。平原:境內主要有沿河、濱湖、濱江三大平原,總面積691.07平方公里。沿河平原位于舉水、倒水和沙河沿岸,面積289.67平方公里。其中:舉水平原在葉顧崗和長嶺崗之間,北起余家寨、份子街,南止余家樓、破月村,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倒水平原在長嶺崗和倉陽崗之間,北起劉家河頭,南止任家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沙河平原在葉顧崗與低山丘陵區之間,東北起沙河街,西南抵勝利湖,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在20—30米之間。濱湖平原位于西南部,包括武湖平原和漲渡湖平原,由群眾圍墾成田而成,面積約274.38平方公里。其中:武湖平原西北與黃陂相連,南瀕長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在15.2—22米之間;漲渡湖平原南連濱江平原,北接沿河平原,東臨舉水,西靠倉陽崗,地勢東西北略高,向漲渡湖傾斜,海拔在15.6—22米之間。濱江平原為龍口至大埠的狹長地帶,俗稱“七十里雙柳地”,東臨舉水,西接倒水,南靠長江,北鄰漲渡湖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20—22米之間,面積127.02平方公里。
氣候特征
新洲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春季氣溫回升,日照增加,雨量增多,天氣多變,偶有寒潮、冰雹、大風;夏季雨多溫高,初夏時有梅雨,盛夏多發伏旱;秋季涼爽,晴多雨少,偶有秋澇;冬季干冷,日照時間短,時有寒潮大風、雨雪冰凍。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偏北風,春秋兩季為過渡季節,風向介于偏南風和偏北風之間。偏南風風力弱,以6—7月為多;偏北風風力強,時間長,平均頻率為26%。全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最大風速為19米/秒。常年平均氣溫為16.6攝氏度,月平均氣溫以1月的3.8攝氏度為最低,7月的28.5攝氏度為最高。日極端最高氣溫為40.3攝氏度(有史資料記載,下同),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1.5攝氏度。年際間降水變化大,降水最多的年份為1982年的2165.4毫米,降水最少的年份為2001年的848.5毫米;季節性降水變化明顯,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46%,春季占28.2%,秋季占16%,冬季占9.8%;全年降水天數平均為120.6天,最多年份為137天,最少年份也有98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18.6小時,最多年份2369.3小時(1979年),最少年份1721.9小時(2003年)。一年中,8月日照時數237.3小時為全年最多,2月112.4小時為最少。初霜日一般在11月16日左右,終霜日一般在3月3日左右。無霜期平均為253.7天,1999年的無霜期最長,達278天,1995年最短,只226天。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新洲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91.2毫米,舉水、倒水、沙河年平均入境水量為21.83億立方米;湖泊蓄水面積為6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產水總量4.14億立方米(武湖按1/2計算),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的52.7%。從水資源總量看,區內水資源較為豐富,但人均、畝均擁有量偏低。按2007年新洲區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910立方米,畝均擁有量為1184立方米,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由于地表徑流量每年變化較大、分配不均,加之受地區分配不平衡、科技水平不高、工程設施不完善等因素影響,開發利用的水量只占水資源總量的28.4%,其余71.6%是以洪水形式出現。新洲地勢比較平緩,無大落差水流,水能資源較為貧乏??衫盟苜Y源主要分布于舉水、倒水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以及道觀河、少潭河、孔子河、陳家山等水庫。新洲區建有大、中、小型水庫44座,其中可利用水能資源發電的僅有道觀河、少潭河、孔子河、陳家山、龍巖5座水庫。這5座水庫總設計庫容1.3585億立方米,工作庫容7200余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0.25萬千瓦。由于受庫容、降水量、復蓄水量影響,加之工程灌溉控制運用,實際可利用水能平均為0.18萬千瓦。新洲區現有水面面積5000畝以上的湖泊6個,即漲渡湖、柴泊湖、七湖、朱家湖部分、安仁湖、武湖;5000畝以下的湖泊10個,即陶家大湖、旁湖、三寶湖、咀子湖、鄢家湖、灣湖汊、兌公咀湖、毛成湖、桃樹湖、曲背湖。境內有舉水、倒水、沙河三條主要河流和19條5公里以上的小河,長江從境南流過,河網水系較為發達。長江新洲段 長江新洲段自黃陂沙口老岸入境,從大埠出境,最大河寬3500米,最小河寬1200米,最大測點水深61.75米,最小測點水深20.25米,流經全長42.6公里。舉水水系 舉水河源于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風包泐山,自北向南縱穿麻城,于份子閘北入境,至大埠注入長江。境內流域面積約1060平方公里,干流長51.4公里,河寬一般在200—300米之間;全流域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35條,主要支流左有閻家河、白果河、東河、沙河,右有跳石河、浮橋河、鄢家河。倒水水系 倒水河源于河南省新縣慶兒寺溝,自北向南經紅安縣至馮家集入境,于陽邏龍口注入長江。境內流域面積378平方公里,干流長43公里。全流域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2條,主要支流左有下店河,右有七里坪河、煙包地河、金沙河、高橋河、依河等。沙河水系 沙河為舉水右岸一級支流,境內干流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4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1.56億立方米。全流域有大小支流166條,其中主要支流10條。新洲區地下水產水模數為16.5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各分區地下水資源量為:舉水區0.75億立方米,沙河區0.3456億立方米,倒水區0.7381億立方米,濱江區0.5979億立方米。地下水產水模數以濱江區最高,沙河區最低。
土地資源
截止2007年,新洲區耕地面積726232畝,其中:旱地296742畝,水田429490畝;未利用土地84813.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86%。未利用土地含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巖礫石地、梯天坎等。
森林資源
新洲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分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農林間作林5大類型。針葉林(含常綠和落葉針葉林)多分布在東北部低山丘陵及西部崗地、平原湖區,通常為成片的純林,優勢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樹和水杉、池杉林,占新洲區森林植被的32.7%;針闊混交林多分布在平原湖區,優勢樹種有楊樹、水杉、池杉等,占新洲區森林植被面積的0.19%;竹林多分布在土層深厚的半山腰及平原地區,優勢樹種有楠竹、桂竹和雷竹,占新洲區森林面積的0.96%;農林間作林分布在新洲區各地,主要是果農間作,如梨樹下間種棉花,板栗樹下間種小麥等,占新洲區森林覆蓋面積的18.33%。
礦產資源
截止2003年,新洲區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12種,已開發礦種4種,利用礦產地43處。2003年固體礦產生產總量為21.6萬噸,礦業產值294萬元。新洲區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非金屬礦多于金屬礦,且分布廣,儲量大。已發現的有石材礦、玄武巖礦、硅石礦、粘土礦、型砂、建筑石料、黃砂、彩石、瑪瑙、磁鐵礦砂、長石及偉晶巖。石材礦主要分布在舊街、新集、徐古等地,花崗石石材儲量約1億立方米,大理石石材儲量約10萬立方米;玄武巖礦主要分布在徐古、潘塘、三店一帶,儲量約800萬噸;硅石礦分硅石、石英砂及石英石(脈)三種,硅石及石英砂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500萬噸,石英石(脈)分布在道觀河地區,儲量約10萬噸;粘土礦主要分布在徐古、新集、舊街、顧崗、辛沖、鳳凰、倉埠、陽邏等地的低丘崗地,儲量2000余萬噸;型砂分(鐵質)紅砂及石英質鑄造用砂,紅砂分布在陽邏、雙柳、李集、徐古等地,石英型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約50萬噸;建筑石料主要分布在鳳凰、李集等地,儲量約1000萬立方米;黃砂主要分布在舉水、倒水、沙河的河床,儲量約9000萬立方米;彩石主要分布在陽邏地區,儲量約1萬立方米;瑪瑙分布在陽邏地區;磁鐵礦砂主要分布在周鐵河、道觀河、三廟河等地的現代河流沉積處;長石及偉晶巖主要分布在舊街、道觀河、徐古等地,儲量約4.5萬噸。
經濟編輯概述
“十二五”規劃實施進展順利?!毒V要》確定的25項主要目標中,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等5項指標提前2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幅等20項指標均超過或達到規劃進度要求,為全面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持續推進工業倍增計劃,完成工業投資230億元,增長18.5%;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2億元,增長37%。海工裝備、智能電網、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3條產業鏈納入全市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陽邏開發區20平方公里工業倍增發展區累計完成投資48.22億元,基礎設施配套和項目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古龍產業園5平方公里核心區完成六縱三橫退地工作。邾城、李集、汪集等街鎮工業園建設穩步推進。加大項目服務力度,建立了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督查代辦機制。武船一期、光正鋼機、凱迪斯特等6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武鋼江北工業園、格林美、中交二航局二期等9個5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成運行。威林科技公司成功實現“新三板”掛牌上市。26家中小企業通過“助保貸”融資9700萬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總數達202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9家,總數達60家。建筑業實力進一步增強,新增一級資質企業9家,二級以上資質企業達到59家,完成建安產值600億元,實現稅收10億元。新八、新七集團躋身全國建筑業競爭力百強,蟬聯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服務業發展加快。陽邏東港國際廣場、佳陽摩爾城、邾城幸福時代百貨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建成開業,麥當勞、肯德基等品牌連鎖店入駐陽邏,橫店摩爾城建設加快,汪集步行街一期基本建成。卓爾陸港中心、瀘州老窖等9個物流項目開工。武漢新港集裝箱三期完成投資3億元。內陸港口首條近洋班輪“瀘漢臺集裝箱快班”成功開通,“陽邏—洋山”江海直航“天天班”穩定運營。全年集裝箱吞吐量83萬標箱,增長7.5%。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陽邏港園區通過省內申報。萬佛寶塔主體工程即將完工,問津書院修復工程(一期)基本完成,寶中龍觀旅游集團與道觀河景區達成整體開發協議。倉埠六大賞桂園區、李集萬畝桃荷園、舊街萬畝油菜花海等賞花休閑游逐步升溫,徐古集發、城樓寨等16個休閑農莊建成營業。房地產完成投資40億元,實現銷售面積80萬平方米。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26億元、161億元,比年初增長9.5%和10.4%?,F代農業穩步推進?!澳喜吮币啤睉鹇赞D移進程加快,新建設施蔬菜基地1.8萬畝,食用菌工廠化智能化生產規模達3000萬袋,完成畜禽養殖小區標準化改造24家,改擴建標準化精養魚池1.4萬畝。新增省級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流轉土地2萬畝,農業產業化覆蓋率68%。城樓寨茶、辛沖八眼藕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舊街白茶、升陽冷鮮肉等五個品牌榮獲第九屆中國農博會金獎。革命老區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鳳凰循環農業經濟園區建設扎實推進。我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先進區。實施了倒水堤防整治、病小水庫除險加固、小農水重點縣等10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資2.4億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7%,成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啟動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有序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并聯審批機制不斷完善。機構編制人員信息化平臺建成運行?!笆濉币巹澲衅谠u估圓滿完成。第三次經濟普查順利進行。嚴格預算執行,完善街鎮、部門預算管理,初步建立了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加強政府投資計劃管理,推行了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組建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劃轉移交工作穩步推進。廣播電視有線網絡轉企改制步伐加快。徐古、潘塘、三店等街鎮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完成階段性目標。實施“問津人才”工程,建立“陽邏人才特區”,引進“國家千人計劃”、“黃鶴英才計劃”專家4名,推薦各類專家人才32人、創新團隊2個。組建武漢陽開雙喜、華融科技孵化器2家。強化招商項目管理,組建專家庫,建立招商引資模塊,初步建成招商項目信息篩選、合理布局的評價體系。積極跟蹤對接項目,引進投資70億元的京東商城華中總部、投資50億元的湖北邁科等重大項目,全年引進項目75個,協議投資178.6億元,其中10億元項目3個。對外貿易平穩增長,成為全省外貿出口先進區。
工業
新洲是武漢“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新一輪城市拓展的重要功能區域。擁有西門子、阿?,m、武鋼等一批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鋼材深加工、電力能源、裝備制造、新型建材、紡織服裝、港口物流等6大現代工業產業已初步形成集群效應;蔬菜、食用菌、畜禽、水產等4大現代農業彰顯地域特色產業,是武漢市重要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擁有湖北建筑企業第一企業——新八集團、一級建筑施工總承包企業——新七、祥和、新十等一批享譽荊楚的知名企業40家,建筑業年創建安產值100億元,從業人員15萬余人。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五年倍增”,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全口徑財政收入達到80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8.5億元。實現工業經濟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基本形成新型產業體系。邁入“十二五”,新洲區已繪就宏偉藍圖:以跨越發展為主題、轉型發展為主線、共享發展為目的、改革開放為動力、創新創造為手段,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將新洲打造成武漢工業重鎮、武漢重裝工業基地、遠城區工業明星城、遠城區生態新城示范區、港口物流經濟特色區,成為武漢市經濟的重要一極。城市規劃武漢新港陽邏核心港區成為華中地區最大最繁榮的港口,中西部地區通江達海的水上門戶。,邾城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商貿、房地產、文化休閑等三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新洲區公共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中心,宜居宜業活力之都。問津書院、通禪湖、萬佛寶塔、少潭河、將軍山、漲渡湖等山水人文資源交相輝映,成為武漢東北部生態休閑旅游新區。6個城市組群由市主城區向外沿陽邏、豹澥、紙坊、常福、漢江、盤龍等方向形成。其中,東部新城組群包括陽邏新城、北湖新城,重點發展重化工、紡織業和港口運輸等;東南新城組群包括豹澥、流芳新城組團,重點發展光電子、生物醫藥、機電一體等高新技術產業;南部新城組群包括紙坊新城以及黃家湖、青菱、鄭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組團,重點發展教育科研和現代物流;西南新城組群包括常福新城、紗帽新城和薛峰、軍山等組團,重點發展汽車及零配件、電子信息、家電制造和包裝印刷等;西部新城組群包括吳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馬嶺、黃金口、金銀湖等組團,重點發展食品加工、現代物流以及大型居住區;北部新城組群包括盤龍新城和橫店、武湖等組團,重點發展航空物流和綜合居住。
商業服務業
陽邏開發區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橋梁與鋼結構特色產業基地。積極推動全民創業,新洲區私營企業達到4129家,個體工商戶達到21093戶。建筑業繼續保持省市領先地位。發展特級企業1家、一級企業19家,從業人員15萬人,5年實現稅收11.5億元,榮獲全國首個“建筑之鄉”稱號。新八、新七等5家企業進入全省建筑企業20強?,F代服務業加速發展。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3億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長13.8%。新型商貿業態不斷涌現,中百、中商、武商等大型商企進駐新洲,“萬村千鄉”工程實現全覆蓋。鋼材、商貿等4大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華融、人和等8大物流項目開工建設。房地產業穩步發展,5年開發商品房300萬平方米。東北部生態旅游新區初現雛形,花朝節、蘑菇節和首屆報恩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5年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信用環境建設扎實推進,榮獲“全省A級金融信用區”稱號。2010年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達138億元和94.6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92.7億元和55.4億元。武漢農商行新洲支行、陽邏開發區支行掛牌成立。5年實現商業保費收入3.2億元?,F代都市農業持續發展。實現雙孢蘑菇種植700萬平方米,建成蔬菜、水產、林果正規化基地41萬畝、畜禽養殖小區79個,漲渡湖黃顙魚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積極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5年流轉土地25.5萬畝。發展農業龍頭企業4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91個,農機總動力41.4萬千瓦,農業產業化覆蓋率達61.5%。2007年至2009年,連續3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十強。西門子等10家世界500強企業、中糧集團等9家央企入駐陽邏,5年引進內資84.3億元、外資4.2億美元,分別是“十五”時期的2.1倍和4.2倍。陽邏—洋山直達航線穩定運行,陽邏港成為長江中游首個??客饧暗募b箱港口。繼1958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洲后,時隔52年,溫家寶總理親臨陽邏港區視察,陽邏港區建設備受國家和省、市關注。
2011
2011年1—10月,實現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8.1億元、177億元、36.4億元、1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3%、45.5%、76.5%、55.3%。全年預計(下同)完成生產總值288.5億元,是2006年的3.2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5億元,是2006年的5.2倍;全口徑財政收入連續跨越10億、20億、30億、40億4個臺階,達到42億元,是2006年的4.5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7億元,比2006年凈增12.8億元。新型工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0億元,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26家。鋼材深加工、電力能源、新型建材、機電裝備等支柱產業初具規模,陽邏開發區成為首個國家級鋼結構特色產業基地?!岸蹰y”牌高中壓閥門、“武船”牌橋梁鋼構成為湖北名牌。建筑業強勁發展。特級企業1家,一級企業22家,年產值過300億元,從業人員15萬余人,“建筑之鄉”享譽全國?,F代都市農業穩步發展。食用菌、蔬菜、畜禽、水產、林果茶五大產業特色明顯,成為“全國雙孢蘑菇之鄉”、“全省蔬菜生產大區”、“全省水產大區”和“全省蛋雞標準化養殖第一大區”。5年流轉土地24.5萬畝,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2家,產業化覆蓋率達62.5%,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2%?,F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全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3億元,是2006年的2.7倍。新型商貿業態不斷涌現,中百、武商等大型商企進駐新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現全覆蓋。鋼材、糧食等物流園區加快建設。5年房地產開發面積307萬平方米,一批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小區相繼建成。報恩文化旅游節、花朝節、蘑菇節、桂花文化旅游節影響力日益擴大,“農家樂”鄉村休閑游有序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東部生態旅游新區初現雛形。金融信用環境不斷改善,被評為“全省A級金融信用區”。新洲區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率由35%提高到49%。5年投入城鎮建設資金68.3億元,建成城區道路117.8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20萬平方米,安裝路燈5345基,邾城、陽邏城區主干道全部亮化,邾城文昌大道、陽邏新城廣場、柴泊湖市民廣場、潘塘休閑廣場、倉埠文化廣場、辛沖魯班廣場等一批城鎮公共設施相繼建成。潘塘街通過“楚天杯”創建驗收。陽邏至漢口城市公交開通。交通建設力度空前,5年累計投入資金36.7億元。陽邏長江大橋和武漢外環、武英、大廣高速新洲段先后建成通車,境內國道全線整修,新徐、劉大、四吳等10條通鄉公路改造如期完工,農村水泥路基本實現“灣灣通”。新洲區公路總里程達到2800公里,5年凈增1830公里。投入資金8億余元,完成600個村(隊)家園建設任務。汪集新農村示范片區(省級)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村安全飲水基本實現全覆蓋。陽邏、邾城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道觀河、少潭河水庫整險加固,舉水灌區一期、舉水堤防整治和漲渡湖、武湖等4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完善“大城管”格局,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市容村貌明顯改觀。實施造林綠化六大生態工程,林木綠化率達33.5%,空氣、水體質量全市最佳。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
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完成科技投入8.9億元,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02項,建立市級企業研發中心5個,取得科研成果254項,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區”、“全國科普示范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均衡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書本費全部免除,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全面落實。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加快,調減中小學校99所,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49所,創建標準化初中17所,高標準建成新洲一中陽邏校區。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高考各批次上線率連續5年居全市第一。市二技校升格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區職高列為全國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創建重點。
衛生醫療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重大疾病防控成效顯著,三級醫療機構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文藝“雙百杯”、花朝文化節、民間藝術節成為文化品牌。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農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網點建設加快推進。省第六屆農民運動會、市第二屆農民運動會承辦任務圓滿完成。新聞宣傳影響力不斷擴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邾城、陽邏城區數字電視實現整體轉換?!笆〖夒p擁模范區”創建通過驗收?!缎轮迏^志》編纂出版。
城鄉環境
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成,陽邏新城規劃獲市政府批準,陽邏、雙柳、倉埠280平方公里區域納入武漢東部新城組群。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率由35%提高到48%。5年投入29.4億元,建成城區道路64.2公里,新增綠化面積290萬平方米,安裝路燈4300基,邾城、陽邏城區主干道全部亮化,開發區“三縱三橫”路網、陽邏新城廣場、邾城文昌大道等一批城鎮基礎設施相繼建成。道路建設規??涨?。陽邏長江大橋和武漢外環、武英、大廣高速新洲段建成通車,境內國道全線整修,平江路刷黑、施崗互通和新徐、劉大等10條通鄉公路改造如期完工,農村水泥路基本實現“灣灣通”。公路總里程達到2800公里,5年凈增1830公里。社區提檔升級,農村家園建設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水利建設5年投入12.7億元,舉、倒連江支堤按期整治達標,道觀河、少潭河水庫全面加固,沙河橡膠壩建成運行,沐家涇等大型骨干排灌泵站全面更新改造。農村6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初步解決。道觀河人工影響天氣基地如期建成。扶貧開發和老區建設力度加大,48個省市重點貧困村整村推進成效明顯。城鄉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達28%,主要河流、湖泊水質全面達標。城鄉環境清潔工程加快推進,示范片帶打造全面展開,城鄉面貌進一步改觀。
民政優撫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796元,分別是2005年的1.8倍和1.9倍。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9566萬元,新增就業4495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新洲區外出務工人員達24萬人,打工收入不斷提高?;蒉r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項惠農補貼3.7億元、“家電下鄉”補貼3256萬元。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93.2萬人。3.9萬名城鄉低保對象保障水平逐年提高。7783名80歲以上老人享受高齡補貼。發放殘疾人低保定補1510萬元。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得到較好保障。街鎮福利院提檔升級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有序推進,1萬平方米廉租房交付使用,1380戶因災倒房和423戶無力自建危房完成重建。慈善事業不斷發展,共募集資金4142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等特困對象4.9萬人次。
文化教育
擁有知名高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中華職業學院、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北校區、和省級示范中學新洲一中,市級示范中學新洲二中、新洲三中、新洲四中,以及康華高中、武漢晨光高級中學、武漢市第二衛校等實力學校。2000年以來連續8年中考、高考位于武漢市各區前列。新洲還是湖北省文化和科技進步先進區,武漢市唯一的“湖北省民間藝術之鄉”。
基礎設施
郵電截止2007年,新洲區共有郵路干線3條,346公里;投遞線路86條,2418公里,其中:自辦郵路24條,個人承包郵路62條,摩托車、自行車干線郵路全部取消,實現了自辦、汽車郵運直達支局,增開了特快專遞干線。電信業進入飛躍發展時期。2007年,區電信系統 ADSL用戶4276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78320門,固定電話用戶149186戶,其中:城鎮25337戶、農村108314戶、小靈通15535戶。電信業務年收入7151萬元。新洲移動分公司建有移動基站77個,2.5G機房2個,IC節點機房12個;境內移動光纜線路460公里,管道23公里,地域覆蓋率95%,人口覆蓋率98%,通話用戶21萬戶,2007年通信業務收入1.1億元。新洲聯通分公司建有PHS基站367個,CSC22套,開辦了2個營業廳、25個專營店和300個代理店,營銷服務網站遍布城鄉。2007年,新洲區聯通用戶79089戶,通信業務收入4385萬元?;ヂ摼W逐步進入家庭。區電信系統從1996年開始,在新洲區陸續配置局域網交換機、不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基帶光傳輸等互聯網設備,對邾城、陽邏地區互聯網設備進行擴容。區廣電系統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為契機,大力開展寬帶數據業務,實現了115個村寬帶上網。截止2007年,新洲區互聯網用戶達5276戶。電力隨著1993年陽邏電廠建成發電,新洲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快車道。新洲區共有35-110千伏變電站12座,主變24臺容量329700千伏安,10-110千伏輸配電線路114條2460公里,低壓線路4841條6799公里。陽邏電廠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為240萬千瓦,自并網發電以來,經營形勢良好,2004年發電60.4億千瓦時,2005年發電67億千瓦時,2006年發電80多億千瓦時。道觀河水電站和龍口水電站是區內主要水力發電站,年發電量分別為43萬千瓦時和33萬千瓦時,上網電量合計76萬千瓦時。新洲區建有110千伏輸變電線路8條79.87公里,35千伏輸變電線路17條175.34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2196公里,220-380伏配電線路4841條6177公里,配電變壓器2367臺315182千伏安。2007年,新洲區用電量56947.7萬千瓦時,其中:行業用電量39697.9萬千瓦時(其中一產業用電5494.1萬千瓦時、二產業用電29994.3萬千瓦時、三產業用電4209.5萬千瓦時),居民用電量17249.8千瓦時。廣電截止2007年,新洲區共有有線網絡站23個,電視差轉臺4臺450瓦,地面衛星接收站26座,電視人口覆蓋率100%。新洲電視臺創辦電視節目2套,建有線電視25臺站,549個建制村全部開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光纜達1800.38公里。從2005年開始,區廣電系統在邾城地區采用有線電視電腦收費控制系統,并對分配網進行改造。當年,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140個村通有線電視和115個村實現寬帶上網”的目標任務。水利新洲是武漢市的水利大區,各類堤防長達206.3公里,其中:長江干堤37.6公里,舉水、倒水、沙河堤防168.7公里;水庫4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42座,總容量15088萬立方米;大型橡膠壩(舉水橡膠壩)1座,最大攔蓄容量相當于一座中型水庫;塘堰21304口,干支渠道540公里;泵站378座,機組496臺(套),總裝機容量3.52千瓦;涵閘79座。構成了四大防洪圈、四大排灌系統、五大灌區的防汛抗旱體系,能有效防御“五四”型特大洪水和“七八”型干旱。
交通編輯隨著財力的不斷增加,新洲區加大了對交通建設的投入力度,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道路等級明顯提升,等級公路密度進一步加大。截止2007年,新洲區公路總里程為2184.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9公里(不含武英、大廣高速公路);通鄉公路20條258公里;新洲區547個建制村全部實現“村村通”,通村公路1200公里;1000多個自然灣建成通灣公路713公里。新洲區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連、內接外聯、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京九鐵路新洲段全長22.759公里,途經潘塘、舊街等5個街鎮22個建制村。新洲火車站是京九鐵路武漢境內唯一的火車站,1993年動工興建,1996年通車營運。陽邏電廠專用鐵路與京廣鐵路灄口站東側接軌,單線,全長21公里,設計年運輸量600萬噸,常年4臺機車運行。陽邏港區上起窯頭,下至龍口閘下游1530米
,岸線全長12公里,陸域縱深50—800米。擁有堆場4.5萬平方米,倉庫2560平方米,泊位31個,最大靠泊能力5000噸,年貨物通過能力350萬噸。港區上段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深水區有泊位6個,其中:集裝箱專用泊位2個,煤炭進口泊位2個,水泥熟料泊位1個,散裝水泥泊位1個。下段為陽邏老港區,碼頭密集,除5個公用碼頭外,其余均為專用碼頭。2007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50萬噸,集裝箱運輸量10.8萬TEU。新洲區現有各類橋梁74座、橋涵2860個,其中特大型橋梁1座,大型橋梁8座,小型橋梁65座??哲姖h口機場于2002年1月遷建陽邏毛集,2005年12月建成,總投資18億元,占地5600畝,其中飛機場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可停飛波音737、767等大型運輸機。隨著空軍漢口機場的建成,新洲已形成水、鐵、公、空立體交通網絡。
旅游編輯人文景觀
南有陽邏香爐山文化遺址,北有道觀河風景旅游區,報恩禪寺、紫霞寺、將軍山、孔嘆橋等18處名勝令人流連忘返,問津書院(因孔子使子路問津,西漢淮南王劉安在問津河畔修建的孔廟)歷史上與白鹿書院、東林書院、岳麓書院齊名,并稱中國四大書院,2002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舊街花朝會
舊街花朝會最遲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間,于每年的二月十五至十八在舊街河灘舉辦,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遠元宵的人們,明清之際,鄰縣黃岡之大崎山、泉華山、賈廟鄉、杜皮鄉、鐵冶等地農民也慕名前來趕會,來時順帶些竹木器出售。武漢、黃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聞汛而來,他們順帶的是銅器和鐵器。民國期間,江蘇的綢緞,湖南的湘繡,皖豫的木耳、香菇……都來舊街趕會,使整個花朝會充滿了物資交流的色彩。會期也根據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資交流、群眾文化活動等新內容,舊街花朝會以其新的魅力,吸引著四方游客,八方商賈。廟會期間,游人如織,商賈如云。山貨土產,琳瑯滿目,會址亦由大廟內外改到空曠的河灘上。
賞花經濟
新洲區將重點,努力將新洲建設成為以武漢東部生態新區為主題定位的知名賞花休閑區,力爭年接待賞花旅游總人數達到300萬人次以上。新洲區舉行兩大賞花節慶活動,即舊街花朝節,倉埠桂花節。新洲區將著力打造四條賞花線路。中線:漢施公路(新洲、黃陂交界處)——新施公路——新道公路,建設主軸線景觀賞花帶。主軸線兩側,陽邏、汪集以籽蓮荷花為主,邾城以梨花為主,新道公路沿線以舊街萬畝油菜花為主。北線:陽邏開發區沿陽福線向北——倉埠街花果山桂花“十公里長廊”景區——李集張店桃花、荷花景區。東線:自邾城主城區——舊街街花朝會節和萬畝油菜花?!f街黃林油茶花景區——道觀河風景旅游區——將軍山及紅楓林景區,建設東線賞花休閑帶,也稱紅色旅游通道賞花休閑帶。南線:武漢外環公路(陽邏南互通)——陽大公路——帝元鄉村俱樂部荷花第一景區——漲渡湖濕地公園及荷花第二景區(含林魚鴨鳥立體觀景區)。新洲將建設八大賞花景區。倉埠街5萬畝桂花景區;李集街萬畝桃花、萬畝荷花綜合景區;邾城街5千畝梨花景區;舊街萬畝油菜花海景區;紅色旅游通道沿線萬畝油茶花景區;道觀河、徐古紅楓林及杜鵑花景區;漲渡湖地區3萬畝荷花景區;三店街5千畝金銀花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