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隸屬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22′45″~26°40′43″之間。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西區下轄6個街道、1鎮,面積123.955平方千米,人口148888人(2012年)。2012年,攀枝花市西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6696億元,較之2011年同比增長11.3%。
西區建區前,河門口、格里坪、寶鼎3個工礦區隸屬于渡口市城區,平江、五七2個公社分別隸屬玉泉區和大河區。1972年11月3日,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決定將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個農業區合并為郊區,“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而“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3月1日,籌備處正式辦公,標志西區的成立。5月,籌備處改稱渡口市西區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11月14日,中共渡口市委員會批準建立西區革命委員會,同時批準設置西區黨委、革委11個辦事機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4年1月,西區開始籌建街道辦事處。至6月,建立了格里坪、玉泉、陶家渡、摩梭河、寶鼎、河門口、清香坪街道辦事處。至此,區轄平江、五七2個公社,21個大隊,81個生產隊;并轄7個街道辦事處。區境以河門口為中心,東到新莊06號橋,南至寶鼎礦區,西達龍洞煤礦,北止攀鋼石灰石礦,幅員面積約312平方千米(包括四至點內的農村部分),人口90317人。區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駐河門口北街。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員會以《關于我市調整市轄區的補充報告》(渡革發〔1975〕82號)請示省革委,決定將西區所轄平江、五七公社劃給郊區管轄。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渡口市調整市轄區建制的批復》(川革函〔1976〕51號)。之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委會,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84297人。 1978年11月21日~22日,西區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西區革命委員會。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0人民政府上報四川省民政廳——《關于東區、西區、仁和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請示》(攀府發〔1994〕12號)。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個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川府民政〔1994〕7號)。攀枝花市西區(1987年3月4日隨市更名)除轄原建制外,增轄平江鄉全部,銀江鄉的新莊村——面積116.7平方千米。政區調整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5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平江鄉,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139920人。 1996年8月,撤平江鄉建格里坪鎮。1997年7月,區政府駐地遷至清香坪。1998年12月,格里坪街道辦事處撤銷。同年9月,三區(東、西、仁和)行政區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區和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0號)和《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和攀枝花市西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3號)兩文,確定了西區行政區域界線。其邊界線起止及走向為:東從新莊村東南往北至務本鄉,與東區銀江鎮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區太平鄉接壤;西從福田鄉向北延伸,與云南省華坪縣毗鄰;北同仁和區新華、新生、務本鄉相依。西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格里坪鎮,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寶鼎三個街道辦事處西區無地政管轄權)。 2001年~2005年,西區轄境、面積、鎮村數、街辦數均未發生變化。2001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西區將69個居委會調整為3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區劃詳情
2009年,西區轄6個街道(29個社區)、1個鎮(10個村,6個社區):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門口街道、摩梭河街道、陶家渡街道、大寶鼎街道和格里坪鎮。區政府駐蘇鐵中路262號。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攀枝花西區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22′45″~26°40′43″之間。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東西長21.3平方千米,南北寬5.2千米,幅員面積123.955平方千米。
地質
西區地質主要由水層巖構成。水成巖因地殼的不穩定性、不等量升降和地史上幾大構造運動而形成,區內地層有7個構造層:十億年前沉積的震旦系上統觀音巖組(Zbg),總厚度961米~1350米,從巴關河由北東向西北邊境展布,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泥盆系中泥盆統(D2),總厚度445米,出露在西北角邊境,組成中低山地;古生界二疊系下統涼山組(P1V),總厚度56.4米~184.3米,主要分布在長坪子以上,水泥廠至龍坪子以北的兩塊長2.3千米~3千米、寬300米~600米地段,組成低山地;中生界三疊系上統炳南組(T3b),總厚度956.3米~2940.3米,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北岸中東部,組成低山崗丘陵地貌;中生界侏羅系下統馮家河組(Jf),總厚度3739米,出露在區南側,組成低山丘陵區;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昔格達組(N2),厚10米~180米,主要分布在烏龜井至新莊臺地上;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Q2),總厚度53米~62米,主要分布在河門口公園與河門口水廠以北、水泥廠至河門口和莊上村沿河地段。 火成巖由玄武巖和閃角正長巖構成。上二疊系(約二億年左右入侵),西區境內有大片巖漿噴出,冷卻后為玄武巖,新莊尖山體西側至洗煤廠出露面大。后因地殼下沉三疊系地層,昔格達層復于其上,區內中西部僅有深切溝剖面露頭,新莊尖山中上部山體主要由未噴出的閃角正長巖組成。
地貌
保護長江結盟碑西區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東南低。巴關河以東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側,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體中下部。最高點在與云南交界的老鷹巖頂東側,海拔約2650米(老鷹屋頂海拔2700.2米),最低點在涼風坳攀鋼建出水洞下江面邊界(東、西、仁和三區交界點),海拔999米,相對高差約1651米。境內地面平均海拔約1500米,江面落差約11.5米。東南部新莊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巖構建,難于風化,形成孤立的山體,與江面高差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為窄谷,出境地段為峽谷,中間大部分地段為中谷。 整個地面處在復式背斜的南翼順傾坡面,從低至高呈階地狀變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級階地向江面傾斜,部分臺地面較平緩,東西部邊境少數地面有陡巖。海拔1150米~1250米的三四級階地,東部地下火成巖基底被古河床侵蝕,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臺地面保存完整;巴關河以西各水成巖底層較軟,已被各條箐溝切成崗狀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米~1400米地段處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開闊平緩;西部石灰巖及白云灰巖出露區有完整的塊狀石林地貌,而東中部同類地層區則現石牙地貌。海拔1400米~2000米有幾處陡巖,坡面溝發育,坡陡土薄,山形緊湊,屬低中山地。海拔2000米~2650米地段,有兩級古剝蝕面殘存,是各箐溝發源地,比以下地區平緩,屬中山山地。全區地面屬中低山河谷階地地貌。
氣候
西區境內屬亞熱帶立體氣候,根據攀枝花市米易、鹽邊、仁和三縣區15年以上氣象資料,并結合各海拔高度區的植被群落結構和自然類型分析,區內由低到高有準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等五個氣候垂直帶譜,與水平氣候帶不銜接,故又稱島狀式立體氣候。四季不分明,干濕季節明顯。氣溫日變化大,年際變化小,垂直差異大,小氣候復雜多樣,年平均氣溫20℃。 西區年日照充足,長達2361小時~2749小時;輻射強,熱量豐富,干燥炎熱。 西區年降雨量776.3毫米~990毫米,集中在6月~8月,最短71天,最長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個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長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個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總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總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發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發量以外,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發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 西區年平均風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風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風速最小0.6米/秒。風向受地形控制,多東南風,稍偏南北,頻率8%;大風日多在春季,靜風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難見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隨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凍強度增大,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為常年積雪線。冰雹僅在局地成條狀危害。
土壤
西區是紅壤發育區。土壤主要類型有山地紅壤、褐紅壤、燥紅土等。土壤分布垂直變化顯著:海拔1100米以下的金沙江岸為燥紅土;河谷地區新莊、大水井、河門口、龍坪子、格里坪等地,海拔1100米~1300米為赤紅壤,1300米~1400為褐紅壤;中梁子山、大火山等山區,海拔1400米~1800米為山地紅壤,1800米~2200米為黃紅壤,2200米~2650米為黃棕壤。此外,在新莊、大水井、巴關河河谷盆地,格里坪等處,還有少量的園田土;侵蝕嚴重區無表土的稱粗骨紅壤。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攀枝花市西區常住人口為16255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70862人相比,十年共減少8305人,減少4.86%。年平均減少0.5%。全區戶籍人口為154037人。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56615戶,家庭戶人口為15142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5人減少0.28人。 2012年末,西區總戶數54169戶,戶籍人口148888人,比2011年末減少244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139033人。全年出生人口755人,出生率為5.07‰;死亡人口727人,死亡率為4.9‰;自然增長率為0.17‰。年末常住人口16.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74萬人,城鎮化率96.27%。
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攀枝花市西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4210人,占94.8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347人,占5.1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0060人,減少0.22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55人,增長1.27個百分點。
蘇鐵廣場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西區城鎮面積1482.79萬平方米,占全區總面積的11.96%,農村耕地370萬平方米,低于城鎮面積,農田質指數僅3.0%(總面積百分比)。農耕區坡度大,70%耕地集中在侵蝕階地及崗狀丘陵區,成條塊狀展布;約30%耕地在低中山地緩坡帶,成星點式分布。果園地82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64%。林地4960.23萬平方米(國土資源局提供數據),森林覆蓋率38%,格里坪、大水井、大麥地三村占全區林地面積54.43%。牧草地49.94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0.4%,大水井、新莊、經堂三村占全區牧草地面積47.24%。交通用地187.09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51%。水域面積341.7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2.72%,而新莊、大水井、格里坪三村水域面積占全區水域面積54.09%。未利用地1076.3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68%。此外農村居民點用地232.6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88%。
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質達到國家Ⅱ級標準。界河金沙江平均流速3683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554.25億立方米。水質屬重碳酸鈣鎂型,偏堿,低礦化度。另一條過境入江的巴關河,平均流速2.3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0.73億立方米,干季斷流。過境江河水頭低,農業無法利用,主要為工業及生活用水。 江岸坡面有季節性流水溝9條,二級支溝10條,其中岔河流長9.5千米,流域面積51.3平方千米,日徑流量10541噸(流長和流域面積均指區內;下同)。大箐溝流長4.25千米,流域面積13.5平方千米,日徑流量1210噸。格里溝流長3.5千米,流域面積3.75平方千米,日徑流量1037噸。龍坪子溝流長2千米,流域面積1.7平方千米,日徑流量4493噸。巴關河流長4.88千米,流域面積16平方千米,日徑流量198115噸;大水井流長2.25千米,流域面積3平方千米,日徑流量4147噸。新莊河流長4.25千米,流域面積18.5平方千米,日徑流量16330噸。格里溝、龍坪子溝、巴關河和大水井在2月~3月斷流。區內水域面積341.75萬平方米,占總面積2.72%,其中河流水面占74.87%,水庫水面及水溝面積幾乎均等(7.66%:7.44%)0。按年平均降水1193.1毫米計算,全區地面總產水1.08億立方米,流入江河0.66億立方米,余下0.42億立方米進入林草地土壤、農田和地下。 在浸溝旁出現地下水16處,其中上升泉兩處,以拉羅箐出水量最大,每秒723.31立方米;觀音巖下降泉每秒10升~78升,有些泉眼干季無雨。地下水受旱雨季降水多寡的影響而長消,如大水井雨季日流量4829立方米,旱季只有1410.39立方米;2級~4級階地的松散堆集層區,雨季涌出量是旱季的5.7倍~8.5倍。
礦產資源
據2014年官網顯示,西區礦產資源比較富集,已探明儲量大、易開采的礦藏有9種:石灰石礦、煤礦、大理石礦、白云巖、粘土礦、飾面用花崗石礦、磷礦、瑪瑙(玉髓)礦、金屬礦、油頁巖。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西區地處五個生物氣候帶中,生長著2000余種植物。天然植物群落在各地組合差異較大。海拔1150以下區域生長著龍須草、劍麻、仙人掌、霸王鞭等10種極耐干熱的植物;海拔1150米~1400米地段以扭黃芽、車桑子、西南杭子梢、青杠等為優勢群,組成稀樹草原景觀;海拔1400米~1700米的低中山地段由栲類、櫟類等常綠洞葉樹組成陽性雜木林;1700米以上區域由云南松、云南油杉、麻櫟等10余種樹木組成森林環境。珍稀植物有2.7億年遺留下來的、世界上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生長緯度最北的“植物活化石”野生蘇鐵。它被稱為“巴蜀三寶”(熊貓、恐龍、蘇鐵)之一,為年年開花結果的蘇鐵特殊種群,已在巴關河西岸豐家梁子建成國家級蘇鐵自然保護區。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中二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馬麝、馬驢、豺麝、紅腹角雉、四川鷓鴣;三類野生保護動物有水獺、白腹錦雞(銅雞)、巖羊、貓頭鷹、老鷹、雀鷹、老烏鴉。此外,還有獸類、鳥類、魚類、蛇類和昆蟲類幾百個品種。藥用動物有白甲魚、鯽魚、斑蟊、泥鰍、黃鱔、穿山甲、石蚌、獐子、馬麝、豺麝、烏龜、黑線烏梢蛇、碎蛇、墨蛇、僵蠶、蜈蚣、蚯蚓、螞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