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隸屬焦作市。東與輝縣、獲嘉縣相連,西與博愛縣、焦作市銜接,南至武陟縣。北界東大河,分別與晉城澤州縣柳樹口鎮、晉城陵川縣奪火鄉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頭之一。修武縣總面積676.4平方千米,轄8個鄉(鎮)和一個工貿區,223個行政村,人口28.09萬人(2013年末)。
修武縣歷史悠久,周代之前稱“寧邑”,商末武王伐紂,大軍途經寧邑時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駐扎修兵練武,故改寧邑為“修武”,修武從商末得名,至2009年已有3052年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始設修武縣,屬三川郡管轄,已有2227年。“修武”之名歷代傳承一直延續下來,成為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縣名之一。
城市名片:中國優秀旅游名縣、國家衛生城市、中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園林縣城、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修武縣修武縣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5°07'39"-35°28'32",東徑113°08'17"-113°32'03"之間,東鄰新鄉市獲嘉縣、輝縣市,南接焦作市武陟縣,西連焦作市區,北靠山西省晉城市、澤州市和陵川縣,修武縣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36公里,最窄處4公里,版圖為不規則啞鈴狀。
地形地貌
修武縣北部為山區和丘陵,南部為沖積平原,縣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海拔1308米,最低點海拔77.4米,修武縣平均海拔為692.7米。
氣候特征
修武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5℃,春季平均氣溫14.8℃,夏季平均氣溫26.4℃,秋季平均氣溫15.0℃,冬季平均氣溫1.7℃。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0.1℃,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7.2℃,氣溫年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布情況,一年又可分為干、濕兩季,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出現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MM,7月份最多,可達154.9MM。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62.4小時,光熱資源豐富,有利于糧食作物生長,是全國糧食高產區之一。
歷史沿革
編輯
修武縣是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問禮之地、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的謫居之地、中國山水園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賢”的隱居之地、唐代藥王孫思邈的行醫之地、百代文宗韓愈的出生之地、宋代名瓷絞胎瓷的發源之地。
夏代隸屬冀州覃懷之地,殷商始筑寧城,名寧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途中勒兵寧邑,修兵練武,遂易名修武邑,隸雍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改為南陽邑,隸晉國。
秦始置縣治,隸三川郡。
西漢,高祖三年(前205年)將修武分為山陽、修武兩縣。隸河內郡。
三國時期隸魏,司州河內郡,黃初三年(222年)改隸冀州朝歌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隸司州汲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置于今獲嘉縣宣陽驛村,北修武城置于今修武縣李固村西南。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
北齊天保七年,改為修武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古修武縣治(今獲嘉縣城北崇興寺東)遷至西修武城址,將南、北修武及山陽縣并入,統稱修武縣,隸司州汲郡,后歷代沿襲。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濁鹿城(又名北修武)設陟州,隸河北道,修武屬之。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改修武為鎮,并入武陟縣。元祐元年(1086年)廢鎮復縣,隸河北西路懷州。
金,天會六年(1128年)改隸河東南路懷州沁南軍。
元延祐二年(1315年)隸中書省懷慶路。
明代隸河南布政司懷慶府。
清代隸河南省懷慶府。
民國時隸屬河南省河北道。1927年改為豫北道。1928年廢道,改隸河南省第四行政區。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修武隸屬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太行第四專署。1949年5月太行四專署撤銷,改隸新鄉專署。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改隸平原省新鄉專署。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隸屬河南省新鄉專署。1958年10月10日撤銷修武縣,并入焦作市。1961年9月1日恢復修武縣,隸新鄉專署。1987年9月1日修武縣隸屬焦作市。
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岸上鄉更名為云臺山鎮,周莊鄉更名為周莊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月18日,修武縣舉行云臺山鎮、周莊鎮掛牌儀式。
2014年年初,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以豫民行批(2014)1號文件批復了高村鄉更名為王屯鄉。2014年4月2日上午,王屯鄉舉行揭牌儀式。
資源
編輯
水資源
修武縣水資源豐富,河流泉瀑眾多。平原河流主要有大沙河、大獅澇河、新河、蔣溝等,山區主要有山門河、紙坊溝河、清水河等季節性自然河流,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條。此外,還有總干渠、東干渠、西干渠、三道河、引黃一干渠等人工渠道和河流。
位于北部山區的世界地質公園云臺山風景名勝區內瀑布遍布,比較著名的有落差314米的華夏第一高瀑“云臺天瀑”、落差180米的天門瀑布和落差60米的黑龍潭瀑布。另外景區內還有總庫容1038萬立方米的馬鞍石水庫(又名子房湖)。修武縣現存較大泉源主要有:馬坊泉、大泊泉、小泊泉、明月泉等。據勘查,修武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937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開采量為954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修武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鋁土礦、鐵礦、耐火粘土、高嶺土、硫鐵礦、石灰巖(含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建筑石料)、方解石、水晶、白云巖、水泥配料粘土、礦泉水、煤層氣、地熱等20余種,儲量大,品質好,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區。境內有多個國家大中型統配煤礦,原煤產量年均300萬噸;國家大型重點企業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就建在該縣境內,年產氧化鋁達260萬噸。
土地資源
修武縣土地總面積6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為49.8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49.08%;丘陵面積7.9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7.79%;平原面積39.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9.21%;崗地面積4萬畝,占修武縣總面積的3.94%。修武縣現有耕地面積36.9萬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2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33畝。修武縣土壤主要有褐土、棕壤土、潮土、鹽堿土4個土類,下分10個亞類、25個土屬。其中以褐土、棕壤土面積較大,而且質量較好,是修武縣農業產量較高的土壤類。
生物資源
修武縣植物資源豐富,共有高等維管束植物1440余種,隸屬于159科685屬,占河南省植物總數的50%。喬木樹種主要有:楊、柳、榆、槐、椿、泡桐、側柏、油松等;灌木樹種主要有山皂角、荊、紫穗槐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桃、李、葡萄、核桃、山楂等。修武縣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已經形成了“深山20萬畝生態防護林、淺山5萬畝雜果經濟林、平原10萬畝工業原料林,城區鄉鎮5萬畝綠地”的生態綠化發展格局。
修武縣有林地面積達11545公頃,山區森林覆蓋率達55.2%,縣城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8.1%。修武縣有各種野生動物697種,其中獸類34種,鳥類14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動物8種,軟體動物30種,昆蟲資源485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有25種,其中一級保護4種、二級保護21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稻子、谷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油菜、芝麻、西瓜等;蔬菜作物主要有白菜、蘿卜、菠菜、芹菜、茄子、西紅柿、南瓜、黃瓜、辣椒、韭菜、蔥等,其中“延陵大蔥”古為貢品,久享盛譽。
國家森林公園云臺山原始森林、次生林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是修武縣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林木蒼翠,山花爛漫,植物種類達100多科、12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種類有紅豆杉、靈芝、太行花等數十種。喬木主要有:油松、側柏、栓皮櫟、五角楓、榔榆、漆樹、臭椿、牛筋樹、白皮松、合歡、野核桃、青檀、紅豆杉、山楂、山桃、柿樹等; 主要灌木有:黃櫨、黃荊、連翹、胡枝子、蝟實、杜鵑、繡線菊、野皂角、槐藍等; 草本主要有羊胡子草、黃背草、白茅草、野菊花、太行花、蒿類等。
古樹奇木繁多:藥王洞紅豆杉、鳳凰嶺古楓、陪嫁妝村榔榆林、交糧河古槐、返頭嶺寄生樹、后河白皮松、平頂窯國槐等,樹齡均在千年左右,至今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云臺山中藥材蘊藏豐富,除人參、靈芝外,還有聞名國內外的“四大懷藥”(地黃、菊花、山藥、牛膝)及茱萸、連翹、天麻、當歸、黃精、黃蓮、五靈子等二百多種中藥材。野生動物獸類主要有:金錢豹、獼猴、野豬、黑山羊、豬獾、狐、松鼠、野兔、灰鼠、豺、刺猬等。鳥類主要有:野雞、貓頭鷹、灰喜鵲、蒼鷹、雨燕、鳳頭百靈、杜鵑、紅嘴山鴉、烏鴉、啄木鳥等。2002年6月,在云臺山子房湖內還發現了享有“水中大熊貓”稱號的國家瀕危野生動物——桃花水母。
行政區劃
編輯
修武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屬焦作市管轄。
修武縣行政區劃圖縣域總面積678平方公里,北山南川,轄5鎮(城關鎮、方莊鎮、郇封鎮、周莊鎮、云臺山鎮)、3鄉(高村鄉、五里源鄉、西村鄉)、1個工貿區(小營工貿區),223個行政村。2008年修武縣總人口3025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56910人,農業人口為245669人。
城關鎮地處修武縣城內,是修武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勝果寺塔。城關鎮總面積25.13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7.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150畝。鎮政府駐北門村。
郇封鎮位于修武縣東南部,濟東高速、新焦公路、云臺大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郇封鎮總面積9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2萬畝。鎮政府駐郇封村。
七賢鎮原名方莊鎮(經省政府批準,從2011年4月1日起,方莊鎮更名為七賢鎮)。位于修武縣北部,世界地質公園云臺山腳下,屬淺山丘陵地帶??偯娣e8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萬畝。鎮政府駐方莊村。
王屯鄉原名高村鄉(經省政府批準,從2014年4月2日起,高村鄉更名為王屯鄉)。位于修武縣西南部,高村鄉總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鄉政府駐周流村。
周莊鎮原名周莊鄉,位于修武縣城西10公里,周莊鄉總面積3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7萬畝。鄉政府駐周莊村。
五里源鄉位于修武縣東北部,鄉政府距縣城8公里。全鄉總面積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萬畝。鄉政府駐五里源村。
云臺山鎮原名岸上鄉,地處修武縣北部山區,距縣城25公里,世界地質公園—云臺山風景名勝區就在該鄉境內。岸上鄉總面積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41畝。鄉政府駐岸上村。
西村鄉位于修武縣西北部太行山區,西村鄉總面積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8萬畝。屬河南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鄉政府駐西村。
小營工貿區位于修武縣城南5公里處,是修武縣城南工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于1997年6月,鄉鎮建制,總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0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優質農作物。轄一個行政村小營村。
交通
編輯
修武縣處于鄭州、新鄉、焦作三個城市的中心地帶,位于中原城市群半小時經濟圈,濟東高速、鄭焦高速、新月鐵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突出。境內有焦枝鐵路以及正在規劃設計中的鄭州到焦作輕軌鐵路、新鄉到月山的新月二線三條鐵路(鄭焦城際鐵路、鄭云高速正在實施,新月二線即將實施),焦輝公路、武陵公路、濟焦新高速、晉焦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在東、南兩個方向,與京珠高速、連霍高速兩條大動脈緊密相連,距離新鄭國際機場僅有一個小時車程,鄭州至云臺山的直達高速公路也正在籌建中。國家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工程均從修武通過并設有開口。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截至2013年末,修武縣總人口為282664人,常住人口261552人,出生率為11.13 ‰,死亡率為5.93 ‰,自然增長率為5.2 ‰,城鎮化率為43.02%。
民族
修武縣有13個少數民族,共計1433人,占修武縣總人口的0.47%。其中:回族1212人,土家族84人,蒙古族69人,苗族19人,滿族19人,藏族10人,彝族10人,維吾爾族3人,瑤族2人,哈尼族2人,壯族1人,侗族1人,高山族1人。城關鎮西關村是修武縣惟一的回族聚居村,有468戶,2500余人,其中回族占50%,耕地面積 63.7 公頃。
社會
編輯
宗教
修武縣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共有正式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1處,遍及各鄉鎮。其中,道教的活動場所有1處(玄帝行宮),佛教的活動場所有3處(圓融寺、萬善寺、崇明寺),伊斯蘭教的活動場所有2處(清真男寺、清真女寺),基督教的活動場所有14處,天主教的活動場所有1處。修武縣的宗教團體有4個,分別是:修武縣佛教協會、修武縣道教協會、修武縣基督教協會、修武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文衛
“十一五”期間,修武縣高水準建設了文化藝術中心、社會福利中心、體育中心、廣電大廈等一批重點工程,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實施了12個住房保障項目,新建保障房2293套。實施了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設,建成197個行政村農家書屋,發展有線電視終端3000戶,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對群眾免費開放,成功創建國家二級檔案館。實施了寧城公園二期續建和人民路、青云大道綠化以及亮化、供水、供氣、供電等一批民生工程。 [12-13]
修武縣實施了縣醫院搬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農合補償提標、醫療急救體系建設、計生村室“溫暖工程”,醫改工作使群眾看病負擔下降30%。開展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企業退休人員增資、高齡老人津貼擴面提標,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人均增長220.45元。完成了安全飲水村村通工程,解決了10.2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實施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工程,改造農村衛生廁所6000戶。成功創建了焦作市第一個國家衛生縣城。
園林綠化
修武縣積極開展太行山綠化、生態廊道建設、農業林網完善和村鎮綠化等工程,在城區外圍形成了以豐收路、云臺大道、幸福路、青龍大道高標準綠化帶為主線的綠色環城公園,在城區內部形成了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綠化和高密度游園綠地為點綴的綠化格局。至2009年6月,修武縣城區公共綠地面積達64.6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0.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5平方米。
修武縣森林覆蓋率26.85%,
城市美景(10張)
高出中國平均水平6.49個百分點。云臺山景區空氣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10萬個,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尤其是修武城區,有白音潭公園、七賢公園、幸福公園、寧城公園等公園綠地26個,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5.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3.4%,綠地率38.1%,道路綠化普及率100%,初步形成了公園環繞、游園綠地點綴、綠色林帶相連的生態園林格局。
2012年,修武縣新增綠地79.58公頃,綠地率達到37.7%,高出國家園林縣城標準2.7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
2012年修武縣完成了9條市政道路建設工程,完成了21條背街小巷和7條新修道路的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完成了4條道路14公里供氣管線鋪設和7條背街小巷亮化工程,新增改建公路92.1公里。
經濟
編輯
綜述
2013年,修武縣完成生產總值99.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1.9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11億元。全年一般預算收入8023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56179萬元。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68元。
第一產業
修武縣建國初期,修武縣是一個貧窮單一的農業縣。由于兵、荒、蟲、旱、水災頻繁,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建國以來,為改變農業落后面貌,歷屆縣委、縣政府組織領導全縣人民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多年奪得“紅旗渠精神杯”,并獲得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等榮譽,促進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在國家免除農業稅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在實現了小麥千斤縣、高產噸糧縣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等高效農業;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和特種養殖,進一步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
2013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228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37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26848噸。其中,夏糧產量114540噸;秋糧產量112308噸。全年棉花產量64噸;油料產量2635噸。全年肉類總產量32622噸。其中,豬肉產量21084噸;牛肉產量2052噸;羊肉產量311噸。年末生豬存欄23.51萬頭;生豬出欄28.88萬頭。禽蛋產量39624噸;牛奶產量9436噸。
第二產業
上世紀80年代,小造紙、小煤炭、小水泥、小煉鐵、小磚瓦窯等“五小企業”是修武縣的主要經濟支柱。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修武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新型工業作為強縣富民的重大舉措,在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企業后,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引進培育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鋁產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制造三大支柱產業,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增長的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了工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戰略地位。
2013年,修武縣全部工業增加值415218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56833萬元。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8199萬元;股份制企業完成329352萬元;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2431萬元。輕工業完成186550萬元;重工業17028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紡織業增加值增長9.4%,裝備制造業增長93.6%,鋁工業增長4.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9041萬元,比上年增長 207.0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48256萬元。
第三產業
投資
2013年,修武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62281萬元。其中,工業投資746887萬元;房地產開發投資103625萬元,其中,住宅投資 89158萬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3673萬元。
貿易
2013年,修武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811萬元。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97291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519萬元。按行業分類統計,批發業28818元;零售業225020萬元;住宿業30318萬元;餐飲業46653萬元。個體消費品零售額170817萬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1.6%。
金融
201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06393萬元,比年初增加87144 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 475224 萬元,比年初增加54614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426084萬元,比年初增加101349 萬元。
教育
編輯
修武縣教育局通過促進機關人員全員下鄉聽課、評課的制度化。
修武一中(5張)
制定了班子成員聽課制度,每周下鄉聽課不少于2節,重點聽高三、初三及小學高年級課,并隨機發放“學生評教、評校意見表”,及時收集信息、反饋指導,帶動和促進基層學校校長、教師始終關注課堂、堅持研究課堂教學,務求將課堂教學抓實、抓細、抓活、抓出成效。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提升,被河南省政府授予“兩基”工作先進集體。
修武縣有修武縣第一中學、修武一中分校及高村鄉第一中學等三所高中,修武一中新校區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有修武縣實驗中學、修武縣第二實驗中學、周莊中學及在建的新區中學等多所初級中學。
河南省修武縣第一中學創建于1928年,坐落于豫北焦作市修武縣,城關鎮為民路校區占地面積10.4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6萬平方米,三個年級56個教學班,學生4200余名,教職工230名。
修武一中分校于2003年投入使用,位于縣城豐收路以南、云臺大道以東,占地450畝,設計規模為36軌108個教學班,包括教學樓、圖書科技樓、綜合辦公樓、宿舍樓、餐廳、運動場和附屬設施等建筑。[17-20]
文化藝術
編輯
戲劇
1、懷梆
光緒九年(1883年)冬,孟縣懷梆藝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到修武縣山區大東村落戶,即在村上傳授技藝。光緒十九年(1893年),該村張春來組織起有40余人參加的大東村戲班,很快懷梆風靡全縣。至民國時期,懷梆最為著名的演員是崔福令(外號“拐來孩”),他嗓音優美,身架利落,扮相俊俏,聞名遠近數縣。崔福令下臺拄雙拐,上臺不拄拐,拿手戲為《桃花庵》中飾陳妙常,《刀劈楊凡》中飾樊梨花。
2、京劇
光緒十五年(1889年),修武城內南門富家子弟李堯組織起京劇班,收納數名貧困幼童學戲,數年后名聲大振。民國13年(1924年),由郭相五等京劇愛好者發起,組成了“樂天社”京劇班。他們自籌經費,自購行頭,免費為群眾演出,有《九江口》、《四郎探母》、《狀元譜》、《女起解》等傳統劇目。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侵占修武縣城,“樂天社”自行解散。
3、二夾弦
民國9年(1920年)冬,原武縣二夾弦藝人葛玉堂因生活所迫來修武傳藝,南關村周文德等人均向葛拜師學藝,演出《小姑賢》、《三疑計》等傳統劇目。
4、豫劇
民國35年(1946年)有一“血花劇團”在修武演出豫劇,曾風靡一時。1950年,北門村侯同勛春節時組織村內戲劇愛好者演出折子戲《斷橋》、《劈山救母》、《卷席筒》等劇目,在當地大受歡迎。因豫劇充滿地方特色,念白好學,韻調易唱,故至今仍十分風行。
5、上黨梆子
1954年,斗水村戲曲愛好者郭麥旺等人組織起有30余人參加的上黨梆子戲班,逢年過節演出《五鳳樓》、《雁門關》、《海桃關》等劇目。文革期間,戲班解散。
民間藝術
修武縣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有十多種,主要有:
1、花船,也稱旱船。三個人物分坐(實為站立)在插滿花的布制船上,由老公和丫環持槳劃船,皆著戲劇古裝,表演時三船穿梭跑動,停時只搖槳,開始唱詞,并有樂隊伴奏。
2、獅子:用麻和布制作成獅皮,兩人駕馭,一人撐頭,一人作身和尾,表演時可登山(上桌子),可直立,也可滾球和舞蹈,由訓獅人指揮。
3、老虎:和“獅子”類似。
4、高蹺:為傳統節目。表演者雙腳綁在兩各50厘米高的木棒上,以代替雙腳行走、跳躍,有古裝,也有時裝,撲蝶節目最為精彩。
5、腰鼓:為建國后新興的文藝節目。表演者于腰際背一長圓形紅鼓,雙手持木棰擊鼓,發出不同節奏,全隊由拍镲者一人指揮隊形和鼓點變換。為增加氣勢,另有大鼓重擊。
6、秧歌:為革命根據地的傳統文藝節目,人數不限,表演者按樂器節奏扭動,時而變化隊形。
7、推花車:也叫小火車,建國初最為盛行。一俊婦坐(實為立)在一方形花車內,車后有兩扶手,一老翁手握扶手作推車狀,車兩邊少男少女各一人,手搖扇子扭動,一小丑擔一軟質杠子扭在車前,樂器伴奏,表演者扭動數圈后停在原地扭唱,唱腔為民間小調。
8、背妝:一個大人身上背一鐵架,架上立一兒童,上下固定為一體,稱為“一妝”,表演者可據故事人物多少,決定妝數多少(一般不超過八妝)。妝上兒童扮作故事人物在上表演,背妝人在下走場套花,有樂隊伴奏,只行走,不演唱。
9、張公背張婆:由一人上身扮張婆,下身扮張公,另做一張公假頭和雙肩,置張婆身前作背狀,再做一張婆假下身,于張公身后,使其共成一體。無唱,只需樂器伴奏,表演者按節奏扭動,作些嬉戲動作,別有風趣。
10、騎毛驢:表演者足踩高蹺,用紙或布做一毛驢,固定在表演者身上,按樂器節奏跑動舞蹈。
11、霸王鞭:表演者人手一鞭,上系銅鈴和花,諧和鼓點節奏擊臂、腰、腿、腳等處,或與別人互擊,使其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人數不限,有歌有舞。
歷史事件
1、武王伐紂途經“寧邑”修兵練武,“修武”從此誕生。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發興兵伐紂,從陜西東進渡孟津會合八百諸侯后,大軍向商都朝歌一路猛進,到達寧邑后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經姜子牙問卜后,乃勒兵于寧,修整武器,休養軍隊,遂將寧邑改名為“修武”。從此,修武不但獲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縣名,還誕生了一大批與武王伐紂相關的村名、地名。武王大軍將修武作為伐紂之戰的最后出發地和后勤基地,從修武出發后在修武之東二十公里處的一個小山包舉行了最后的“會盟”儀式,宣布了“戰場紀律”,宰牲宣誓,然后才揭開了牧野之戰的序幕,奪取了朝歌,推翻了殷商王朝。武王最后一次會盟的小山包后來被改名為“同盟山”,當時也在修武境內(現屬獲嘉縣)。
2、魏曹丕逼漢“禪位”,漢獻帝貶居修武。延康元年十月,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于魏。劉協被封山陽公,居修武縣濁鹿城共14年,死后葬于古漢山下,墓冢稱“禪陵”。
3、“竹林七賢”隱居修武。魏正始至景元年間(約公元241—262年),魏著名文學家嵇康、詩人阮籍,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與禮教束縛,隱居于修武縣的云臺山百家巖一帶,達20年之久,以縱酒佯狂的消極方式表示反抗,與當時的名士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常游會于百家巖竹林之中,飲酒賦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
4、劉阿知率族東渡,日本三姓源修武。漢獻帝劉協死后,其后代一直居于修武。西晉王朝統治之時,劉協玄孫劉阿知恐為當朝所害,遂率其家族東渡日本避難。上岸后,他們最初居住在今日本的奈良縣,后遷至岡山縣。他們同當地人一同披荊斬棘,創家立業,贏得人們的尊敬,此后,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在今日奈良縣的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仍有“阿知宮”,它們如今成為當地的神社。在此后的歲月里,這支遷居于異邦的劉氏后裔,為創建和保衛日本民族做出過杰出貢獻。日本古代一般民眾是沒有姓的,只有上層貴族、大官和有大功績者才有姓氏。在日本落根的這支中國劉氏后裔,因對日本人民有突出貢獻,先后都得到了封姓。如今日本姓氏為“坂上”、“大藏”、“原田”的,均為劉氏后裔。
5、孫思邈云臺采藥,“藥王洞”千古留芳。唐貞觀二十九年(公元658年),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藥王”孫思邈從京都長安來到修武,在云臺山區采藥煉丹,為民醫病。他住在被今人呼之為“藥王洞”的一個大型山洞內,一住就是八年。他一方面采藥醫病,一方面收集民間秘方驗方,撰寫《千金方》巨著,流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傳說。在他居住過的“藥王洞”內,修武人民刻制了他的石雕塑像,樹起了石碑,以志紀念。
遺跡
1、李固龍山文化遺址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文化層厚3—4米。由于歷史原因,一條南北大道將遺址分成東、西兩塊,東、西、南三面形成2—3米高的斷崖,大量的遺跡、遺物暴露在外。經??吹降挠惺?、石鏟、石斧、石鏃,大量的陶片標本和漢代的空心磚,以及少量的骨器和陶文符號。根據出土的器物和地層關系來分析,此遺址經歷了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等歷史時代。
當陽峪瓷窯遺址2、當陽峪瓷窯遺址位于西村鄉當陽峪村,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當陽峪瓷窯是宋代北方一處重要的制瓷生產場地,規??捎^,工藝精湛,產品豐富,種類齊全,尤以剔花瓷和刻花填彩著稱,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以及英國、日本等著名博物館都有不少藏品。
3、運糧河流經修武的運糧河是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永濟渠的一條重要分支。歷史上有豫河、小丹河等不同的稱謂,因其下游入衛河直達天津,且以漕運為主,故最終得名為運糧河。道光年間,運糧河在修武境內全長62里,過水量4立方米/秒。建國以后的1953年,新鄉專區曾在修武成立運河管理局,負責博愛、武陟、修武、獲嘉4縣的運河治理與灌溉農田工作。據資料記載,當時4個縣共可灌溉農田4萬畝,其中修武可灌溉農田2萬畝。運糧河還具有排泄洪水功能,最大過水斷面可達30立方米/秒。1959年冬,修武縣開始實施引黃工程和開發治理大沙河工程,使具有千年歷史的運糧河失去灌溉與排洪能力。修武縣委、縣政府對運糧河道進行整修拓寬,并在沿岸建起了濱河公園,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墓葬
1、商冢
商冢位于修武縣城東城關鎮秦廠村東部,云臺大道的東側。據道光十九年《修武縣志》記載:“商冢在縣東二里,武王伐商,其子孫有來歸而死者,葬于此”。據近代考證,所謂“其子孫來歸而死者”,就是跟隨武王伐紂作戰中負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他們在牧野之戰中戰死后,被運至“大后方”修武集中埋葬,牧野之戰中受傷犧牲的周軍將士也被運回修武搶救,其犧牲將士就埋在修武,成為一個一個百余畝大的墓冢。又因此冢成于商末,所以叫“商冢”。當地群眾相傳,黃飛虎所騎五色神牛埋于此,所以又稱“牛王冢”??梢哉f是周初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烈士陵園。該冢原有面積一百余畝,現存面積東西長約290米,南北寬約110米,封土最高處約7米。
2、漢獻帝陵
漢獻帝陵位于修武縣七賢鎮(原方莊鎮)古漢村南?,F存陵墓為半圓形,高約7米,周長250余米。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劉協被廢,封為山陽公,居于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漢獻帝在濁鹿城生活了十四年,經常攜夫人到百家巖游樂避暑,并走鄉串村為民醫疾治病,因此,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可憑吊的遺跡。古漢村、古漢山即由漢獻帝禪陵的所在而得名。
3、韓愈墓
韓愈墓位于修武縣方莊村西之韓坡,是唐代偉大的文學家韓愈的墓地。韓愈乃修武人氏,其上六代已從常山遷來修武,至韓愈時已七代了。韓愈死后葬此,墓高八尺,墓前豎有丈二高碑曰:“韓文公之墓”。墓道旁原有石人、石馬、石獸等八對。
4、韓昶冢
韓昶冢位于修武縣前雁門村北,高3米多,周長50多米,乃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長子韓昶之墓。
5、金代雜劇磚雕墓
金代雜劇磚雕墓位于郇封鎮大位村。墓葬坐北面南,全用小磚砌成仿木結構。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的西北壁、北壁、東北壁鑲嵌十四塊磚雕。磚雕分男、女侍和雜劇兩大類。雜劇磚雕為“吹笛童子”、“拍板童子”、“傘舞童子”、“拍鼓童子”、“拱手者”、“持物者”、“吹口哨者”、“戴卷幞者”、“搖手鼓者”等形象。
旅游
編輯
云臺山
云臺攬勝(20張)
修武縣境內的云臺山景區總面積240平方公里,擁有1個世界級(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和9個國家級品牌(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與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榮獲河南省首屆省長質量獎、中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和中國自然山水景區中唯一的馳名商標。
修武縣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奇峰70多處,景區眾多。云臺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巖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七個國家級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巖、仙苑、圣頂、疊彩洞、青龍峽、峰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臺瀑布。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采藥煉丹的“藥王洞”、漢獻帝的避暑臺、魏晉時期“竹林七賢”隱居的百家巖等古跡,更有絕妙之處。2000年發現的集峽谷、溶洞景觀為一體的青龍峽景區,已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主要景點100余處,極具開發價值。
2003年7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上,云臺山地質公園以103.85分的高分,排名黃山、廬山之后,成為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2004年2月13日北京時間23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上,云臺山金榜題名,成為了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云臺山景區以中國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中國驟然引起強烈關注。[25-26]
修武縣大力開展旅游“創優環境、提升服務”活動和北部山區生態環境治理,被焦作市評為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和旅游信息化建設試點縣,云臺山旅游服務標準通過國家旅游局評審。云臺山旅游品牌進一步提升。云臺山上市進入軌道,成功舉辦中國云臺山“九九”國際登山挑戰賽、第四屆竹林七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設立了云臺山駐韓國首爾辦事處,與美國大峽谷成功續約,中美地質公園發展論壇達成初步協議。
宗教建筑
1、萬善寺
萬善寺位于修武縣云臺山風景區主峰之下,又名溝坡寺。座北朝南,背靠圍屏山。原有山門、中佛殿、大佛殿、僧舍等古代建筑群體。寺前有明代嘉靖六年的望親臺,寺東有臨濟正宗二十五世禪師石塔,寺南有臨濟正宗三十七、三十八世禪師墓碑兩座。云臺山風景管理局將萬善寺的山門、大殿進行了重修,使萬善寺成為頗具規模的佛教活動場所。
2、圓融寺
圓融無礙禪寺圓融寺座落在云臺山西部的呂澗山上,創建迄今有1650多年,是河南省境內僅晚于洛陽白馬寺的第二座古老佛寺。到北齊高僧稠禪法師重新整修后,常住僧人達千余之眾。千余年來,由于戰火不斷,該寺屢毀屢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云臺山旅游事業的迅速發展,投入四千多萬元巨資重建圓融寺,重現了“深山藏古寺,梵音繞塔林”的盛景。寺內現有國家一級文物白玉佛一座,明碑一通,還有龍泉、圣姑泉、古佛洞、伽藍井、陰陽井、佛圖澄卓钖處等名勝。
3、崇明寺
崇明寺,位于原方莊鎮桑灣自然村(現劃入云臺山景區),占地面積10余畝,建筑面積400多平方米。該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北齊,唐代咸通年間重修,宋元佑2年改名崇明寺,清初增建,后廢。1995年重建,1999年正式開放。歷史記載崇明寺建筑群有漢獻帝避暑臺、稠禪師庵、王烈泉、孝女塔及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遺跡。崇明寺的古跡孝女塔仍保存完好,其斗拱式建筑獨具特色,2006年,孝女塔被評為國家級文物。
4、勝果寺和勝果寺塔
勝果寺位于縣城老城大街中段,系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所建,原寺規模宏大,為黃河之北著名寺院。后屢毀屢建,現存主殿及側房二十余間,該寺佛塔勝果寺塔為修武縣城標志性建筑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建于修寺之初,為古磚木混合結構,呈八角形九級樓閣式,塔高26.15米。塔身外輪呈拋物線形,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使塔身優美玲瓏。塔心室為六角形,攀登梯道可達塔頂,頂端聳立一鐵鑄形塔尖,登頂可環眺全城。
5、百家巖寺與孝女塔
百家巖寺與孝女塔百家巖寺又名崇明寺,始建于北齊,為北齊高僧、一代佛學大師稠禪師所創建。后經歷代屢次復修、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現仍為云臺山百家巖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其寺塔又稱孝女塔,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686年),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唐塔之一。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總高26.15米,此塔為當時民間孝女朱四娘,因其母久臥病床,遍請名醫不治,有僧侶勸她以死救母,到陰間乞求閻君為其母增添陽壽,即可救其母性命。該女則來到百家巖寺,祈佛之后而投崖,后其母果然久病痊愈。其母感其至孝而建塔於此,遂命為“孝女塔”。
6、玄帝宮與云臺觀
玄帝宮位于云臺山1314米的主峰茱萸峰頂,被道教信徒稱為“北頂”,和武當山稱為“南頂”相對應。道教傳說真武大帝在云臺山修成神仙,成仙后被封鎮守武當山,而云臺山的玄帝宮則成為其行宮,每年都要回云臺山駐錫、顯靈,所以此宮歷來香火極盛。該宮初建于唐代,時稱“玄元廟”,經歷代擴修復建,形成今天玄帝宮的恢宏氣勢。宮內的真武大帝銅像身高3.45米,是中國最高大的真武大帝銅像。云臺觀座落在茱萸峰下的鳳凰嶺上,除供奉道教諸神外,特侍奉生于修武、終于云臺山的道教神仙寧封子,觀外建有30多米高的重陽閣。
7、海蟾宮
海蟾宮位于修武縣城東北五里源鄉馬坊村。原名“真清觀”,相傳五代燕王宰相劉海蟾看破紅塵,棄官修道,馬坊村的馬坊泉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F存的大殿座南朝北,當地人又叫“背南宮”,重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造型奇特,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貴資料。宮北曾有馬坊泉,泉中有大量的石殼蟲,鴨子吃后生的蛋,經過加工做成的松花蛋,去殼后呈現清晰的松柏枝、竹葉紋理,食之味道異常鮮美,被稱之為“海蟾宮松花蛋”,元末以后,歷代皇家都視其為皇宮御宴之美味。
8、祖師廟
祖師廟位于修武縣城關鎮北關村內,座北朝南,面闊三間。相傳很久以前,北關村有一呂姓惡霸,橫行鄉里,祖師爺化作一位道人,將呂氏墳地的荊根、棗根刨出,使呂家破敗衰落。為了報答祖師,人們用荊根、棗根做梁,建起祖師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祖師廟現存各種碑刻二十余塊,碑文主要記述了每年三月三“金頂圣會”的盛況,以及歷次到武當山朝圣的經過。
著名人物
編輯
在修武縣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歷史名人在此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近300人,其中皇帝、君王39人,宰相和相當宰相的三司(三公)48人,將軍、元帥40人。著名文人學士、三教九流名人159人。中華始祖、炎黃二帝都曾在此活動,留下了傳說和遺址;大禹治水也曾長駐此地;世界級文化名人孔子曾在此問禮游學;樂圣朱載育曾在此教學研習;詩圣杜甫、詩仙李白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維、錢起等人都到修武游山玩水,王維更是在此留下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名句。
寧封子
寧封子,黃帝時期,寧邑(今修武)人。是中華陶瓷業的首創人物,被黃帝封為“陶正”,負責在推廣制陶技術,管理制陶業的生產與發展,其被推崇為中國制陶業的祖師爺。寧封子死后,埋于寧北山中(今修武云臺山)。
張良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他出巨資雇一大力士刺殺秦始皇未成,后隱姓埋名,逃到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北一個古城邑)之北的山里躲避。他在目睹了西漢一些功臣、名將陸續被殺的事例后,隱居于云臺山,直至病逝。修武云臺山仍有“子房溝村”、“子房釣魚臺”、“子房湖”、“張良峰”等與張良相關的人文景點。
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劉協(181—234年),東漢末代皇帝。漢靈帝劉宏次子。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劉協被迫禪位于曹丕,被封為山陽公。劉協為山陽公后,居于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常到百家巖避暑納涼。魏青龍元年,劉協病逝,以漢天子禮儀葬于濁鹿城與百家巖之間,墓號禪陵,謚孝獻皇帝。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嵇康、阮籍、向秀、阮咸
竹林七賢(7張)
、劉伶、山濤、王戎等隱居名士。嵇康于公元242年把家從銍縣搬到山陽(今河南修武),山陽便成了“竹林七賢” 的聚集交往之地。修武境內所保存的“竹林七賢”遺跡、遺址有:嵇山、劉伶醒酒臺、嵇康淬劍池、王烈泉石刻,阮籍竹林等。
孫思邈
孫思邈(581年—682年),
孫思邈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陜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孫思邈曾在藥材遍地的修武云臺山研究醫藥、醫病救人十余年,住在云臺山主峰茱萸峰的一個山洞里。在修武,除流傳有孫思邈的大量傳說外,還留有他居住的山洞即藥王洞,以及他在洞口親手栽植的千年紅豆杉一棵。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號昌黎,唐代河南府懷州修武南陽城人。韓愈是河南修武人,為不少歷史典籍所記載,更有大量物證??h城東關韓文公故里處,有宋、元、明、清歷朝所立的“韓文公故里”碑。修武縣歷朝《修武縣志》都有記載:韓愈“乃修武人也”。
喬葉
喬葉,女,漢族,生于1972,
喬葉作品《最慢的是活著》河南省修武縣人,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員,河南作協副主席。作品:處女作《別同情我》《愁嫁》《不做情人》《一個女孩的自知之明》《迎著灰塵跳舞》《愛情底片》等散文;中篇小說《我承認我最怕天黑》、《紫薔薇影樓》;長篇處女作《守口如瓶》。
城市榮譽
編輯
2006年11月8日,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
千年古縣——修武分部授予修武縣“千年古縣”稱號。修武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地名遺產保護行列,河南省獨此一家。
修武縣先后收獲多項榮譽,如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省平安建設先進縣、省信訪工作先進縣、省職業教育強縣、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縣、河南省飲水安全示范縣、焦作市旅游工作先進縣、市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縣城等多項榮譽。
修武縣是中國優秀旅游名縣、國家衛生城市、中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生態示范區、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園林縣城、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