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h政府駐龍泉鎮。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03014人(2009年),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 隰縣文物古跡三十余處。以城西明代建筑“小西天”最為著名。隰縣土特產金梨,以個大、汁多、營養豐富而聞名全省。隰縣屬于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山西省3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3年,隰縣轄3個鎮:龍泉鎮、黃土鎮、午城鎮,5個鄉:城南鄉、陽頭升鄉、寨子鄉、下李鄉、陡坡鄉,98個村委、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09年末,隰縣總人口為103014人,比2008年末增加607人。2009全年隰縣出生人口1310人,出生率為12.75‰;死亡人口703人,死亡率為6.8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1‰。
民族
隰縣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隰縣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呂梁山大背斜中軸部,地跨東經110°55′~111°15′,北緯36°30′~36°55′。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
地形
隰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隰縣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溝,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處黃土鎮紫荊山1955米,最低處午城鎮上胡城村770米。
氣候
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年平均日照2740.9小時,無霜期平均150~160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共有土地2120900.7畝,其中農用地1107883.3畝,含耕地385074.2畝(基本農田206734.5畝)、林地511422.4畝、園地94845.8畝、牧草地116540.9畝;建設用地38419.6畝;未利用地943324.3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花崗巖、大理石、石膏、白云石、硅石、高嶺土、膨潤土、高鋁粘土、石灰巖、石英巖等。其中煤分布較廣,在紫荊山斷層東西兩側150平方米范圍內,埋藏有2號主焦煤;花崗巖面積約20余平方公里,儲量約3億立方米,主要色澤有紫紅色、黃、白色、芝麻黑等;大理石面積約3平方公里,儲量為1億立方;白云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儲量約9000萬立方;石灰巖面積約40平方公里,儲量8500立方米,主要用于煅煉石灰、水泥和建筑材料;石英巖面積約8平方公里,儲量大約3000萬立方;石膏面積約1平方公里,儲量約170立方。
生物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66種。其中,鳥類32種,哺乳動物16種,爬行動物5種,兩棲類2種,節肢動物10種,環節動物1種。大型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狼、野豬、黃羊等。在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梅花鹿;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鷹等;三類保護動物有燕、貓頭鷹、蛇等八種。
隰縣邊緣為森林草原地帶,中部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帶。天然林主要樹種有:油松、白皮松、側柏等;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油松、刺槐、楊樹等;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等;經濟林有:蘋果、梨、核桃、葡萄等,有禾本科114種,豆科90種,薔薇科35種,菊科47種,其他植物145種,共474種。藥用植物分布較廣,有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遠志、茵陳等。
林業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林地面積80.03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27.23萬畝,人工林面積31.7萬畝,灌木林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1.6萬畝,四旁植樹1600萬株,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3.2%。交通運輸編輯209國道縱貫隰縣南北,境內長52公里;省道汾(西)永(和)線橫穿東西,境內長60公里,臨(汾)大(寧)線與209國道相接,境內長3.6公里??h鄉公路115公里,鄉村公路480公里。2009年,隰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986萬元,比2008年增長7.2%。2009年末,隰縣公路通車里程703公里,比2008年增加13公里。其中,國道48公里,省道67公里,縣道144公里,鄉道226公里,村道218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09年,隰縣高考達二本分數線以上共48人,達線率為10.3%,比2008年同比增長92%,居全市山區縣第四。中考達600分以上共87人,優秀率達6.4%,在全市山區縣排名第二。2009年內成功舉辦了第十九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有6名學生刷新6個項目的縣級紀錄,3名初中生達三級運動員水平。積極參加了臨汾市第三屆中小學藝術節活動,并有28名學生獲獎。2009全年上級到位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776.7萬元,免費全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教科書35480人次,資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2348人次,共27萬元。2009年內共規劃改造10所校舍,改造面積7690平米,總投資768萬元。同時合理調整學校布局,一是撤并農村較小規模學校,二是調整了縣城學校布局。2009年末,隰縣共有普通中學9所(農村2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共有小學78所;幼兒園26所。2009全年普通中學共招生2174人,其中高中415人;在校中學生6535人,其中高中1137人;畢業中學生2131人,其中高中326人。隰縣小學招生1579人,在校小學生11426人,畢業小學生1175人。
文體
截至2009年,隰縣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廣播電視臺1座。隰縣有線電視用戶10000戶,覆蓋率為45.0%。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2009年春節、元宵廣場文化活動、組織舉辦了“隰州杯”四地市圍棋邀請賽,隰縣3名選手分獲友情組第一名和成年組并列第六名的好成績。組織參加了全市舉辦的 “千村百鎮”農民籃球賽,舉辦了首屆 “金融杯”羽毛球公開賽,有70名選手參賽。通過農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2009到年底隰縣共有文化活動場地70余塊,占地91000平方米,人均0.91平米。2009年末,隰縣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比2008年提高0.35平方米,增長36.8%。
衛生
截至2009年,隰縣有衛生機構13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隰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35張,衛生技術人員52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師188人,注冊護士141人,藥劑人員13人,檢驗人員27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5人。隰縣8個鄉(鎮)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71957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4.2%。
社會保障
截至2009年末,隰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155人,比2008年末增加445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001人,增加9976人(其中城鎮職工9406人,城鎮居民859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467人,與2008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02人,比2008年增加120 人。2009全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7868萬元,總支出6308萬元。2009年末隰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12人。3236名城鎮居民和5208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旅游景點編輯玉泉寺玉泉寺,建筑面積不大,布局合理,分上下兩院,大小房屋二十余間,大雄寶殿居其之上,雄偉壯觀。玉泉水從上寺之后的石崖根經寺中徑直而流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見,玉泉水的神秘就在于此。 小西天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 紫荊山風景區紫荊山位于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紫荊山物產豐富,草茂林密。
著名人物編輯隰縣有馬逢和、錢以塏、李婷齡、李呈祥、曹瑛、孟佩杰、來虎平、解紹亮、馮廷記、宿全保等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