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屬信陽市管轄的縣級地區。轄6鎮14鄉1個管理區、336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2000年年底,全縣總人口為77萬。
息縣地形以低平的平原和緩丘為主,淮河橫貫全境,境內流長75.5公里,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形氣候。
息縣土特產有香稻丸、蜂蜜。旅游景點有新石器時代的秦樓遺址、周代的青龍寺等。
息縣是國家“九五”商品糧基地縣、河南省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歷史沿革
編輯
息縣夏、商時期屬豫州,周武王時封文王三十七子羽達為息侯,
大美息縣(12張)
始建息侯國,國都在今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
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秦因之。西漢改名新息縣,歷東漢、魏、晉、南北朝均屬汝南郡(國)。
西晉建立后,新息縣為汝南國治。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東晉、后秦等政權據有,均以此地為汝南郡治。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蕭齊王朝,仍為汝南郡治。北魏又增置東豫州。南朝蕭梁先置豫州汝南郡,后又改稱淮州。東魏時復為東豫州汝南郡治所。北周時改置息州,均為州郡治所在地。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汝南郡,大業三年(607)廢息州為汝南郡。新息縣屬之。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縣置息州,貞觀元年(627年)廢息州,縣屬豫州,寶應元年(762年)以后屬蔡州。先后為梁、唐、晉、漢、周5個王朝據有。
北宋建立后,新息縣屬蔡州。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息州,以新息縣為州治所在地。并移今縣城。
元朝(蒙古國)元中統三年(1262)省,四年(1263)復置息州;至元三年(1266年)將新息縣省入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屬汝寧府。
明洪武四年(1371)降息州為息縣,屬中都臨濠府(后改名鳳陽府)。七年,屬汝寧府光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息縣屬之。民國元年(1912)直屬河南省。三年屬豫南道。1917年,屬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區。1921年,屬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屬潢川專區,1952年10月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并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銷信陽地區,改設地級信陽市。息縣屬之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編輯
2005年,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許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曹黃林鄉管轄,曹黃林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李堂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八里岔鄉管轄,八里岔鄉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13年12月10日,息縣轄6個鎮、13個鄉:城關鎮、曹黃林鎮、包信鎮、夏莊鎮、東岳鎮、小茴店鎮、項店鎮;城郊鄉、孫廟鄉、路口鄉、張陶鄉、彭店鄉、楊店鄉、白土店鄉、崗李店鄉、長陵鄉、陳棚鄉、臨河鄉、關店鄉、八里岔鄉。
地理環境
編輯
息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東北部,地處大別山北麓,南接大別山丘陵帶,北緣黃淮海平原,東迎潁鳳曙光,西送宛申余輝。 淮河繞于南,閭河圍于北,猶如二龍戲珠,盤繞息北小平原?;春F皆暇?,面積1895平方公里。西距信陽市74公里、北距鄭州市307公里。
地形以低平的平原和緩丘為主,呈西北向東南略為傾斜,平均海拔47米?;春訖M貫全境,境內流長75.5公里?;春右员睘槠皆?,占全縣總面積的88.6%;淮河以南為緩丘壟崗,占全縣總面積的11.4%。
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形氣候,年平均氣溫15.2度,年平均降雨量為946毫米,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
shadow
人口
編輯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70280人,其中:城關鎮50585人、包信鎮45398人、夏莊鎮32594人、東岳鎮42906人、項店鎮40838人、小茴店鎮54238人、城郊鄉44408人、孫廟鄉31982人、路口鄉36233人、彭店鄉31225人、楊店鄉38857人、張陶鄉39576人、白土店鄉36094人、崗李店鄉40155人、長陵鄉22331人、陳棚鄉20823人、臨河鄉31936人、關店鄉45720人、許店鄉18890人、曹黃林鄉16339人、八里岔鄉21563人、李堂鄉20933人、地礦局虛擬鎮6656人。
經濟概況
編輯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52.85億元,同比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81億元,同比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3.37億元,同比增長13.9%;稅收收入完成2.1億元,同比增長23.9%,稅收占比達69.2%,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億元,同比增長14.8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26.6億元,同比增長4.6%,支出規模居全市第2位。
第一產業
2013年,農業基礎持續鞏固。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
息縣農田林網設,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新挖坑塘320口,新打配機井1100眼,新挖整修排灌溝渠52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2萬畝。切實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點水利工程,除險加固水庫6座,新建橋涵閘2668座。全年兌付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近2億元;爭取農開、扶貧、土地整治、小農水重點縣、新增千億斤糧食等項目資金2億多元。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70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7家,注冊登記家庭農場9家,流轉土地100多萬畝。金豐稻米產業化集群被授予“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集群”稱號。農林牧工作再創佳績。糧食總產量達到95.4萬噸,實現十連增,我縣被評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連續八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完成造林1.43萬畝,通過了林業生態縣省級復查。全縣畜牧業產值達21.93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市前列。
第二產業
2013年,全縣11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45.4億元,同比增長14.7%。主導產業牢固確立。壯大以主食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營業收入占比達到51.3%,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按照“六個一”的標準,升級改造了立翔大道兩側的企業,成功打造“綠色食品街”。峰剛、金豐兩家企業榮獲“2013年信陽市30高和30強企業”榮譽稱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以企業服務辦為窗口,完善了“四集中”、“零阻礙”、“馬上辦”機制,構建了全程代辦的“綠色通道”。建立了處級領導分包聯系企業制度,服務保障水平有了新提升。承載能力持續增強。全年在集聚區實施項目13個,累計完成投資54.7億元,新建高標準道路1.7公里,新建標準化廠房32萬平方米。引進北京啟成世紀財務顧問有限公司,為全縣中小企業提供了專業化財務服務。與建設銀行、信陽銀行合作建立了“助保貸”融資平臺,發放貸款1900萬元,有力支持了企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
2013年,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向縱深推進??h農村信用聯社改建農村商業銀行進展順利。中國銀行在息縣設立支行,實現了國有四大銀行全覆蓋。全縣“四上”企業達到65家,增速位居全市第二。開放招商態勢良好。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招商機制,形成圍繞主導產業招商的濃厚氛圍。主導產業簽約項目達22個,立翔“熊出沒”卡通食品、峰剛金絲燕面條等一批億元以上項目陸續建成投產,預計可實現增加值3億元。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2.2億元,同比增長19%;各項貸款余額48.7億元,同比增長17.9%;余額存貸比為30%,新增存貸比為40.9%。全縣引進省外資金12.0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200萬美元,外貿出口創匯1600萬美元。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2012年,息縣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180名、特崗教師130名;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投資3700多萬元,改擴建學校40所,新建或加固維修校舍35175平方米;投資2800萬元,解決5.8萬在校師生及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縣高考本科進線人數增長25.1%,多名學生考入清華等名校;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被評為“河南省職業教育強縣”。
醫療衛生
2012年,息縣新農合參保農民達81.8萬人,參合率達96%,籌集參合資金1.1億元??h人民醫院整體搬遷和3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項目正在加緊實施。衛生工作在信陽市綜合考評中榮獲第一名。
社會保障
2013年,全縣新增就業751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56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補助標準穩步提高。累計支付新農合資金2.4億元,支付新農保資金8653
息縣東岳五七干校舊址萬元。新開工建設廉租房567套,公租房666套,棚戶區改造完成1100戶。
文化事業
2012年,息縣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國文明道德示范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鄉鎮文化站全部建成,建成農家書屋365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取得突出成績。
交通
編輯
譙樓夜景息縣南接大別山丘陵地帶,北源黃淮海平原,境內交通便捷,106國道、S336、S337、S213、大廣高速、信阜高速、淮息高速和寧西鐵路穿境而過。南距滬陜高速25公里,西距京珠高速40公里,距明港機場70公里,距武漢天河機場、鄭州新鄭機場均200余公里,特別是隨著淮河息縣港4個500噸級泊位航運工程項目實施,交通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已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航運、航空四位一體的交通網絡。
人文景觀
編輯
濮公山位于淮河南岸,被宋朝詩
濮公山人蘇東坡譽為“東南第一峰”。境內有古息國故城遺址、秦樓遺址、賴國故城遺址等數十處省、地、縣文物保護單位。古息州州衙譙樓始建成于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高9米,面積414.5平方米。
濮公山為大別山最北端的余脈,距息縣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春釉谶@里趨山勢而三曲三折,呈反“U”字型。
方言
編輯
息縣位于黃淮流域南緣,方言屬北方方言,同時融入部分吳楚方言成分??傮w上息縣方言是北方方言中江淮次方言的一種。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對外交流,普通話逐漸普及,在公務、商務,匯演過程中,普通話得到廣泛使用。
特產
編輯
息縣的主要特產有:息縣香稻丸、息半夏、息縣油酥火燒、息縣松花蛋、息縣西瓜、息縣小香瓜、關店葡萄、息縣優質弱筋小麥。
息縣油酥火燒
息縣油酥火燒又名“油酥饃”,系風味小吃中的佳品。 息縣油酥火燒以面粉為主料,摻和生豬油、香油、蔥花、食鹽等佐料,于鐵鏊烙制加火燒而成。其制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別具一格。
息縣油酥火燒,相傳始于明代,距今已四百余年。清光緒年間,息縣烙制油酥火燒制者達數家,唯熟食世家熊明德,在名師蔡安仁的指教下制作的油酥火燒,味美藝精,久負盛名。1942年,熊明德帶徒傳藝,城關鎮東大街彭增仁拜師求學,技藝超前,馳名中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彭增仁重操三十年前之舊藝,自開油酥火燒店。其店雖小,卻顧客盈門,食后贊不絕口。
息縣油酥火燒1980年3月,河南省名菜、名點、風味小吃展銷大會在鄭州舉行。歷時一個月。息縣油酥火燒名家彭增仁應聘前往,臨街起灶。當眾操作,獻技獻藝,制作的油酥火燒,各地旅客品嘗后,紛紛稱贊。這次展銷的全省150種風味小吃中,有71種被評為名吃。息縣油酥火燒則名列前茅。
1983年,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食指南》一書記載:“息縣油酥火燒為名小吃,其外形橢圓,細絲盤繞,色澤鮮艷,拿起即碎,酥脆甜香,十分可口。”
息縣小香瓜
息縣曹黃林鄉、八里岔鄉以獨特的地質和典型的氣候環境生產出的“小香瓜
息縣小香瓜”堪稱豫東南一絕,果品具有“香氣濃郁、甜而不膩、松脆可口”的特點,深得大眾喜愛。2005年被河南省農業產業一體化辦公室批準為省級特色農產品——“小香瓜” 種植基地。
著名人物
編輯
馬援、息夫人、李若星、頓福之、于文彬、周柱臣、廖政國、楊金山、陳希成、張銘 、隱劍、趙浩生、柳蘭芳、廖進平、張銘、周孟策、谷正芳、劉英才、黎原、孟瑾、周達吾、夏述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