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縣位于陜西南部,漢中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接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與城固、南鄭接壤。南北寬64.5公里,東西長9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陽安鐵路橫貫東、西,長約70公里,210、316國道縱橫穿越縣境。 西鄉境內的櫻桃溝是中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自古有“秦嶺南麓小江南”美譽,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官員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中文名稱西鄉縣外文名稱Xixiang County別 名秦嶺南麓小江南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下轄地區城關鎮、柳樹鎮、堰口鎮等政府駐地城關鎮電話區號0916郵政區碼723500地理位置漢中盆地東部面 積3240平方公里人 口40.38萬方 言中原官話秦隴片和西南官話成渝片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著名景點午子山、茶園、棗園湖公園等機 場漢中城固機場車牌代碼陜F行政代碼610724GDP75.38億(2014年)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地貌位置? 氣候4 資源? 礦產? 植物? 動物? 水能5 人口6 經濟? 工業? 農業7 交通? 公路? 鐵路8 社會? 衛生? 宗教信仰? 科技9 教育? 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10 文化藝術? 民間舞蹈? 民間文學11 旅游? 櫻桃溝? 午子山? 太白洞風景區12 特產? 櫻桃? 西鄉綠茶建制沿革編輯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東周(括春秋、戰國)前期(前770~前312),縣地仍屬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秦(前221
西鄉縣~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西漢(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于縣地(括今鎮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西鄉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っ麅筛?,縣地仍屬。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西鄉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于南鄉縣。蜀漢后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西鄉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西晉統一中國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鄉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東晉(括十六國)初,西鄉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成漢滅,西鄉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鄉縣遂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西鄉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后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于東晉、后秦之間,東晉、后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西鄉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南北朝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于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谷豐稔,四季咸寧之義。并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西鄉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于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西鄉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于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西鄉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西鄉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隋立,西鄉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于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于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西鄉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西鄉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西鄉縣仍屬。代宗大歷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西鄉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歷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并入西鄉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西鄉縣隨洋州歸前蜀。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西鄉縣隨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西鄉縣從屬。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后蜀,改源州復洋州,西鄉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西鄉縣隨洋州屬陜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西鄉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路東西兩分,西鄉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并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西鄉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陽。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后,歷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西鄉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西鄉縣脫離洋州,改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西鄉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布政使司,西鄉縣即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西鄉縣仍屬陜西布政使司(后改稱陜西巡撫部院,俗稱陜西省)陜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西鄉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日成立臨時政府,是時,陜西省已先宣告脫離清朝統治。民國2年并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西鄉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西鄉縣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西鄉縣屬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西鄉縣初屬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公署,1951年屬陜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陜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后屬漢中市至今。
注:西鄉縣的行政區劃參考資料來源 2011年7月經陜西省政府批準,決定撤銷西鄉縣古城鎮并入堰口鎮,撤左溪鄉并入峽口鎮,撤司上鄉并入羅鎮,撤三花石鄉、子午鄉合并設子午鎮,撤馬家灣鄉、白勉峽鄉合并設白勉峽鎮。撤銷勉縣黃沙鎮劃歸周家山鎮,撤長林鎮并入老道寺鎮,撤二道河鄉并入新街子鎮,撤土關鋪鄉并入武侯鎮,撤小砭河鄉并入茶店鎮,撤小河廟鄉并入阜川鎮,撤鎮川鄉、漆樹壩鄉、張家河鄉、長溝河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撤銷寧強縣黃壩驛鄉并入漢源鎮,撤南屏鄉、寬川鄉并入大安鎮,撤東皇溝鄉并入代家壩鎮,撤曾家河鄉、巨亭鄉合并設巨亭鎮,撤舒家壩鄉、廟壩鄉、鞏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安樂河鄉、二郎壩鄉、禪家巖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
西鄉縣西鄉縣位于漢中盆地東部,介于東經107°15′~108°15′與北緯32°32′~33°14′之間??h境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93.2%,平川占6.8%。西鄉縣地處秦嶺巴山之間,位于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
西鄉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總的氣候特點是:受南北兼有的氣候和多樣地形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大,光照不足;春季氣溫回升快,多春旱;夏無酷暑,常有初夏干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降溫早;冬無嚴寒,少雨雪。氣候一般循環規律是:立春前后楊柳發芽時多偏東風,俗稱“擺條風”。驚蟄前后常有轉冷現象,并伴有霜凍,俗謂“反春”。春分至清明之間常有黃沙彌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后,氣溫回升快,但乍暖還寒。立夏前后多旱,盼雨栽秧。小滿至芒種之間常多陰雨,間有山洪。夏至前后多雷陣雨,兼有短時大風和暴雨,局部地區偶降冰雹,盛夏時節常有伏旱發生。立秋后高溫持續,俗稱“二十四個秋老虎”,但晝熱夜涼,遇雨氣溫驟降。白露、秋分時,淫雨經旬,甚者歷月方晴,常有“秋霖”雨發生。寒露后高山初雪。霜降前后多晴朗天氣,俗稱“十月小陽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氣干冷,多生霧氣,直至次年春天。
資源編輯礦產
西鄉縣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7個,產地59處,大中型礦床16個。距縣城30公里的左溪瓦道子石膏礦探明儲量達4.7億噸,是亞洲第一大石膏礦,主要成分二水硫酸和硫酸鈣品位均在95%以上;蓋仙寺、齊家山石灰石儲量2.3億多噸,均為一級品大型礦山;花崗石、大理石質地純凈、硫鐵礦、錳礦、礬鈦磁鐵礦、白云巖、石英砂、葉臘石、鋁礬土、毒重石等儲量豐富。
植物
西鄉縣茶園森林群落的高等植物340余科,1800余種。主要喬木樹種62科,138屬,近300種。藥用植物以野生為主,名貴藥材多代之以人工栽培。據1982年統計,家種藥材6149畝,年產19.9萬斤,計西鄉縣共有藥用植物229種。 野生可食植物主要有蕨苔(含根粉)、野百合、救兵糧、桑椹、山苕、獼猴桃、無刺棗、蘑菇、地耳、薺薺菜、摘兒根(魚腥草)、野蔥韭、黃姜子、狗牙瓣、刺架菜、清明菜、灰灰條、馬齒莧、椿芽、蛇莓、水芹菜、糯米菜等。 西鄉縣可利用草場68.8萬畝,草群植物有97科,314屬,540余種,年產草總量4.1億公斤。
動物
西鄉縣有一類保護動物為梅花鹿、羚牛、白鶴,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青猴、金錢豹、羚羊、獐、白冠長尾雉、大鯢,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崖羊、大靈貓、蘇門羚、錦雞、血雉、虎紋蛙等??h境內野生動物有:獸類:黑熊、野豬、青猴、野兔、麂、巖羊、狐、林麝、小靈貓等爬行類:烏稍蛇、赤練蛇、土蝮蛇、四腳蛇、壁虎等。禽類:石雞、黃鸝、白頭翁、長尾雉、鶴、鷸、崖鴿、雁、布谷、魚鷹、百靈等。
水能
西鄉境內河流縱橫,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自西向東橫貫西鄉縣,還有牧馬河、涇洋河、峽河等大的支流在此匯入漢江,水能資源豐富??砷_發水能資源90萬千瓦,已建成羅鎮、馬營壩、馬蹤灘、王子嶺等四座小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5487千瓦。設計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的曲江洞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即將建成投運。漢江經西鄉東北角穿過,流經3個鄉鎮約36.4公里,流域面積約25平方公里。境內有漢江支流兩條,其中一級支流牧馬河全長127.6公里,流域面積2668平方公里;二級支流涇洋河境內長約60公里,流域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屬于丹江口水庫水源區上游。
人口編輯自西晉太康元年(280)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長達1628年期間,西鄉縣人口由9375人增至132274人,年均增長8.05‰,其間出現三次高峰:第一次為唐天寶元年(742),西鄉縣22081人,第二次為北宋崇寧元年(1102)32856人,第三次為清道光八年(1828),人口增長至178453人。
自清道光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百余年間,西鄉縣人口不但未增,反減少3萬余人,這一方面由于民國政府抓兵、拉夫,戰爭不斷,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同時也由于當時攤糧派款均按人口計征,因而民間申報多有隱瞞不實。
建國初1950年,西鄉縣為53800戶,20999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283053人,比1953年第一次普查的243710人增加39343人,增長13.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385999人,比第二次普查增加102946人,增長36.3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總人口407856人,占全地區總人口的11.36%;同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21857人,增長5.66%。40年中,人口增長出現兩個高峰:一是1949至1956年,7年凈增6.36萬人,年均增0.90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1.5‰。1964至1972年為第二個高峰,8年凈增6.76萬人,年均增長0.84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7‰。 2012年,西鄉縣總人口416368人,比上年增加3065人,其中男性221465人,占總人口53.2%,女性194921人,占總人口46.8%,性別比為113.62(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其中:18歲以下81841人,18~35歲124071人,35~60歲152222人,60歲以上58252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341989人,比上年增加489人。人口出生率10.3‰,死亡率6.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