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縣,地處河北省西北部,隸屬于張家口市。東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西鄰“煤?!贝笸?80公里,北接內蒙古草原,世稱“神京屏翰”之域。宣化縣地域廣闊,屬中溫帶亞干旱氣候區,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地形多樣,水源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優質玉米、馬鈴薯,農副產品鸚哥綠豆、蕓豆、白牛奶葡萄在國際、國內享有盛名。境內山場廣大,野生花卉、中草藥材種類齊全。
歷史沿革
據水泉、龍門、關子口、賈家營、西望山等處發現的古遺址與小白陽、李大人莊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物證實,新石器時期,宣化地域即有人類繁衍生息。虞舜更劃十二州,冀分幽、并二州,宣化此地屬幽州。夏禹恢復九州,宣化此地復屬冀州。商代襲夏制,宣化此地仍屬冀州。周武王滅商后,宣化此地屬燕國。公元前283年,燕國派大將秦開破東胡,置上谷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趙王喜八年(公元前228年)公子嘉北占燕、代,宣化此地屬趙國。秦贏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宣化此地屬上谷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國為十三刺吏部,宣化此地屬幽州部上谷郡下洛縣。獻帝時(公元190年)幽州并于冀,宣化此地改屬冀州部上谷郡,仍名下洛縣。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幽州從冀州部析出改部,下洛縣隸屬幽州部上谷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此地屬廣寧郡下洛縣。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改東燕州為北燕州,置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屬北燕州永豐郡此地屬懷戎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北燕州,改置涿郡。宣化此地隸屬涿郡懷戎縣。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年),宣化為河北道北燕州懷戎縣,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河北道置媯州,懷戎縣歸屬媯州。僖宗光啟元年至昭居龍紀年間(公元885~公元889年),媯州析置武州,懷戎縣分設文德縣。宣化此地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宣化此地屬河北道武州文德縣,宣化為州、縣治所。五代時期,公元916年契丹立國后,隨即南侵文德縣,宣化地域為契丹所占據。公元938年石敬塘割讓包括幽、云、武州等大部分已屬契丹占據的16州后,契丹改稱遼國,遼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路。宣化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二十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仍為州、縣治所。蒙古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攻陷宣化仍稱宣德縣,歸宣寧州;蒙古世祖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改宣寧府為宣德府,領宣德縣;宣德府隸屬中書省上都路。 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改直隸為河北省,廢口北道,宣化縣屬河北省轄。
政區圖同年十二月,建察哈爾省,宣化縣又劃歸察哈爾省。日軍侵占宣化后,曾在宣化拼湊偽察南自治政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又將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和察南自治政府并為偽察南政廳改為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將宣化縣劃入偽自治政府之察南政廳轄,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再將偽察南政廳改為偽宣化省,轄宣化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宣化縣首次解放,建人民民主政權。屬晉察冀邊區民主政府的察哈爾省。民國三十年十月,國民黨政府占據宣化,設縣,屬國民黨察哈爾省。1948年12月7日,宣化縣再次解放,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政務院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宣化縣改屬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10月,撤銷宣化縣建制,化稍營、定方水、沙嶺子等少部分地區分別劃歸蔚縣和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茶坊區,大部分地區則并入張家口市宣化鎮。1960年7月1日,宣化鎮升格為宣化市,仍隸屬于張家口市。1961年6月1日,恢復宣化縣建制,除原屬宣化縣之化稍營地區仍屬陽原縣外,沙嶺子、定方水等地區回歸宣化縣,并新劃入趙川地區(原屬龍關縣,1960年7月劃入宣化市),改屬張家口地區。1984年1月,省政府決定,將宣化縣改為張家口市轄縣。
行政區劃
宣化縣轄8鎮、5鄉,30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8鎮是沙嶺子鎮、趙川鎮、賈家營鎮、顧家營鎮、大倉蓋鎮、洋河南鎮、崞村鎮、深井鎮;5鄉是東望山鄉、李家堡鄉、江家屯鄉、塔兒村鄉、王家灣鄉;2個居民委員會是工業路東居委會和工業路西居委會。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宣化地處冀西北山間盆地至宣化盆地的北緣。宣化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新生代山間河谷斷裂坳陷盆地,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展布,中心部位有洋河自西向東南穿流而過,盆地四周群山環抱,南有娘娘山、黃羊山,北有煙筒山,東有尖草頂、大北山等。最高點煙筒山海拔1023.2米,最低點洋河畔海拔591米。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逐漸傾斜。平原、河川與山地、丘陵面積各半。
氣候特征
氣候屬中溫帶亞干旱氣候,年降雨量300-400mm,無霜期110-140天,年均氣溫7.7℃。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宣化縣總人口28.8萬人,人口密度約為137人/平方公里。 漢族人口居多。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宣化縣土地面積210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1.54萬畝,人均耕地2.22畝;林地面積88萬畝,草地面積100萬畝。在耕地中,水澆地38.9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8.6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3%。
水利資源
宣化縣地處永定河上游,國家2級河流洋河和桑干河兩條大河流經縣境,3級標準河流有清水河、盤長河、龍洋河、水泉河等40條,4至5級的支流百余條,過境河徑流量每年可達6.1億立方米。宣化縣現有機井1041眼,小型水庫7座,供水能力總計0.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宣化縣礦產資源豐富,截止2004年底,宣化縣已發現各類礦產24種,礦產地87處。其中:黑色金屬礦產2種:鐵礦(赤鐵礦、磁鐵礦)、錳礦;貴金屬礦產2種:金、銀;;稀散元素礦產1種:鍺;能源礦產3種:煤、泥炭、地下熱水;冶金輔助原料礦產1種:耐火粘土;化工原料礦產2種:富鉀頁巖、硫鐵礦;建筑原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12種:凝灰巖、瓷土、高嶺土、膨潤土、沸石、輝綠巖、白云巖、玄武巖、制灰用灰巖、鑄型用砂、磚瓦粘土、水泥配料用砂。
經濟概況
農業
宣化縣是農業大縣,是國家級糧棉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國家和省級農業示范縣,以高產玉米、玉米制種、無公害蔬菜、規模養殖、果品等主導產業。2007年玉米產業,以沙嶺子、江家屯、大倉蓋、洋河南、顧家營等河川區鄉鎮為主,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年產量約12萬噸。玉米制種業,以宣化巡天種業為龍頭,基地面積保持在4萬畝左右,主要分布在賈家營、大倉蓋、洋河南、江家屯、顧家營等鄉鎮,年產量約1萬噸。2007年無公害蔬菜產業,在縣外貿公司建有5000立方米高標準恒溫庫、低溫冷藏庫各1座,500立方米凈菜加工車間1處,帶動宣化縣無公害蔬菜、特菜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年產量約20萬噸。規模養殖業,依托京津張宣市場,發展城郊型質量規模畜牧業,已經形成450萬只蛋雞、34.85萬頭生豬、51.47萬只良種羊、1.75萬頭奶牛的養殖規模,并在王家灣、塔兒村等山區鄉鎮,建成了獺兔、北京油雞等特種畜禽養殖基地。果品產業,2007年經濟林41.44萬畝,其中杏扁19.78萬畝,葡萄、蘋果、梨、杏、李子等21.66萬畝。
工業
工業主要有礦產開發、煤炭開采加工、新型化工、機械制造等四大產業。礦產開發產業,主要是依托北部山區較為豐富的礦產(鐵、金、鉬等)資源,在李家堡、趙川、賈家營、東望山、大倉蓋等5個鄉鎮,建有礦產品精選、深加工企業70多家。主要有興宮礦業、坤源公司、華峰礦業、大白陽金礦等骨干企業。煤炭開采加工產業,在顧家營鎮建有盛源宣東煤礦和華東煤焦、同利機焦等加工企業,在深井鎮正在建設和泰煤礦,在宣大高速公路、112國道等晉煤外運通道,建有煤炭營銷企業100多家,年實現市場交易額60多億元。新型化工產業,引進建成了粵華煤化工、艾科精細化工、京西糠醛化工、工業亞麻油等新型化工企業,主要分布在洋河南到沙嶺子一線。機械制造產業,依托宣化鋼鐵公司、宣化工程機械集團公司等大企業,為其生產配套產品,主要企業有恒泰履帶、泰龍帶鋼、粉末冶金等。
社會事業
通訊電力
至2007年,宣化縣擁有郵政支局10個、電信分所7個,13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網絡基本覆蓋縣境。境內有張家口沙嶺子發電總廠,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6座,總供電量1.57億千瓦時。
教育事業
至2007年,宣化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7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2所,普通高中2所,初中14所,小學116所、民辦學校2所(宣化縣雙語學校、塞北武術學校)。宣化縣共有各類文化活動場所38個,其中文化館、圖書館、文物機構、電視臺各1處。2006年,縣文教局獲宣化縣委、縣政府2004-2005年度縣級文明單位,市委教工委、市教育局2005年度教育工作優秀單位,河北省教育廳2005年學校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市教育局2005年度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全省職業教育先進集體,張家口市2004-2005年度文明單位等。
衛生防疫
至2007年,宣化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20個,其中縣直醫療單位6個(縣醫院、中醫院、保健站、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衛校),鄉鎮衛生院13個,民辦醫院1所(趙川盛達醫院)。2006年,衛生局榮獲市衛生局度目標考核優勝單位,獲市愛委會市愛委會授予的2005年滅鼠先進縣,2005目標管理考核優秀單位;縣醫院獲全國十佳人民醫院、市文明單位、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稱號,申忠院長被中華醫學會專家協會評為全國十佳院長。衛生監督所獲場所衛生監督、職業衛生監督、地方病防治、慢病先進單位。
規劃建設
宣化縣城鎮市場建設基本健全,至2007年,曾先后建成了沙嶺子、洋河南、趙川、顧家營等10個農村集貿市場,沙嶺子太師灣建材市場,深井、洋河南、顧家營煤炭交易市場,以及趙川冀東龍汽車交易市場。2005年以來,按照全市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不斷加快沙嶺子新區建設步伐,已投入資金350多萬元聘請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研究院,對沙嶺子新區建設進行總體規劃。
道路交通
至2007年,境內有京包、大秦、宣龐三條鐵路干線,主要公路干線有110、112兩條國道,宣大、京張高速公路、丹拉和正在修建的張石高速公路跨越縣境。宣化縣13個鄉鎮全部通油路,306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旅游資源編輯境內有戰國遺址、元明建筑和明代長城,北魏年間的柏林寺佛像、石雕造型工藝精湛;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遼代迤邏尼塔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欣賞價值;海拔1997米的鳳凰山,具有多季景色匯集一山的美麗風光;東望山外長城旅游區集生態旅游、革命歷史教育為一體。
宣化古城
宣化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周長二十四里。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坐落著雄偉、高大的拱極樓、鎮朔樓和清遠樓,是古城宣化的象征。清遠樓、又名鐘樓,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又名鼓樓,建于明正五年,為省級重點文物。拱極樓,也叫南門樓,是宣化的門戶,最早建于永樂年間,堅實古樸,是城防建設精華,為省級重點文物。遼代壁畫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宣化下八里北出土,共有九座。據墓志介紹,為遼代晚期歸化川漢人豪族之墓。壁畫繪制精美,是罕見的遼代地下藝術畫廊。再有遼墓墓頂的星象圖,融佛道中西方化為一體,有很高的天文史學研究價值,為國家級文物。
古遺址
縣境內古跡較多,其內涵時間上溯夏商,下迄明清民國。已查知有古代化石點4處,古墓26處,古遺址82處,古建筑70處。通過發掘,獲一批石、骨、陶、銅、鐵器珍貴文物。解放后,又新建革命紀念文物。(一)化石、古墓(1)化石點:發現4處。古脊椎動物化石點有兩處,一處在馬圈鄉將臺梁村;一處在羅家洼鄉海兒洼村。出納馬象牙化石一處,在辛莊子鄉響水鋪村。龐骨鹿化石一處,在定方水鄉定方水村。(2)古墓葬:發現26處,已發掘3處。小白陽古墓葬:位于李家堡鄉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1985年4月進行發掘,歷時3個月。清理出土坑豎穴墓48座,灰坑11個。出土文物陶器有鬲、罐、壺;銅器有刀、劍、鏃、斧、錛、鑿、飾品;以及骨器一部。均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據考,為春秋至戰國墓葬。李大人莊古墓葬:位于小村鄉李大人莊村南500米處。1984年發現,1986年發掘。清理單體土擴墓6座。獲陶鬲、陶盆、骨鏟、石鐮、石斧、骨雕等文物。經考,為夏商時期文物。已交張家口市文物保管所收藏。高家疙噠古墓葬:位于江家屯鄉高家疙噠村南300米處。由群眾挖土暴露而初步發掘。清理兩個單體墓。出土帶箭人頭骨、石串珠等文物。據考,屬戰國時期墓葬。(二)其它古遺址仰韶文化遺址1處,龍山文化遺址18處,夏商遺址2處,春秋遺址2處,戰國遺址27處,汗代遺址5處,遼金遺址10處(三) 重點保護的古遺址縣境內發現遺址82處,其中4處列為重點保護。王家窯遺址:位于塔兒村鄉王家窯村南1000米處。遺址面積為96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米。遺址內暴露有大量紅灰陶片,以泥質陶為主,亦有少量夾沙紅陶;紋飾以繩紋見多。屬戰國時代遺址。水泉遺址:位于水泉鄉政府駐地北300米處。遺址面積1600平方米。遺址內暴露有紅、灰、彩色陶片;紋飾以繩紋、蘭紋;可辨器形有罐、豆、石鏃,以及未能分辨的大量石片石器。系仰韶文化遺址。1987年已報經中國科學院批準發掘,但至今尚未動工。關子口遺址:位于小村鄉關子口村西15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遺址內明顯暴露有紅燒土、房基痕跡,有紅、褐陶片,木炭、獸骨等??杀嫫餍斡胸?、盆、罐等,屬龍山文化遺址。文化層深度1.5米。龍門堡遺址:位于崞村鄉龍門堡村東400米處。遺址面積約30000平方米,文化層深度1.5米。內有紅、灰、褐彩陶片和打制石片,可辨別器形有鬲、缽、罐等。系仰韶文化遺址。
歷史名人
平文皇后王氏(228年-355年)。北魏時期廣寧(今宣化縣)人。王氏于昭成十八年卒,葬于云中金陵。享年57歲。
倪岳(1443-1501年),明代宣府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倪岳病故后圣上贈封少保,謚文毅明世。
張俊(?-?)字世良。明代宣府人。成化末年,歷任赤城、龍門、葛峪馬營守備,不久改任游擊。弘治已未年(1499年),外族侵犯大同,張俊奉命領兵前往支援,遇敵數萬,陷入重圍。先后經歷二十多次戰斗,受傷三十多處,卻從未戰敗。后因病解甲回鄉調養,病故于家。
熊偉(?-?),字彥卿,明代宣府人。自幼苦讀書史,勤奮自勉。弘治丙辰年(1496年)登進士,被任命為兵科給事中。一作出就被眾人爭相傳誦,熊偉亦從中獲得樂趣,安度晚年,至88歲病故。晚年著有《雙溪詩文集》,正式刊行。
楊百之(?-?),字允成,明代宣府人。生性敏銳,正德甲戍年(1514年)報考進士,被授為行人。戊寅年(1518年)被提升為山西道監察御史。楊百之這官清正,不攀附權勢。其時,有同鄉人江彬,很受皇帝寵愛,權傾天下。同僚中不時有人暗示楊百之登門同江彬交結,楊百之始終委婉推辭謝絕,未登江彬家門。后來,楊百之從山西還朝,又十分痛恨某些朝臣敗壞國紀、殘害民眾的行為,曾勸說皇帝應"行以至公之道。" 楊百之后升任廣西按察使僉事。最后因待奉老人,辭去官職回歸鄉里。
孫世芳(?-?),字克承,宣府人。明嘉靖丁未年(1535年)會試獲第六。孫世芳 曾于嘉靖年辛酉年(1561年),著《宣府鎮志》,記述明代邊關宣府鎮事,與尹耕的《兩鎮三關志》同受世人稱道。
董一奎(?-?),字天宿,號北山,明代宣府人。學業成就后襲父職,最初任宣府游擊。乙未年(1595年),董一奎調鎮山西,后年邁解職回鄉。
孫衍策(1700-1793年),字圍之,宣化縣人,系武進士孫錫齡之子。自幼生性聰敏。乾隆年間學至廩貢生即任濟南南陽府通判,后卸任歸家養親。每遇親族中有人請求資助時,孫衍策總是慷慨解囊,毫無吝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府知府張志奇,知縣黃可潤率各縣紳士捐建柳川書院(后改為直隸第十六中學校,今宣化一中),孫衍策又捐助一筆巨資。聞聽老龍背地險難行,又出資獨修通下花園的大路。為此,后人贈"樂善不倦"匾額,以頌揚孫衍策的功德。乾隆五十八年,孫衍策病故,享年93歲。
郭維成(1866-1931年)字效宗,宣化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歸國任宣化府勸學所總監、宣化府教育會會長,創辦并自任《教育叢錄》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