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縣地處河南省中部,環抱許昌市區,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萬畝,轄16個鄉鎮,445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總人口80萬(2013年),是全國最大的檔發加工出口基地、腐竹生產集散地和童鞋加工基地,是河南省首批對外開放重點縣和發展開放型經濟先進縣。
許昌縣曾是許國、漢魏帝都,華夏姓氏宗親祖根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許昌縣地處黃淮沖積平原中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地勢平坦。以小麥、烤煙、棉花、玉米、大豆等為主導農產品。歷史沿革
編輯
唐堯 許昌縣歷史悠久,相傳唐堯時許由牧耕于此,故被稱為“許”。
許昌縣夏、商 昆吾族居許地,屬豫州域。
西周 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許,男爵,稱許國,都邑在今張潘鎮古城村一帶。
春秋 春秋末,許國小,力弱,屢遭大國侵伐,70余年間五遷其都(公元前576年遷葉,今葉縣南15公里;公元前533年遷夷,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城父;公元前529年遷葉;公元前524年遷白羽,今西峽縣;公元前506年遷容城,今魯山縣東南);公元前504年為鄭所滅。楚復立許元公,公元前482年許元公卒,許國終。
戰國 原許國地屬韓、魏。
秦 行郡縣制,以故許國地置許縣(縣治在今張潘鎮古城)、潁陰縣(一說西漢初置潁陰縣,治今許昌市)、潁陽縣(故城在今許昌縣西南),均隸潁川郡,郡治陽翟(今禹州)。
漢 西漢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為許縣和潁陰縣(治今魏都區),均屬潁川郡。東漢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同),曹操迎獻帝劉協都許,稱許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改元延康。十月,曹丕迫劉協禪位,漢亡魏立。十二月,魏遷都洛陽。
三國 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為魏五都(長安、洛陽、譙、鄴、許昌)之一。許昌縣、潁陰縣仍屬潁川郡。
西晉 許昌為中原政治、軍事重鎮,潁川郡治亦自陽翟移此。
東晉 北方十六國混戰,許昌先后為后趙、前秦、前燕所占。
南北朝 初,許昌縣、潁陰縣屬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許昌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潁川郡治遷長社(今長葛市老城),許昌縣治移許田(今陳曹鄉許田村)。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潁陰縣并入臨潁縣。東魏天平初,置潁州,治長社。分潁川郡置許昌郡。元象二年(539年)恢復潁陰縣。武定七年(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潁陰城(今魏都區),轄潁川、許昌、陽翟三郡。許昌縣屬許昌郡,潁陰縣屬潁川郡。北齊改潁陰縣為長社縣。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魏都區),許昌縣、長社縣并屬之。
隋初 廢郡改縣。開皇三年(583年)改長社縣為潁川縣。大業三年(607年)復行郡縣制,改許州為潁川郡,許昌縣、潁川縣均屬之。
唐初 改郡為道,許昌縣、潁川縣隸于河南道。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許州,潁川縣復稱長社縣,許昌縣、長社縣均屬許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許州為潁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許州。
五代 后唐莊宗諱其祖父李國昌之“昌”字,于同光二年(924年),改許昌縣為許田縣。
北宋 許州屬京西北路。熙寧四年(1071年),許田縣并入長社縣。元豐三年(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
許昌縣金 改潁昌府為許州,領長社、長葛、襄城、郾城、臨潁五縣。
元 許屬汴梁路,仍為州。
明 洪武元年(1368年),裁長社縣,稱許州,隸開封府。
清 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州為府,增設石梁縣為附郭。乾隆六年(1741年)又改府為直隸州,裁石梁縣。
中華民國 1913年3月,廢許州,重設許昌縣,縣衙稱縣公署,隸屬河南省開封道(亦稱豫東道)。1928年,廢道改區,許昌為中區第二區行政長駐地。1929年廢縣公署,改稱許昌縣政府。1933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4年5月,許昌被日軍侵占。1945年8月,日軍投降,許昌縣仍屬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區督察專員公署。1947年12月15日,許昌解放,原許昌縣劃為許昌縣、市兩部分,市轄城關,縣轄農村。1948年3月,增設許西縣,許昌縣京漢鐵路以西劃歸許西縣。同年12月,撤銷許西縣,京漢鐵路以西原屬許昌縣部分仍歸許昌縣,并將臨潁縣的繁城、杜曲兩個區劃屬許昌縣。1949年2月,成立許昌專區,許昌縣屬之。同年3月,繁城、杜曲兩個區仍劃歸臨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3年,石固南寨及董河灣村劃歸長葛縣,原屬臨潁縣的張潘南寨、汪場、王宋門和東申、南張、郭莊、溫李劃歸許昌縣。同時將繁城北半部及繁城西的司莊、吳劉、吳莊、馬井、凹李王劃歸臨潁縣。1957年,縣屬的樊溝、袁莊、榆林、洞上、白廟劃歸許昌市。1960年7月,撤銷許昌縣,并入許昌市,蔣李集公社劃歸許昌專區農場。1961年10月,恢復許昌縣建置。12月,縣屬的碾上、五郎廟、塔灣、裴山廟、潘窯、董莊、趙灣、河灣、三里橋、李莊、孫莊、丁莊、七里店、洪山廟、菅莊、高橋營16個大隊、54個自然村劃屬許昌市。1962年7月,蔣李集由許昌專區農場復歸許昌縣。1970年,許昌專區改稱許昌地區,許昌縣屬之。1982年初,縣屬鄧莊公社的徐灣、大坑李,尚集公社的俎莊、王莊、郭樓、陳莊、金灣,河街公社的傅夏齊、羅莊、李莊、龐莊、崔戴張、老吳營,長村張公社的老戶陳、徐莊、周莊、羅莊,將官池公社的馬崗、申莊等19個大隊、40個自然村劃屬許昌市。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許昌縣屬之。1983年7月,縣政府由市內衙前街遷往槍桿劉村北新址辦公,次年8月,縣委亦遷入??h委、縣政府駐地稱縣直新區。經近20年建設,形成新城區。新城區規劃面積10.257平方公里,建成面積4.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4萬人,為許昌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8年10月6日,縣委、縣政府遷至位于許昌縣尚集鎮的許昌縣新區創業大樓辦公。至2012年2月,縣直各單位陸續從槍桿劉遷到創業大樓和興業大廈辦公。
行政區劃
編輯
許昌縣轄7個鎮、9個鄉:將官池鎮、五女店鎮、尚集鎮、蘇橋鎮、蔣李集鎮、張潘鎮、靈井鎮、陳曹鄉、鄧莊鄉、小召鄉、河街鄉、桂村鄉、椹澗鄉、榆林鄉、長村張鄉、艾莊回族鄉??h人民政府先期駐許昌市魏都區,后根據城市發展需要搬遷至許昌縣尚集鎮(許昌縣新區新許路6號)。
地理環境
全縣1002平方公里的大地構造位置,處在豫西斷塊與華北拗陷的鄰接部位上。崗巒由西北漸次向東南延伸,在中部跌落。
潁河、清潩河、小泥河、老潩河等大小20多條統一走向的河流溝汊在東部南部沖積而成為一大片平原和淺平洼地。
大陸性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形成春暖、夏熱、秋爽、冬寒的季節特征,同時也帶來旱、澇、風、蟲交替發生的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全縣的水資源主要有降雨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11580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10800萬立方米,過境水資源32010萬立方米,區外引水2975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年平均57365萬立方米。全縣的水質均屬重碳酸鹽型礦化淡水,礦化度多在0.5~1克/升,基本符合人畜生活和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許昌縣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主要有潁河、清潩河、石梁河、小泥河、靈溝河、小洪河、老潩河等7條。
生物資源
許昌縣境內有野生植物154種,栽培植物206種,屬華北豫西山地和黃淮海平原亞區植物區。許昌縣的動物區系屬于華北區的黃淮平原亞區。20世紀60年代以后,野生動物中的狐貍、獾、老鷹、鷂子等已屬罕見;喜鵲、烏鴉基本絕跡;燕子、灰喜鵲、杜鵑等也大量減少。唯飼養動物中的家畜、家禽品種有所改良和增多。
土地資源
據1991年3月至1992年9月的許昌縣土地資源調查,全
許昌縣縣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折合149.7328萬畝(許昌市土地局協調為149.7118萬畝)。毛耕地面積145.1056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6.9%,其中耕地113.941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6.1%,占毛耕地面積的98.1%;果園地面積6.0256萬畝;林地面積1.2451萬畝;水域面積5.0944萬畝。另外,交通用地面積4.6392萬畝,居民地占用面積18.5367萬畝,未利用土地面積1.4315萬畝,共24.607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1%。全縣土壤劃分為褐土、潮土和砂礓黑土3個土類,包括7個亞類,13個土屬,19個土種。
礦產資源
許昌縣境內已發現的礦藏有鐵礦和煤礦。鐵礦(磁鐵礦)分布于桂村——石固一帶,稱武莊鐵礦田,由武莊、磨李、翟莊等礦床組成。探明(C+D級)儲量2.63億噸,礦面平均品位為25%,埋深200~600米,屬太古代火山——沉積變質鐵礦。煤礦在角子山——許昌背斜兩翼,靈井以西的興源鋪至泉店南側,東西長7公里,南北1.8~2.8公里,面積18.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36億噸。開口后,年產可達90萬噸。
經濟概況
編輯
第一產業
2004年,許昌縣優質小麥面積達到2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61.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花卉種植面積凈增1330多公頃,鮮切花基地初具規模;煙葉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產品稅完成934萬元。畜牧業規?;a和集約化經營得到提升,畜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華龍公司、湖雪公司高檔面粉生產項目順利實施,全縣年小麥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腐竹產業在規范中實現提高,國內第一條機械化生產線建成投產,4個加工小區進駐生產戶68個;食用菌精深加工項目基本建成,年產量達到4.3萬噸。水利和林網建設得到加強,農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9%。
第二產業
2013年,許昌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99220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5%。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完成51056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9%;重工業完成增加值48164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全縣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增加值93726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9%,公有制完成增加值54941萬元,同比下降31.1%;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557767萬元,同比增長12.9%。
2013年,許昌縣工業稅收完成6308萬元,同比增長7.6%,增速居全市第5位。其中國稅當月工業稅收完成5493萬元,同比增長2%,增速居全市第5位;地稅當月工業稅收完成815萬元,同比增長70.9%,增速居全市第4位。1-12月份,建筑業營業稅完成10878萬元,同比增長23.6%,居全市第3位。
第三產業
2013年,許昌縣地方財政收入16334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0.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82076萬元,同比增長26.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8138萬元,同比增長26.7%。稅收占全縣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83%。
2013年,許昌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32323萬元,比年初增長21.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101440萬元,比年初增長18.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005768萬元,比年初增長20%。
2013年,許昌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259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8%,總量居全市第三位,增速高于全市0.4個百分點,居全市第二位。分行業看,工業投資1275166萬元,增長15.1%,房地產投資103628萬元,增長42.6%。分項目看,施工項目122個,比去年同期減少7個,本年新開工項目89個,比去年同期增加1個。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2011年,許昌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64所,在校學生10
許昌縣一高8350人。其中小學127所(含民辦8所)、初中30所(含民辦9所)、高中4所(含民辦2所)、職專2所、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小學62368人(含民辦5331人)、初中31530人(含民辦5563人)、高中11652人(含民辦3868人)、職專2800人。共有幼兒園123所(縣直公辦1所,民辦122所),在園幼兒17419人。全縣公辦教職工8284人(不含縣衛生局主管的衛生職專),其中在職教職工5743人,離退休教職工2541人。
社會保障
2012年,許昌縣財政民生支出15.9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4.3%。新開工建設公租房405套,廉租房216套。五保老人保障金按標準實行社會化發放,創建省級文明敬老院3所,市級6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完成3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建設任務。
交通概況
編輯
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縱貫南北,311國道橫穿東西,許昌至南陽到重慶的高速公路、許昌至開封至青島的高速公路、許昌至登封到洛陽的高速公路、許昌至扶溝到安徽亳州的高速公路交匯于此,省道及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距鄭州國際機場僅40公里。
旅游景點
編輯
毓秀臺、射鹿臺、張飛廟、鄧艾廟、華佗墓、天寶宮、楊水才紀念館、春秋樓、霸陵橋、漢魏許都古城遺址、許昌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