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部,北以長樂路、華山路、興國路、淮海西路、凱旋路,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東以瑞金南路、陜西南路與黃浦區比鄰;并瀕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以徐浦大橋與其連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滬閔路和華涇鎮關港村,與閔行區分界;全境東西相距7千米,南北相距13千米。徐家匯是上海市西南部的城市副中心。徐匯是較早基本完成舊區改造的中心城區之一。區內有著名的交通大學,以及徐家匯天主教堂等人文深厚的建筑。
徐匯區境內鐵路、航道、立交、高架道路縱橫交錯,是市中心進出閔行、奉賢、浦東新區、金山、青浦等區和江、浙、閩、贛、皖等諸省的交通要道。 徐匯區重點發展信息技術、現代生物醫藥、納米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區工業電子信息業和生物醫藥業發展的產業規模。徐匯區地處市區西南部,東經120.26度,北緯31.12度,總面積54.7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82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04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楓林路街道、徐家匯街道、斜土路街道、長橋街道、漕河涇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路街道、田林街道、凌云路街道、龍華街道、華涇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徐匯區位于上海市區西南部,北緯31°12′,東經120°26′。東以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陜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與黃浦、靜安毗連,東南隔黃浦江與浦東相望,南以淀浦河、西以虹梅路與閔行區為鄰,北以長樂路、淮海西路與靜安、長寧兩區接壤。是青浦、奉賢、松江、金山等郊縣進入市區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閩、贛、皖等省的要道。
地質
區境位于太湖碟形洼地東端,距上海成陸年代最早的岡身地帶較近,是岡身與黃浦江之間的低平沖積平原?;讕r石由古生代碳酸鹽巖類,中生代火山巖和侵入巖以及局部凹陷盆地的新生代紅色砂礫巖與玄武巖組成。其上覆蓋著第四紀松散沉積物,埋深不一。地面表層為褐黃色土層,由亞粘土、粘土構成。下層為灰色粉砂層。據勘察虹橋路市民村一帶,距地表10米內為填土層,10米以下至50余米處為粘土、亞粘土及輕亞枯土層,地表下50余米至80米左右處為粉砂、亞粘土層。區境南部長橋一帶距地面25米處發現有暗綠色硬土層。龍華等地區為河漫灘相灰色亞砂土或灰色輕亞粘土夾薄層粉砂層所組成。天然含水量高,易產生流沙。潛水埋藏深度一般為0.5米,漕河涇地區為0.3~0.5米,長橋地區為1.3~2米。埋藏較淺的第一承壓含水砂層地基承載力約8~14噸/平方米。
地貌
區境地處上海市地貌區的碟緣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網地帶,為低平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間,低洼處在2.5米以下。境內曾是水陸運輸和貨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條;有大小河流100多條。
氣候
氣溫
年平均氣溫15.5℃。冬季1月份平均氣溫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氣溫27.5℃左右。據記載,徐家匯極端最低氣溫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極端最高氣溫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匯地區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10℃以下為冬季沾2℃以上為夏季,兩者之間是春、秋季。
風向
冬季常受來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風的影響,寒冷干燥,風速較大,夏季多來自太平洋洋面的東南風。3月和9、10月為季風過渡時期,多東北風,全年西南風最少。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過秋季。全年無特別干旱季節,年平均降水量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為最少。民國4年12月曾全月無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緒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達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時間短暫。積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數和數量都極少。
霧霜
境內水汽充沛,空氣中凝結核多,風速小,霧日較多。據徐家匯氣象臺測得每年平均霧日約43天,最多為民國19年有93個霧日,最少為清光緒二十七年有3個霧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風小無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現霧天。境內地勢平坦,易受寒潮影響,寒潮來時氣溫急劇下降,產生霜凍,危害初春和晚秋農作物。平均初霜日為11月20日,平均終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約125.4天,無霜期約240天。災害性天氣
遭受災害性天氣
侵襲主要是熱帶風暴(臺風)、龍卷風、暴雨、冰雹等。臺風多在7、8月襲滬,6、9月次之,平均每年約有兩次。民國4年7月28日臺風以每秒44米的最大風速,將徐家匯觀象臺風信儀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臺風,暴雨襲滬,災情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區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損壞665間,受災戶達501戶2389人,死亡85人,受傷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級臺風把徐家匯天主堂1米多高,重約400公斤的鋼制十字架吹斷,龍卷風常在夏秋之間出現。1962年9月6日晨,龍卷風直撲龍華,擦過龍華塔向西北疾卷,拔起電線桿、房屋,給莊稼和人畜帶來很大損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龍華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龍華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時最大降雨量為71.2毫米,曾出現過15分鐘內降雨47毫米的記錄,致使部分地區積水成災。區境內出現冰雹次數與數量均極少,據清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載:“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龍華至閘港,斃一人,傷者無數”。
交通建設
完成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高安路等208條道路的整治,整治車行道面積183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52萬平方米。完成198條道路人行道設施整治,共計八類設施1283處、七類設施246處,其它設施542處,殘留障礙物50處,指路牌1034塊;更換城市道路路名牌1525塊。完成天鑰橋路、零陵路、天平路、康健路、汾陽路、豐谷路積水點改善工程6項,完成交通小改小革8處。完成17條道路的架空線入地工程,其中電力架空線10.5公里,信息架空線24公里。疏通下水道547103米,清撈窨井24302只,清撈茄莉33869只,出泥12568.49立方。完成5條小市政道路、公共弄堂實施整修,解決弄堂小路道路市政設施年久失修、缺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