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江西省贛州市轄縣,位于江西省東南端,居于贛、閩、粵三省交接,東經115°21′22〞-115°54′25〞,北緯24°30′40〞-25°12′10〞。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廣東省平遠縣,南接廣東省興寧市、龍川縣,西毗安遠縣、定南縣,北連會昌縣。尋烏縣轄7個鎮、8個鄉,共有4個居委會、172個行政村??h政府駐長寧鎮東階梯,距省會南昌市560千米,距贛州市240千米。全縣南北長78千米,東西寬61千米??偯娣e2311.38平方千米,總人口30萬人,全縣通行客家話(寧龍片)。
尋烏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故土,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毛澤東同志在尋烏寫下了《尋烏調查》 、《反對本本主義》 等篇章。建制沿革
編輯
明朝萬歷四年(1576年)以前,尋烏屬安遠縣。萬歷四年析安遠黃鄉、雙橋、南橋、八富、腰古、項山、勞田、滋溪、石痕、尋鄔、大墩、桂嶺、水源、三標、石溪15堡建縣,取長寧久安之義,定名長寧縣,擇石溪堡的馬蹄崗為縣治所在地,屬贛州府領轄。清沿明制,屬贛州府領轄。
民國3年(1914年)冬,廢州府為道,屬贛南道領轄。是年,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長寧縣,縣名長寧改為尋鄔。
尋烏(4張)
民國17年(1928年)3月25日,尋鄔縣共產黨組織領導發動農民暴動,宣布成立尋鄔革命委員會,屬贛粵革命根據地之一。民國19年(1929年)5月,工農紅軍占領縣城,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管轄。民國20年合并為蕉(廣東省蕉嶺縣)平(廣東省平遠縣)尋(尋鄔)縣,屬閩粵贛蘇區特支東江西北分委。民國21年,復稱尋鄔縣,屬江西省管轄。民國22(1933年)年9月,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粵贛省。民國23年(1934年)2月,尋鄔、安遠合并為尋安縣,仍屬粵贛省。民國23年(1934年)9月,尋鄔、會昌、安遠合并為會尋安縣,直屬中央蘇維埃政府辦事處。同年底,縣境被國民政府占領,復回尋鄔縣。
民國21(1932)年,國民政府把江西劃分為13個行政區,尋鄔屬第十三行政區。
民國24年(1935年),尋鄔屬第四行政區。冬,原屬安遠的雁門堡(今羅珊鄉),劃歸尋鄔縣管轄。
1949年8月27日,尋鄔解放,成立尋鄔縣人民政府,屬寧都分區。
1952年9月6日,撤銷寧都分區,并入贛州專署。
1954年5月25日,撤銷贛州專員公署,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尋鄔屬之。
1957年,經國務院批準,縣名尋鄔改為尋烏。1964年5月15日,撤銷贛南行政公署,恢復贛州專員公署,尋烏隸之。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尋烏隸之。
1999年7月1日,贛州撤地設市,尋烏隸屬贛州市。
行政區劃
編輯
2011年,尋烏縣轄長寧鎮、吉潭鎮、澄江鎮、南橋鎮、留車鎮、晨光鎮、桂竹帽鎮7個鎮和文峰鄉、三標鄉、水源鄉、羅珊鄉、項山鄉、丹溪鄉、龍廷鄉、菖蒲鄉8個鄉。全縣共有173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少數民族村2個)、2092個村民小組和6個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尋烏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邊睡武夷山與九連山余脈相交處, 是閩一粵贛三省近鄰煙火相連的三角要沖。東鄰福建武平縣、廣東平遠縣,南連廣東、龍川縣,西毗安遠、定南縣,北接會昌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4°30′40″—25°12′10″與東經115°21′22″—115°54′25″之間。境內南北長約78公里,東西寬約61公里,總面積2311.38平方公里。尋烏交通便利,距省會南昌市560公里,距贛州市240公里。區位優勢 她是整個中部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空間距離最近的地方,并可在數小時內到達。尋烏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總面積的75.6%。項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為尋烏縣第一高峰。境內河流眾多,尋烏河、晨光河自北向南注入東江,系東江源頭。羅塘河自南流入貢江,為貢江源頭。 境內山多田少,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為東江發源地。
地質
地層 尋烏的底層除前震旦、奧陶、志留、二疊、三疊、上第三系缺失外,其他皆有出露,但不發育,分布零星。震旦和寒武地系層為一套巨厚的淺海相碎屑巖建造,在縣城、藍貝、河嶺以北、吉潭、濁水塘、老墓等地出露。中上泥盆系為濱海相碎屑巖建造,出露于留車石背一代。石炭系底層以淺海灘相碳酸鹽建造為主,零星出露于老墓、白石灘山間盆地中。下侏羅系湖沼相碎屑巖建造,僅在南部及黃垇出露。上甲、定田園一帶有上侏羅系碎屑巖建造。菖蒲鄉分布有晚侏羅系砂質頁巖,為可觀的含鈾層位。在古坑崗、車頭、留車一帶廣泛分布著內陸湖碎屑巖建造的白堊系地層。下第三系僅在留車丘坊見有出露。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尋烏河兩岸。
構造
尋烏縣(14張)
尋烏地處南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中,巖漿活動強烈。起主導作用的緯向構造有石馬、熱水—古坑崗、鵝湖—石排、河嶺—藍貝四條斷裂帶及新華夏系斷裂帶,如縣城—鵝湖—湖崠、吉譚—丘坊兩條。
火成巖 尋烏境內巖漿和混合巖發育廣泛,分布面積廣,占全縣總面積的80%。成巖時代有加里東至燕山三個成巖期。主要分布在大同、菖蒲、白面石、留車、南橋、上甲、下坪、藍貝、吉潭、銅坑嶂等地。
地貌
尋烏境東南連武夷山余脈,西北接九連山支脈。地勢呈東北、西北與東南高,向西南傾斜,似掇箕狀,中山、低山、丘陵、崗地呈階梯狀分布。
境內海拔標高500~1000米,相對標高200~500米。最低標高為南部斗晏村西河谷,海拔180米。最高標高為東部項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h城河床標高272米。
全縣山間谷地占總面積的2.38%,崗地占總面積的7.68%,丘陵占總面積的14.3%,山地占總面積的75.62%。
全縣以山地丘陵為主,僅沿河兩岸呈狹小谷地。從東到西大致可分為武夷山、基隆嶂兩個隆起帶和南部紅層盆地的沉降帶。
山脈
尋烏縣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有908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座。[土壤
尋烏屬亞熱帶紅壤區南部,土地肥力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根據海拔高度和地域分類,尋烏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草甸土等6種土類,其中紅壤面積最大,有270
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三師標語多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86%。紅壤廣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區,主要成分是鐵的氧化物、鋁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強酸性,適合種柑桔、臍橙等農作物。
尋烏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總面積的75.6%,縣境內重巒疊嶂,大小山峰聳立。據統計,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90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0座??h內主要高峰,東面有項山甑、老鴉石、筆架山;南面有陽天嶂、亂羅嶂、西部有桂龍嶂:北部有基籠嶂、太陽關,其中項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為尋烏縣第一高峰。
尋烏境內河網密布,水力資源相當豐富。據統計,全縣共有大小河流547條,河道總長1900公里,其中集雨面積達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3條。較大的河流有尋烏河、晨光河(水金河)、羅塘河,其中尋烏河和晨光河屬東江水系,羅塘河向北流人會昌的湘水,屬贛江水系。尋烏河發源于三標鄉三桐村的椏髻缽山,境內河道長約120公里,自北向南貫穿全縣,流經三標、水源、澄江、吉潭、長寧、文峰、南橋、留車、龍廷9個鄉鎮,于龍廷鄉斗晏村渡田出口,匯人東江。
氣候
尋烏地處低緯度地區,緊靠北回歸線,東距海洋又較近,海洋對尋烏氣候起了很大的調節作用,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的特征是: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冬少嚴寒,夏無酷暑。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650.3毫米,干燥度為0.57。
氣溫 尋烏年平均氣溫為18.9℃,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為19.9℃;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年份是1984年,為18.3℃。極端最高氣溫日是1963年9月2日,為38.2℃,出現極端最低氣溫日是1963年元月16日,為-5.5℃。日照尋烏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9.5千卡/厘米’。最多是7月,為13.7千卡/厘米’,最少是2月,為6.1千卡/厘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有1823.8小時,春季多陰雨天氣而日照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時數有236小時,為最高月。
降水 尋烏年降水量的平均值為1650.3毫米。有些年份達到2000毫米以上,1961年是有記載以來總降水量最高的年份,為2488.7毫米,1991年是年總降水量最少的年份,為959.5毫米。1961年8月26日,日降水量為213.3毫米,在可查資料中,是尋烏一日最大降水量的極端值。尋烏降水量是春夏兩季多,秋冬兩季少。4至6月最多,是全縣的多雨季節,又叫主汛期。6月份是降水量最多月,平均266.6毫米;11月和12月份為全年月降水量最少月,只有40多毫米。建國后歷年來各月降水量以1966年6月為最高月,達585.4毫米,以1964年11月為最少月,整月無點滴降水。
總體來看,該縣氣候溫和濕潤,加上武夷山脈及南部高山隔阻,受臺風影響相對較小,災害性天氣較少。
自然資源
編輯
尋烏是一個資源富集、物產豐饒之鄉,素有“稀土王國”、“中國蜜桔之鄉”、“江南水電大縣”之稱。境內礦產資源品種繁多,已探明的有稀土、黃金、鈾、鉛鋅、花崗巖、礦泉水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稀土儲量較大,且具有品位高、配分齊、有價元素含量高、放射性低的獨特優勢,開發前景廣闊。果業生產已具規模,面積達30余萬畝,成為江西省第一個實現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果的縣(市),“果欣”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全縣已建成投產的電站160多座,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縣辦電站總量名列全省第一,也是全國電氣化達標先進縣,尤其是投資2.4億元、裝機3.75萬千瓦的斗晏電站的建成發電,為尋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新的動力。
礦產資源
尋烏縣礦產資源豐富,己發現的礦種有:鎢、錫、鉬、銅、鉛、鋅、稀土、鈮鉭、鐵、鈷、金、花崗巖石材、磷、石膏、粘土,水晶、鈾、礦泉水等30余種,其中稀土為優勢礦種?!∠⊥林饕植加谖铱h的河嶺、南橋、三標等礦區。河嶺礦區平均品位為0.159%,探明儲量23.94萬砘,保有儲量約11萬噸; 南橋礦區品位0.149%~0.189%,探明儲量10.9萬砘,保有儲量約6萬噸;三標團石寨礦區品位0.102%,探明儲量0.73萬噸;澄江族亨礦區品位:0.110%,儲量2.75萬噸;項山礦區1.02萬噸。
有色金屬礦產主要礦點有羅珊鳳和鉛鋅礦、老墓多金屬礦點等。其中羅珊鳳和鉛鋅礦金、銀、鉛鋅礦石總量10萬噸。老墓多金屬礦點銅品位0.42%~0.58%,金屬量2066噸;鋅品位0.4%~0.48%,金屬量941噸;鎢品位.07%~0.28%,金屬量:1739噸。
黑色金屬礦產主要有:老墓鐵礦探明儲量631萬噸(礦石), 品位:20—30%;南橋砂鐵礦平均品位14.83Kg/m3,儲量約26.2萬噸。
非金屬礦產品種多樣,主要有花崗巖石材、石灰巖、水晶、磷礦、石膏、瓷土等。 其中花崗巖石材,探明儲量的有三處:(1)水源鄉富足嶺花崗巖石料,儲量87萬m3。(2)菖蒲鄉麻布潭花崗巖石料,儲量2287萬m3。(3)桂竹帽華星花崗巖石料,儲量207萬m3。
礦泉水及溫泉主要有:(1)南橋磷石背礦泉水: 鉆孔自流量:256噸/日。按其化學成份其礦泉類型為鋰鍶偏硅酸碳酸礦泉水。(2)中和民裕熱礦泉(河角):流量:737噸/日,水溫:70—76℃。按其化學成份其礦泉類型為鋰鍶質礦泉水。
水資源
尋烏縣東江源東江源頭縣——尋烏,水資源豐富。全縣大小河流共547條,河流總長度為1902公里,河網密度為0.823公里/平方公里,全縣的水域面積為8310.7公頃,占全縣的總土地面積3.59%,其中:河流面積為2247.8公頃,占水域的27%,灘地面積5149公頃,占域的62%,水庫、山塘、溝渠面積為913.9公頃,占水域的11%。
全縣河流按流域水系歸為三大系,即匯入珠江流域的東江水系,其次有匯入贛江流域的湘水水系,再有匯入韓江流域的韓江水系。全縣屬東江水系的河流,縣內合計流域面積為1964.7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5%;屬湘水水系的河流,縣內合計流域面積為192.5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3%;屬韓江水系的河流,縣內合計流域面積為154.7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7%。
尋烏為東江發源地。全縣屬東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60條,其中大于100平公里的有5條,即尋烏水(河)、劍溪河、馬蹄河、龍圖河、水金河。尋烏水貝嶺水流域系統被稱為“東江河源區”,貝嶺水又稱九曲水和定南水,發源于尋烏縣三標鄉基隆山嶂主脈,在尋烏縣境內有兩條小河,即大湖崠河和上下壩河。因為尋烏水的流域面積、河流長度、水資源總量比貝嶺水大,因此尋烏水為東江源流,即主流,貝嶺水為尋烏水第一大支流。尋烏水的發源地椏髻缽山即為東江的發源地。
尋烏屬贛江水系的河流稱為湘水水系,分布在本縣東北部,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條,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條,即羅塘河和上津河。湘水水系在會昌縣城和綿江匯合后稱貢江,貢江在贛州市和章江匯合稱贛江。
尋烏屬韓江水系的河流,在縣內沒有匯集成干流,分散在縣界邊出境。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條,主要分布在南部丹溪鄉和東部項山鄉的棟背兩個片。
全縣水力資源總量為21.32億立方米,理論蘊藏量12.5萬千瓦,可開發量9萬千瓦,現有小水電站160多座,裝機達到9.35萬千瓦。尋烏縣辦電站總量名列全省第一,也是全國電氣化達標先進縣,素有“江南水電大縣”的稱譽。
果業資源
中國蜜桔之鄉(2張)
尋烏是“中國蜜桔之鄉”、“中國臍橙之鄉”、“中國臍橙出口基地縣”、“綠色生態果品生產縣”,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業人口人均2畝果,是名符其實的果業大縣和果業強縣。全縣共擁有臍橙蜜桔超過50萬畝,臍橙產量占贛南臍橙全部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全縣耕地面積18.9萬畝,山地面積276萬畝,其中宜果山地面積90萬畝。尋烏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溫度適中,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是發展蜜桔的最優區和發展臍橙的特優區。
豐富的山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帶來了尋烏果業的大發展。全縣現有果業30余萬畝,其中精品果園面積5萬畝,有市級精品8個,縣級精品果園15個。已經開發形成了澄江至文峰、長安至縣城頗具規模的200里果業帶。
獨特的氣候造就了尋烏臍橙和柑桔的風味濃郁、無核化渣、肉質脆嫩、含糖量高、甜酸適度、可溶性固形物高、自然著色、鮮艷有光澤等特點,使尋烏果品多次在全國性的評比中摘得桂冠。蜜桔“尋烏119”被評為國家部優產品,特早熟“石子頭1號”獲國家農業博覽會國家優質產品銅獎,臍橙“紐賀爾”、“奈沃利娜”多次被評為國家優質產品,并被國家外經貿部定為“無病毒優質出口產品”。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又引進了新品種福本、清見、不知火等。經國務院農業開發辦公室批準立項,臍橙、柑桔良種母本園落戶尋烏,柑桔良種繁育推廣體系正在建立。
優良的品質使尋烏果品倍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不僅在國內的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暢銷,還出口遠銷東南亞、新加坡、俄羅斯等國,使尋烏“果欣”品牌享譽海內外。2001年全縣果品總產量達9萬噸,實現總產值2.04億元,超過糧食總產值,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2011年全縣果品總產量已超過30萬噸,尋烏已成為“中國一流,世界著名”的贛南臍橙的主要產區、核心基地縣和龍頭縣。
動物資源
尋烏縣內動物資源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云豹、豹、黑麂、蟒蛇,二級保護動物有黑冠鵑隼、黑鳶、蒼鷹、赤腹鷹、游隼、燕隼、褐翅鴉鵑、草鸮、雕鸮、斑頭鵂、白鷴、獼猴、穿山甲、豺、小靈貓、斑靈貓、金貓、水麂、蘇門羚、斑羚、虎紋蛙。省級保護動物有鸕鶿、中華鷓鴣等35種。
植物資源
尋烏縣內植物區系起源古老,是江西珍貴樹種較多的地區。屬于國家一級樹種的有南方紅豆杉、銀杏,二級樹種有觀光木、半楓荷、花櫚木、櫸樹、苦梓、香樟、杜仲、閩南、紅豆樹、黃蓮等,三級樹種有金手狗、八角蓮、馬蹄香、草珊瑚、金豆、巴戟天、柳杉、華南栲、天竹桂、沉水樟、楠木、傘花木、海南石梓、銀鐘樹、江南油杉、凹葉厚樸、寶花玉蘭、紅花木蓮、紫莖、銀鵑樹、紅楝子、長苞鐵杉。屬江西珍貴、稀有、瀕危樹種有三尖杉、青鉤栲、伯樂樹、紫樹、金豆等。
山地資源
全縣可用于種植竹木的山地面積為27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419萬立方米,毛竹542.3萬根??赡攴ッ?/span>38萬根,篙竹70萬根。木資源按優勢樹種分:杉木蓄積量:28.16萬立方米,馬尾松蓄積量104.3萬立方米,硬闊蓄積量207.4萬立方米,軟闊蓄積量19.5萬立方米,國外松蓄積量1.9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編輯
數量
尋烏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時,尋烏縣常住人口總數為288207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全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84844人,占總人口的98.8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363人,占總人口的1.17%。城鎮的人口為99498人,占總人口的34.52%,鄉村的人口為188709人,占總人口的65.48%。
民族
(2010年數據)轄區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共33個民族。
經濟概況
編輯
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30660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94636萬元,第二產業95375萬元(其中:工業86317萬元,),第三產業116598萬元。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1.29%、46.31%和32.40%。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64090萬元,占GDP的比重為53.5%。
2013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3.91億元,財政總收入5.25億元,其中,公共財政收入3.61億元,全縣財政支出15.7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9億元,金融機構期末存款余額達62.44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5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3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呈兩位數增長態勢。
2014年4月14日,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印發《國家統計局對口支援尋烏工作要點(2014-2015)》(以下簡稱《要點》),《要點》結合統計部門和尋烏縣實際,從支持尋烏縣及贛州市提升統計服務能力、支持尋烏縣開發柑橘市場、支持幫助尋烏縣爭取中央部門政策支持等八個方面作出明確。
農業
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35045萬元,其中果業產值110385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101735噸;油料產量3227噸,蔬菜46490噸,西瓜14355噸;年末果園面積44.24萬畝;水果總產量為36.57萬噸,其中臍橙20.92萬噸,柑桔15.55萬噸。2009年末有林地面積達193833公頃,荒山造林面積936公頃;林產品產量中油茶籽1280噸;森林覆蓋率達79.5%。全年出欄生豬233479頭,存欄生豬129638頭,肉類總產量達26708噸;家禽出籠26129百羽;水產品總產量7005噸。
2013年尋烏縣農作物播種面積38.11萬畝。其中,稻谷種植面積29.73萬畝,豆類種植面積0.91萬畝,薯類種植面積0.7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0.73萬噸,其中,稻谷產量10.26萬噸,薯類產量0.70萬噸。全年生豬出欄25.12萬頭,全縣肉類總產量2.69萬噸;家禽出欄267萬羽。全年水產品量達8145噸,其中,養殖產量7928噸。果品產量達56.38萬噸,果業總產值達14.57億元,果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9%。
工業
2010年尋烏完成工業總產值309953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3981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6317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759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714萬元,實現利稅總額22041萬元,實現稅金7040萬元。
2013年尋烏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尋烏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30家,全年實現總產值310313萬元,實現增加值75263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8791萬元,實現利稅53769萬元,實現稅金24876萬元,;實現銷售產值307983萬元,產銷率99.25%。
服務行業
2010年尋烏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7374萬元,商品房銷售面積12.35萬平方米;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0289萬元;共引進內外資項目44個,其中:外資項目1個。實際利用內資17400萬元、外資89.8萬美元。保險業務中保費收入4886萬元。
2013年尋烏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8.12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56%。交通運輸倉儲業增加值4.08億元,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669萬噸和38018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分別為163萬人和1.5042萬人公里;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00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0.49億元;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0億元;房地產業增加值1.85億元;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1.69億元;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6.01億元。
交通運輸
編輯
尋烏縣是整個中部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空間距離最近的地方。
國道
206國道從北到南縱貫全縣,二級水泥路面直達廣東梅州、汕頭、深圳、東莞、廣州等地,并可在數小時內到達。
高速公路
一、國家高速G35濟廣高速(瑞金—尋烏段,又稱“瑞尋高速”):由北向南貫穿全縣(約47公里),途徑澄江鎮、吉潭鎮、南橋鎮,終于南橋鎮牛埃石并由此進入廣東境內,沿線設置有尋烏東、尋烏南橋收費站。于2011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這也是江西省計劃建造的最后一條縱向高速公路。
二、尋全高速(尋烏至全南):
該項目為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規劃的第18條地方加密線路。
起自尋烏縣羅珊鄉珊貝村(東接福建古武高速[漳州市古雷港-武平縣]),路線由東向西途經尋烏縣羅珊鄉、澄江鎮、水源鄉、三標鄉,安遠縣,途中在尋烏縣澄江鎮黃崗村與G35濟廣高速相接,終于信豐縣小江鎮(西接G45大廣高速)。
路線全長約112公里,采用雙向四車道標準,設計速度為80公里/小時,已于2011年開建。
該線路可以連通國家四條南北走向高速公路,即G15沈海高速、G25長深高速、G35濟廣高速、G45大廣高速。
鐵路
尋烏花旗國際大酒店鷹汕鐵路(規劃中)由北向南貫穿尋烏縣,是內陸腹地至東南沿海地區新通道,區際干線鐵路。
2008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將鷹汕鐵路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2010年5月10日,鐵道部發展計劃司主持召開了鷹潭至梅州鐵路預可研審查會,標志著鷹潭經瑞金至梅州鐵路項目正式啟動了基本建設程序。
航空
尋烏縣境內沒有民用機場,其周邊分布有梅州機場、贛州黃金機場兩個機場,里程分別為101km和276km。
社會事業
編輯
科技興縣
文峰小
尋烏縣市政中心夜景布、吉潭古豐、圳下等文化遺址中采集出多種磨制石器和的印紋陶片,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尋烏地區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并有較為先進的手工業,開創了我縣燦爛的古代文化。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科技興縣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民群眾所重視,科學技術提到較高地位,科研事業得到發展,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農業研究
尋烏的科研機構有農科所、林科所、氣象局、魚種場、示范場、地震局等??h科學技術委員會是全縣科研事業的管理機構,成立于1958年4月,現有工作人員9名,文獻資料1萬余冊。另外,設有科學技術協會,是科技工作者聯合的群眾性團體,主要職能是促進技術交流,進行科普教育咨詢,發現和解決基層科技難題,它下設農學會、林學會、園藝學會等14個學會,并在全縣15個鄉(鎮)設有科學普及協會,形成上下相連、左右相通的科普網絡。其中1996年受中國科協表彰的“尋烏柑桔技術研究會’在為全縣科技種果、興果富民中作出較大貢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尋烏縣已有各類科技人員3200人,他們正以昂揚的斗志,積極工作,奮發圖強,為尋烏的各項事業和社會進步努力工作著。農業科技形成了縣有農科所、鄉有農技站、村有農技員、組有示范戶的科技網絡,不斷推廣科技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推廣近20項科技成果。主要有:(1)50年代以引進水稻良種為主,1959年用有性雜交育成的“尋烏1號”,水稻畝產增加200斤,增產率達到33%;(2)60年代為適應北半縣氣候推廣矮桿品種:矮南特、廣矮、珍珠矮等。(3)70年代開始推廣雜交水稻,1978年在南橋、晨光等鎮用珍汕97AX國際24B制成汕優2號雜交水稻種子1.25萬公斤,推廣栽種7萬多畝。(4)80年代以后,將南橋廷嶺和冠州村作為全縣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制有V優6號、V優35、V優64和汕優64等優良雜交品種。(5)1979年,尋烏——119柑橘單株(制罐品種)選育成功并獲江西省科研成果四等獎。1985年12月,在全國20多個制罐品種中,鑒定為第一名。(6)柑桔特早熟品種——石子頭1號選育成功,1985年在全國寬皮柑桔評比中,獲第一名。(7)柑桔高產栽培及保鮮技術推廣,此項技術1989年通過地區科委鑒定,獲科技進步二等獎。(8)紫膠蟲越冬保種技術和夏代放養新技,1985年通過省林科院鑒定,填補了江西省冬代種膠的空白,擴大了中國紫膠蟲的地理分布,其經濟和學術價值都較高。(9)中稻再生技術推廣、水稻壯秧 劑育秧技術推廣獲2000年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表彰。(10)水稻拋秧技術2000年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表彰。
工業及其他科技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有:(1)1979年6月,用享有盛名的項山糯米釀造成低度“項山糯米酒”,并于1985年被評為省優產品。(2)1988年,縣科委支持留車鎮開展草酸生產的試驗獲成功,經省級化驗,純度為99.1%,符合國家二級草酸標準。(3)稀土微肥列為1989年省科技新產品,該產品可使農作物增產8—10%。(4)限流投幣式自動供電裝置、太陽能磁化飲水發生器、載客汽車行李箱等三項成果分別于1992年、1993年獲國家專利。
歷史文化
編輯
紅色革命
1927年冬,劉維爐、劉維鍔和古柏等組織農民暴動隊。1928年3月25日,古柏等領導了尋烏貧苦農民攻打尋烏縣城國民黨縣衙,這就是尋烏有名的“三·二五”農民起義暴動。失敗后,在黃沙堅持斗爭。1929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主力從井岡山向贛南進軍到尋鄔時,紅4軍一部與當地游擊隊合編為第21縱隊,古柏任政治委員,率部開展游擊戰爭。同年10月組建中共尋鄔縣委,任書記兼員會軍事委主任委員,領導創建尋鄔根據地,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尋烏青少年活動中心《尋烏調查》
毛澤東1930年 5月所作的江西省尋烏縣的農村經濟調查報告。當時中國共產黨已在江西、福建的邊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為了認清中國農村和小城市的經濟狀況,開展土地革命,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從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作了這個調查。 1930年6月5日,毛澤東作完《尋烏調查》后離開了尋烏縣城,和朱德、古柏帶領紅四軍往閩西進行偉大的革命實踐,下午2點左右扎營在劍溪村,毛澤東和古柏選住在石壁下的劍溪區蘇維埃政府,朱德住桅桿下的劍溪區黨支部。2點半左右,毛澤東在古柏的配同下進行了劍溪實地調查,并在劍溪區農會主席劉隆寶的組織下,把村里的文人、老人叫到劍溪桅桿下黨支部給毛主席問情況。毛澤東問得最多的人是劉翰元,劉翰元是村里的儒商,毛主席聽完他介紹鄉情后想引導他參加革命,結果劉翰元表示不參加任何黨派組織,只想安心經商服務鄉鄰,所以毛澤東在《尋烏調查》劉翰元的名字后面加注了三個字“不中用”。在問劍溪寒地的代表時,毛澤東了解到劍溪和寒地都是漢高祖劉邦的后裔,最后毛澤東把“寒地”重新改名為“漢地”;交通問題由農會主席劉隆寶回答,他是木匠出身,經常過鄉過省做工,所以他把劍溪禮齊到福建民主和瀝塔泥經項山下廣東的路線都跟毛澤東詳細說了遍,毛澤東也一一記本子里。之后,在農會主席劉隆寶的要求下,由古柏主持劍溪區會議,正式成立了劍溪區蘇維埃政府,毛澤東在會上講了話。毛澤東在《尋鄔調查》中寫道:“在全部工作上幫助我組織這個調查的,是尋鄔黨的書記古柏同志。”
傳統文化
解放前,由于尋烏地處偏僻山區,文化事業十分落后。解放后,尋烏人民本著汲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宗旨,積極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地發展各項文化事業,文化設施不斷健全和完善,文化藝術大放異彩,在滿足全縣人民不同層次的各種文化需求方面,歷代流傳的文藝活動有龍燈、舞獅、迎故事、鯉魚燈、竹板歌、采茶舞、漢劇、雜技、民歌等。截至2010年末,全縣有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劇院1個,文化站15個;采茶劇團1個。
迎故事活動是尋烏一帶特有的民間娛樂方式,它是用戲劇人物造型,以2個以上小孩化妝成某出戲中人物,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由數人抬著的一種活動。“迎故事”活動來源不明,活動時間各異,是尋烏群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活動,每次舉辦時,數十里外的群眾攜男帶女前往觀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根雕藝術是以七分自然之奇和三分人工之巧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作的造型藝術。因其具有千姿百態、獨一無二的審美特征而顯得高雅華貴,是人們美化生活、饋贈友好、永久收藏的藝術品。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林木繁茂、樹種齊全的資源優勢奠定了我縣發展根藝的厚實基礎。隨著根藝創作理論研究隊伍的日益壯大和技藝水平的不斷提高,尋烏根藝定會沖出贛南,走向全國,跨人根藝的先進行列。
書法藝術和詩詞教育尋烏2007年在全縣推行“寫字教育”工程,舉辦了以“果欣杯”為果業品牌推廣模式的兩屆“中國書法篆刻大獎賽”。詩詞教育進校園活動深入推廣,尋烏已批準為“贛南詩詞教育基地”和“江西省詩詞教育基地”。
風景名勝
編輯
尋烏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在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中,“毛澤東舊居”和“尋烏八景”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蘊和獨特的自然風貌而聞名遐邇。“尋烏八景”分別是“龍巖仙跡”、“鎮山高閣”、“江東曉鐘”、“文筆秀峰”、“西獻云屯”、“桂嶺天香”、“石傘標英”、“鈴山振鐸”。它們風格各異,其中以龍巖仙跡、鎮山高閣、鈴山振鐸尤為著名。“江東曉鐘”原址在縣城東門外蛇山上,2000年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而被拆除,此景從而成為歷史陳跡,如把“云蓋崠”列人其中,可成為尋烏的“新八景”。
毛澤東舊居
座落在城南馬蹄崗上,是一座河石石灰砌二層樓房。此樓建于1917年,原是一耶穌教牧師住宅,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尋烏調查”。紅軍撤走后,國民黨派兵攻占尋烏,燒毀了這座小樓,直到1972年才按原貌重新修復,并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今的“毛澤東舊居”樓房寬厚而雄偉,正面和右側屋檐鼎立著八根米紅大圓柱,構成一條寬三米的直角走廊。蒼勁青翠的樟樹,剛毅的鐵樹,一簇一簇的桔樹,環護著毛澤東舊居,青枝綠葉,紅樓青瓦,交相輝映。小樓右邊是尋烏調查陳列館,里面陳列著一批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文史資料。
龍巖仙跡
位于南橋鎮青龍村,此處石巖屹立,巖高數十丈,石窟玲瓏,大小百余處,穴下瞰溪壇前為僧寺,佛像成群,其中有一大佛高9.98米,蔚為壯觀。 “幽徑云邊轉,寒溪寺下流”是青龍巖勝景的生動寫照。溯流而上,可見寵然大物“左獅右象”,仙人造字“福如東海”、“石傘飄兵”、 “絲線吊金鐘”等許多自然景觀。從青龍巖西行還有“鱷魚下海”、“石壓蛤蟆”、“一線天”等景觀。此外,還有“青龍仙跡”、“出米洞”、“仙人石”等美妙的神話傳說。青龍巖以她奇特的自然風貌,形態多姿的石巖景觀而列“尋烏八景”之最。青龍巖已開辟了一條10余里的“水上觀景線”,溯流而上或順流而下,沿途可觀賞到幾十處自然景觀;隨著風景區溫泉的開發和利用,這里已形成了集游覽、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風景旅游區。
云蓋崠
位于縣城北10公里,海拔1077.6米,山高云布,變幻莫測,故稱云蓋崠。山上有:蜈蚣吐珠、靈龜聽經、蓮花托果、玉屏錦障、鹽魚重生、悟道仙巖、猛虎點頭、茶樹紅花等風景。整個云蓋崠,古樸清靜,景物宜人,歷來游人不絕,是文人學士潑墨詠詩的好地方。其中清代吳之章有詩詠曰: “山盡雪未盡,陵坡似凌空,路出層峰外,天底咫尺中,不知時早暮;但見氣冥蒙,笑語同來者,余今欲御風。”
鎮山高閣
位于縣城西巔,現辟為革命烈士陵園。由于此樓盤踞周圍眾山之上,登樓遠眺,諸峰林立,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俯覽尋城,—排排嶄新的樓房鱗次櫛比,一覽無余。鎮山園內建有莊嚴幽雅的革命烈土紀念館和高大雄偉的古柏烈土紀念碑,園內柏樹長青、鳥語花香。夏夜降臨之際,這里幽靜的環境引來了一群群散步閑聊的男女老少;一抹晨曦剛過,這里又聚集了許多聞雞起舞的老人,歡跳健身的少年,他們盡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氣,晨練的吆喝聲與悅耳的鳥叫聲匯成一片,別有一番情趣。
鈴山振鐸
鈴山位于晨光鎮高布村,山峰秀拔,山麓有一寺廟,叫靈山寺(也叫靈山禪院),是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吳之章隱居處。吳之章,尋烏晨光香山村人,出身書香門第,但“因亂世紛紛,時運不佳”,加上“干戈擾攘,兵匪四起”,致使家境困窘。此后,吳氏又懷才不遇,屢困科場,便放蕩閩粵湘間,寄情于名山大川,足跡遍及江南各地。吳氏晚年隱居靈山,皈依佛門,過著落泊文人的清淡生活。由于吳之章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在鈴山的晚年生活,給鈴山和靈山寺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如今,逢年過節,云游者絡繹不絕。
周田客家古建筑
客家圍屋(6張)
周田客家古村,處于贛、粵、閩三省交界處,是江西省政府批準的江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有贛、粵、閩的“三省通衢”之稱,。周田村在3平方公里之內建有二十八座方形圍屋、學堂四座、茶亭一間、客棧四棟、藥棧一間,水車油坊一座,古寺廟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