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居東經103°58′至109°48′,北緯32°29′至33°13′之間。東鄰白河縣、湖北省鄖西縣,南接平利縣和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西連漢濱區;北與鎮安縣、湖北省鄖西縣相壤??h境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79公里,周長約390公里??h城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新城區沿旬河西岸向上擴展延綿幾公里,北段為縣城老城區,因旬河入漢江處呈“S”形,故今又稱“太極城”。襄渝鐵路在縣城西北劉灣社區設站,由此經襄樊、鄭州、石家莊至北京西全程1518公里,西經安康、達州至成都全程799公里,至重慶562公里,至漢中284公里;西康(西安至安康)鐵路貫旬陽北區,在城北白柳鎮設旬陽北站,由北經鎮安、柞水至省會西安213公里,向西至安康46公里;西康高速公路橫穿旬北,在小河鎮設出入口,由此至西安158.9公里;十天(十堰至天水)高速縱貫旬陽南部,在呂河鎮設出入接口。全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轄318個村(社區),是陜西省政府批準的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范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省級治安模范縣。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之時,其聯軍中的“庸”人,就活動在今湖北省鄖陽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陽在內的陜西省安康地區。春秋時期,庸人一度為大巴山區先進的族落之一,之后,隨著熊繹受封,楚國日益強盛,庸人逐漸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國大饑,庸人叛逃,楚人依蒍賈之計,聯合秦人、巴人,攻滅了庸國。從此,旬陽地區歸屬楚國。
旬陽縣公元前312年,秦楚戰于丹陽,楚敗,秦乘機奪楚漢水上游之地,新置漢中郡,旬陽地區遂歸于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懷王與秦昭王結盟,秦歸還原屬于楚國的上庸六縣,旬陽地區又重歸于楚。公元前280年,秦伐楚,楚敗,割上庸及漢水以北之地予秦,此后,旬陽地區復歸于秦。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旬陽地區屬漢中郡。公元前209年,劉邦部下酈商遣將攻克旬關,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始置旬陽縣。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漢立新,曾改漢中郡為新成郡,旬陽屬之。公元25年,東漢建立,今安康地區為公孫述勢力范圍。30年,光武帝劉秀遣李通攻克西城縣(今安康市),旬陽地區歸于東漢。東漢時期,廢旬陽縣,以其地并入西城縣,隸于漢中郡(治今漢中市)。191年,張魯攻取漢中郡,旬陽地區歸屬張魯。211年,曹操打敗張魯,于西城縣治置西城郡,旬陽地區屬之。219年,旬陽地區為益州牧劉備所有。220年(東漢延康元年),關羽兵敗身死和孟達投降曹魏,西城郡歸屬曹魏。三國時期,旬陽地區一直屬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并西城、上庸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縣上庸故城),由孟達任郡太守。不久復于原西城郡地設魏興郡,移治洵口(今旬陽縣城)。魏興郡在三國時,隸屬于魏之荊州(治今河南省新野縣)。265年,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太康元年),復置洵陽縣,并于洧溪口(今蜀河鎮)置興晉縣,洧溪(蜀河)以西屬旬陽縣,淯溪以東屬興晉縣。旬陽、興晉二縣,在西晉時,先屬荊州(治今湖北省江陵縣),繼屬涼州(治今陜西省漢中市),一直隸于魏興郡(治今湖北省鄖西縣上津)。西晉末年,巴氐族豪強李特率領蜀地流民起義,占據益、涼二州,旬陽地區一度歸屬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國(十六國之一)。317年,東晉建立。東晉時期,旬陽、興晉二縣,仍屬晉魏興郡(移治西城縣)。379年,前秦(十六國之一)帝苻堅大將韋鍾攻陷魏興郡,旬陽地區歸屬前秦漢中郡。384年,東晉車騎將軍桓沖部將郭寶北伐,收復魏興郡。旬陽地區重歸于晉。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不久,北魏統一北方,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即所謂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旬陽地區歸屬多變,沿革紛繁。420~479年(宋),旬陽的南區、中西區、北區為旬陽縣,東區屬興晉縣,均隸于魏興郡(治西城縣)。479~502年(齊),旬陽境內的旬陽縣和興晉縣仍隸于魏興郡。502年,蕭衍乘齊內亂,奪取帝位,改國號為梁。自宋至梁,旬陽地區一直歸屬南朝的梁州(治南鄭縣,即今漢中市)。503年(梁天監二年),梁州刺史翟遠投降北魏,旬陽地區改歸北朝,屬北魏之東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縣東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北魏東梁州刺史元羅降梁,旬陽地區又歸于南朝。梁不久改東梁州為南梁州。552年(梁承圣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將王雄侵略山南(秦嶺以南),攻陷魏興郡(治西城縣),以其地置東梁州,旬陽地區復歸北朝。552年,西魏于洧溪口置洧陽縣,又以洧陽縣置洧陽郡,并于淯陽縣西16公里之漢江南岸黃土山西置黃土縣。同時,以洵州為洵陽縣,并以洵陽縣治置洵陽郡。554年(西魏廢帝三年)改東梁州為金州(州治及西城縣治由今安康市漢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陽郡及洧陽郡均屬之。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稱天王,建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北周初,改洧陽郡為長岡郡,并改洧陽縣為長岡縣,翌年廢長岡郡及長岡縣,將赤石縣、甲縣、臨江縣(均在今湖北省鄖西縣及陜西省白河縣之間)并入黃土縣,移黃土縣治于原長岡郡地,隸于甲郡(治今鄖西縣甲河關)。北周時期,洵陽郡所轄之洵陽縣及甲郡所轄之黃土縣,均隸于新置之金州總管府(治金州)。581年隋朝建立,罷天下郡,洵陽郡和甲郡俱廢。607年,以郡統縣,洵陽、黃土二縣分隸于西城郡、上津郡。617年底,唐王李淵遣李孝恭為山南遭招慰使,占領西城郡。618年,李淵逼恭帝楊侑讓位,建立唐朝,當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為金州,洵陽縣屬之,改上津郡為上州,黃土縣屬之。624年,廢洵州,其地隸屬金州。925年,后唐中宗滅蜀,洵陽、淯陽二縣歸于后唐,隸屬金州戎昭軍節度使。936年,石敬瑭滅后唐,建號為晉,洵陽、洧陽二縣改屬后晉。947年,劉知遠代后晉稱帝,建號為漢,洵陽、洧陽二縣歸于后漢。951年,劉知遠部將郭威代漢,建號為周,洵陽、清陽二縣又歸于后周。后晉、后漢、后周時,洵陽、淯陽二縣均隸屬金州懷德軍節度使。960年(后周顯德七年),掌握兵權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是為北宋。966年,省洧陽縣入洵陽縣,今旬陽縣境域蓋從此略定。北宋時期,洵陽縣一直隸于金州,屬京西南路,改昭化軍節度。南宋時,洵陽縣仍一直隸于金州,先后屬利州路金均房州鎮撫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撫司、金房開達宣撫使及利州路。南宋末年,洵陽縣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為元朝。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滅宋之后,因洵陽縣境民居寥落,遂廢縣,設洵陽巡檢司,隸于金州,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總管府。1368年,明朝建國之后,派鄧愈率軍由均州、房州一路西進,攻下洵陽縣東部牛心石諸山寨,在蜀河迫使陳友諒“漢”政權平章張子貴投降,占領洵陽。1370年(洪武三年),復置洵陽縣。1372年,洵陽還屬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漢中府金州。1376年,改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陽縣白河堡析置白河縣,析洵陽縣東部漢江以北金錢河流域入新置之鄖西縣。第二年,以金州兼屬鄖陽巡撫。1583年(萬歷十一年)以水毀州城,改金州為興安州。1595年(萬歷二十三年),改興安州為直隸州,直隸于陜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屬漢中府。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際,洵陽地區抗清斗爭彼伏此起,接連不斷,直至1646年(順治三年)前后,清軍才占領興安州及所屬的洵陽縣。1662年,興安州不再兼屬鄖陽巡撫。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興安游擊王可成起兵響應,洵陽縣遂為吳三桂所有。1679年冬,清撫遠大將軍圖海率兵由商州舊縣關南下,在洵陽兩河關出其不意,一舉攻破吳三桂部將韓晉卿七營,乘勝收復了洵陽縣及興安州。興安州于1782年升為興安府,洵陽縣屬之。
旬陽縣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朝的最后一位洵陽縣知事白玉昆(滿族)被逐。民國初年,洵陽縣隸屬陜西省漢中道。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廢道,直隸于省。1935年設陜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改為陜西省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洵陽縣屬之。1934年底至1936年間,洵陽縣東北部圣駕河、竹筒河一帶,曾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開創的鄂豫陜革命游擊根據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洵陽縣東區,中共上關縣委、上關縣政府遷至蜀河鎮。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東區蜀河、雙河一帶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武裝力量激烈爭奪的地區。1949年5月,洵陽縣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鄖西縣境成立。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湖北西進,再次解放洵陽縣東區,8月10日,洵陽縣民主政府由鄖西移治蜀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解放洵陽縣城。洵陽縣民主政府隨之遷至縣城,隸于陜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陽縣改隸于陜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改屬陜西省安康地區?!拔幕蟾锩敝?,地、縣行政機構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旬陽縣革命委員會改為旬陽縣人民政府,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安康地區行政公署,旬陽縣屬之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區域城鎮社區名及村名
城關鎮老城社區居委會,魯家臺社區居委會,下菜灣社區居委會,小河北社區居委會,劉灣社區居委會,鴨溝村委會,魯家壩社區居委會,青泥社區居委會,草坪社區居委會,黨家壩社區居委會,劉店村委會,晏坪村委會,雙埡村委會,木廠村委會,顏坡村委會,龍頭村委會,殿灣村委會,無梁殿村委會,磨溝村委會,江南社區居委會,爛灘村委會,李家臺村委會,兩岔河村委會,宋家河村委會,巖灣村委會,瓦渣河村委會,龔家莊村委會,龍王廟村委會,廟河村委會,李家坪村委會
棕溪鎮棕溪社區居委會,楊河村委會,棗園村委會,長沙村委會,獅子巖村委會,華峽村委會,華坪村委會,康莊村委會,呂槽村委會,王家院子村委會,礬石村委會,展元村委會,瓦房村委會,紅號村委會,黃土村委會,敖家河村委會,陳河村委會,隆家河村委會,車家坡村委會,姚家溝村委會
關口鎮關坪社區居委會,西坡村委會,泥溝村委會,張嶺村委會,蒿塔村委會,宋坪村委會,鋪溝村委會,大廟村委會,薛莊村委會,江北村委會
蜀河鎮蜀河鎮社區居委會,高橋村委會,傅家灣村委會,七家洼村委會,呂關村委會,觀堂溝村委會,郅家灣村委會,三官村委會,寨坡村委會,黃場村委會,施家溝村委會,曼灣村委會,文家山村委會,大東溝村委會,羅家坡村委會,小山岔村委會,沙溝村委會,渡口村委會
雙河鎮雙河鎮社區居委會,雙鎮村委會,謝家老莊村委會,水洞村委會,金竹村委會,蓮花臺村委會,鴉坪村委會,廟溝村委會,三岔村委會,早陽坪村委會,卷棚村委會,馬家溝口村委會,胡坪村委會,鍋廠村委會
小河鎮小河鎮社區居委會,膀子村委會,張家溝村委會,龍王灘村委會,雙泥村委會,陽坡河村委會,小陽村委會,周家莊村委會,東河村委會,大南溝村委會,東溝村委會,兩河關村委會,陳家坡村委會,金坡村委會,東山村委會,棋盤村委會,坪槐村委會,陽坡村委會
趙灣鎮趙灣鎮社區居委會,華家山村委會,王長溝村委會,全嶺村委會,金元村委會,王莊村委會,樺樹梁村委會,高家坡村委會,白楊坪村委會,帽頂村委會,高東村委會,中溝村委會,胡家莊村委會,中山村委會,馬蹄溝村委會
麻坪鎮麻坪鎮社區居委會,李家河村委會,錢河梁村委會,鐵山村委會,南家莊村委會,海棠寺村委會,梨灣村委會,關埡村委會,寨灣村委會,楓樹村委會,瓦窯溝村委會,柳池村委會,老莊溝村委會,絲鋪村委會
甘溪鎮甘溪社區居委會,唐坡村委會,袁灣村委會,高莊村委會,梯巖村委會,劉家院村委會,十字嶺村委會,大嶺臺村委會,桂花樹村委會,張家河村委會,施家坡村委會
白柳鎮白柳社區居委會,前坪村委會,十里洼村委會,白巖村委會,西溝河村委會,陳家庵村委會,老龍溝村委會,雙廟埡村委會,白桑園村委會,柳村社區居委會,唐家院村委會
呂河鎮雙井社區居委會,冬青樹村委會,江店社區居委會,李家溝村委會,瓦房坡村委會,二佛寺村委會,田灣村委會,周家陽坡村委會,敖家院子村委會,梨河村委會,任家灣村委會,險灘村委會,呂河街村委會
神河鎮神河社區居委會,黑溝村委會,豐家嶺村委會,金河口村委會,王義溝村委會,夏家院村委會,臺子村委會,柳林村委會,屋場村委會
赤巖鎮赤巖社區居委會,林家溝村委會,黃泥坪村委會,金盆灣村委會,馬保村委會,閔家河村委會,水磨河口村委會,七里村委會
段家河鎮薛家灣村委會,李家莊村委會,彌陀寺村委會,高鼻梁村委會,文雅村委會,北庵村委會,向家莊村委會,白果樹村委會,唐家莊村委會,黃橋村委會,廟溝村委會
構元鎮構元村委會,樊坡村委會,王河村委會,金馬塔村委會,開花村委會,林相村委會,羊山村委會
蘭灘鄉蘭灘村委會,龍池村委會,祝家村委會,龍潭村委會
仙河鄉觀莊社區居委會,仙河口村委會,吉家莊村委會,竹園河村委會,王坪村委會,黃泥溝村委會,西溝口村委會,尖山溝村委會,大龍王溝村委會
廟坪鄉高坪村委會,竹園子村委會,金盆村委會,石圈村委會,擅木村委會,平河村委會,望月村委會,焦山碥村委會
紅軍鄉豐積村委會,紅軍村委會,中灣村委會,周家河村委會,莊院村委會,茨坪村委會,柳樹村委會,廟灣村委會,上馬村委會
公館鄉康家坪村委會,南坡村委會,爐子坡村委會,寨子溝村委會,屈家溝村委會,落駕村委會,中心村委會,栗扒村委會,北溝村委會,鐵廠村委會,張良村委會,西溝村委會,新田灣村委會
仁河口鄉仁河口村委會,橋上村委會,水泉村委會,王莽山村委會,瓦屋場村委會,楓坪村委會,段家溝村委會,方家灣村委會
桐木鎮桐木社區居委會,椒園村委會,沙溝村委會,立石灘村委會,磨場溝村委會,石板溝村委會,青山村委會,油房村委會,涌泉村委會,松樹灣村委會,梅花村委會,岔園村委會,白石河村委會
張坪鄉子房村委會,周莊村委會,峰溪村委會,西臺村委會,佛洞村委會,
桂花鄉梁河村委會,花坪村委會,秦家塔村委會,剝鹿溝村委會,梨樹塔村委會,巖屋溝村委會,十八盤村委會,吳場村委會
石門鎮諶家院村委會,秧田壩村委會,曹家溝村委會,薛家莊村委會,白廟村委會,青蛇溝村委會,傅家莊村委會,石門村委會,崔家堡村委會,王家坪村委會,樓房河村委會,木瓜村委會
金寨鄉鎮寨河村委會,郭家灣村委會,小營村委會,觀音堂村委會,花房村委會,權口村委會,珍珠村委會,譚家院村委會,廟子埡村委會,張河村委會
銅錢關鄉雙河村委會,大坪村委會,安然寨村委會,銅錢村委會,孫家坡村委會,太山廟村委會
沙陽鄉雙河口村委會,沙陽河村委會,連橋村委會,水磨村委會,康坪村委會
注:行政區劃的參考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旬陽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3°58′~109°48′、北緯32°29′~33°13′之間。東以仙河中下游與大南河(鄖西縣境)分水嶺及呂河上游與冷水河(白河縣境)分水嶺為界,由北向南,依次同湖北省鄖西縣、陜西省白河縣毗鄰;南以韓家山——銅錢關一線及大神河與汝河、冠河(平利縣境)分水嶺為界,由東向西,依次同湖北省竹山縣、竹溪縣及陜西省平利縣接壤;西以王莽山——包家山一線為界,同陜西省安康市相鄰;北由西向東,以下茅坪、洛駕河溝口及蜀河與仙河上游(鄖西縣境)分水嶺為界,分別同陜西省鎮安縣、湖北省鄖西縣相接。地圖似不規則三角形。北寬南窄,南北長82、東西寬79公里(水平距離),周長約390公里,旬陽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約占安康地區總面積的10.91%。
地貌
旬陽縣位處秦巴山地,漢江河谷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將縣境天然分割為南北兩大自然區。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形,海拔185~2358.4米。漢江以北屬秦嶺山脈南坡,是秦嶺緯向構造帶秦嶺亞帶的組成部分,除王莽山—包家山為西北—東南走向外,其余山脈均為東西走向,中部高,四周低,面積2281.7平方公里,占旬陽縣總面積的64.2%;漢江以南屬秦嶺緯向構造帶大巴山弧形構造的邊緣部分,山脈走向多為西東向,地勢較漢江以北稍低,東部和南部高,西北部低,面積1272.3平方公里,占旬陽縣總面積的35.8%。地貌特征是: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境內重巒疊嶂,溝壑密布。
氣候
旬陽地處亞熱帶北緣,秦嶺屏障,阻住南下的冷空氣,截擋溯漢江河谷上行的暖溫氣流,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1989至2009年平均氣溫上升0.5℃,秋、冬季升溫明顯,夏季日數增加23天,春、秋季減少7~12天;年平均降水量減少90.6毫米。春季3~5月,春季天氣多變,冷熱不均,常有冷空氣入侵,使日均氣溫明顯下降。24小時內平均氣溫降低6℃(或以上)達4次。春季降水較少,占年降水量的22%。少雨之年3月以前常發生干旱。有“春雨貴似油”之說。雨多之年也有為數甚少陰雨。日照總時數僅多于秋季。夏季6~8月,7、8月是全年炎熱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每旬≥35℃的高溫持續日數多達10天,極端最高氣溫43.1℃;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降雨量占年總量的51%。一次暴雨最大降水量:6月為117.1毫米,7月為123.1毫米,8月為105.7毫米。7~8月伏旱明顯,嚴重伏旱期可長達55天。夏季日照時數大于其它各季。秋季9~11月,入秋氣溫明顯下降,最低氣溫最早從11月14日起低于0℃。9月是全年第二個降水高峰月,占年總量的24%,也是歷年降水變化大的月份。秋季多雨,9月30日至10月7日是陰雨出現最多的時段,時常造成滑坡,秋季晴天少,日照時數減少,總時數略多于冬季。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冬季是全年最冷時期,最低氣溫從12月2日起低于0℃,至次年3月4日回升到0℃以上,最低氣溫<0℃的日數達39天。入冬后降雪逐漸增多,降雪期從11月30日至次年3月18日。積雪深度一般2~4厘米,最大積雪厚度為14厘米。南北高山區,一般10月至次年4月為降雪期,積雪厚度可達30厘米,積雪可數月不化。冬季降水少并且不穩定,易發生干旱。一年中冬季日照總時數最少。境內中、高山區隨地勢增高,氣溫降低,夏季日數減少,冬季日數增多。海拔1700米以上的羊山地區基本無夏,冬季長達223天。
人口編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洵陽縣有民2396戶,19885人。隆慶五年(1571),有民2231戶,21331人;萬歷九年(1581),有民2770戶,26150人。崇禎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遭受連年旱災和戰亂,縣內人口驟減,縣以下里級政區也由15個裁減為4個。清乾隆三十七、八年(1772、1773),洵陽人口的驟增期。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770~1773),因湖廣、河南、江西、安徽等省連年大旱,發生饑荒,大量饑民扶老攜幼到災象較輕的秦巴山區認地開荒,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旬陽縣人口上升到67680人。嘉慶十七年(1812)旬陽縣有民18174戶,83972人;道光三年(1822)增至243500余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旬陽縣共有民18566戶,92996人。民國初年(1912),洵陽縣133030人。1940年,旬陽縣有民41168戶,202209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旬陽縣總人口259598人,1985年增長到413451人,凈增15985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4.31‰。1950至1985年共計出生305724人,年平均出生8492人;共計死亡141728人,年平均死亡3937人。1980年以前總人口大約以每10年50000人的速度增長。 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共150291戶,460074人。其中:男性245279人,占總人數的53.31%;農業人口401527人,占總人數的87.27%。自然增長3398人,自然增長率為2.52‰。人口年齡構成為18歲以下人口94560人,占20.6%,18-60歲人口296143人,占64.3%,60歲及以上人口69371人,占15.1%。 境內有漢族、回族、滿族、朝鮮族、土家族、納西族、蒙古族、苗族、侗族、彝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農業
旬陽縣1949年小麥、玉米播種67.31萬畝,產量4685.37萬斤(小麥2778.3萬斤),分別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總產量的57.29%和54.92%。1974年,小麥、玉米共70.44萬畝,產量11287.25萬斤(小麥35.22萬畝,3538.02萬斤;玉米35.21萬畝,7749.23萬斤),分別占糧食總面積、總產量的52.49%和55.67%,糧食播種面積117.75萬畝,總產8531.66萬斤。1983年至1985年是旬陽縣糧食總產連續三個豐收年,小麥、玉米三年平均年播種79.96萬畝,年產量22977.7萬斤(小麥39.47萬畝,9617.9萬斤;玉米40.54萬畝,13359.8萬斤),分別占三年平均糧食總面積126.47萬畝、總產31840.2萬斤的63.2%和72.2%。到1989年,小麥、玉米播種面積78.86萬畝,總產23866.2萬斤。其中小麥面積為41.95萬畝,畝產250斤,總產12072萬斤。玉米面積為36.91萬畝,總產11984.2萬斤。1989年糧食播種面積124.12萬畝,總產33100.2萬斤,總產比1949年增長近3倍。 2013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7.94萬畝,比上年下降0.1%。其中,夏糧33.29萬畝,下降3.3%;秋糧34.65萬畝,增長3.3%。糧食總產實現12.26萬噸,增長2.1%。其中,夏糧5.3萬噸,增長0.1%;秋糧6.96萬噸,增長3.7%。油料總產實現2.06萬噸,增長6.3%;發展烤煙11.3萬畝,下降9.7%;總產15656噸,下降7.7%;蔬菜產量13.6萬噸,增長8.7%;發展水面養殖27420畝,水產品產量達2922噸;農村經濟持續向好,農業產業化進程順利推進。
工業
旬陽縣1949年,旬陽縣有個體私營手工業1657戶,從業6255人。其中:油坊555戶、從業2706人,紙業454戶、從業2466人,金屬制造業83戶、從業169人,竹木業150戶、從業220人,棉紡業90戶、從業110人,絲織業64戶、從業75人,另有土染56戶,土陶42戶,裁縫3戶,土紡織機401臺,官辦石印局1個。1953年國家開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5年底,旬陽縣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個,供銷生產合作社1個,生產合作小組16個,從業204人,固定資產1.78萬元。1957年,旬陽縣共組織起各類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5個,職工529人,合作小組16個、從業227人,固定資產總額39.46萬元,工業總產值66.14萬元,交納稅金2.32萬元,實現利潤4.71萬元。1965年,全民工業企業7個,手工業合作企業15個,街道工業4個,公社工業17個,共計43個企業,職工875人,工業總產值129.2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2%,比1962年增長35.4%。1976年,旬陽縣共有工業105個,職工1776人,其中全民11個,職工562人,工業總產值381.47萬元,比1970年增長79%,占工農業總產值7.4%,工業向財政提供積累32.1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13.55%。1985年,縣鄉以上工業企業當年工業總產值2630.9萬元,比1980年增長2.2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9%,實現利稅653.3萬元,比1980年增長5.4倍,向財政提供積累607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72.9%。1989年,鄉以上工業企業133個,職工3770人,工業總產值6924萬元,比1985年增長2.7倍,銷售收入89.64萬元,固定資產總值4463萬元,實現稅利3514萬元,上交財政收入2918.4萬元。 2013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5.79億元,同比增長2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05.89億元,同比增27.5%。實現工業增加值47.069億元,增長2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3.48億元,增長25.5%。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六大支柱產業發展強勁。醫藥化工完成工業產值6.62億元,增長32.5%;礦產業完成工業產值41.85億元,同比增長29.3%;裝備制造完成工業產值8.98億元,增長23.9%;水泥建材完成工業產值11.84億元,增長23.6%;煙草食品完成工業產值14.82億元,增長16.7%;水電能源完成工業產值2.51億元,增長2.8%。這六大行業占旬陽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的81.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5.69億元(不含煙廠),比上年增長31.2%;實現利潤7.71億元(不含煙廠),增長33.6%;稅金總額3.48億元(不含煙廠),增長11.9%;平均從業人員4806人(不含煙廠),增長29.4%。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2.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1.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2.09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66.98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33.3億元,增長8.7%。從三次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比10.76:59.61:29.63。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6195元,比上年增長11.7%。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旬陽縣境內有黑色金屬礦——錳、鐵、釩等3種;有色金屬礦——銅、鉛、鋅、銻、鈷、金、汞等7種;冶金輔助材料礦——白云巖、石英、耐火粘土等3種;稀有金屬和放射性原素——鈾、鐳2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硫鐵礦、磷、重晶石、水晶石、硒、砷等6種;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石棉、大理石、石膏、堿、灰巖、磚瓦粘土、瓦板巖、方介石、建筑用砂、石材、綠松石等11種;能源礦產——無煙煤、碳、砂炭等3種。
水資源
旬陽河溝縱橫,漢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境內長84公里,有水面2萬余畝。旬陽縣河溝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87條,其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一、二級河流有15條??偹蛎娣e約50221畝,占總耕地面積4.3%??绅B魚水面約18653畝,占總面積的37.14%,其中江河人工增殖面16282畝,占可養魚水面的87.14%。人工養殖水面2371畝,占可養魚水面的12.68%。旬陽縣水庫4座,共有水面321畝,可養魚水面181畝,占56.38%。
植被資源
旬陽縣活立木總蓄積204.57萬立方米,其中疏林地蓄積16.64萬立方米;四旁樹213.67萬株,蓄積39.3萬立方米;散生木2810.5萬株,蓄積4.91萬立方米;間作經濟蓄積樹964.9立方米;各種林分總面積102.82萬畝,蓄積178.98萬立方米。在各種林分中,用材林蓄積41.71萬立方米,占旬陽縣總蓄積的20.39%,能利用蓄積35.62萬立方米,僅占總蓄積的17.42%;防護林蓄積45.18萬立方米,占總蓄積的22.09%;薪炭林蓄積85.74萬立方米,占總蓄積的41.91%;疏林蓄積16.64萬立方米,占總蓄積的8.14%?;盍⒛究傂罘e207.52萬立方米,平均生長率為9.2%,粗生長為19.08萬立方米,有林地92.57萬畝,年生長量12.57萬立方米,每畝平均生長量0.125萬立方米。
動物資源
旬陽野生珍稀動物,一類保護對象有:華南虎,五十年代在赤巖曾捕得一只,六十年代后已絕跡;三類保護對象有:金雕、金雞、大靈貓、鬣羚、豹、林麝、青羊等。鳥類:環頸雉、刁雞、竹雞、斑鳩、白鴿、灰卷尾、大山雀、金眶鸻、戴勝、啄木鳥類、家燕等。獸類:草兔、中華竹鼠、豬獾、狗獾、花面貓、黑熊、林麝、小鹿、野豬、貉、狐、青鼬、黃鼬等。
交通編輯
旬陽縣旬陽地處關中、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交匯地帶,具有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襄渝、西康鐵路及316國道、102省道在旬陽交匯,境內鐵路128公里,設站14個,基本實現鄉鄉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的“三通”目標。隨著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車,十天高速公路、西康鐵路復線及襄渝鐵路復線的開工建設,漢江四級航線的開通,旬陽將成為陜南重要的交通樞紐。2013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完成增加值83220萬元,比上年增長4.4%。全年公路客貨物周轉量比上年增長10.5%;鐵路客貨物周轉量比上年增長3.4%。全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4840.7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里程71公里;境內鐵路里程377公里,境內火車站個數14個。年末開通公交車5路,實有公共汽車運營數23輛;年末實有出租車206輛。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9100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6.92萬部。全縣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總數達 298300部,普及率達到64.84部/百人。年末國際互聯網用戶達24908戶,比上年增加3098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