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縣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北部,東接銅川耀州區,北依甘肅正寧,南傍淳化,西臨彬縣。古稱豳,秦封邑,漢置縣。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曾在此開疆立國,開創了古代農耕文明。截至2011年,全縣總面積1811平方公里,轄11鎮、187個行政村、29萬人口。
區劃編輯截至2006年,旬邑縣轄11個鎮、3個社區,縣政府駐城關鎮。城關鎮
轄24個村委會:西關村、趙家洞村、留石村、紙房村、焦家河村、連家河村、崔家河村、安仁村、肖咀村、下塬子村、東關村、小塔村、甘峪村、馬渠村、史家塬村、窨里村、東頭村、小塬子村、郭家掌村、喬兒溝村、七界石村、西莊子村、東柳村、神樹嶺村。張洪鎮轄17個村委會:北胡同村、新豐村、新昌村、府池村、秦家屯莊村、鵬程村、鵬旗村、上皇樓村、下皇樓村、張洪村、陸家胡同村、高坪村、中街村、慶豐村、坳子咀村、官道咀村、郭家咀村。土橋鎮轄25個村委會:北溝村、底宜莊村、南坡村、豐泉村、北家坊村、東堯村、南溝村、牙里村、侯家村、程王村、王村、東曹村、溝東村、郭趙村、馬莊村、橋上村、胡同同村、牛家村、三王村、北堡子村、鎮頭村、新莊子村、小寧村、峰火臺村、指甲坡村。職田鎮轄21個村委會:職田街村、馬家堡村、照莊村、景家村、早池村、車村、萬壽村、那坡子村、新楊村、舊楊村、昌盛堡村、青村、上墻村、下墻村、牙里河村、武家堡村、小峪子村、嶺南村、恒安州村、東棚村、文家川村、寺坡村。太村鎮轄32個村委會:太村、涼坪村、軍村楊家村、張家村、軍村劉家村、后堡子村、安家村、店里村、楊坪村、店頭村、杜家村、上南子村、姚家店村、文家村、畔子村、孟家咀村、羅家咀村、川子嶺村、東河村、坳橋村、白虎玉村、屯莊村、東堡子村、趙村、杏坡村、野雞紅村、老虎渠村、南宮村、趙家村、瑯琊洼村、趙家坡村、唐家村。鄭家鎮轄15個村委會:鄭家村、馬坊村、仁安村、高家灣村、南掌村、席家臺村、賈村、王家村、李家村、葛村、堡子村、涼泉村、曹家村、下趙家村、村南村。湫坡頭鎮轄19個村委會:湫坡頭村、散集村、車門村、坪坊村、門家村、看花宮村、芝村、北崖頭村、八王莊村、劉家莊村、西洼村、椒村、太堡村、旮旯子村、甘家店村、風火臺村、羅家村、茍家村、埝橋子村。底廟鎮轄18個村委會:底廟村、郭村、三家莊村、產場村、北莊村、麻院村、于家莊村、南五村、前村、東牛家坡村、西牛家坡村、房家村、咀頭村、西莊子村、店子河村、劉家店東村、劉家店西村、萬家川村。丈八寺鎮轄17個村委會:丈八寺村、新店村、羅家村、義村、牛家村、王牌村、白村、柳峪村、甘老池村、白家塬村、蔡家河村、郝家村、韓家村、談村、堡子村、蘇村、太慈村。馬欄鎮轄23個村委會:馬欄村、楊家店村、朱家店村、轉角村、金盆村、楊家胡同村、黑牛窩村、后掌村、神崖溝村、于家川村、前掌村、前義陽村、后義陽村、長舌頭村、西塬村、東昌鎮村、北坡子村、雷莊村、楊坡頭村、北咀村、南嶺村、坪里村、蜈蚣嶺村。清塬鎮轄18個村委會:郝家村、曲家彎村、馬崖腰村、坳里村、班村、南壕村、蒲舍村、莊河村、呂家村、蒼兒溝村、姚家村、陳家村、趙家村、趙家彎村、趄洼村、石門村、暗門子村、水溝口村。赤道社區轄11個村委會:赤道村、南子村、義井村、上官莊村、甘坡村、九里紅村、富村、均村、上魏洛村、下魏洛村、胡家村。原底社區轄16個村委會:莊里村、百子村、趙家村、上西頭村、下西頭村、南頭村、店子村、于家村、劉家村、上堡村、郭家村、棗林子村、孫家村、蒙家村、岳家村、棗林河村。排廈社區轄19個村委會:排廈村、馬家河村、陳家河村、胡洛村、廟店村、劉家村、戚家村、安洛村、大槐樹村、魏家村、焦家村、劉家坡村、芋芝村、義章村、水家村、溝老頭村、井坳村、后莊村、榆林子村。
旬邑縣位于陜西省中部偏西,咸陽轄境的北端,地處關中平原的北界,陜北高原的南限。在東經108°08′~108°52′,北緯34°57′~35°33′之間。東界黃陵、銅川、耀縣,西鄰彬縣,南連淳化,北接甘肅正寧??h城與各地的距離是:距彬縣城44公里,淳化縣城69公里,耀縣城39.9公里,銅川126公里,甘肅正寧縣城94公里。南距省城西安175公里,距咸陽150公里,東北距北京經河南道1460公里,經山西道1500公里。
氣候
旬邑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度適中,雨熱同期,冬暖夏涼,是避暑度假的好去處。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960—1350米,無霜期180天,年均氣溫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時數2390小時,而且晝夜溫差大,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環境無污染,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旬邑縣的氣溫分布,明顯受地形的制約,一般都是塬區高于山區。年平均氣溫塬區9.1℃,山區的轉角7.1℃;一年中,冬季的1月氣溫最低,黃土塬區-4.6℃,山區-6℃左右,夏季的7月氣溫最高,塬區21.5℃,山區20℃左右;春季塬區4月的氣溫10.6℃,秋季的10月氣溫9.9℃。
資源編輯水資源
水量大氣降水是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全縣年平均降水量606.3毫米,年降水總量10.98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咸陽市平均值(567.9毫米),但低于全省平均值(628毫米)和全國平均值(686.8毫米)。全縣自產地表徑流12477萬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及回歸量甚微,故不計入資源量,入境客水年徑流量2626萬立方米,亦不計入資源量,所以自產地表徑流量即資源總量。水資源量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為600立方米,比咸陽市人均水量多1.5倍。雖然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分布很不均衡。山地區徑流量8501萬立方罘,徑流模數8.70,徑流量占總水量的68.1%;塬區徑流量3976萬立方米,占全縣總水量的31.9%,徑流模數4.77。塬區是種植業集中地,但畝均水量僅17.6立方米,缺水嚴重。再者,年內分配不均,不同保證率的水量相差懸殊。三水河是旬邑縣最大的河流,其徑流量年最大、最小相差8.6倍;年內的7~10月徑流量占全年的一半還多,而10~2月的徑流量只占全年的10%。全縣平水年(保證率50%)水量10159萬立方米,干旱年(保證率75%)水量6748萬立方米,特干旱年(保證率95%)水量只有2674萬立方米。水質1.地表水水質:旬邑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水分循環交替較為強烈,碳酸鹽巖類分布普遍,地表水體礦化度低,酸堿度和總硬度適中。據在三水河取樣分析結果,PH值6.8,總硬度(德國度)14.0,礦化度292.3~301.2毫克/升(見表2—17)。2.地下水水質:由于旬邑縣處在山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地下水多為就地補給、就地排泄,水化學類型較為單一,主要是重碳酸鹽鈣型水和重碳酸鹽鈣鎂型水,礦化度小于0.5克/升,多呈中性和弱堿性,總硬度一般11~16德國度,為微硬水,唯三水河谷及第家河川地帶,出現了重碳酸鹽、硫酸鹽鈉鎂水和硫酸鹽氯化物鎂鈉水,礦化度增大為0.7~1.5克/升。
植物資源
在長期人類活動影響下,旬邑縣天然植被在塬區已蕩然無存,替代它的是人工植被,山區受環境條件的制約,還保留著一定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生長繁茂。在中國植物區系中,旬邑縣處于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地區,黃土高原亞地區。因此在組成植被的植物成分中,無論是建群種、優勢種或是伴生種,都以華北成分占絕對優勢。喬木有殼斗科的遼東櫟、槲樹、麻櫟、槲櫟等,樺木屬的白樺,楊屬的山楊,榆科中的榆,槭屬的地錦槭、元寶槭,還有大葉樸、小葉樸等,以上都是落葉闊葉樹種;針葉樹種有松科的油松和柏科的側柏。華北區系的灌木有酸棗、荊條、虎榛子、毛櫻桃、北京丁香、抗子梢、毛山荊子、沙棘等等。華北成分的草本植物有白羊草、黃背草、大披針苔、北京隱子草、大油芒、野古草、百蕊草、藜蘆、遠志等等。此外,還有黃土高原植物成分,如山杏、扁核木、馬棘、艾蒿等。至于華中成分、蒙古成分、青藏高原成分以及橫斷山脈的成分也有分布。
人口編輯建國后,旬邑縣社會安定,生產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口增長速度加快。1950年115300人,1990年達236899人,總量增長1.1倍,凈增121599人,平均每年增加3039人,增長率為105%,年平均增長率為1.82%。1949~1957年,全縣人口總數由112331人增加到131372人,凈增19041人,平均每年增加2380人。為建國后旬邑縣人口慢增時期。1958~1961年,由于旬邑縣合作化以來,多數農民收入增加,食有略余,時暹三年困難,可資維生,不像其它地方人口增長慢或總量下降,恰恰相反,而是增速較前加倍,由128100人增到147638人,凈增19538人,平均每年增加6512人,是建國后旬邑縣人口第一個增長高峰期,為增長最快時期。1962~1975年,全縣人口總量由153120人增加到201091人,凈增加人口47971人,年平均增加3690人,比前階段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為快增時期,是第二個增長高峰期。1976~1986年,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人口由盲目生產轉為有控制生產,增速下降,總量從202680人增加到215800人,凈增加13120人,年平均增加1312人,為建國后旬邑縣人口增長最慢時期。1987~1990年,由于育齡人群增加,旬邑縣人口增速回升,總量由218464人增加到236899人,凈增加18335人,平均每年增加6145人,是旬邑縣建國后第三個增長高峰期。交通編輯旬邑縣溝壑縱橫,建國前交通不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轉角為中心,修筑4條馱運道路,保證了行軍作戰。建國后,縣人民政府組織群眾于1956~1966年,修筑公路15條總長350多公里。1971~1979年,為旬邑縣公路升等階段,1980~1990年,旬邑縣公路交通長足發展,修成鄉村道路6條65公里。改造砂石路面178公里,鋪筑瀝青路114公里。至1990年,全縣公路長達635.5公里,其中瀝青路229.8公里,砂石路376.8公里,建橋24座723延米。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連接毗鄰各縣,溝通陜甘兩省,輻射全縣鄉村暢通無阻的公路交通網絡。全縣有汽車345輛,大中小型拖拉機1072臺,年貨運量達885萬噸,年客運量達138.1萬人次。
教育編輯旬邑縣教育,唐代以前無考。宋代,已有縣學之設;元代,有社學出現;明、清時期,私塾、義學、書院與社學、縣學并存。據舊縣志記載,明、清兩代,旬邑縣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的進士有14名,舉人48名,各類貢生290余名。清末,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裁撤教諭、訓導署,設立學務局,全縣各地多設初等小學堂。民國時期,旬邑縣教育較歷代有不少進步,但發展緩慢,變化復雜,各時期情況殊異。初改學堂為學校,徹底廢除教學舊制,實施新的學制、課程、教學及管理方法,提倡女子接受教育。全縣學校雖有增多,但入學兒童僅占全縣學令兒童總數的20%。民國16年(1927)后,旬邑縣開始推行義務教育,民眾教育,學校增設,學生增多,但教學多受戰事或政治需要影響,動輒變更,收效甚微。民國24年(1935)后,旬邑縣革命根據地教育發展迅速,陜北公學、魯迅師范、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等學校及境內各小學先后遷入或創辦,對推動旬邑縣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等,大有促進。而本境國民黨統治區之教育仍緩慢發展,時有起落,至民國30年(1941),始有初級中學之設。建國后,在旬邑縣各級人民政府重視下,教育發展較快,但亦多波折。50至60年代中期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全縣學校實行調整和改革,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較快,幼兒教育初有發展,工農、成人教育之掃盲識字活動規??涨?,學校重視教學質量,教學風氣良好?!拔母铩敝?,旬邑縣教育事業遭受嚴重摧殘,教學秩序、教師隊伍倍受沖擊,教學質量下降。1976年后,旬邑縣教育重新發展,但一度亂辦學現象嚴重,教學質量不高。80年代后,旬邑縣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小學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等逐步健康發展,教師隊伍擴大,教學設施、管理制度均日趨完備和提高,普及小學教育卓有成效。至1990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發展狀況,是建國后各時期最好水平,為旬邑縣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文化編輯
旬邑縣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对娊洝分械摹夺亠L》《公劉》等便產生于旬邑縣。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旬邑人民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眾多的民間藝人的藝術實踐使當地文化藝術融合了隴東、陜北和關中的地方特色。民國時期,文化事宜由縣政府教育科兼理。民國35年(1946)設立民教館。演出團體也比較活躍,新型文藝形式如話劇、歌劇、黑白無聲電影等相繼傳入。建國后,旬邑縣文化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藝術普及較快,各類機構逐步成立,項目日益增多,質量不斷提高。民間剪紙和嗩吶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國內外的關注,業余文藝創作蓬勃發展。但戲曲藝術在改革中面臨困境,文化藝術陣地出現不少頹廢、消極的東西,政府各有關部門多次協同查禁,但其濁潮時斂時起,對旬邑縣社會及群眾文化生活不無影響。
特產編輯旬邑蘋果
全縣蘋果 總面積達到50萬畝,總產量42.5萬噸,產值7.86億元,農民人均蘋果收入達到2800元以上。如下旬邑果業主要特色規模和品種優勢明顯。全縣蘋果主栽品種有藤牧1號、皇家嘎拉、美國8號、紅富士等,引進國內外新優蘋果品種20多個。全縣所有鄉鎮獲得陜西蘋果"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歐瑞金),已建成綠色蘋果基地25萬畝,無公害蘋果基地10萬畝,歐盟有機蘋果認證3200畝,EUREP—GAP認證3000畝,有機蘋果基地認證5300畝。果品品質卓越超群。旬邑蘋果個大形正,色澤鮮艷,汁豐味濃,香甜可口,聞名遐邇。尤其是"旬寶"牌紅富士,色澤艷麗,肉細汁多,脆甜濃香,風味獨特,堪稱果中之上品。先后有11個主栽品種、130多次榮獲國家、省級各類農博會、評優會大獎,獲獎總數居陜西各縣區之首。果品遠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市場,并出口到加拿大、英國、西班牙、俄羅斯、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一是優越的自然條件。旬邑縣境內海拔960—1350米,無霜期180天,年均氣溫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時數2390小時,而且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環境無污染、病蟲害危害輕,足國內外公認、,并且被生產實踐驗證了的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可與意大利都靈、法國里昂、日本長野、美國羅切斯特等世界馳名蘋果產區相媲美。二是優良的品種結構。按照建設蘋果專業強縣的規劃要求,八建園開始,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新品種、新技術”白¨旨導思想、一手抓規模發展,一手抓優良品種栽培,主栽的品種主要有紅富士、喬納金、秦冠、嘎拉、美國8號等。其中,紅富士占到基地總面積的75%。三是優化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基地之初,就堅持栽植規范化、管理標;住化,并加強果農技術培訓,強力推廣“四項”關鍵技術和蘋果套袋技術,蘋果套袋率達到95%以上。強力推廣優質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建立“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態示范園和有機蘋果示范園,使果園整體管理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熬G色食品”蘋果基地認證25萬畝,歐盟有機蘋果認證3200畝,EUREP—GAP認證3000畝。四是最好的蘋果品質。生產的“旬寶”牌蘋果個大形正、色澤鮮艷、汁豐味濃、香甜可口,先后120多次獲國家、省部級以上大獎,果品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市場,并出口到加拿大、英國、俄羅斯、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五是鮮明的文化特色。結合套袋技術。該縣大量推廣貼字藝術蘋果,貼字3億多只,把福祿壽喜等吉祥祝福語和十二生肖圖案、北京福娃曬于果面,使蘋果成為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藝術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旬邑甜糯玉米
石門山甜糯玉米 產自自然條件優越、無環境污染的石門山下。那里平均海拔1600米,無霜期180天,年降水600毫米,日照時數2390小時。且晝夜溫差大,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所產甜糯玉米蛋白質,氨基酸,脂肪和粗纖維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特別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鐵,鋅,鈣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7%-18%,尤其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7.5倍,是集色香味于一體的特種果蔬營養佳品。
旬邑馬欄土豆
馬欄地處旬邑縣東北部,該地區海拔高、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含鉀豐富,雨水充足,適應土豆的生長。該地出產的土豆形狀美觀、口感好、耐儲藏,屬優質無公害特色農產品。隨著種植規模擴大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馬欄土豆遠銷省內外。
底廟大蔥
旬邑縣底廟鎮位于陜甘兩省交界處,由于海拔較高,光照時間長,夏季雨量多,秋季氣候涼爽,空氣干燥、紅粘土壤及適宜大蔥喜涼爽生長習性,形成了大蔥生長的最佳適宜區。當地群眾有著千年栽種大蔥的豐富經驗,所產大蔥其蔥體盈尺,蔥頭和鱗莖潔白光亮,肥厚柔嫩,辣香味濃,清香宜口,蔥白多,蔥汁濃,實為烹制佳肴的上等用菜,深受人們喜歡。底廟鎮年種植大蔥1500多畝,產量2300多噸底廟大蔥 因形似鞭桿,因形似鞭桿,故亦有“鞭桿蔥”之稱,辛辣芳香,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成分和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每克蔥晗蛋白質1克、糖類6克、脂肪0.3克、維生素A11.2毫克、維生素B0.8毫克、鈣12毫克、磷46毫克,還有硫化丙烯、蔥辣素、蔥油、蘋果酸、有機酸、無機鹽等多種營養物質。2003年底廟大蔥在陜西楊凌農高會上參展,深博各界人士交口稱贊
旬邑麻花
麻花,旬邑風味食品。制作工藝較為簡單,用上好的麥面發酵成面團,添加適量的干面粉、食用堿、雞蛋、食鹽(或白糖)、五香粉揉勻,揪一定份量的面提,再搓成長約20厘米的條狀,用油一刷,備用。待油鍋沸騰之后,便可揉搓合成繩狀入鍋炸制。一般有三股、兩股之分,根據需要確定。炸制過程中,要用特制的長筷子及時翻撥,炸至金黃色即可。麻花的品種多樣,有大麻花、小麻花、碎麻花;有咸、甜、五香、麻辣多種風味。
花子饃
花子饃,又叫心連心,旬邑特色小吃。據考,花子饃源于周代的禮饃,在旬邑民間的逢年過節、慶生祝壽、婚喪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動中較為流行。因其純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眾喜愛?;ㄗ羽x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將上好的麥面發酵成面團,取適量的干面粉、食用堿和入揉勻,使面團酸堿度呈中性、筋光狀,再揉搓成圓條,揪面提,備用。將面提反復揉搓成饅頭狀,用手壓成直徑約15厘米、厚約5厘米的面餅,在其一面涂上豬油,取兩快相向疊蓋、壓實,用切面刀十字等分成4份。取其一份,用雙手捏住兩個底角,輕輕拉長成帶狀,在底部同向相纏,做成底座即成。做夠一屜后,用大火蒸約20分鐘就可出鍋食用。出鍋后的花子饃,兩瓣分開,呈心心相連狀,瑩白如玉,美觀美味。
旬邑甑糕
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甑糕是從我國最古老的“粉糍”演變而來,唐代趨于定型。因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謂之甑糕。甑糕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原料為江米和大棗。制做時,取一定數量的江米,用涼水浸泡2~4小時,待米心泡開后,用清水淘洗干凈,控干水份。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棗洗凈,備用。先在鐵甑篦上均勻鋪一層棗,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鋪在棗上,如此反復。最后再均勻鋪一層棗,在棗上蓋一層白布,加上鍋蓋,即可燜蒸。蒸燜過程中,火功和添水十分重要,初用旺火猛燒,間隔30分鐘向米上澆灑少許的溫水,一小時后用文火蒸燜,約3~5小時即成。制做成的甑糕,米棗交融,色澤鮮潤,綿、粘、甜,棗香撲鼻。食之則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無窮。
旅游編輯臥龍潭
臥龍潭清朝咸豐十年,溝底顯現一神潭,周圍百里以外的人都前來神潭祭奠,求潭保佑,乞福保安,求醫救人。在此期間,傳說潭中有一巨龍,夜出晝伏,保佑地方百姓。朝中一位中堂大人,聽聞此言,于是駕臨神潭,乞求神龍為其家人醫病。中堂來此,神龍顯現,回家以后,久病家人病癥痊愈,此事傳入皇上之耳,皇上封此潭為臥龍潭。從此,遠近聞名,在此乞福者甚眾。胡家村也因此聞名于世。民國十八年間,一軍隊途經胡家,在經過胡家溝南畔時,戰馬停而不前,嘶鳴起躍,吼聲震天,將士不知所措,突然前面閃現一斷溝,擋住了前進路線,于是將軍命令在此扎營,動員全村百姓及官兵修筑石橋,利于通行,因與臥龍潭相望,故起名為臥龍橋。
北宋泰塔
北宋泰塔泰塔又稱旬邑塔,在旬邑縣城內。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層北面正中辟有半圓形券門,通過門里的甬道,進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盤登遠眺。從第二層起,每層都有拱形的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并逐層依次變換其方位。各層塔檐于轉角部位的中線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頸部各有鐵鑄環套,用以系鈴。每當清風徐來,鐵馬叮鐺,抑揚頓挫,如聽神曲,使人心曠神怡。相傳此塔建于唐代,但據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起塔的時間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
十里桃花川
十里桃花川十里桃花川位于姜嫄河川道,長達十公里。每逢清明前后,這里滿山盛開的山桃花,如片片緋紅的云霞,把群山裝扮的分外絢麗妖嬈。
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石門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石門山森林公園的林木種類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齊的人工林。奇花異草,觀賞植物資源豐富,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國”。其分布錯落有致,交相輝映。森林中滿目清翠,郁郁蔥蔥。高大的喬木摩云翳日,低矮的花草爭妍斗奇。樹木枝葉繁茂,鮮花艷麗奪目。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風貌,又顯示出人工花園的神韻。
古象犀?;桂^
古象、犀?;^陳列有1975年出土于我縣馬欄鎮西塬村的黃河劍齒,其中古象化石體長8.45米,高4.3米,犀?;w長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萬年的歷史,是研究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古地質、古氣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標本。大象化石體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稱世界之最,被譽為“世界第一象”;犀?;悄壳笆澜缟蠌驮b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齒犀?;羌?。古象、犀?;癁閲乙患壩奈? 。
旬邑紅色旅游
紅色馬欄——革命圣地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南大門,是習仲勛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造性實踐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重要成果,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碩果僅存的紅色根據之一,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血與火的洗禮,同陜甘、陜北革命根據地一道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為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為爭奪和旬邑這塊土地,曾發生過大小戰斗1 7 0余次。重要的戰斗有:謝子長收復職田鎮、劉志丹夜襲馬欄鎮、陜甘游擊隊奔襲旬邑城、陳國棟以計取張洪、張占英巧取趙家洞、王振西呂家殲滅戰、羅春生夜襲東牛坡、三五八旅出擊西府首戰解放旬邑城、七七一團攻克職田太峪鎮等。旬邑地區,作為陜甘寧邊區的前沿陣地,曾譜寫了我黨、我軍革命史上輝煌的一頁,其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馬欄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現存有習仲勛、汪鋒、趙伯平等革命領導人的舊居及黨政軍機關辦公居住過的1 0 3孔窯洞,有當年修建的七孔石橋和工字房等,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