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位于中國運河之都淮安 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縣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接壤,總面積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之首。轄3個街道、14個鎮、3個鄉,257個行政村(居),2014年總人口80.05萬人。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春恿鹘浘硟?,東、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為山水旅游城市。境內有4家國家4A級景區,曾榮膺中國旅游強縣。盱眙是南京一小時都市圈重要的節點城市,素有“南京后花園,淮安大觀園,長三角休閑園”之稱。
地理位置
盱眙縣地處北緯32°43'~33°13'、東經118°11'~118°54',總面積2497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區)之首。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低山;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春恿鹘浘硟?,北部瀕臨洪澤湖。境內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修建于穆店鄉境內的龍王山水庫是全縣最大的水庫,位于仇集鎮五座窯旁海拔231米的無名山峰為盱眙境內地貌最高點。
區劃
截止2015年7月,盱眙縣轄3個街道、14個鎮、3個鄉:盱城街道、古桑街道、太和街道、天泉湖鎮、馬壩鎮、官灘鎮、舊鋪鎮、桂五鎮、管鎮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明祖陵鎮、鐵佛鎮、淮河鎮、仇集鎮、觀音寺鎮、維橋鄉、穆店鄉、興隆鄉;江蘇省三河農場。
氣候
盱眙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日照總量2222.4小時,年總計輻射量每平方厘米480千焦耳,年平均氣溫14.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毫米。盱眙四季分明,季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溫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較炎熱(最高氣溫37℃~39℃,持續不超過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氣溫-12℃,持續不超過7天)。 光溫資源年內分布呈“雙峰”型,境內氣候資源分布略有差異。日照,西北高于東南,年相差100小時~120小時;氣溫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相差0.4℃;降雨量在水沖港、天泉湖(化農水庫)一帶最大,并形成閉合雨量圈,地域差異120毫米。
交通盱眙縣位于江蘇省西部,淮安市南端;東與金湖縣、安徽省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安徽省來安縣和明光市交界,北與洪澤縣、泗洪縣接壤?!翱貎苫粗?,據三口(清河口、汝河口、潁河口)之險,系淮南江左之本”,是江蘇北部五市到省城南京的必經之地,更是蘇北地區對接蘇南的交通要塞、承接長三角地區經濟輻射的前沿陣地,有“蘇北門戶”之稱。寧淮、寧宿徐兩條高速公路穿越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水陸路網完善,交通十分便捷。盱眙縣到南京市只需45分鐘,已融入南京1小時經濟圈,距省內其他大中城市路程都在2小時左右,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成為蘇北地區重要的交通中轉樞紐。盱眙縣境內另有縣道19條、鄉道12條、專用道5條,淮河大橋是全國最大油管、公路兩用橋;寧宿徐高速公路淮河特大橋,橋長6048米,寬25.5米。風光旖旎的淮河與洪澤湖在城邊交匯,淮河盱眙段1994年6月被定為省管三級航道,總長37公里;支線航道10條,總長143.92公里。2007年12月,淮河盱眙港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