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邊縣隸屬四川省攀枝花市,地處四川西南角,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二灘電站庫區主淹沒縣,也是全省首批確定的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中唯一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的縣。鹽邊縣幅員面積334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4.9%??h轄4個鎮(桐子林、漁門、永興、紅格)12個鄉(國勝、新九、共和、惠民、益民,溫泉彝族、和愛彝族、格薩拉彝族、箐河傈僳族、紅寶苗族、敢魚彝族、紅果彝族),164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0.19萬人,其中貧困人口38804人,約占全市貧困人口的51%。全縣有彝、傈僳、苗、回、納西、傣等24個少數民族,人口5.1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5.6%。
鹽邊縣境內三源河及雅礱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了人類的墾、捕、
鹽邊縣漁、獵等生產活動。鹽邊縣古稱"大笮"。夏禹時,“茫茫禹貢,畫為九州”?!叭A陽黑水惟梁州”(《左傳》襄公四年)。西昌至攀枝花、云南大姚一帶(含鹽邊),屬當時九州之一的梁州邊緣地區。周成王時,“合梁于雍”(《重印李修云南通志》民國排印,明·嘉靖纂)。鹽邊地區亦屬雍州。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蜀二國,改置巴、蜀二郡?!岸駠@民,因國破,子孫居姚 等處”(《史記正義》唐人張守節撰)。姚西之地,正是指今西昌、攀枝花至云南永仁、大姚一帶。周郝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王派蜀太守張若“取笮及江南地焉”(《華陽國志,蜀志》)。笮即指今鹽邊、鹽源、米易及云南華坪、寧蒗、大姚一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邛、笮等地設置越郡,東漢末年曾改名為集 ,郡治邛都(今西昌東南)。同年置大笮縣,縣治鹽邊縣敢魚鄉,轄地仿鹽邊中南部及市仁和區的一部份,東漢末省入定笮縣。同年又軒定笮縣;縣治鹽源鹽井,轄地今鹽邊北部及鹽源,南齊時省。大笮,定笮兩縣均隸屬越 郡管轄。同年又置三絳縣,東漢時改名三縫縣,縣治會理縣南,轄地包括今鹽邊南部的紅格、新九、新民、安寧、和愛五鄉。漢武帝建元時期(前140—129年)置遂久縣,今鹽邊西北部為遂久縣管轄。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定笮鎮,鎮治鹽源鹽井南,隸屬州,轄地今鹽邊、鹽源。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定笮鎮改昆明縣,縣治鹽邊健康,隸屬越 郡,轄地今鹽邊、鹽源,后沒于南詔。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尋聲、林開、松外三縣。唐高宗永微三年(653年),州廢,省三縣入昌明縣,縣治鹽邊健康,天寶后沒于吐番,后又為蒙氏南詔所據。貞觀八年(634年),曾置和集縣,其轄地含今鹽邊南部五鄉鎮,后沒于南詔。五代十國至宋遼金夏,鹽邊曾先后為云南在長和國、大天興國、大
鹽邊縣義寧國、大理國、大中國和后理國等6個地方割據政權所統治。大理國前的三個短暫政權,多沿襲南詔舊制。在大理國和后理國統治的300多年時間設三府一郡地,鹽邊屬善巨郡之賀頭甸。元憲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蒙古大軍從甘肅經四川北部,過大渡河,南渡金沙江滅后理國,確立行省制。鹽邊等地隸屬云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鹽井管民戶,轄地鹽源、鹽邊。至元十七年改為鹽州,10年后改為閏鹽縣,隸屬羅羅蒙慶宣慰司。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轄地鹽源、鹽邊,隸屬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明成祖永樂無年(1403年),置馬喇長官司(今惠民、永興地區),治所鹽邊惠民,隸屬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清初設寧遠府,治所西昌。鹽源、鹽邊隸屬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雍正六年(1728年),罷衛改置鹽源縣,隸屬寧遠府。時鹽邊為鹽源縣所轄,統名山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鹽邊阿所拉地(原健康鎮)設巡檢司,隸屬鹽源縣。鹽邊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劃單位是從設巡檢司開始的。因阿所拉巡檢司遠距鹽源縣治,加之又有柏林山阻隔不便管理?!胞}源縣令謙甫君之請升為廳”。宣統元年(1909年),罷司升為鹽邊廳,治所鹽邊健康,設通判,直屬寧遠府。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總統發布《統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將省下屬府、州、廳名稱一律改為縣。遂改鹽邊廳為鹽邊縣,隸屬四川建昌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鹽邊縣與會理、西昌三縣改屬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西康省,三縣又改屬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31日鹽邊解放。建國初隸屬西康省西藏自治區昌專區。1955年10月西康省撤消并入四川省,鹽邊縣隸屬四川省西藏自治區昌專區。 1965年8月1日,鹽邊縣所屬同德、務本、民政、銀江四鄉劃歸渡口市。1978年11月5日,原西昌專區所屬的鹽邊、米易兩縣正式劃歸渡口為市轄縣。1990年7月1日,原仁和區所屬的紅格、新九、新民、安寧、和愛五鄉劃歸鹽邊縣管轄。2004年,鹽邊縣轄4個鎮(桐子林、漁門、永興、紅格)、15個鄉(江西、箐河、紅坭、新坪、國勝、力馬、金河、新民、新九、共和、太田、惠民、強勝、益民、鳡魚)、12個民族鄉(林海彝族、溫泉彝族、和愛彝族、高坪彝族、巖口彝族、哇落彝族、龍勝彝族、紅寶苗族、花椒箐彝族、擇木龍彝族、巖門僳僳族、紅民彝族)。2005年,鹽邊縣轄4個鎮(桐子林、漁門、永興、紅格)、5個鄉(國勝、新九、共和、惠民、益民)、7個民族鄉(溫泉彝族、和愛彝族、格薩拉彝族、箐河僳僳族、紅寶苗族彝族、鳡魚彝族、紅果彝族鄉)。 2009年4月20日,鹽邊縣永興鎮坪田村灣灰埡口村民小組劃歸漁門鎮獅子堡村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鹽邊縣幅員3269.453平方千米。下轄4個鎮、12個鄉、164個村、826個村民小組、7個居民委員會。 桐子林鎮紅格鎮漁門鎮永興鎮
益民鄉新九鄉和愛彝族鄉紅果彝族鄉
惠民鄉箐河傈僳族鄉溫泉彝族鄉格薩拉彝族鄉
鳡魚彝族鄉共和鄉國勝鄉紅寶苗族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鹽邊縣鹽邊縣位于涼山州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 雅礱江下游西岸, 東經100°42′—102°03′,北緯27°06′—28°16′。東臨米易縣,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南接攀枝花市郊,西與云南省華坪、寧蒗彝族自治縣接壤,北與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毗鄰。
地形地貌
鹽邊縣整個地面有“八分耕地,一分水,九十一分林草坡”之稱,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一般海拔1000—3000米,相對高差700—1500米,最大相對高差3228.5米。境內最高海拔4195.5(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67米(境界雅礱江出境處),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地面縱坡度,全縣分為南、中、北三大部份。北部山勢陡峭,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為高中山地貌;中部地勢和緩,均海拔3000米左右,為中低山地貌;南部為河谷低山區,均海拔在2000米以下。
氣候
鹽邊縣屬南亞熱帶干河谷氣候區,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干旱季風氣候特點,冬暖、春溫高、夏秋涼爽;氣溫年差較小;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干雨季分明,干季蒸發量大,雨季集中,雨量充沛,多夜雨、雷陣雨;區域性小氣候復雜多樣,熱量雨量分面不均。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呈立體氣候特征分布。年均降雨量1065.6毫米。年平均氣溫19.2℃。年平均日照數為2307.2小時,日照百分率54%,雨季前1—5月光能極為充沛,月平均日照時數均在220小時以上。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4.7mb,相對濕度為66.6%。因地形影響,溫度垂直變化顯著,自海拔1000米到3500米,年平均氣溫由20.1℃降到6.2℃,由河谷到高山依次分布著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和北溫帶,自然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觀。
水文
鹽邊縣境內溪流眾多,有大小河流810余條,其中5千米以上的有69條,主要由二灘庫區周邊河、雅礱江、金沙江三大水系組成??h內北部眾多河流匯入二灘庫區,二灘大壩出水量與安寧河匯合后與縣南部的叭喇河、巖羊河一同匯入金沙江,沿東南出境。
自然資源編輯水能
鹽邊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65萬千瓦,水能按28.5%可開發量為104萬千瓦。國家已在雅礱江段建成了330萬千瓦的二灘電站。地方政府已建成開發20座水電站,總計開發水能4萬多千瓦。
礦產
鹽邊縣有33個礦種,90多個礦點。其中,釩鈦磁鐵礦地質儲備達38億噸,居該礦種之首,煤儲量1.94億噸:石灰石礦、白云石礦、硅石礦等礦種儲量均有百億噸以上。
生物
鹽邊縣有攀枝花市“植物五國”之稱,野生植物有130科372屬548種。野生中草藥有104種,其中保護藥物有47種,集中產于海拔4195.5米以上,有野生中草藥天然寶庫之稱的柏林山。野生動物有36目、105科、563種,其中羚羊、小熊貓、馬鹿屬珍惜動物。鳥類有13目、16科、70余種,其中長尾棉雞屬重點保護鳥類。魚類有4目、8科、47種、其中敢魚、圓口桐魚、齊口裂腹魚、磊白甲魚已瀕臨滅絕,敢魚已基本滅絕。
經濟編輯概述
2012年末,鹽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2.53億元,同比
鹽邊縣 (2張)
增長15.0%,比全國增速7.8%高7.2個百分點,比全省增速12.6%高2.4個百分點,比全市增速14.0%高1個百分點。其中:縣屬生產總值82.78億元,增長19.4%,二灘工業增加值19.75億元,增長1.1%。在整個地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7億元,同比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81.20億元,同比增長17.2%;第三產業增加值13.66億元,同比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8.04:77.63:14.33調整為7.48:79.19:13.3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63%、88.06%和9.3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分別為0.39%、13.21%和1.40%。
第一產業
2012年末,鹽邊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4.51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6.44億元,增長3.7%;林業產值0.21億元,增長6.6%;畜牧業產值5.89億元,增長4.2%;漁業產值1.78億元,增長9.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0億元,增長9.8%。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7.67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種植業增加值3.93億元,增長3.9%;林業增加值0.10億元,增長6.6%;畜牧業增加值2.75億元,增長4.5%;漁業增加值0.79億元,增長9.8%;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09億元,增長11.7%。 2012年末,鹽邊縣糧食總產量73045噸,同比增長0.82%;油料產量1430噸,增長1.78%;糖料產量720噸,增長1.41%;煙葉產量7437噸,增長21.40%;蔬菜產量106466噸,增長1.78%;水果產量25782噸,增長9.70%;水產品產量14611噸,增長9.56%。2012年末,鹽邊縣出欄肉豬247055頭,同比增長2.98%;牛出欄10985頭,增長1.32%;羊出欄131298只,增長1.05%;家禽出欄1082275只,增長5.22%;肉產量22772噸,增長2.72%,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1031噸,增長2.64%。2012年末,鹽邊縣大牲畜存欄46685頭,同比增長4.03%,其中:牛存欄36646頭,下降1.72%,生豬存欄211317頭,增長3.50%,年末羊存欄195391只,同比減少0.93%。
第二產業
2012年末,鹽邊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15961萬元,增長10.8%(二灘工業產值291278萬元,增長1.9%,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24683萬元,增長13.3%);完成工業增加值765770萬元,同比增長16.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93108萬元,增長17.4%(二灘工業增加值197534萬元,增長1.1%,縣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5574萬元,增長26.5%)。 2012年末,鹽邊縣實有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3家;建筑企業年末實有從業人員272人;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5915萬元,比上年增長80.3%;全年實現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46249萬元,同比增長25.0%;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28130萬元,增長149.2%。
第三產業
2012年末,鹽邊縣固定資產投資額518449萬元,增長39.5%。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第一產業投資2482萬元,同比減少42.1%;第二產業投資255786萬元,增長24.6%;第三產業投資260181萬元,增長60.6%。2012年末,鹽邊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076萬元,同比增長15.6%。其中:城鎮區域56992萬元,增長13.2%;鄉村區域45084萬元,增長18.7%。 2012年末,鹽邊縣實現批發業銷售額1718萬元,同比增長84.1%;零售業銷售額85943萬元,增長12.7;住宿業銷售額1427萬元,增長75.9%;餐飲業銷售額12988萬元,增長20.1% 。2012年末,鹽邊縣郵政業務總量591萬元,同比增長44.9%,電信業務總量9033萬元,同比增長20.2%。郵電主營業務收入8097萬元,同比增長13.6%,其中,電信主營業務收入7461萬元,增長13.8%;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9891戶,同比增長8.5%,年末移動電話用戶82875戶,同比增長2.1%。2012年末,鹽邊縣旅游人數179.5萬人次,同比增長14.9%,旅游收入總額137423萬元,同比增長35.1%。年末縣境內擁有星級飯店4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378間。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2年末,鹽邊縣年末擁有小學16所,小學在校學生17309人,小學專任教師1092人,全年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年末擁有普通中學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1990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792人,初中升學率達99.0%。
衛生
2012年末,鹽邊縣年末共有醫院、衛生院22個;衛生技術人員492人,其中醫生227人,衛生防疫人員38人,實有床位849張。全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7.45‰,嬰兒死亡率13.53‰,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65%。
科技
2012年,鹽邊縣組織申報省級科技項目14個,獲得項目支持4個,資金200萬元;申報市級項目16個,獲得項目支持8個,資金90萬元;共安排實施縣級科技計劃項目12項,其中農業科研推廣項目8項、工業產業化項目2項、社會發展計劃項目2項。
人口編輯2012年末,鹽邊縣城鄉居民總戶數65171戶;戶籍人口21.03萬人,其中男性10.79萬人,女性10.24萬人;農業人口18.04萬人,非農業人口2.99萬人;當年出生人口2530人,死亡人口1159人;年末常住人口21.27萬人。
交通編輯鹽邊縣31個鄉(鎮)均實現通車,通車里程達1200公里,全縣基本實現鄉鄉通公路,通車里程達507公里(不含村道),縣內二灘庫區有5個碼頭,大小船泊600余只。成昆鐵路橫貫境內,有大小車站3個。雅攀高速公路通過縣境。
旅游編輯瀘沽湖
瀘沽湖 (2張)
1992年,瀘沽湖正式開始接待國內外游客。瀘沽湖位于攀枝花市鹽邊縣西北角,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天坑地漏在鹽邊巖口、洼落一帶3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擁有1000余個直徑和深度不一的漏斗群,漏斗群中面積較大的約5000余平方米,深度約30多米,小的面積約400余平方米,深度不一。溶洞在200多米的峭壁之下,向豎洞投石10秒后,方聽得訇然水聲,約有155米深,其周圍5個大小不等的溶洞,如靈澤洞,洞中的巖溶景觀別致新穎,有“觀音殿”、“羅漢群”、“駱駝峰”、“獅子山”、“羅漢群”等。公母山
旅游 (2張)
公母山位于鹽源縣城5公里處,古稱蓮理山、蓮花山,位于鹽源縣城西南5公里處,面積3平方公里,海拔2530米,氣候溫暖,年均氣溫12攝氏度,年降水量785毫米。公母山景區因其外貌酷似兩具男女生殖器而得名。 格薩拉生態旅游區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位于攀枝花市鹽邊西北部的格薩拉鄉、溫泉鄉及箐河鄉境內。幅員面積594.23km2。處于5橫斷山脈支南端,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峰巒綿延、森林密集、有寶山修水之稱;境內自然景觀以山、水、泉、洞為主;境內居住著彝、僳僳、回、納西、泰、白、摩梭等10余個少許民族。跑馬坪生態環境教育區跑馬坪生態環境教育區位于覺嘎失山頂呈波狀起伏的亞高山草甸中,面積
格薩拉達10萬平方米以上,草甸中部有一長約200米的天然環形溝槽。草甸東側形成若干草甸沼澤化淺水區,且有矮型高山櫟,矮林型杜鵑點綴其中。海拔3105~3185米之間。本區特色為亞高山灌叢凸現于亞高山草甸中,草甸東側形成若干草甸沼澤化淺水區大面積的高山草甸生長著茂盛的中生雜草和和禾草,為糙蘇羽衣草群系。其它主要伴生種有小米草、瀴蔢草、金蓮花、假水蘇禾龍膽等。二灘國家森林公園二灘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現代化建筑與自然資源相融合的綜合型旅游景觀。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成都-峨眉山-西昌-昆明這條旅游熱線上。公園規劃面積達60多萬畝。其中二灘庫區形成的丁字型湖面15萬畝,林地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可達50%以上。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橫斷山脈,山高坡陡,海拔1200米至4196米,為高山峽谷地貌,屬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公園內植被呈垂直分布,由下而上依次為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櫟松混交林、山地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有高等物700余種,有野生動物400多種,珍稀動物19種。 擇木龍杜鵑花海屬以山地地貌為主的中高山區,氣候溫和。國勝至擇木龍
索瑪花杜鵑花海景區約23公里,景區內的百靈山是鹽源縣與鹽邊縣交界的界山,最高點穿洞子海拔4195米,是攀枝花的最高峰。杜鵑花面積龐大,品種繁多,被上?;崴箍偛渴谟琛爸袊畲蟮囊吧霹N花?;亍钡姆Q號。2008年4月被上?;崴箍偛渴谟琛爸袊畲蟮囊吧霹N花基地”的稱號。 紅格溫泉度假旅游區紅格陽光溫泉休閑度假旅游區距市中心30公里,紅格溫泉屬國內罕見的珍貴醫療礦泉資源,紅格溫泉以獨特的自然資源聞名遐爾,其熱礦泉為含偏硼酸的鐳、氡、硅、硫化氫復合型弱堿性氯化物——鈉性高溫醫療淡礦泉水,水溫達57℃,富含60余種礦物質,對人體動脈硬化、冠心病、肥胖病、神經機能障礙、消化系統、風濕癥、關節炎等病癥有顯著聞效。具有浴后柔和滑膩而不緊繃的特點。其冷泉為含偏硅酸、鍶等多種微量元素的天然優質飲用礦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