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縣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市東部,縣名因延河自西向東長流入黃河而得名。全縣東西長73公里,南北寬55公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高,中間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延長縣早期人類活動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公元266年,確立縣的建置。幾度變遷,到唐廣德二年(764),因延水由縣境通過長流入黃河,始名延長縣,沿用至今。延長縣屬暖溫帶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冷暖干濕明顯。冬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總時數2504.6小時,氣溫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70天,降雨量集中在7—9月,年平均降水量564毫米。延長縣土地資源豐富,以黃綿土和黑壚土為主的土壤土層深厚,光照充足,光熱晝夜溫差20℃左右,降水集中在作物生長茂盛期,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有利于林牧業生產。改革開放以來,延長縣委、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總攬工作全局,大力實施“項目支撐、城鎮帶動、產業富民、工業強縣”發展戰略,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3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8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30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78元。延長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延安地區東部,延河下游,北緯36°14'~36°46',東經109°33'~110°30'。東臨黃河,與山西省大寧、永和縣相望,南接宜川以雷多河為界,西連延安,北臨延川??h城距各地里程為:西距延安市72公里,南距宜川縣城100公里,北距延川縣城72公里;南距省城西安經延安440公里,經宜川404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繞西安道1652公里,經渭南道1492公里,經太原道921公里。
氣候
延長縣屬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夏短冬長。冬季: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下,氣候寒冷,干燥少雪。從每年10月13日至次年4月10日,平均177天。平均溫度—3.6℃。春季:極地大陸氣團削弱,熱帶暖氣團北進,氣溫回升,降水增多。因冷氣團的活動,氣溫日較差大,易出現寒潮、霜凍、大風等天氣。風多沙塵暴(黃風)和浮塵,常有春旱。從每年4月11日至6月10日,約61天。平均溫度10~22℃。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溫高,降水多,多雷陣雨,時有冰雹。受冷空氣活動和地形影響,雨量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從每年6月11日至8月10日,約61天。平均溫度23.1℃。秋季:暖濕氣團與干冷氣團交替,陰雨多,降溫快。晚秋天氣晴朗,秋高氣爽。從每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約66天。平均溫度為10~22℃。由于地形影響,東西氣候差異大。東部黃河沿岸地域,年平均氣溫9.5~11.4℃,≥0℃積溫3662~4556℃,≥10℃積溫3100~3900℃,≥20℃積溫1555~1730℃,無霜期180~190天,年降雨量450~500毫米;西部梢山陰溝地帶,年平均氣溫8.5~9.5℃,≥0℃積溫3000~3800℃,≥10℃積溫2800~3400℃,≥20℃積溫1613.2℃,無霜期160~170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東西部習慣播種季節相差15~20天,收獲季節相距20~30天。延長縣濕潤狀況:干旱5個月(3~6月、11月),嚴重干旱3個月(12~2月)。半干旱1個月(10月),濕潤3個月(7~9月)。
資源編輯水資源
延長縣過境河(主要為延河)客水總量2.23億立方米;自產水12.7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總量0.598465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4.7%;淺層地下水總量0.18926億立方米(地表水重復),占總降水量的1.5%;補給深層地下水0.03821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0.3%。通過土壤、水面、植物等途徑蒸發、蒸騰水量12.1275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95%。境內年徑流深由東南向西北遞增,年平均徑流深25.29毫米。
植物資源
延長處于東部季風濕潤區與內陸干旱區中緯地帶的過渡區,植被帶有過渡的特色。華北區系植物占主導地位,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性質,植被分布不均,森林稀少,灌木草叢較多。在地質時代早第三紀晚始新世時,至晚第三紀末期上新世(約4000~300萬年)和第四紀初期,延長屬熱帶森林灌叢草原。氣候炎熱干旱,植被以灌木、草類為主,散生著稀疏的喬木。莎草科、蒿屬、豆科、禾本科占70%,木本植物占10%。氣候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植被演替,由熱帶稀樹灌叢草原演替為溫帶森林灌叢草原。約3000年前,延長林茂草豐。經歷代戰爭,森林嚴重破壞,本世紀四十年代,縣內林草尚茂密,后農墾采伐,森林逐漸稀少。境內植被現狀大都是次生植被。1987年底,延長縣累計人工造林保存面積303788畝,其中有林地109621畝,天然次生林12340畝。森林覆蓋率6.52%。共有各類型草場950663畝,其中山地灌木草叢類草場115833畝;農林間隙地雜草類草場636175畝;次生林及人工林地草場9074畝;人工草場189581畝。草場覆蓋率26.81%。林草總面積1254451畝,覆蓋率33.3%。
區劃編輯
1949年2月,撤銷臨鎮縣,原臨鎮縣赤峰、慶元、洞兒彎3區14鄉劃歸延長;原延長二區五鄉,自西溝門、郝家溝、小張家溝、唐家坪以西地域劃歸延安縣;原延長四區四鄉岔兒上、肖家河至南石寨子、馬家圪臺以東村子劃歸延川縣。即今縣境。1958年11月延長、延川兩縣合并為延長縣,縣境即今兩縣地域。1961年6月按合并時轄地分出延川縣。至今縣境穩定未變。截至2010年,延長縣轄7鎮7鄉,288個行政村,776個自然村,總人口14萬,延長縣轄7鎮2鄉1社區:七里村鎮、黑家堡鎮、鄭莊鎮、張家灘鎮、交口鎮、羅子山鎮、雷赤鎮、郭旗鄉、安溝鄉、社管委。其中農業人口11.8萬人。
人口編輯
延長縣設七里村、黑家堡、鄭莊、張家灘、交口、安河6鎮,郭旗、劉家河、安溝、羅子山、南河溝、雷赤6鄉,1個社區(社管委),288個行政村、77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4.85萬人,其中男7.84萬人,女7.01萬人,非農業人口2.98萬人,農業人口11.87萬人。有漢、滿、蒙、回、侗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數占99%以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人。
文化編輯民間藝術
秦腔秦腔是在陜、甘民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鄉風而辦廿衷秘群眾所喜聞樂見。個劇種。以古樸粗獷的西北秦腔臉譜,別具風格,獨樹一幟,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美觀。大體可分為白、黑、紅、黃、粉五色,白色表示奸險陰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紅色表示忠義豪俠,黃色表示莊嚴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 皮影戲皮影戲為木偶戲的姊妹藝術,廣泛流行于平涼、慶陽、天水一帶,尤以隴東皮影風格獨特,合水縣皮影也是隴東皮影的典型代表。據{史記》載,皮影起源于漢武帝宮中,以后又流傳到民間,經民間藝人修改,增色不少.相傳,唐天寶年間,隴東一帶就有皮影戲演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地藝人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董福祥曾把皮影戲班帶到北京城,為慈禧太后慶賀壽誕。皮影因之而名揚天下。皮影是將雕刻精細、色澤鮮明的人像、鬼神、山水、鳥獸等映上白色屏幕,由演員操縱影人作出坐、臥、行、翻轉、武打、提袍、甩袖、吹胡、抖須等靈活、利落,迅速、熟練的各種動作,并伴以唱,白,可表現出有聲有色的人物形象。皮影戲有功底扎實的七八個人,即可擔任演唱、挑線和樂隊等全面表演。影人大者尺余,小者七八寸,既能騰云駕霧,又能上天入地,具有淳樸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秧歌舞秧歌舞又稱“地秧歌”,是普及全省的傳統集體舞。秧歌舞舞隊一般由11人組成,其中花旦4人、童子4人、老旦、丑角、媒婆各1人。內容多以愛情故事為題材,可以表演出70多個隊形變化,持續時間達2小時之久。秧歌舞除舞蹈外,大場秧歌為一完整的社火隊;小場秧歌只包含說書、唱曲、小戲等內容。 踩高蹺踩高蹺為平衡技術表現的一種地方藝術,是甘肅各地春節社火中最為精彩的節目之一。根據劇情內容,將具有高超踩高蹺技術的男女演員裝扮成歷史人物、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雙足綁在兩根木桿(高蹺)上,邊走邊表演。踩高蹺難度極高,一不留神,就有摔倒和傷筋斷骨之險。因而,它以精湛高超的空間平衡技術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跑旱船旱船也叫“花船”或“彩篷船”,是從唐代流行的秧歌基礎上演化成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旱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上搭彩篷,周圍糊以彩紙,扎以紙花,前后各有一臘花盆,內燃臘燭。表演時,由“船姑娘”鉆入船中,將船套于腰間,如坐船狀,船外,艄公手持槳板,作劃水行船狀,和船姑娘對舞,猶如水面行船—般.其表現形式有停止、前行、后退、顛簸和陷泥等姿態,顯得惟妙惟肖。跑旱船時多邊舞邊歌,內容主要反映各族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因戰爭動亂,風雨侵蝕,多數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物管理部門4次進行普查,搶救和保護了一些文物古跡。但“文化大革命”中,文物古跡又遭劫難,散佚流失,拆除搗毀,損失頗多。1983年前,縣文化館兼管文物工作。1984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后,加強保護措施,落實管理責任,改善管護條件,收集出土文物,分類造冊登記,進行研究鑒定。1988年普查,確定文物點561處,其中古遺址313處(新石器時代110處、商周8處、秦漢75處、隋唐1處、宋元4處、明清45處、待考證70處),古墓葬41處(秦漢2處、明清20處、待考證19處),石窟寺6處(宋清),古建筑27處(明清),石刻141處(隋唐1處、宋元1處、明清89處、待考證50處),近現代遺跡19處,近現代代表建筑1處,其它1處。1988年5月5日,縣政府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魯迅師范學校、毛澤東主席舊居。1989年12月30日,縣政府確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即交口鎮張家溝照壁、延長鎮小頭溝永濟橋、交口鎮南禪寺、安溝鄉護寺灣千佛洞、雷赤鄉太留遺址、安溝鄉廟臺山遺址、羅子山鄉石佛遺址、雷赤鄉前河遺址、鄭莊鎮南林灣遺址、鄭莊鎮張臺山遺址、黑家堡中村遺址、鄭莊鎮劉天河遺址。
旅游編輯翠屏山公園
建設中的翠屏山公園是集園林、宗教、人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陜北風情園林景區,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狗頭山自然風貌景區
狗頭山,又名石閣山。位于晉陜黃河大峽谷西岸,距縣城62公里,海拔1220.6米,有“站在狗頭山,伸手摩著天”的說法。遠眺開似狗頭,雄偉高大,以奇險著稱。站立山項,四望群眾山環抱,狼神對峙,石雞靜臥,巍巍呂梁其貌可觀,黃河大川隱隱可見,怪石林立。是最具陜北地理風貌特色的一座石山。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長縣城西,由清末候補知縣洪寅聘請日本技師等人,于1907年勘定鉆采成功,獲得工業流油,名曰“延一井”,結束了中國大陸不產石油的歷史。延長石油始于秦漢,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淆水,可燃”。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第一次提出“石油”這個科學命名,比1556年德意志人喬治·拜耳對石油的命名早了600年。延長石油官廠創建于1905年,是中國陸上開發最早的油田,迄今有102年歷史。延長油礦已成為全國500強企業之一,年生產原油1000萬噸,成為延安經濟的龍頭產業。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功蓋華夏,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列為“中華之最”。延長油礦譽為“中國石油工業之母”、石油界的“黃埔軍?!?。
馬頭關黃河大峽谷
延長山水地處晉陜黃河大峽谷的中部,河岸寬800米,水面寬600米,谷深100米,流長44.7公里,流域面積2295平方公里,北接延川乾坤灣,南至壺口大瀑布。集3條河流,經4個古渡。兩岸高山聳立,景象萬千。黃河水流湍急,氣勢磅礴,如巨龍騰欲飛。陜北、晉西,溝壑縱橫,黃土俱下,“黃”河就是在這里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