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距延安市區80千米,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全縣東西長74.25千米,南北寬51.5千米。東臨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隔河相望,北與本省榆林市清澗縣接壤,西北與子長縣毗鄰,西接寶塔區,南靠延長縣??偯娣e1941平方千米,轄14個鄉鎮,人口19萬。是陜西省主要紅棗、蠶繭、酸棗仁產區之一。年平均氣溫10.8℃,年降水量500毫米。交通以公路為主。名勝古跡有乾坤灣、賈桂墓、赫連勃勃墓等。
延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地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09°36′20"~110°26′44",北緯36°37′15"~37°5′55"。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永和縣、石樓縣相望,南接延長縣,西南與延安市相連,西北與子長縣接壤,北鄰清澗縣??h城東至永和縣城72公里,石樓縣城95公里;南至延長縣城50公里;西南經永平至延安城112公里,經文安驛則為91公里;西北至子長縣城70公里;北至清澗縣城26公里;經延安至省城西安461公里;經綏德、太原至首都北京1339公里,經西安至北京1762公里。
氣候
延川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陸氣團影響,常為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所控制,寒冷干燥;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氣候炎熱,降雨集中,多雷雨;春季極地大陸氣團消弱,熱帶暖氣團增強,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秋季氣溫迅速降低,冷暖氣團交鋒,多陰雨天氣。
資源編輯水資源
乾坤灣延川縣過境客流水年均1.189億立方米,其中清澗河1.052億立方米,永平川河984萬立方米,拓家川河385萬立方米。地表自產水年均徑流量7509萬立方米。潛層地下水年均排泄量3684萬立方米。地表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992.2萬立方米,75%保證率為753.5萬立方米,其中河道水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533.4萬立方米,75%保證率434.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1490萬立方米,80年代控制能力50%保證率為106.4萬立方米,75%保證率110.5立方米;通過渠道、抽水工程供農田用水,總能力50%保證率1098.6萬立方米,75%保證率858.7萬立方米。延川縣水能理論蘊藏總量17519千瓦,其中清澗河12202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900千瓦,年發電量4292萬度。80年代開發利用量僅有125千瓦,占理論蘊藏總量0.7%,占可開發利用量2.6%。
植物資源
秦漢以前,境內樹木茂盛,植被蔥綠。秦漢以來,境內兵燹頻繁,加之軍民屯墾,森林、草原始遭破壞。明清時期,屯墾加劇,原始森林毀壞殆盡,形成光山禿嶺、窮山惡水的頹敗景象。境內森林僅有小塊分布,疏林面積較大。截止1985年,延川縣累計人工造林保留面積16.27萬畝,其中防護林9.04萬畝,經濟林1.1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4.75萬畝,灌木林1.34萬畝。1985年,延川縣活立木蓄積總量9.7萬立方米,其中疏林蓄積0.17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2.24萬立方米;按樹齡分,幼齡林蓄積5.13萬立方米,中齡林蓄積1.86萬立方米,成熟林蓄積0.12萬立方米;用材林蓄積2.16萬立方米。據1990年土地詳查表明,延川縣林業用地24.11萬畝,其中有林地19.89萬畝,疏林地1965畝,灌木林地1.91萬畝,未成林造林地2.0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45%。境內草場總面積97.74萬畝,其中天然草場85.3萬畝,人工草場12.44萬畝。草場總載畜量14.33萬個羊單位。草場總產鮮草1.77億公斤。延川縣組成草場群落的植被約有74科276種,其中木本科40種、禾本科34種、豆科33種、薔薇科14種、草料科5種、其它雜類草150種。分布廣、數量多的牧草為4種,飼養價值高的牧草有5種。1985年5月至1986年12月,地產中藥材資源普查結果表明,延川縣共有中草藥65科177種,其中植物類150種,年產量150噸,蘊藏量1.5萬噸。名貴藥材有杜仲、黃柏、白牡丹。產量較大的品種有甘草、槐米、遠志、柴胡、酸棗仁、茵陳、蒲公英等70余種。
區劃編輯
延川縣黃河畔2000年,延川縣轄8個鎮、9個鄉。346個行政村,705個自然村。延川鎮、永坪鎮、延水關鎮、文安驛鎮、楊家圪臺鎮、賈家坪鎮、禹居鎮、關莊鎮、高家屯鄉、馮家坪鄉、賀家灣鄉、黑龍關鄉、南河鄉、馬家河鄉、眼岔寺鄉、稍道河鄉、土崗鄉。
人口編輯
延川縣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加之五六十年代對控制人口認識的偏差和工作失誤,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口總數迅速增長。1949年延川縣僅有46591人,1959年增至72232人,10年凈增25641人。1969年延川縣人口達100128人,比1959年增長27896人。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率得到一定控制。1979年延川縣人口為121932人,10年內增加21804人。1990年為149748人,比1949年增長2.2倍,年均凈增2516人。截至2012年,延川縣總人口1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5萬人。文化編輯文物遺址
經歷次文物普查,迄今發現古墓44處,其中十六國時期的赫連勃勃墓、元代的孫家原無名氏墓、明代的賈家坪賈桂墓較有考古價值。赫連勃勃墓位于縣城南35公里處的白浮圖寺南側,原有7冢,現存2冢。清順治本《延川縣志》載“赫連勃勃墓在縣南七十里”,《延安府志》載“大夏王赫連勃勃葬于白浮圖寺”,《延綏覽勝》有“白浮圖寺在城南七十里處,相傳赫連勃勃葬此”。因延川、銀川、靖邊均有疑冢,故真偽待考。墓冢為土丘,高10米,南北17米,東西9.6米,兩冢相距17.5米。1984年3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賈桂墓位于縣城西北20公里處賈家坪村西,舊稱太監陵。陵丘坐北向南,距延永公路100米。初建占地1000余平方米,墓南有牌樓、石馬、石牛、石人恭立陵前,墓地槐柏成蔭。新中國成立初,墓地僅余660平方米,牌樓、石像猶存?!拔幕蟾锩睍r,陵前地面文物遭毀,幸存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墓碑1塊,有柏、槐、楊樹數株。1984年3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家原無名氏墓位于縣城南15公里處孫家原村中。1982年,該村修學校整地基時發現。墓深1.99米,分4室,甬道在南。甬道為傾斜式土質拱形,高1.8米,寬0.7米,斜長6.6米。墓室兩大兩小,互相連通。主室底部為切角八邊形,寬邊長1.16米,切邊長0.6米,壁高2.23米,墓底用36×36×6厘米方磚鋪地。墓壁磚刻假門窗等圖案,圖案有貫錢、花草。藻井為平磚砌拱型收口,最后一磚封頂。墓壁與藻井間有磚斗拱8處。第一側室,從主室上三個臺階,通過高1米、寬0.48米、長0.74米的過道進入第一側室(呈長方體),南北長1米,東西1.3米,36×36×6厘米方磚鋪地,墓壁高1.72米,壁上刻磚圖案,藻井為平磚砌頂收口,一磚封頂。墓壁與藻井間有磚刻仿斗拱8處。耳室,從第一側室北部通過高0.98米、寬0.44米、長0.42米的過道進入。耳室為豎磚砌窯洞式,底寬1.05米,長1.9米,高1.2米,36×36×6厘米方磚鋪地。筑室所用磚為36×18×6厘米。第二側室,從第一側室西通過高1米、寬0.48米、長0.78米過道進入。第三側室為豎磚砌窯洞式,高1.44米、寬1.08米、長2.1米,36×36×6厘米方磚鋪地。壁磚為36×18×6厘米。此墓在發掘清理前已有人進入墓內,故清理時,僅有元代小瓷碗2個,元代錢2枚,棺釘數枚。經鑒定為元代墓,墓主無考。
民間藝術
延川縣剪紙是一種手工造型藝術,在延川有悠久的歷史,參與者主要是婦女。群眾用剪紙祝節賀喜,表情達意,美化環境。剪紙據其用途可分為窗花、枕頭花、鞋花、炕圍花、櫥柜碗架花。新春或婚嫁,家家戶戶剪貼紙花。紙花既是現實生活的描述,又是未來愿望的構想,且每一圖像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如新春窗花剪《連年有余》表示風調雨順,《福祿慶壽》表示健康長壽;枕頭花多剪《老虎》《獅子》希望下一代茁壯成長;婚嫁多剪《魚兒戲蓮花》《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蓮生桂子》《麒麟送子》等,祝愿新婚夫婦白頭偕老、家庭幸福和早生貴子。傳統花型最常見的是馬牛羊雞犬豬,梅竹牡丹石榴花,蝶戀花和蜂采蜜;也有神話傳說內容的如八洞神仙、孫悟空、門神、灶君、姜子牙釣魚等;人物花有胖娃娃、吹手、農民耕地等。70年代后,由于剪紙愛好者都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新的審美觀念,構思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畫面緊隨時代,滲進新的內容,如電視機、汽車和騎摩托等,有的甚至剪出“連環畫”式的幾個或十幾個造型,表達一個完整意思。剪紙工具主要是小剪、大剪、斜刀、筒刀,主要用料為各種彩紙。其方法有造型、拓樣兩種,造型剪法是自出心裁,剪出一幅新花;拓樣剪法是選“樣花”拓剪,類似照貓畫虎,但可收到一剪多張的效果,便于保留和傳播?!皹踊ā北仨毷紫妊?。延川縣剪紙造型簡練、淳樸、粗獷、渾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一般沒有方、圓依托的外輪廓,線條粗壯,便于運剪,造型簡約得體,利于粘貼仿剪,粗壯的線條與渾厚的畫面使整體造型具有雄渾、有力、厚實、豐滿之感。構圖結構嚴密,主次分明,韻味豐滿。表現手法分寫意、寫實兩種,寫意作品出自性格開朗,大膽潑辣,做事利索的婦女;寫實作品則出自性格內向,細心慎重的女人。80年代以來,一批中青年剪紙能手脫穎而出,他們的作品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具有現代生活的氣息。延川剪紙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1981年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延川剪紙作品《猴子摘桃》《貓》《雞》,被編入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選編的《延安剪紙》一書。1989年,延川剪紙和布堆畫藝術作品在上海市展出。1996年1月5日,《陜西日報》第八版刊登《從小腳女人到藝術大師》一文,專題介紹評述延川剪紙能手高風蓮。她的剪紙作品被法國東方藝術館收藏7幅,在澳大利亞展出11幅。她多次參加國家級民間剪紙大賽,獲大獎12次,中央美術院教授靳之林稱贊其為黃土高原的“第一把剪刀”。剪紙后起之秀劉曉娟,以剪“雞”見長,其造型千姿百態。同年8月1日,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劉曉娟百雞圖》剪紙畫冊。